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航空局旧址
摘要: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航空局旧址.1931-1932年.新县.近现代文物.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航空局旧址.1931-1932年.新县.近现代文物.新增.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航空局旧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县城关第一中学校园内,原为“普济寺”,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革命旧址。
历史背景
1930年2月,国民党一架“容克”式高级教练飞机在执行任务时因燃油耗尽,迫降在大别山南部的陈家河河滩上。红军赤卫队与当地反动民团经过激烈争夺,成功缴获了这架飞机,并将其转运到新县卡房林家湾。随后,在徐向前等领导人的支持下,红军组织兵工厂工人克服重重困难,将飞机修复并命名为“列宁号”,以此表达对列宁的敬意。1931年4月,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军事委员会航空局正式成立,局长为龙文光,政委为钱钧,局址就设在“普济寺”内。
建筑结构
航空局旧址由前后两排房屋组成,每排三间,东西两侧各有两间耳房,构成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建筑为砖木结构,保留了清末豫南民居的风格。后栋正殿内设有“列宁号”飞机陈列展览,展示了这架飞机的修复过程及其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功能与贡献
“列宁号”飞机是红军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具有重要的军事和象征意义。它曾多次执行侦察任务,飞往固始、潢川等地,空投革命标语和传单,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统治区。此外,“列宁号”还曾远征武汉,进行侦察和示威,使国民党陷入一片慌乱。航空局的成立和“列宁号”的使用,标志着人民航空事业的开端,为后来的航空发展奠定了基础。
保护与现状
1988年,鄂豫皖军委航空局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旧址进行了多次修缮和保护,使其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如今,旧址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还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教育意义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航空局旧址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人的重要精神财富。它展示了红军在艰苦条件下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体现了党和人民对航空事业的早期探索和追求。通过参观旧址,人们可以深入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铭记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航空局旧址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地,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