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西郊唐墓
西安西郊唐墓 《文物》1990年07期 陈安利 马咏忠 1984年12月,在西安西郊新西北火车站东侧基建施工中发现唐墓1座,陕西省博物馆派人于1984年12月5日至7日对该墓进行了发掘,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墓葬位于新西北火车站东北约100米处,随葬品均在墓室棺床东侧,主要是陶 正当唐长安城外郭城开远门外。墓底距地表深达6米,因此发掘中 ...
西安西郊唐墓 《文物》1990年07期 陈安利 马咏忠 1984年12月,在西安西郊新西北火车站东侧基建施工中发现唐墓1座,陕西省博物馆派人于1984年12月5日至7日对该墓进行了发掘,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墓葬位于新西北火车站东北约100米处,随葬品均在墓室棺床东侧,主要是陶 正当唐长安城外郭城开远门外。墓底距地表深达6米,因此发掘中 ...
西安西郊枣园唐墓清理简报 《文博》2001年0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枣园位于西安市郊西北部,北临枣园西路,东接汉城北路,南望大庆路,西有阿房路(图一)。附近的民居和村落分别有枣园西坊、金家堡、曹家堡及和睦村等,唐墓处于前两者之间地带,南临西安远东机械制造公司。 近年来,此地改造民居中常有古墓暴露,1997———1998年,我所曾先 ...
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清理简报 《考古》1960年03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9年6月下旬,在西安西郊中堡村发现一座唐墓,陕西省文管会卽派屈鸿锁同志前往清理。该墓墓顶已被挖去一部分,墓室的大部分器物保存比较完整。 这座唐墓是一土洞墓,方向正南北,墓室长3.5,宽2.2,中宽2.26来,成长方形。墓室残存的两壁高80厘米。墓道因施工紧迫,未发 ...
从现代学术视野而论,由于西藏在自然景观与文化面貌上的独特性,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人们对不同地区人类文明进程、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等诸多方面的人文关怀不断提升,西藏的文物考古工作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西藏的文物考古工作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除了前述有关学术史上的重大转折之 ...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祖国西南边疆神圣的领土,它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传统强烈地吸引着世人的关注。在这片平均海拔高度达4000米左右的神秘土地上,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人类的活动?他们是从哪里来到这片高原,又在这里创造过什么样的古代文明?西藏古代文明的发生与发展曾经有过一条什么样的历史轨迹?它与其周边地区和民族又有过何种联系? ...
西藏的考古学研究史,开始于西方学者对于这一地区的探险与考察活动。尤其是在19世纪后期,随着帝国主义在亚洲的势力扩张,西方学者研究汉学以及佛教、东方历史与语言等成为一种国际风气,其中先后有英、法、德、俄、意、匈、日等国学者开始从事“西藏学”的研究。17世纪20年代至18世纪40年代之间,欧洲的天主教教士从喜马拉雅山外或我国其他省份进入西 ...
自1974年兵马俑发掘以来,有关秦始皇帝陵园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着,取得了许多的科研成果,集大成者为2003年出版、袁仲一编著的《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与研究》,该著作对包括秦始皇帝陵园的地理环境、建造过程、设计思想,陵园的建筑布局与结构、陪葬坑内涵等在内的秦陵文物遗存进行了归纳分析研究;此外,王学理在其著述的《秦始皇帝陵研究》一书中,也对 ...
七 古代都城考古方法 1.从“已知”到“未知”的早期古代都城认知问题 如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中,对“未知”古代都城(主要是早期古代都城)的考古研究,应该遵循一种普遍的、基本的科学研究规律,即从“已知”探索“未知”。了解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史是掌握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已知”的重要手段。在“已知”前提下,对 ...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国际性的课题,是世界各国政府所共同面对的重大责任,在全球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潮流中,如何科学与合理地保护各国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已成为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公民必须重视和协调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国家从工业化开始,就逐渐涉及各种文物的保护问题,由于各国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文物多寡的不同,各国的政府逐渐在实践过程中 ...
新疆和中亚及其有关的一些地理概念,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系统考察之,那就是一部亚洲腹地的地缘政治文化史。 一.西域·新疆 新疆古称西域,其实,“西域”常笼通地指说新疆及其以西,包括今天中亚五国的广大地区,界说不一。西域,顾名思义即西部地域,随着中原人士地理知识的丰富而扩大。冯承钧先生在其所著的《西域地名》序例中写道: 西 ...
自然主义是一种影响广泛的哲学观点,它主张用严格的自然范畴来解释一切现象和价值,把自然看作是一切存在的最原初和最根本的源头。有自然主义的文学、自然主义的艺术、自然主义的政治学、自然主义的历史学、自然主义的社会学、自然主义的伦理学等。当然还有自然主义的农业。自然主义的农业主张适应自然,不要过多地干预自然,利用自然的生物循环,尽量 ...
在战国时代秦人兴修的两大水利工程中,位于南方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因其经济效益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提高而闻名,至今已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北方关中平原的郑国渠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声誉。我认为汉六辅渠、汉白渠、唐郑白渠、宋丰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广惠渠、清龙洞渠与近现代的泾惠渠都是郑国渠持续发展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郑国渠也是几乎持续两千 ...
黄土高原的形成远在有史以前。自形成之后,自然的作用仍在不断演变之中。有了人类从事生产的活动,在自然的作用之外,又复增加了人为的作用。这就更促使黄土高原的面貌不时有所改变。迄至现在,若干地区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甚至与原来的面貌迥然不同。 黄土高原既有农业,又有牧业,也曾有过广大的林区。追溯历史渊源,这里的农林牧分布的地区因时 ...
编者按苏秉琦,中国现代考古学家,1909年10月4日出生于河北高阳。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曾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考古教研室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曾主持河南、陕西、河北等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重要遗址的发掘。他发表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 ...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十六国墓发掘简报 《文博》2009年04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07年4-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为配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专用高速公路建设,在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柏家咀村北二道墟上发现了7座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墓葬呈南北两排,线性排列,整齐有序,应为一处家族墓地。这批墓葬形制相似、出土器物组合也比较一致,现以2007X ...
放在案头的这本《夏商周考古》是刘绪最后一部著述。 201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老师杭侃被借调到山西大学工作,鉴于在考古方面长期深厚的合作,两校一拍即合,策划了“中国考古学专题六讲”系列课程,延请北大考古文博学院6位著名考古学家到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办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等专题讲座,每人一讲,每一讲分六次。 刘绪是山 ...
基本信息:编著: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临朐县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10月印次:1ISBN:9787030694614内容简介: 本文集共收录文章21篇,除在会议上演讲的外,又收入部分地区县研究者的文章,以期更全面地反映山东各地佛教遗存及研究成果。目录序 /孙波黄石崖——佛教石窟在山东地区的传播 /郑岩北朝至初 ...
-----------------------------------------------------------------------全文阅读后石家河文化“抱鱼人偶”与祭山活动(上)后石家河文化“抱鱼人偶”与祭山活动(下)(作者:龙啸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21年第5期)
摘要:本文探讨流失海外敦煌藏经洞文物数字化重建问题,全面系统刊布散藏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物,为学界提供一个可便捷使用数字资源的共享平台,提出让流失海外敦煌文物以“数字化回归”,使敦煌学专家、学者、公众共享这文化遗产资源,并借助数字人文研究理论、方法促进敦煌学研究,以期取得比较好的成果。同时,提出实施此项目的总体思路、如何构建以及总体 ...
内容摘要:肩水金关遗址有关城、坞、烽燧等建筑,通过对不同探方出土简牍内容的分析,判断肩水金关关城是关啬夫、关佐的办公场所;肩水候、东部候长、骍北亭长等办公地点应分布在金关遗址北墙F6-9房间;烽燧方堡是金关官吏居住的场所,其中出土关啬夫薛安世私印。肩水金关下辖于肩水都尉府,曾是肩水候官的驻地,其长官肩水候直接管理东部候长、骍北亭长, ...
内容摘要:敦煌佛教一直以汉传体系的佛教为主流,随着唐密的兴起,密教逐渐将一些显教的神祇及其功能移植到密教经典中,开始吸收或利用显教的图像内容和构图形式。密教中央法身大日如来化现四方佛的义理与华严毗卢遮那佛化现“十方三世诸如来"的法身思想有一致性,密教五方佛是以大乘经典和图像为基础组织起来的神祇系统,敦煌石窟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图像 ...
内容摘要:汉代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官僚体制,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先后设立了西域都护和长史作为管理西域的主要政府官员。通过对比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发现西域长史的建置始于汉代,原为西域都护的属官,后来才发展成为独立的官僚机构,取代了西域都护。西域长史具有独立处理军务、屯驻、招抚西域等职能,并经历了独立性不断加强、级别逐渐降低、代行 ...
内容摘要:面对唐朝丧失河西走廊的深刻历史教训和安史之乱以后河西走廊多民族交融的重大变化,明朝因时制宜,创新管理体制,对河西走廊采取了全新的管控模式,使其在国家安全和对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消除了动乱的根源。明朝对河西走廊治理能力之强和管控时间之久,远远超过了汉、唐时期,成效明显,为清朝进一步强化对西北边疆的 ...
内容提要:在唐代,中亚九姓胡通过朝贡、上表请臣等方式向唐朝效忠。他们的朝贡大体上分成三个时期,即618~655、656~712、713~772年。显然,中亚诸胡入唐朝贡的频率和时机,与西域的政治形势及唐朝国势的盛衰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第一时期,中亚诸胡力图摆脱西突厥控制;第二、三时期,九姓胡和拔汗那力图以唐朝为依托,抵御大食的侵犯,摆脱阿拉伯人的 ...
作者:赵丛苍来源:“中原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原文刊载于《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第6期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图源:湖南省博物馆)医学文化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医学考古学是以考古学和医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对古代人类医学遗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医学考古学以物质遗存为研究对象,具有考古学的特征,而研究内容则与 ...
内容提要凭借与中国比邻的地理优势,沙俄是最早对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开展研究的欧洲国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其文献研究与俄国汉学的发展同步,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西北边疆考察方面,沙俄以俄国地理学会为中心,对包括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在内的几乎全部中国西北地区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考察,留下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得益于与中国西北比邻 ...
冯培红,1973年生,浙江长兴人,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敦煌吐鲁番学、丝绸之路与内陆亚洲史等研究。《丝路文明》副主编,兼任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著有《敦煌的归义军时代》《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等,在《历史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8篇。承担国家社科基 ...
内容简介蒙古国国立大学、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学者组成的团队共同撰写的《蒙古及周边地区鹿石文化》(三卷本), 近日在蒙古国出版发行。该三卷本鹿石大部头中,第一卷和第二卷为蒙古国15个省境内发现的1241通鹿石的图录,是2018年第一版图录的修订版。第三卷是鹿石的专题研究,全书共436页,书中共配有31张地图(分布图)、49张表格、10幅图标、 ...
唐墓骆驼俑驮囊兽首形象属性考沙武田(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骆驼俑驮囊兽首形象作为唐墓“旧材料”,是大家熟知的考古资料,长安洛阳两京地区多有出土。作为丝绸之路象征符号的骆,自北朝隋唐以来,在表达古人生死观的墓葬随葬品中,一直是体现墓主人死后世界生活和所拥有财富的常见物象。 值得注意的是,从历代墓葬丰富的各 ...
在另一个黄土农业的边缘地区,就是内蒙古阴山以南,到陕西北部的鄂尔多斯附近,也经历了与河湼地区类似的人类生态变迁。由于这儿在地理位置上与晋陕龙山文化区更接近,使得在这儿发生的人类生态变迁,对南方龙山农业地区人群造成更直接的冲击。而南方人群对此的反应,也进一步影响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的人类生态变迁。 鄂尔多斯地区,是指内蒙古自 ...
《敦煌石窟:中国山水画艺术》1967年
摘要:唐蕃长庆会盟碑提到藏语地名Sheg sang si,本文认为即此碑立碑地点长安城颁政坊圣善寺,本名普光寺,631年唐太宗为太子李承乾所建。706年,唐中宗为亡母武后追福,将其改建,更名圣善寺。故址在今西安市铁塔寺街第一中学。1972年,圣善寺遗址出土了一件镌刻“女弟子杨氏”发愿文的舍利金函。我们认为此人即巢王妃杨氏,那么这件金函年代当在642年 ...
摘要:江汉地区汉代彩绘陶器种类丰富、纹样多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对江汉地区汉代彩绘陶器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其在器物组合、器形、表面处理方式、彩绘纹样、色彩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规律,并对这些彩绘陶器的地域特征、制作、使用、文化因素及其对汉疆域内其他地区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关键词:江汉地区;汉代;彩绘陶器彩绘陶器,是指烧成后 ...
“文化线路”的思想让考古学展开更加宽广的视野贺云翱 近些年,“文化线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实践在全国得到高度重视。其动力一方面来自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一方面来自当代国家发展的需求。考古学作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基础学科, 当然也身在其中,深受其益。 “文化线路”又有“文化廊道”之称,其含意早期来自文化地理学,与交通及沿交通线 ...
传播与叙述——对打鼓墩樊氏墓和曹庙祝圩汉画像石的几点认识刘冠(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徐呈瑞(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郑亚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陈佳星(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从左至右:刘冠、郑亚萌、陈佳星、徐呈瑞)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1976年淮阴市博物馆和泗阳县图书馆 ...
内外兼修:突破中小型博物馆教育工作困境杨 畦 /东莞市博物馆摘要:近年来,全国省级以上博物馆通过增设教育研究部门、打造教育精品项目、以现代科技创新教育形式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高博物馆教育工作质量。然而,其所投入的大量资源与人才力量是中小型博物馆难以企及的。面对困境,中小型博物馆可考虑对内深耕自身教育资源,对外充分理解教育对象,尝 ...
摘要:甘肃武威唐天宝《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是关于凉州瑞像信仰的一通重要碑文,它在《续高僧传》的基础上添加了部分内容,包括正光元年李师仁猎鹿和偶遇神僧的故事,李师仁怀揣的柰果也最终变化成石头,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至于这个故事何时何地被添加进来,此前学界并无讨论。研究发现,李师仁故事只流传于河西地区,而柰自古以来就是河西特 ...
摘要:陕西是国内动物考古研究开展最充分的地区,但目前缺少对该地区动物考古研究的系统梳理。本文全面收集了陕西地区的动物考古研究成果,对该地区动物考古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根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的数量等,将研究历程分为形成期(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和发展期(21世纪以来)两个阶段,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神禾原K12出土的长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石窟寺是世界级的石窟艺术珍品,也是敦煌研究院管理的六大石窟之一。北石窟寺所在区域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既是陇东古人生息繁衍、交流交融的中枢,也是丝绸之路在陇东的一个重要节点。当地有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可追溯到更新世地质时代,在史前时期也有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存分布。进入历史时期,周围地区 ...
“丝绸之路”一词,自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以后,内涵和外延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到现在为至它实质上已经成为一个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象征性符号,为社会各界接受和运用。近年来随着丝绸之路沿线相关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和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有学者由于关注的范 ...
1964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晋代《墓主人生活图》一度被誉为是我国最早的纸画。《墓主人生活图》最直观的向世人展现了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思想意识、审美情趣。它既是绘画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是人类社会及思想变迁的成果。这也反映出中原地区丧葬风俗对西域的影响,体现了新疆各民族文化从历史渊源上就打上了中华文化印记的史实。在印度国立博物馆也 ...
唐传奇中以长安为背景的神怪故事的具体发生地点,除城内坊里外,还集中在两片区域:一是城南终南、太白山区,二是由长安东行,经长乐驿—滋水驿—灞桥—昭应—骊山—新丰—戏水—华阴—华山—华岳庙这近200里的行程中。之所以如此,与唐人山岳信仰关系密切,华山为五岳之一,大约从上古时代即享有祭祀,但秦汉时地位并不通显,远在把持世人生死予夺之权的 ...
继虞弘、安伽墓之后,2003年西安发现的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又为我们研究入华粟特人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料。这里仅就史君石椁所见的粟特商队,参考其他文字史料和图像材料,略作整理分析。一、史君石椁等图像上的粟特商队史君石椁西壁第三幅(W3)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的是一位粟特首领在树丛中狩猎的场面。画面下部的图像,是一幅商队行进图。商队最前 ...
摘要:西藏西部考古的一系列新发现当中,丝绸与茶的遗物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经过科技考古的手段与方法,初步确认在阿里地区汉晋时代的墓葬当中,已经有茶和茶具的遗存。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与旧有知识,大体可以肯定是在相当于中原汉晋时代甚至更早,已经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茶叶进入西藏高原。这些茶叶传入藏地最早的路线与途径,也很可能与后来唐 ...
四川省安岳县卧佛院(经文洞)石窟防渗水抢险保护工程近日正式启动。该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将对卧佛院15个重点石窟(经文洞)的渗水和南崖崖体进行窟前环境整治以及进行治理,以解决长期困扰卧佛院石窟的水患、风化问题。工程预计耗时300天,这是该石窟挂牌以来进行的最大整体保护工程。明年是安岳卧佛院发现40周年,这批刻于盛唐时代的珍贵佛经洞窟将以全 ...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前秦至北凉,最晚到元代还有修窟,历时近千年。壁画也好,彩塑也好,从多层面、多元化反映了南北朝至元代人们生活和文化状况。本文拟从敦煌壁画中家具的变化,论述这个时期人们起居习俗的演进。▲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坐姿演变古代坐的姿式和现在不同,略如跪状。嘉峪关东汉墓画像石、徐州十里铺东汉墓画像石、大同北魏司 ...
考古发掘跟“吃”这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关系还是很密切的:鼎簋(guǐ)甑(zèng)甗(yǎn)簠(fǔ)豆这些青铜器中常见的器型,原本都是食器;胡椒花椒高良姜这些调味料,在曾侯乙战国墓和马王堆汉墓里都有发现;鸡鸭鱼骨什么的,各种墓葬发现得也都不少;而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祖先们吃剩下来的面条,这就比较罕见了。王仁湘介绍,新疆吐 ...
历经七百多年,永乐宫壁画何以既鲜艳悦目又和谐统一?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杰作,位于山西省芮城的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其艺术价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画,它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 永乐宫西壁《朝元图》 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西王母)▲ 西壁《朝元图》 东华上相木公青童道君(东王公)永乐宫 ...
余,因此古人在祭祀活动中为祈求家族繁衍兴旺,会举行“祭鱼”仪式,这在大量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中均有体现。鱼纹是宗教祭祀中“祭鱼”仪式的反映,而人面鱼纹则是宗教祭祀中巫师形象的反映,这些均体现了“祭鱼”仪式的威严、庄重和神圣。在仰韶文化中,鱼纹的演变经历了写实鱼纹、典型鱼纹、简体鱼纹和符号化鱼纹等阶段,虽然其形态从早到晚发生了很大的 ...
商代的玉器制作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除了以砣具和桯具来制作镂空外,更以三角棱线具取代软性线具,发展出独树一帜的镂空工艺。商代玉器的镂空目的,在于突显器物的造型,镂空部位大多位于玉器的边缘,所以被收藏家们称之为“边饰镂空”。当时所使用的工具有砣具、桯具及三角棱线具三种,但是玉工会视玉器造型部位的需要,而选用一种 ...
近年山西数座北齐壁画墓的发现,使得今人对北朝画迹的认识被屡屡刷新,去岁忻州忻府区九原岗墓群中的一座北朝晚期大型壁画墓,更以许多前此未见的艺术形象将人们的认识又推进一层。遗憾的是,除却穹隆顶上面的星象图及两壁星星点点的残迹,墓室壁画几乎盗揭殆尽,所幸墓道东、西、北三壁的壁画尚大部存留。东西两壁,画面自上而下界为四层。第一层,图画仙 ...
1928年10月13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派团对殷墟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中国学者的轻轻一铲,成为殷墟科学考古发掘的肇始。这一天在殷墟考古发掘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以发掘时间节点划分,殷墟科学发掘90年的历程,初步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1928年至1937年,为殷墟考古发掘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发掘工作由 ...
【摘要】早在2011年对榆木山羊砍峡岩画做了首次田野考察,后又在2016做了一次复查工作。共发现9处32幅羊砍峡岩画的遗存。2019年4月清明节期间,又一次深入榆木山羊砍峡做了第三次复查工作,新发现5处16幅岩画作品,其中鹿岩画最为突出。其次为动物、符号与狩猎内容的岩画遗存。本文以榆木山羊砍峡鹿图案岩画为例:1,浅议图腾崇拜文化背景下鹿岩画产生的动 ...
常书鸿先生是敦煌研究院的创始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没有常书鸿,就没有今天的敦煌!数十年来,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们扎根敦煌,在荒无人迹的沙漠中开辟出一片天地,为保护和弘扬祖国的瑰宝、人类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日,敦煌学奠基人之一、首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常书鸿的亲笔传记《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 ...
不久前,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同心”正式发布。官方介绍,“同心”背面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形象来源于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双连玉璧。此前的10月18日,凌家滩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为安徽省唯一。上图为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双连璧;下图为10月26日发布的北京冬奥会奖牌(背面)。新华社发 从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到玉璧成为北 ...
-------------------------------------------------------------------------全文阅读浅谈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织金凤纹云肩通袖襕夹袄(作者:高丹丹 北京服装学院,赵芮禾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王亚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1年第4期)
中国博物馆藏品规模与结构研究刘书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摘要: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藏品整体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完善的发展趋势。在规模上,博物馆藏品数量增长迅速,占全国可移动文物数量的比重逐年上升。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博物馆藏品数遥遥领先于中部与西部。在结构方面,藏品高度集中于省级以上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藏品数量占比迅 ...
帕哈尔普尔的佛教毗诃罗遗址又被称作大寺院(Somapura Mahavira),是七世纪大乘佛教在孟加拉兴起的见证,一直到12世纪以前这里都是著名的文化中心。这个寺院的设计完美地满足了举行宗教仪式的需要,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成就。寺院的简单和谐线条及许多雕刻装饰对佛教建筑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甚至远在柬埔寨都能找到这种影响力。巴哈尔布尔遗址是一座佛教 ...
需要获取本书资源请关注公众号获取入群方式本书分享仅做学习使用,切勿商用 【图书剪影】 【内容介绍】 1986年夏秋之际,在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遗址发现了两个大型祭祀坑,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反响,许多国家相继邀请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文物前去展出。三星堆两坑出土的文物也引起了众多学科的学者们进行研究,包括考古、冶金史、雕塑艺术、宗教、矿物 ...
西安西郊唐俾失十囊墓清理简报 《文博》1985年06期 李域铮 唐俾失十囊墓,位于西安西郊枣园村东陕西省钢铁研究所之内,距今西安城约12华里。墓地在原唐代长安西城郊区(图一) 此墓于1983年7月间在基建工程起土中发现,陕西省博物馆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去清理。因工地夜间用推土机施工,等我们赶到现场时墓室与墓道大部分被挖掘掉了,所有器物及墓 ...
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清理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2年0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6年3月下旬,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在其福利区西纺一村15号住宅楼的基建施工时,发现古代墓葬数座,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接到报告后,即派人前往进行抢救性清理。共清理唐代墓葬9座,其中一座壁画墓出土器物比较丰富,壁画的保存状况较好,现将该墓的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
西安西郊热电厂二号唐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1年0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 西安西郊热电厂二期工程施工中发现唐代墓葬群,随即报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立即派人前往发掘。此次共清理发掘唐代墓葬51座,其中二号墓出土了18件唐代三彩器物。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西郊热电厂位于西安西郊西户公路之南,北 ...
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吿 《考古学报》1959年02期 唐金裕(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一、发掘经过及地层情况 遗址位于现西安市郊的西北部,东距玉祥门约1.5公里,北距汉代长安城故址约1公里余,南邻大也也(图一)。遗址在未发掘之前,地势略高于其周围的一般地面,中部是一个不规则的大土堆,其南北长180,东西宽约60余米,中部最高处约5 ...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杨清平研究馆员负责编著的大型考古专题报告《广西左江花山考古(2013~2016)》已于2021年7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厚重的考古发掘报告,是广西乃至岭南考古的又一力作,具有重要价值。图书信息《广西左江花山考古(2013~2016)》编著: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左江是西江上 ...
农业起源是人与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co-evolution)。在这个进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界某些植物或动物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加强,最终这些植物和动物被驯化成必须依靠人的帮助才能进行正常再繁殖的特殊物种,即栽培作物和家养动物;而人类社会也相应发展成为必须依靠农作物和家畜家禽为基本生活资料来源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 ...
一位青年学者的史料功夫和研究潜力导夫先路 津水作舟略谈李学勤甲骨分期两系说 沈建华 2019年2月24日,这是一个普通的北京凌晨寒夜,一个并不普通的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熟悉的李学勤先生带着他钟情一生的先秦出土文献事业,翩然离我们而去,没有留下片言只语。消息传来,举世震惊,来自海内外各地的科研教育机构、学者唁电哀辞纷至沓来,挽联如雪,思 ...
书名:邢台考古文集(二)【点击购书】作者:河北省邢台市文物管理处 编著李恩玮 李军 张明 主编出版社:故宫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9月定价:266.00目 录考古研究篇邢台天宁寺前殿始建年代初议 林秀珍(3)邢台明长城述略 冀金刚 刘龙启 赵建坤(10)关于邢窑的文献记载问题 杨文山(16)青铜器“麦尊”与邢国始封——两周邢国历史综合研究之一 杨文 ...
来源:《西域研究》2012年第2期论高昌地区粟特商业的运营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是利用吐鲁番出土文书,讨论中古时期该地区粟特商业的运营,特别是分析商队的规模、组成和贸易特点,以及商人在旅途中的衣食住行情况,并由此判断吐鲁番在丝路贸易中地位、粟特人在吐鲁番的势力。高昌是古代中西交通之孔道,《隋书·裴矩传》将其与伊吾、鄯善并列为西域之门户。从 ...
汉唐时期地处中亚的罽宾国,与中原王朝多有往来。传统典籍文献和历代僧人游记对罽宾的记载颇为丰富,但是罽宾人形象如何,则不得而知。近年来,西安北周李诞墓,敦煌莫高窟唐代第217、103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等考古新材料,为研究罽宾人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经过仔细考察,可以把莫高窟第217、103二窟中罽宾僧人佛陀波利来华的随侍人物考证为罽宾人形象 ...
《神迹绿洲:敦煌千佛洞》1953年,艾琳·冯格尔
西安西郊发现元代小型土室墓 《考古通讯》1957年01期 1956年5月间。在西安西郊某工地发现了元代的小型土室墓羣。现将其中三个较为完整的墓葬作一简短的记述。 一、M263竖井土室墓。南北方向,墓室在南,墓道在北,形似中字,有前后室及东、西两耳室。墓道及各室的制作都很粗略。后室为主室,内放着一个陶罐,里面装着火烧过的骨灰。东耳室里也 ...
西安西郊发现汉代建筑遗址 《考古通讯》1957年06期 雒忠如 1955年10月间,我们在西安西郊淸理古墓时,发现了大量的烧土和瓦砾,继而又发现了石子路及夯土。这些迹象都表明有古代建筑遗迹存在,当时曾作了一些记录,后来又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1956年7月至12月底,我们又以此遗址为起点,对西郊的遗址进行了普査,共探出建筑遗址九处。参加这次工作 ...
西安韦曲高望堆北朝墓发掘简报 《文物》2010年09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2009年10〜1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配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一处基地建设清理了一座北朝墓葬(编号M1)。此墓葬地处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高望堆村,位于西安国家航天民用产业基地飞天路东段,东西介于神舟三路和神舟四路之间(图一)。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文物》2002年12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2002年4月下旬至7月底,为配合西安市南郊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的建设,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在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发掘汉唐古墓38座,其中34号唐墓出土器物精美完整,现将该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34的地层分为4层。第一层为耕土层,厚 ...
西安西北郊古代建筑遗址勘查初记 《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03期 1956年上半年西安北郊及西郊因为新建筑动工,暴露出了许多古代建筑遗址,由陕西文管会发掘淸理。我们在1956年10月受中央文化部文物局的委托前往遗址处勘玄,用建筑学的限光看看这些东西到底是些什么?去勘査北郊出土的这些建筑是最耐人寻味的。 调査的结果知道这些遗址有的发掘才 ...
建设项目的文物影响评估主要是涉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建设项目,对文物本体及其景观(环境)的影响。《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实践研究》一书是《文物影响评估》的续作,书中收录有关案例13个,主要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等涉及的建设项目文物影响评估,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如何处理建设项目与文物保护单位的关系,如何分析建 ...
瓦当是建筑物屋檐筒瓦的下垂部分,其功能是利于屋顶排水,起着挡水保护檐头的作用,在建筑的外檐有相同的构件,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和美感。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是秦南海郡治、南越国都,自西汉中期以来历代官署所在。南越国宫署遗址是以南越和南汉宫殿与御苑等遗迹为核心,堆积着从秦汉到唐宋至明清和民国各个历史时期文化遗存。遗址多年考 ...
“走向田野与社会”是山西大学历史专业长期持守的治史理念,田野调查也是历史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毗邻三晋名胜晋祠的千年古村——赤桥村,是其数十年来关注较多的一个调査点,也可以说是一个田野教学基地。2016年11月起,尤其是在2017年3月到6月期间,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曾伟带领十余名历史专业本科生到赤桥进行了集中考察。《在田野中发现历史 ...
书名:北方丝绸之路与东北亚古代民族【点击购书】作者:万明 王禹浪 谢春河 主编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0月定价:108.00内容简介2017年9月27日至30日以“北方丝绸之路与东北亚民族”为主题的第二届黑龙江流域暨远东学术研讨会在黑河学院举行,会议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与黑河学院联合举办。本书会议论文选编,共分为“一带一路”与东 ...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古代中国陈列”是一个系统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展览,前身是“中国通史陈列”。1988~1997年“中国通史陈列”第三次大规模修改,是在著名的考古学家、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主持下进行的,《华夏之路》正是配合这版陈列而编写出版。《华夏之路》1997年初版,由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们筛选和撰写的,俞伟超先生又 ...
书名:博物馆、公众与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论集【点击购书】作者:迈克尔·埃姆斯 编著尹凯 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0月定价:98.00内容简介在本书中,迈克尔・埃姆斯( Michael M.Ames)考察了博物馆与人类学在当代世界中的角色和责任。基于批判性社会理论的研究和多年博物馆工作的经验,埃姆斯挑战了博物馆世界中较为流行的观念与评 ...
城乡文化遗产是指存在于当代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有形和无形的、不可移动和可移动的历史文化遗产。尽管由于历史底蕴、地理位置、本体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其文化价值高低不同,地域特色彼此有异,但对所在地的文化建设、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城市型文化遗产按其保护范围大小和层次高低差异,大体可以分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 ...
书名:秦史与秦文化研究论著索引【点击购书】作者:田静 编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4月定价:292.00内容简介本书分为著作和论文索引两部分。所收文献发表时间为1919年至2019年,以公开出版的书目和公开发表的论文为主,兼收部分内部刊物的资料。著作索引部分,收录秦史与秦文化有关论著700余种;论文索引部分,收录有关秦史与秦文化的文献 ...
作者:周学鹰来源:“文物之声”微信公众号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封面(图源:“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微信公众号)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开始面临新的社会思潮、外来科技文化及日寇入侵等的全方位冲击。鉴于此,此时期有见地的中华先贤们在内忧外患之中,均积极探索、重新思考与审视我国自身的文化体系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其中,中 ...
作者:陈煜来源:《学习时报》(2021年11月26日 第3版)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图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文明就已经摆脱了野蛮蒙昧的状态,进入了先进发达之境。我们常常说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由多元走向一体,并且在一体的基础上保留精彩纷呈的多元形态的最重要的时期,恰恰就是先秦。至战国末期,遂形成 ...
作者:张弛来源:“纸上考古”微信公众号原文刊载于《文物》2021年第6期(图源:国家文物局)20世纪初,中国历史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与革命乃是鼎革之际的双重诉求,中国考古学于此时应运而生,这自然也就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命运。这种与生俱来的、对“文化历史”与“社会历史”的双重追求,正是中国考古学的特色所在。中国近现代考古学自2 ...
明嘉靖朝依“例”经略河西走廊研究刘正刚 高扬作 者 刘正刚,暨南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高扬,暨南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01号,邮编510632。 摘要:“例”是明代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现存嘉靖朝多部孤本“例”,涉及对河西走廊边防治理的条文,其中清理军伍、填充卫所、操练军人等,以增强边防实力,又有改折色 ...
中国青海省的河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这儿是黄河上游河段及其支流湟水流过的地方:山高谷深,气候严寒。华北黄土高原的黄土,一直向西分布到这里。但是,这儿的黄土堆积薄,且呈不连续的块状分布。这些沿着河川的黄土台地,也就是早期河湟居民活动的舞台。植物生长季节短,降水量不稳定。在这环境中,人类活动的主要限制是高度。高度使得原 ...
陕西西安西魏吐谷浑公主与茹茹大将军合葬墓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历史博物馆 长安区旅游民族宗教文物局 关键词: 西安,西魏,晖华公主,吐谷浑,茹茹 摘要: 2014年11月~2015年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长安区旅游民族宗教文物局联合组队,在西安长安区大兆街办郭庄村发掘了一座西魏墓葬。该墓葬形制完整,随葬品种类齐全 ...
中国考古学的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考古学科调研组 编者按本文是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主持下所作的学科调查研究报告,始于1994年10月,完成于1995年6月。学科调查研究组由宿白、徐革芳负责,成员有张忠培、王世民、严文明、李伯谦、苏哲、李水城、孙华,报告由苏哲、李水城、孙华执笔。初稿完成后,曾在全国考古工作汇报 ...
1934年,苏秉琦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加入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同年10月底随徐旭生、何士骥等人至陕西宝鸡斗鸡台发掘,并负责沟东区发掘。几经波折之后,《斗鸡台沟东区墓葬》于1948年出版。据苏恺之的回忆,苏秉琦告诉他,“30年代瑞典学者蒙特留斯写的《先史考古学方法论》一书,介绍了器物类型学,引起了他极大的注意。”因此,蒙特留斯的 ...
王玉国同志将他的新著《镇江,大运河遗产调查与研究》寄我并要我读后写几句话。回想十几年前在大运河遗产江苏段保护规划和申遗的工作过程中我和玉国同志为镇江大运河遗产的保护规划涉及的若干问题就曾经有过交集,感受到玉国同志对坚守文物保护岗位的执着态度,后来镇江宋元粮仓遗址事件我虽然未曾介入,但那结果包括江苏的大运河世界遗产点名单中 ...
一、地理:表里山河,铜壁铁墙首先可以看一下山西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古代的冀州不光是山西。我们平时说的山西是太行山以西,古代经常称呼山西为河东,是说其地理位置是黄河以东。冀州包括了黄河弯过来以后,故道经过并包含了河北——也就是古代的夏商之地,都在冀州的范围内。▲ 山西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表里山河”这个说法很古老,见于《左传》,晋文 ...
曹操高陵出土“香囊卅双”石牌。据此可以推知曹操高陵应有日常使用的“香囊”随葬。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石牌也可见“香囊”铭文,可以看作相类同的文化现象。东汉魏晋时期社会上层用“香”风习普及。贵族大墓或大量随葬“四方珍香”。对西域出产“香”的热情追求,与《续汉书·五行志一》“服妖”条所谓“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 ...
以往考古报告中多将带有穿孔的玉片认定为“玉衣片”,并由此确认诸侯王或列侯墓葬。山东滕州染山汉墓出土玉片虽亦有穿孔,但玉片上刻有纹饰,形制有菱形、方形和圆形,此种“玉衣片”并不常见。南昌海昏侯墓和青岛土山屯M149棺内底部出土了完整的“玉席”,玉席片上刻有纹饰且形制多样。将其与染山汉墓出土玉片对比,发现染山汉墓出土玉片的纹饰和形制与“ ...
安阳,作为七朝古都,对我来说一个心向往之而又感觉有点陌生的地方。2019年7月1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叩开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大门,走进安阳工作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颇有年代感的建筑,在这座建筑里面,一代代的考古学家们辛勤耕耘,砥砺学术,这座建筑无形中也见证了殷墟考古的不断发展。众所周知,殷墟是晚商都城遗址,同 ...
殷墟是三千余年前商王国的都城,透过近代对其遗址的科学发掘,大量甲骨与文物确立了商代信史的地位,也是中国考古学、甲骨学乃至古史重建蓬勃发展的肇始。2010年夏,当时身为硕士生的我在导师郭静云教授的推荐下,有幸来到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向唐际根、何毓灵等老师们直接学习。这亦是我第一次踏足大陆,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倍感新鲜好奇,为记录这段特别的时 ...
基本信息:作者:张良仁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8月印次:1ISBN:9787520389884内容简介: 此书收录了张良仁教授近20年来的主要学术论文。其中“中国考古学史”部分讨论了中国考古学派的形成、21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大发展;“考古学理论”部分讨论了农业与文明起源、村落与社会进化的关系;“中国西北和欧 ...
1902年から1914年まで三回にわたって行われた大谷探検隊の将来品のうち、主要なもの690余種を収めた図録。大谷探検隊は、浄土真宗本願寺派第 22代門主であった大谷光瑞が、仏教東漸の遺跡としての中央アジア探検のために行った。第1回(1902-04)は大谷光瑞が英国から日本への帰国の途次に西域の聖地を歴訪し、その後、第2回探検(1908-09)では橘瑞超 ...
大型,极其豪华的目录画册,汇总了由勒·科克(Le Kok)领导的德国吐鲁番探险考察的结果,它包含大量在Hocho(高昌的旧城堡),Bezeklik千佛洞和Turfan地区的Toyuk洞发掘的壁画,雕像和古代文献的照片。这本书之所以宝贵,还由于其中所介绍的艺术品原件,有一半左右都毁于二战之中,特别是本书大部分印版的千佛洞资料,后来因二战期间盟军对柏林的空袭轰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