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家】“一带一路”历史上的佛教传播
引言起源于印度平原的佛教,大概在公元前3世纪时,告别了炎热而平静的发祥地,跨过潺湲流淌的印度河,穿过开伯尔隘口狭窄的山路,来到了中亚一带,从而与古丝路交通线接驳,开始朝着东方以及更加遥远的中国张望。一段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传奇,就此拉开序幕。 古丝绸之路示意图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一)两千多年前,一条跨越亚欧大陆、连 ...
引言起源于印度平原的佛教,大概在公元前3世纪时,告别了炎热而平静的发祥地,跨过潺湲流淌的印度河,穿过开伯尔隘口狭窄的山路,来到了中亚一带,从而与古丝路交通线接驳,开始朝着东方以及更加遥远的中国张望。一段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传奇,就此拉开序幕。 古丝绸之路示意图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一)两千多年前,一条跨越亚欧大陆、连 ...
2017年8月,我参加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肖教授组织的远赴俄罗斯南西伯利亚的考察活动。此次的考察路径,对我而言,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可以实地踏勘被称之为“最北方的汉式宫殿”。对于这座特殊的汉式宫殿,我早有神往之感。8月13日,我与李肖教授、西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党社教授等人到达哈卡斯自治共和国米努辛斯科“地方志博物馆”,专程前来参观保存 ...
自1753年建馆以来,中国文物一直是大英博物馆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玉器收藏虽然数量和质量不及陶瓷及青铜器,但也不乏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名品,如良渚文化玉琮、战国四节谷纹玉饰、唐代伎乐纹玉带、辽代立体透雕玉凤等。 乾隆御用玉帽架是大英博物馆1954年入藏的一件器物,材质上乘,造型庄重,其帽架上刻有多首乾隆御制诗及多种花卉纹样, ...
内容提要: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中国汉代人像空心画像砖柱,以往未见有人对其进行深入论述。该馆研究人员认为砖柱发现于河南郑州,今通过对河南地区出土空心画像砖纹饰资料较为系统的梳理,排除了人像柱发现于郑州的可能性,提出该柱应出自郑州以南的周口、许昌一带。此柱年代应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出土时间大致在清末、民国时期,最迟于 20 世纪 4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是文化遗产大国,各类珍贵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遗产资源价值,实现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十分必要。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时期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规划》,重点支持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五大类别,共计1512个项目 ...
一 壁画概况与布局 繁峙南关村壁画墓位于繁峙县杏园乡南关村东南处。经山西省文物局批示,由山西博物院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繁峙县文物部门联合,于二○○七年八月对其完成了墓葬发掘和壁画整体的揭取保护工作。该墓发掘时未见墓葬纪年的相关遗存,依据其墓葬结构、壁画特点、随葬钱币、火葬葬俗等特征,经考古学家推断为金代中晚期至蒙元早期墓葬 ...
-以两汉北朝材料为中心-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和制度,涵盖从始死到葬毕虞奠的整个过程,按照李安宅的划分,则有葬前、葬、葬后三个先后相继的阶段【1】;与之相似,高崇文将其分为装敛仪节、埋葬仪节和葬后祭祀仪节【2】。考古学和美术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地下的墓室、墓地中的庙祠以及墓仪石刻等遗存, 却较少涉及丧葬的其他环节,如葬礼。因为时间性、 ...
所谓衣物疏,属古代丧葬文书类,具体指记录死者随葬物品的清单,系死者通往死后世界的一份凭证,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物质文化、丧葬礼仪、宗教信仰等问题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二十世纪初叶以来,我国新疆、甘肃、山东、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出土了近百件中古时期(魏晋至隋唐)衣物疏实物资料,书写
中国古代丧葬中的“晋制”齐东方文献记录和考古资料相吻合是一种理想的结果,考古学的意义在于通过真实的遗存弥补文献的缺失,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从而客观地展现历史。中国古代墓葬的演变存在着周制、汉制与晋制,学者发现,汉、唐经历了由崇尚厚葬到倡导薄葬,再重厚葬的演变(俞伟超)。周制、汉制及唐代丧葬制度已有讨论,晋制却少有研究。两晋的探讨 ...
天赞四年(924),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亲征渤海,灭渤海而设东丹国,渤海国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渤海文化并没有随着渤海国的消亡而消亡,反而对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尝试就渤海文化对辽陵之影响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起抛砖引玉之效。辽陵中的渤海文化因素 (一)山城式的陵园形式 辽太祖所葬之祖陵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是辽代营造的 ...
西 汉 时 期 西汉建国之初,即承秦制(《史记·礼书》:“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釆择其善……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帝王崇尚厚葬。不过由于汉初经秦末动乱和楚汉之争,经济凋敝,加之汉王朝又慑于秦王朝对百姓苛暴过甚导致覆亡的前车之鉴,自汉初直至文帝和景帝时,一直崇尚无为而治,提倡节俭,力求 ...
【内容提要】本文从一份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形成的书稿着眼,发挥了作者关于文化遗产的现代意义的一点见解。文章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叠合着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背景与多重价值,佛山东华里经历社会变革而被保存下来,并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是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的体现。面对“文物”的不断升值与周边街区及景观的毁灭以及
摘要在“南海I号”试发掘中出水了一批漆器残片。漆器作为生活中的实用器,在宋代的使用与瓷器一样十分普遍,根据史料记载,宋代的漆器也作为海洋贸易的主要货物销往海外。由此可以预见“南海I号”沉船中存有一定数量漆器文物的可能性极大,为了研究海洋环境出水漆器的保护技术,以该批漆片作为实验研究材料,分别采用不同加固技术,选取部分残片进行了几种 ...
脆弱质文物是考古现场出土可移动文物中的大类,脆弱文物主要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构成文物材质的不稳定性;二是所载信息的易损性。考古出土文物发掘前长期处于较稳定的封闭环境中,在这种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物埋藏环境文物处于恒温、缺氧、避光、抑菌的良好环境下,其腐蚀速率逐渐趋缓,起到了相应的保护文物作用,使得文物得以长期保存下来。当文 ...
盛时圆明园,曾被称为“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三百年来,圆明园经历了“皇家园林-废墟-遗址公园”的历史变迁,从为少数人服务的私人空间变成了服务广大群众的公共空间。如今,圆明园已从废墟上崛起,成为一座面向大众、风景优美的遗址公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于未来如何发展,笔者在此做出如下思考: 首先,以“遗址”为核心,打 ...
西倚苍山,东临洱海的喜洲古镇,自古以来就是大理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经济、文化重镇,文教兴盛,人才辈出,工商业发达。喜洲古镇是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传统村落,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喜洲白族古建筑群”,也是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这里完整保存了从明代至民国时期的110多个白族民居院落,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 ...
近些年,有关“最早中国”“最初中国”的讨论成为歧义纷呈却难以回避的热点。二者的基本内涵是相同的,即都是探讨“中国”何时开始形成或最早出现。“最早中国”侧重时间节点,而“最初中国”强调的是一种最初的形态。就准确程度而言,“最初中国”这一称谓似更为合适。学术界热议“最初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史学界热门话题之一就是对“酋邦”和“早 ...
2020年春节期间,我和几个朋友赴日本乡村进行为期一周的深度游学,考察日本农村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乡村治理。登上佐渡岛,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生态优美、保护完好的物质及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尤其是朱鹮飞舞的里山稻田,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 “日本的缩影”1月28日,我们一行人乘坐五层大轮渡,前往被日本国土交通省认定为最大离岛的佐渡岛 ...
合川钓鱼城遗址,坐落在渠江、嘉陵江、涪江交汇处东城半岛的钓鱼山上,可控扼三江,拱卫重庆,是南宋末年四川战区抗蒙的“蜀中八柱”之一,在山城体系中处于枢纽地位。近年来,在钓鱼城西山麓大天池附近,经考古发掘而重见天日的范家堰遗址,其性质和功能的判定有“衙署”或“州学”两种,修编文物保护管理规划和申报世界遗产文本都从“衙署”说。文章根据 ...
史前遗址是按照时间序列划分的一种遗址类型。此类遗址现存遗存可识辨的难度大,前期科研任务繁重,出土器物与人们通常概念上的“重器”相去甚远,导致人们文化自豪感不足,保护意识相对淡薄;距今时间长,历史跨度大,可查询参阅的历史资料稀少,以致保护规划的编制困难重重。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保护和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正面临上述观念困境 ...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物资源众多,古遗址、古城址占大宗。为着力解决古遗址观赏性不高、文化内涵不易体现、保护成果不具体、与社会联系不紧密等问题,2017年,郑州市下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7年生态保遗工程专项实施方案的通知》,以生态绿化的方式让古遗址“活起来”,为城市延续文脉,为城市建设增强文化支撑,促进文物保护成果 ...
考古发掘现场脆弱文物与遗迹众多,将其完整、安全、有效地提取到实验室进行永久保护,不但是考古发掘现场保护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濒危文物抢救、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需求和任务。 而在考古现场,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文物遗迹所处的环境瞬间发生了巨大变化,温度、湿度、光照、氧气等环境因素作用,使得文物迅速因失水、收缩、开裂以及变色而产生 ...
1907年法国著名的汉学家沙畹及摄影师一行人等,短短数月间,遍历我国河南、四川、山西、山东、陕西、辽宁、北京等地名胜古迹,采集了至可宝贵的一手图文资料(石窟造像、金石拓片等)。归国后于1909年在巴黎发布了这部《Mission archéologique dans la Chine septentrionale》(北中国考古图录)《Mission archéologique dans la Chine septentrionale》 ...
引言 1958年,山西大同地区发现了一座元代砖室墓。墓室呈方形,四角攒尖,北部有砖砌棺床,上置棺罩。墓内出土瓷器、木房屋、木制明器共四十五件。根据出土墓碑可知,墓主为冯道真,至元二年(1265)安葬于西京大同县。除墓内丰富的随葬品外,墓室四壁还饰以水墨画,题材丰富,绘制精美。其中在北壁正中、棺床后方绘有一幅山水画,东西长27 ...
山水画出现于六朝时期,隋代即有完整的山水画流传于世。五代之际,出现了荆(浩)、关(同)、董(源)、巨(然)等大家,将山水画,特别是水墨山水画推向成熟。现代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山水画“自五代宋初据画坛之首,直至清初九百年中,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1988年至1992年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巩义市文物管理所对巩义芝田晋唐墓葬群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弥足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些文物今天看来颇为难解。本文拟对唐墓中这类文物作一探讨。 芝田唐墓出土的这类文物主要有镇墓兽、武士俑、文武官俑、墓龙、伏听,它们之间有相对的组合关系,这和当时的堪舆有关,有些甚至就是完全根据堪舆说所规定 ...
西安地区,指今陕西省西安市及其附近诸县而言。这里是唐代京城所在和毗邻京城的京兆府雍州辖地。许多唐代皇室、贵戚、功臣、将相和京畿大族的墓葬分布在这里,不少外地由于各种原因流寓京畿的人们,死后也埋葬在这里。因此,西安地区是唐代墓葬最集中的地点。京城附近的基葬,对当时颁布的包括丧葬制度在内的各种制度的遵守,比较严格,有一定的规范意义。近年各 ...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3月11日对外发布称,山西绛县西吴壁夏商冶铜遗址经过一年的考古发掘,考古专家认为该遗址是一处以冶炼纯铜为主兼可制作小型工具的聚落。这是中国学界首次在邻近夏商王朝的腹心地带发掘专业冶铜遗址,填补了冶金考古的空白。▲ 二里头灰坑中出土的铜矿石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于本世纪初在运城盆 ...
基本信息:作者:仝艳锋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原科学)出版时间:2019年6月1日ISBN:9787030615435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对章丘大圣寺壁画保存现状、制作工艺分析、壁画病害表现特征、壁画病害形成机理、修复材料及工艺筛选、修复操作实践、揭取回帖实践、保护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当代壁画保护相关技巧的成果与较全面的总结,为壁画保护提供了一 ...
1985年古都学会杭州会议时,曾提交一篇论证别都晋阳是东魏、北齐事实上首都的论文(以下简称《略论》)【1】,提出:一、晋阳是选择首都邺城的条件或曰出发点。二、晋阳是实际上的首都,邺城则是事实上的陪都。与其说晋阳喧宾夺主,不如说邺城名不副实。三、东魏、北齐以晋阳为实际首都,此举对晋阳本身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