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禅幕东迁蒙古高原考——兼论匈奴文化对汉代艺术之影响
烏禪幕本爲哈薩克草原一個古部落,遊牧於粟特(阿姆河中游支流澤拉夫善河流域)與烏孫(今伊犁河流域)之間。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2),烏禪幕投奔匈奴,東遷新疆天山地區,成爲匈奴統治西域的重要生力軍之一。匈奴“五單于爭立”之際(前58),烏禪幕隨避難西域的匈奴單于之子稽侯珊東遷蒙古高原,輔佐稽侯珊登上匈奴單于寶座。我們最近發現一些線索,說明 ...
烏禪幕本爲哈薩克草原一個古部落,遊牧於粟特(阿姆河中游支流澤拉夫善河流域)與烏孫(今伊犁河流域)之間。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2),烏禪幕投奔匈奴,東遷新疆天山地區,成爲匈奴統治西域的重要生力軍之一。匈奴“五單于爭立”之際(前58),烏禪幕隨避難西域的匈奴單于之子稽侯珊東遷蒙古高原,輔佐稽侯珊登上匈奴單于寶座。我們最近發現一些線索,說明 ...
图 1匈奴境内瓦当三、匈奴瓦当的源流与特质作为定居民族的传统建筑构件,匈奴境内的瓦当突然出现,明显系由汉地传入。欲阐释域外瓦当,需探讨建筑性质。《上林赋》:“于是乎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华榱璧珰,辇道纚属,步朓周流,长途中宿”在中原地区,“璧珰”装饰的建筑尊崇至极。匈奴与汉地相似,出土瓦当的遗址为较高等级、较大规 ...
一、前言2021 年 1 月,在重庆市北碚区复兴街道红旗水库水体公园项目施工中,发现水体公园墓地(图一)。为配合红旗水库水体公园建设项目施工,2022 年 6 月至 7 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考古工作队对水体公园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图一水体公园墓地位置图水体公园墓地位于重庆北碚区复兴镇。发掘区地处红旗水库水体公园内的一处坡地,四周公园 ...
2024年第3期双月刊(总第237期)考古发现郑州林寨遗址勘探调查简报/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4安阳桑园商代遗址东区M24、M92发掘简报/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13安阳殷墟邵家棚遗址建筑基址发掘简报/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3西安南郊上塔坡唐韦元方、韦承庆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四川大学考 ...
宁夏中卫市常乐西汉墓发掘简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卫市文物管理所关键词:宁夏 常乐墓地 欧罗巴人种 西汉 土坑墓内容提要:2002年和2008年,为了配合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卫市文物管理所对常乐汉代墓地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共发掘汉代墓葬46座,其中,5座西汉中晚期土坑墓人骨颅面部形态具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
青铜器是中国两三千年前的礼器,体现贵族社会的权力和秩序。当时,贵族会在青铜器上铸刻出文字,用来记载国家大事和自己和祖先的光辉事迹。比如,之前我们给大家讲过的“万年永宝”展览名称的出处么?文物医生们把青铜器残片复原,并且还辨识出了器物腹内的铭文五行二十八个字:“白 (伯)椃虘肇乍(作)皇考剌公尊㲃(簋),用享用孝,萬年眉壽,畯才( ...
来源:《西域研究》2024年第2期2023年度西域史研究述评西域史研究年度发展报告课题组2023年,我国西域史领域全年公开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70余部,现从政治史、经济社会史、文化史、考古四个方面择其要者评述如下。政治史自汉代起经营治理西域是王朝、政权的大事,本年度西域政治史研究高度集中于此。汉代 王炳华先生认为西汉王朝与匈奴在西域的 ...
2024年5月20-21日,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法国建筑与遗产之城承办的“超越界限的遗产: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法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中法两国的专家作了精彩发言,探讨中法在城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区域 ...
编者按:本文经原作者授权审核后发布。原文引自罗丰:《丝绸之路考古在青藏高原》,《中华读书报》,2024年7月10日第15版。罗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大园子墓地位于云南省师宗县漾月街道新村社区,是滇东高原上一处规模较大的青铜文化遗存。墓地属于聚族而葬的部落公共墓地,其所属人群推测为漏卧族群中势力较大的一支。作为“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具体实施内容之一,对大园子墓地的发掘取得重要收获,清理西南夷墓葬400余座,出土铜器、玉石器、陶器等各类随葬品600余件(组)。此项发掘 ...
青州市玺园墓地位于青州市云门山街道丰收路以南,云门山南路以西,西南靠云门山,东距弥河约9公里。为配合基本建设,经考古调查勘探发现墓葬5座。2023年9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是清理3座唐代砖室墓及1座宋代砖雕墓。唐代砖室墓本次发掘M2、M3、M5共3座唐代砖室墓,其形制一致,均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 ...
2023年7月至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队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三桥街道三桥新街东段小学建设区域东北部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项目地块位于西安高架快速干道以南,三桥新街以北,西三环以东,阿房路以西,地处唐长安城外西北方。发掘区域内共清理21座墓葬,其中唐墓16座,清墓5座。发掘前建设项目的基坑已开挖至1米深度,地层已达生土,墓葬 ...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19年第1期 P4-16向上滑动阅览遗产价值的若干问题——遗产价值的本质、属性、结构、类型和评价孙华摘要:遗产价值问题是遗产保护学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遗产保护界在遗产价值的基本概念、本质属性、要素结构和评价作用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认识的分歧,需要进行研讨。遗产价值与价值哲学的价值一样,是人这个主体与遗产这个客体发 ...
勘探是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一环。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软硬件性能的持续提升,勘探人员在传统洛阳铲的基础上,可以更准确、高效地完成勘探任务,并且能够将所得探孔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从而达到了解遗址地下埋藏情况的目的。我们在对夏县东下冯、翼城北撖遗址的考古勘探工作中,从工作实际出发,结合相关软硬件技术,按照《田野考古勘探工作 ...
全文刊登于《中国文化遗产》2023年第3期 笔谈“阐释与展示——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时代建构与表达” P9-14。如何使文物/文化遗产“活起来”,既流传千古,又服务当代,这是国内业界当下的热点话题;在国际上,也有着广泛的关注和丰富的实践。其核心要务,离不开对文化遗产的阐释和展示。阐释和展示文化遗产对于国内受众会起到激励和凝聚人心,认识历史,创 ...
文丨李水城安特生的全部学术活动我们似乎可归纳为一点,即试图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中心,探索中国文化起源问题,对中国学术界影响很大。安特生几乎跑遍了仰韶文化影响所及的边缘地区,他没有找到仰韶文化的真根源,他也没能给仰韶文化的范围加以界定。但他认识到仰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这就无异于说,他或许已经意识到它是产生中国文明的一种“基因” ...
2023年是水洞沟遗址和“河套人”化石发现100周年,近年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层出迭现,持续丰富我们对人类演化最早阶段的历史认知;持续开展的新研究则不断深化我们对早期人类特质特征、行为模式、生计模式的了解,为探索人类演化规律提供新的注解。▲水洞沟遗址考古新发现东北地区是我国近年来旧石器发现最持续、丰富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大量旧石器时代晚 ...
2023年,新石器考古人扎根田野,立足大地,开启时光之旅。我们站立在巍峨的院落高台,震撼于史前中国的建筑之雄伟;穿行在静谧的古城村落,沉醉于“隔水风来知有意,为吹十里稻花香”的田间风光;来到谨严的史前“工场”,目睹烧土为陶、敲石为器的神奇;走近高耸挺拔的土堆高坝,遥想史前治水的规模之大;掀开潮起潮落尘封的故迹,感受华夏先民的远洋气质 ...
2023年夏商纪年范围内的考古工作成果斐然。中原大地围绕早期夏文化和夏商王朝都邑的综合研究稳步推进。中原地区外围新发现了若干同时期王朝“边地”或者王朝地方基层经略管控体系中的中心聚落,突破甚至是颠覆了既往对夏商王朝地方青铜文明的呆板认知。在更遥远的“半月形地带”之外,从西北到西南的广袤大地上,夏商纪年范围内的一系列发现也可圈可点,不 ...
2023年是田野考古工作全面恢复、多点开花的一年。就两周时期本年度的工作而言,强调延续性的主动发掘项目坚持问题导向,工作稳步推进,认识持续深入;配合基本建设和抢救性发掘项目虽面临时间紧、任务重、保护压力大等诸多困难,但仍取得了可喜成果,其中不乏具有填补空白性质的重大突破。总体上可分为西周时期、东周时期和边疆地区三个部分加以简要梳理。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六国的伟大事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从此,“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揭示我国长期而连续的统一政治格局的定型和发展,揭示统一国家内各区域间不断加深的交往交流交融,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秦汉考古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与往年相仿,由于考古工作以配合基本建设为主的 ...
2023年,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总体而言收获颇丰,虽然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中,初评入围仅江苏溧阳古县遗址、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终评入围也仅莫尔寺遗址一项,但未入选十大或六大并不意味着学术价值的逊色,江苏、浙江、山西等地不再使用“十大”、“六大”类字眼,而是用“重要发现”来形容年度一些颇具学术价值的考古收获,这是一种学科进步的表现 ...
隋唐时期以长安、洛阳为核心形成的圈层式的地理格局、胡汉融合的华夏一统形势、丝路活跃的中西交融等种种样相,给以考古学探索隋唐时期帝国政治架构、民族政策、社会生活等提供张力,也给以考古学角度解读隋唐国家、社会、族群、文化等提供可能。2023年,隋唐时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以城址为对象的大遗址考古,基本是2022年工作的延续, ...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的一项项考古成果,再次见证了时代的繁荣、文化的交流、族群的融合。本年度的考古工作,城址考古精细,墓葬考古有序,手工业考古渐趋系统,宗教考古硕果累累,水下考古勇于创新。不忘来时路,方 ...
考古学有两把手铲,一把是实际使用的手铲,一把是象征意义的手铲。前者是田野考古发掘的必备工具,后者是分析检测考古遗存潜信息的科技手段。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应用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提高了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提升了考古学研究的精度,拓宽了考古学研究的领域。如今,在中国的考古学学科分类体系中,科技考古已列为考古学的 ...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人在动物身上寄托了丰富的情感;这些带有特殊寓意的动物意象融入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保留了下来,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精彩瞬间。在《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一书中,一共呈现了16种鸟兽,借助历史文献的解读,讲述了 ...
程亦胜先生对安吉历史与安吉考古孜孜不倦的探赜与追求,读后大有身临其境之感。《安吉考古亲历记》展现了一位基层文物工作者热爱文博事业、热爱考古工作的磊落情怀。《安吉考古亲历记》不仅可以弥补考古发掘报告之阙,而且是安吉人熟悉了解安吉古代历史不可多得的安吉文史资料。 ... ...
来源:《历史评论》2024年第3期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对外交流互动的重要通道。无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对外传播,还是南亚、中亚、西亚等外域文化因素的传入,都足以说明南方丝绸之路促进了沿线地区各类文化的交流融合。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流,始于古道上人群的迁徙。李绍明认为,西南丝绸之路是所谓藏彝走廊中的一条 ...
“本书是知名历史博主、西域史研究学者雍州节度使的首部楼兰古国历史的通俗史学著作。本书从楼兰初次出现于汉文帝时期匈奴写给汉朝的书信着笔,以时间为序,结合古今中外历史文献及各类出土文物,讲述楼兰在不同朝代的生存情况,全景展现楼兰从初次出现于西汉视野到消失于魏晋南北朝的漫长历程,力图解决关于楼兰的诸多疑问并全面深入地介绍楼兰古国。本书 ...
中华文明以其伟大、古老和延续至今而著名于世。人们自然会追问,如此伟大的中华文明,到底源于何时何地?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答案。女娲造人,伏羲画卦,神农教民稼穑,黄帝一统天下,大禹划分九州,历代中华先祖的伟大功绩彪炳史册,见诸传说,绵延不绝。中华文明当然就是源自“三皇五帝”,基于中华大地。但近几百年以来,情势大变,先是西方人杜撰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