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巩县石窟
遗产描述:巩县石窟,原名希玄寺,宋代名十方净土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东北9千米的大力山南麓。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凿窟造像,形成石窟群。
佛像脸形方圆,总体风格与龙门石窟相近,但规模小,整体造像艺术水平也不如龙门石窟,但其中也不乏精品。题材除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还有礼佛图、神王、怪兽、伎乐等。第一窟门内两侧雕“帝后礼佛图”,其余三壁雕佛像和佛传故事。壁脚雕神王、怪兽和伎乐人。“帝后礼佛图”分三层六组,每层比丘和比丘尼作前导,后为帝后和侍从,前呼后拥,反映了皇室的宗教活动。
遗产简介:巩县石窟寺修建年代不见史书记载。第4窟外119号龛唐龙朔(661—663年)年间刻有“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碑”。碑文称北魏孝文帝时(471—499年)此处已建寺,时称希玄寺。
巩县石窟造窟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重修石窟寺碑记:“自后魏宣帝景明之间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世无能烛其数者……”,但其依据不详。据推测石窟大规模开凿约在北魏后期熙平(516—518年)至永熙(532—534年)年间。窟内外小龛纪年最早为北魏普泰元年(531年),此外,有东魏、西魏、北齐直至唐宋各代年号。巩县石窟自北魏宣武帝后,又经北齐、北周、唐、宋、金等朝相继增凿。
巩县石窟佛像为褒衣博带式,面貌方圆,嘴角上翘,表情宁静,结跏趺坐,褶纹稠叠,有规律地垂于座前,保持着浓重的北魏风格。佛像头光背光纹饰多已模糊不清,背光外侧对称刻飞天、莲花、化生。龛楣多刻火焰纹、七佛莲花、卷草或五边形拱龛。
巩县石窟内留有中心方柱,这是与其它石窟不同的特点。在造像风格上,巩县石窟也有明显的特点。巩县石窟的造像大都面貌方圆、表情宁静。除在飞天中还保留有长面高鼻、眼眶深陷的特点之外,秀骨清瘦的形像,在石刻造像上,都看不到了。这种情况,说明石刻造像的艺术风格是逐渐由北魏向唐代演进。
巩县石窟石刻题材除佛、菩萨、弟子、千佛、释迦多宝并坐、维摩变、飞天等北魏石窟常见的造像外,最有特点的题材是礼佛行列、伎乐、神王、怪兽等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