文博信息
从羊驼彩陶等文物珍品,探源安第斯文明“秘境”
摘要: 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秘鲁共和国建交50周年。5月21日,首都博物馆引进了“秘境:秘鲁安第斯文明探源”展览。从金刚鹦鹉羽扇到羊驼彩陶,“秘境”展以155组件秘鲁珍贵文物,集中呈现15个秘鲁古代文化,展现大洋彼岸从公元前1500年至16世纪秘鲁先民鲜活的生命历程。秘鲁是南美洲安第斯文明最主要的起源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族群所创造的各种文 ...
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秘鲁共和国建交50周年。5月21日,首都博物馆引进了“秘境:秘鲁安第斯文明探源”展览。从金刚鹦鹉羽扇到羊驼彩陶,“秘境”展以155组件秘鲁珍贵文物,集中呈现15个秘鲁古代文化,展现大洋彼岸从公元前1500年至16世纪秘鲁先民鲜活的生命历程。
秘鲁是南美洲安第斯文明最主要的起源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族群所创造的各种文化在这里百花齐放。“秘境”展共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文明初绽、多元共存、群雄并起和帝国绝响。
第一部分“文明初绽”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讲起,这一时期多个文化相继开始繁荣发展。位于秘鲁北部高地的查文文化在融合其他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特色并辐射秘鲁中部北部甚至部分南部地区,带来了安第斯文明第一次文化趋同。

展览的第二部分“多元共存”主要介绍纳斯卡文化和莫切文化。从公元前200年开始,随着查文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减弱,各区域的文化开始独立发展。展览主要通过以织物和陶器闻名的秘鲁南部沿海文化帕拉卡斯和它的继承者纳斯卡文化,以及北部沿海地区的莫切文化来展现这个时代中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第三部分“群雄并起”讲述了迪亚瓦纳科文化、瓦里文化和西坎文化。起源于秘鲁与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喀喀湖(编者注:在印第安克丘亚语中,“的的喀喀”是“石豹”的意思。)南岸的迪亚瓦纳科文化,到公元7世纪扩张到秘鲁南部地区;同时期,从秘鲁南部高地崛起的瓦里文化也迅速发展。通过展品对比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在意识形态和艺术上都存在着相互交流。稍晚于瓦里的西坎文化,借助北部沿海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虽偏安一隅,但发展出高度发达的金属制造工艺和高超的农业灌溉技术,一直持续繁荣发展到约1375年左右。


最后一部分“帝国绝响”以印加帝国为主线。尽管在北部沿海地区曾经出现强大一时的契穆王国,但崛起于秘鲁南部高地库斯科的印加帝国最终统一了安第斯大部分地区。印加帝国不仅延续了安第斯各文化的传统,而且在建筑、纺织、陶器和庞大国家的治理方面都有创新之处,可以说是安第斯文明的集大成者。




据历史记载,中秘两国有着长久的交往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从1971年11月2日中秘两国建交以来,两国各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秘境”展将为中国观众了解秘鲁古代文化以及南美洲安第斯文明提供一个拓宽视角和深入解读的机会。
展览期间,首都博物馆将配合展览内容定期推出面向各年龄层公众的互动活动和讲座,公众可通过首都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微博、官方微信了解活动具体日期和报名方法。
此次展览由首都博物馆主办,由秘鲁国家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博物馆、秘鲁拉斯哈卡斯神殿群考古博物馆、秘鲁布鲁宁国家考古博物馆、秘鲁西坎国家博物馆、秘鲁查文国家博物馆等秘鲁11家博物馆协办。该展已在山西博物院、天津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巡回展出。
秘境:秘鲁安第斯文明探源
展期:2021年5月21日——8月22日
地点:首博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
秘鲁是南美洲安第斯文明最主要的起源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族群所创造的各种文化在这里百花齐放。“秘境”展共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文明初绽、多元共存、群雄并起和帝国绝响。
第一部分“文明初绽”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讲起,这一时期多个文化相继开始繁荣发展。位于秘鲁北部高地的查文文化在融合其他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特色并辐射秘鲁中部北部甚至部分南部地区,带来了安第斯文明第一次文化趋同。

双头蜘蛛纹红石盘
库比斯尼克文化

海螺小号,查文文化(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200年)
这种装饰雕刻纹饰的海螺小号(年代约为公元前900年—前550年)在克丘亚语(后来印加帝国的官方语言)中称为“普突突”(pututu),由东太平洋巨型海螺制成。这件小号于2001年出土于查文德万塔尔遗址圆形广场附近被称为“海螺柱廊”的地方,是与其同时出土的20件小号中装饰最复杂的一件。海螺身上深雕有头骨状图案,四周被长矛状纹饰包围分隔。展览的第二部分“多元共存”主要介绍纳斯卡文化和莫切文化。从公元前200年开始,随着查文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减弱,各区域的文化开始独立发展。展览主要通过以织物和陶器闻名的秘鲁南部沿海文化帕拉卡斯和它的继承者纳斯卡文化,以及北部沿海地区的莫切文化来展现这个时代中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金刚鹦鹉羽毛扇
纳斯卡文化(公元前100年至公元700年)
第三部分“群雄并起”讲述了迪亚瓦纳科文化、瓦里文化和西坎文化。起源于秘鲁与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喀喀湖(编者注:在印第安克丘亚语中,“的的喀喀”是“石豹”的意思。)南岸的迪亚瓦纳科文化,到公元7世纪扩张到秘鲁南部地区;同时期,从秘鲁南部高地崛起的瓦里文化也迅速发展。通过展品对比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在意识形态和艺术上都存在着相互交流。稍晚于瓦里的西坎文化,借助北部沿海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虽偏安一隅,但发展出高度发达的金属制造工艺和高超的农业灌溉技术,一直持续繁荣发展到约1375年左右。

肖像彩陶容器
迪亚瓦纳科文化(约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100年)

大羊驼形彩陶容器 瓦里文化(公元650年至1000年)
这件大型器物年代可追溯到公元800至1000年,来自于纳斯卡河流域的帕切科遗址。与其他该遗址出土的被摔碎的器物一样,是应某种仪式的需求而制作。这种仪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且规模较大,最后以毁坏和掩埋大量陶器的方式作为仪式的结束,其中不乏许多大型陶器。在瓦里文化中,大羊驼形的雕像被认为是供奉给神灵最合适的祭品之一。
锤揲工艺金颈饰
西坎文化(约公元750至公元1375年)
最后一部分“帝国绝响”以印加帝国为主线。尽管在北部沿海地区曾经出现强大一时的契穆王国,但崛起于秘鲁南部高地库斯科的印加帝国最终统一了安第斯大部分地区。印加帝国不仅延续了安第斯各文化的传统,而且在建筑、纺织、陶器和庞大国家的治理方面都有创新之处,可以说是安第斯文明的集大成者。

带装饰的木制男性雕塑
契穆文化(约公元1100至1470年)

大羊驼纹盘
印加文化(13世纪早期至1572年)

青铜大羊驼首杜米刀
印加文化

无袖外袍
印加文化

吉氆(pŭ)——记事结绳
印加文化
据历史记载,中秘两国有着长久的交往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从1971年11月2日中秘两国建交以来,两国各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秘境”展将为中国观众了解秘鲁古代文化以及南美洲安第斯文明提供一个拓宽视角和深入解读的机会。
展览期间,首都博物馆将配合展览内容定期推出面向各年龄层公众的互动活动和讲座,公众可通过首都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微博、官方微信了解活动具体日期和报名方法。
此次展览由首都博物馆主办,由秘鲁国家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博物馆、秘鲁拉斯哈卡斯神殿群考古博物馆、秘鲁布鲁宁国家考古博物馆、秘鲁西坎国家博物馆、秘鲁查文国家博物馆等秘鲁11家博物馆协办。该展已在山西博物院、天津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巡回展出。
秘境:秘鲁安第斯文明探源
展期:2021年5月21日——8月22日
地点:首博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