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西安白杨寨晚唐壁画墓M1373发掘简报
陕西西安白杨寨晚唐壁画墓M1373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摘要: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西安市浐灞生态区白杨寨村南发掘了一座晚唐时期砖室壁画墓。该墓破坏严重,但其壁画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时代特征明显。该墓所处位置为刘弘规家族墓地,根据墓葬形制及位置关系,推测幕主应为刘弘规家族第二代成员,即晚唐时期权宦刘行深或其夫人。该是目前考古发现 ...
陕西西安白杨寨晚唐壁画墓M1373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摘要:202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于西安市浐灞生态区白杨寨村南发掘了一座晚唐时期砖室壁画墓。该墓破坏严重,但其壁画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时代特征明显。该墓所处位置为刘弘规家族墓地,根据墓葬形制及位置关系,推测幕主应为刘弘规家族第二代成员,即晚唐时期权宦刘行深或其夫人。该是目前考古发现 ...
西安市长安区唐戴胄夫妇墓发掘简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关键词:西安市长安区 戴胄 菀氏 土洞墓 唐代2014年9~1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配合“西安常宁雅居乐花园”项目建设,清理了两座唐代墓葬。根据出土墓志判断,M6墓主为唐太宗时的民部尚书戴胄,M5墓主为戴胄夫人菀氏。戴胄夫妇墓位于神禾原西麓、子午大道西侧,南距长 ...
E-mail投/稿/邮/箱wwtd@vip.sina.com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安全是文博行业的基础性工作,是文物活化利用、开放共享的前提。我国的自然灾害严重,地震、洪水、雷击、泥石流等灾害和极端气候时刻威胁着文物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火灾事故和盗窃、盗掘等文物犯罪现象依然突出;开放性的博物馆展品、历史文化遗址意外损坏,甚至遭到恶意破坏的事件时有发生。 ...
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中国探索——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功能及其实现机制研究》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孙华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二十一世纪之初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创新的重要战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功能及其实现机制研究》一书,选题的现实指向性强,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高,对解决我国文物事业中存在的“文物合理利用不足”等问题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
“丝路少年”的长安乡愁 ——《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序言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葛承雍唐代中国作为亚欧大陆上的中央国家,曾大量接受西域文化的“胡风”和南亚佛教的“梵风”,又把自己成熟的“唐风”文化大量送往东海之遥的日本、朝鲜,所以国都长安就是这座桥梁的桥头堡,既是连接西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延长东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东去西来 ...
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中国文物报在近期举办的数字文博大平台“山海”App发布会上,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长彭明瀚、甘肃简牍博物馆副馆长徐睿、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王强与媒体对谈,分享了各馆在博物馆数字化、IP运营和跨界创新方面的做法和思考。数字化能做什么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建筑之壮 ...
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中国文物报9月22日,纪念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成立7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分论坛“数字人文: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质生产力”在北京举办,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玉才出席。论坛上,来自中国、意大利、韩国等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阐述了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北京 ...
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刘晨田野考古档案作为记录田野考古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是田野考古发展历史的实物记载。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考古报告及各类科研成果,是研究考古学史的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保存和利用价值。而考古档案的管理也是田野考古研究工作的重要保障,科学的考古档案管理工作是保护考古资料安全与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随着各地考古工作蓬勃展开 ...
古蜀道保护传承的启示高大伦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古道文化遗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秦直道、古蜀道、万里茶道、岭南古驿道等文化线路,既是重要的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见证。如今,对古道的保护传承研究得到更多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形成了纪录片、研究丛书、碑刻大展等。人们不断创新古道文化的“打开 ...
府底玉皇庙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建宁乡府底村村东北约200m处的山冈上。除玉皇庙外,村内或靠近村落范围处另有9处保存程度不同的寺庙,包括保存较为完整的三教堂、三教堂戏台、佛音寺、三官庙、奶奶庙、玉皇庙下庙、北庙,仅剩遗址的土地庙,以及现代建筑关帝庙。府底玉皇庙坐北朝南,现分东、西两院。西院落为祠庙主体,中轴线上自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大 ...
【摘 要】蜀道石刻即蜀道沿线地区的摩崖、碑板等石刻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学、书法学、文献学价值。近四十年来,特别是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兴起之后,蜀道石刻研究成果数量庞大,反映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深化、专精化发展趋势。但是,蜀道石刻研究中还存在对于蜀道石刻内容和价值做单个的、独立的研究较多,综合的、全面的研究较少,各个视角下的研究单独 ...
沙漠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土地退化,其研究主要侧重在人地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等方面。绿洲的荒废反映出历史时期荒漠的变迁,而这种变迁的一个突出证据即是荒漠中城址的兴废。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张晓虹教授承担的“中国沙漠变迁历史地理调查”项目是科技部重大基础调查项目“中国沙漠变迁的地质记录与人类活动遗址调查”的重要组 ...
中国古代的国家祭祀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天、地、鬼神的观念,是信仰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以往对历史上的国家祭祀问题,主要是围绕着皇帝所进行的郊庙祭祀活动展开研究,本书则将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信仰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贯通起来,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国家祭祀与地方祠祀、民间社会的互动关系。尤其在秦汉至宋朝祭祀发展的脉络中考察隋唐的情况,前瞻后顾,视野开 ...
半圆形大木柱及斜穿孔澧阳平原鸡叫城遗址所在的土地上,今日仍是一片绿意盎然的稻田,4000多年前的聚落环壕外,平行排列的灌溉水渠至今还在发挥作用。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点项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从2018年开始对鸡叫城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工作,逐渐明晰鸡叫城聚落的的演变过程,发现屈家岭文化时期大型 ...
郭青林1,2,3,黄井镜1,2,3*,裴强强1,2,3,张琪1,2,3,李义杰1,2,31.敦煌研究院,甘肃敦煌736200;2.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敦煌7362003.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甘肃敦煌736200摘要:甘肃是我国石窟大省,素有“石窟艺术之乡”的美誉。本文基于甘肃省石窟寺专项调查结果,梳理总结了甘肃石窟资源的分布特征、重要 ...
编者按:原文引自郭埔嘉:《黄文弼的图书目录学理论与实践》,罗丰主编:《丝绸之路考古》第7辑,科学出版社,2023年9月,页195~208。文稿审核|罗丰 沈睿文 马强 排版编辑|李怡然 曹中俊 马晓玲出品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投稿邮箱|JSRA2017@163.com ...
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角度思考文化润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6期郭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摘要文化润疆是新时代中央治疆方略的重要方面,增强认同是文化润疆的目标,主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文化润疆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在路径上,将文化遗产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的基础上,仔细梳理新疆的文化 ...
摘要:人物塑像是由黏土捏塑成人形的三维产品。在美索不达米亚,人物塑像在前陶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一直延续至铜石并用时代。多数出土于灰坑和建筑物周围,少数出土于墓葬。人物塑像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在美索不达米亚北、中、南部表现出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其中北部的人物塑像造型丰富,着重表现女性的丰满特征;中部的人物塑像面部特征明显且装饰精致 ...
内容提要:人形陶器是中国西北地区史前时期独具特色的一类器物。在中国西北地区,这类器物从公元前4500年一直延续至公元前1500年。在世界其他地区,人形陶器最早出现于西亚。东南欧出土的人形陶器数量众多且种类丰富,类型与中国的人形陶器最为相似。但从制作传统和最终流向看,西亚和东南欧人形陶器的制作受到泥塑人像的影响,最终作为葬具使用。中国西北 ...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2年第4期 P33-41向上滑动阅览遗产与资产——大遗址保护利用若干问题再思考郭伟民摘要:大遗址保护利用是一个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已不再新鲜的话题。中国提出大遗址概念的时间较早,但真正实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时间却较晚。这些年来,从理论和政策层面而言,其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日臻完善,但如何执行和落实,则存在不少问题。 ...
【敦煌】陆庆夫 郭锋 王冀青《中外著名敦煌学家评传》
【提要】有关欧亚大草原与中国古文明关系的论述存在过于强调草原影响的倾向。但很多草原流行的艺术品,其实是由中国境内工匠制造的。以学界提出的「源自草原」的纹样「蜷曲的猛兽」为例,在中国地区,这类尖蜷曲的神兽形象,最初滥觞于古农耕文明对昆虫的崇拜,以及相关的「羽化」再生理想,初步成型于长江中游公元前第四千纪,表现出完整且一脉相承的发展 ...
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5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山西夏县青龙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调查简报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吉林乾安春捺钵遗址群后鸣字区遗址2016年发掘简报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6)吉林省四平市叶赫部城址(东城城址)考古发掘简 ...
一条商路由中国南方向北伸展,穿越茫茫戈壁,然后由东向西,横跨西伯利亚的“泰加林带”,最终抵达沙俄帝国西部。这条商路全长14000多公里,长度超过汉唐盛世的“丝绸之路”——这就是“万里茶道”。近二三十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一个多世纪以前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也成为世界各国人们津津乐道的热议话题。这个经典的“丝绸之路”因 ...
《半山及马厂随葬陶器》(影印)马家窑晚期文化包括半山、马厂两类型的遗存。因首先分别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半山和青海省民和(旧属碾伯县)马厂(或称马厂塬)而得名。这两处遗址都是安特生于1923~1924年调查发现的,被他列入甘肃史前文化"六期"中的仰韶期和马厂期,前者还包括马家窑(住地)、半山(葬地)两类型。安特生和巴尔姆格伦的工作开创了半山、马厂类型文 ...
基于数据驱动的文物环境风险状态评估方法研究王琨1,梁茹1,侍洪波1,谭帅1,蔡兰坤2,吴来明3,4,徐方圆3,41. 能源化工过程智能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2. 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3.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上海博物馆),上海 200231;4. 上海 ...
本书是北京新机场南航基地机务维修设施项目的考古发掘报告。东庄营墓地是2017年9~11月为配合北京新机场南航基地机务维修设施项目而进行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清理明、清时期墓葬228座,出土了陶、瓷、银、铜、骨器等随葬器物。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时代特点鲜明,为北京地区明清时期墓葬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了解永定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与社 ...
作者:李斌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10月9日 第11版)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的回信中指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分 ...
近年来,从本体保护到综合保护,从环境监测到灾害预警,从数字化技术到新材料应用,科技的力量正在深刻融入文化遗产保护的各个环节,为系统性、科学性、可持续性保护提供了强大支撑。日前,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敦煌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在甘肃敦煌举办,与会专家学者聚焦“科技支撑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主题,展开广泛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