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简说古代石刻造像的材料内涵

   东魏杨衒之著《洛阳伽蓝记》载永宁寺造像时提及:“浮屠(永宁寺塔)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工奇巧,冠于当世。”可惜的是,世间奇巧珍品,在不久后的一场大火毁于一旦(公元534年,永宁寺塔毁于大火,余烟经三月不灭),仅在遗址中存有些许泥塑残片供今人发掘。 ...

• 刘文锁:蒙元之前的中国与草原丝绸之路

中国与内亚草原的历史因缘无比深厚,内蒙古和天山-阿尔泰山地区至今仍是中国最重要的牧区。在中国与草原多方面的历史联系中,草原丝绸之路扮演了文化纽带的作用,使得居于东亚大陆南北方的农耕、游牧文明之间保持了良性互动。早期草原丝路的技术与物产交流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纪的青铜时代,这个时期相当于中国的夏商周王朝时期,在草 ...

• 中国古代黑釉瓷器暨吉州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基本信息:  编著:深圳博物馆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7月  印次:1  ISBN:9787501056743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吉州窑最近几年的考古发掘成果,探讨了吉州窑的工艺、装饰及其在陶瓷史上的重要影响。并结合建窑、定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其他窑口发现的黑釉瓷器进行对比、研讨 ...

• 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

文物数字化、“数字敦煌”项目建设、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汇集,正是我们的重要探索与实践敦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自西汉以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长期在敦煌传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汉唐时代丝绸之路的持续繁荣,又为敦煌带来了中外文化交融的机遇。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66年开始营建,持续了1000多年,保存了历朝历代的艺术成就 ...

• 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学术网络的生成与进展:欧洲践行者的足迹

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学术网络的生成与进展——欧洲践行者的足迹戎卿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摘 要:聚焦预防性保护的内容和发展历程,从实践主体、研究课题、工具研发3方面出发,对以欧洲为代表的国际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研究的进展和关键问题进行辨析,整体考察其学术网络的生成与发展,以资建立中国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方法体系和完整流程。通过梳理分析 ...

• 让大众进入考古的世界

  139位撰写者。  170万字。700余幅图版。5000余条考古学词目。  1899年至2012年的考古学大事记、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经过7年2500多个日夜,中国第一部大型考古学辞典——《中国考古学大辞典》终于出版了。  中国应当有一部自己的考古大辞典——这个想法我在1987年至1990年赴日留学期间就产生了。在日本,民众对考古学的兴趣十分浓 ...

• 墨山国之路丨罗新

《汉书·西域传》“山国”条:  山国,王去长安七千一百七十里,户四百五十,口五千,胜兵千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西北至焉耆百六十里,西至危须二百六十里,东南与鄯善、且末接。山出铁,民山居,寄田籴谷于焉耆、危须。        这一段话里可能有脱文,道里数也颇多疑问。山国,亦作墨山国。《水经注 ...

• 【研究】李凇丨论《八十七神仙卷》与《朝元仙仗图》之原位

现藏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的《八十七神仙卷》至今恰好现身70年,几乎没有人不认为这是一件优秀的作品。最先发现此画的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对它评价极高,两次倾其所有购回此画,将它视作自己的生命,认为“世界所存中国画人物无出其右”,在中国绘画史上有能力作此画者,“当不过五、六人”。直至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冯法祀仍然坚信《八十七神 ...

• 【访谈】韦昊昱、徐婵菲丨河洛古代墓葬与壁画艺术的保护与研究 ——专访河南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徐婵菲研究员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河南古代壁画馆)是一座以中国历代墓葬和古墓壁画为主要陈列内容,反映古代丧葬文化发展演变的大型专题性博物馆(即原洛阳古墓博物馆),集历史、考古、建筑、美术等多种学科为一体,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陈列墓葬朝代和数量最多的古墓博物馆,1987年4月对公众开放。馆区占地130余亩,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由历代典型墓葬展区、北魏 ...

• 【研究】徐志君丨半符号化:以汉画像石门扉图像为例的图式探讨

汉画图像中的程式化(formular)现象早在1912年就被国外学者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汉画中的程式最起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也是被最普遍关注的,如陕北和山东地区车马出行、拜谒类题材所常见的,由于模板或粉本的使用造成的高度程式化,画面相似度很高。另一种如邢义田先生在《汉代画像中的“射爵射侯图”》、《格套、榜题、文献与画像解释:以一 ...

• 【研究】汪晓东丨“出砖入石”渊源考辨

“红墙白石双波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青瓷彩绘交趾陶,雕梁画栋玉门殿。”这四句顺口溜充分体现了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其中,“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的特点之一。“出砖入石”,民间匠师称之为“土固坎”,俗称“孩儿肚”,亦称“金包玉”,是将红色的砖瓦比作赤金,白色的石头比作白玉。其做法是将石条或石块与砖瓦混砌,石面稍凹、竖砌,砖稍凸、横叠,且 ...

• 【研究】何志国丨东汉外来杂技幻术与佛像关系及影响初探

汉晋佛像在长江流域已有大量发现,主要代表是长江上游的摇钱树佛像,长江中游的佛像镜,长江下游的魂瓶佛像。但是,除了梁《高僧传》记载东吴康僧会“设像行道”的片言只语外,这些分布在广阔长江流域的汉晋佛像缺少文献记载。那么,它们从何而来?传播者是谁?又以何种形式传播?这些至关重要的学术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我们注意到,《汉书》、《后汉书 ...

• 【研究】练春海 | 物、像与场(三)

器物图像  我们要谈的第二个概念是像。像,即在二维平面上的绘画或雕刻呈现,显然它来源于对器物的扁平化模仿。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器物”,被认为能够代替器物本身在墓葬中的存在。人类学家弗雷泽(J. G. Frazer)在其论著中提到,巫师的法术逻辑遵循两大原理,其中之一便是基于“相似”的联想而建立的“顺势巫术”,它把彼此相似的东西看成是同一个东 ...

• 练春海 | 物、像与场(二)

墓室中的器物  要讨论的第一个概念是器物。它是墓葬中最主要的组成对象之一。分为生器(又称用器,或人器)、祭器,以及鬼器(或明器)。祭器用于祭祀,鬼器是专门为墓葬而准备的器物,而生器则是死者生前使用的器物,“具生器以适墓,象徙道也。”郝懿行注曰:“徙者,迻也。象徙道者,谓如将迻居然耳,亦不忍死其亲之意。”生器出现在墓葬中,象征着死 ...

• 物、像与场(一)

  引论  古代墓葬通常伴随着器物出土,即使是原始时期的墓葬亦是如此。上古时期,普通人死后通常只有为数不多的器物作为随葬品,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些器物一般是对死者而言极为特殊的事物,否则都应该遗留给族人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须品继续发挥作用。进入信史时代,随着物质生产和擭取生活资料能力的提高,人们拥有或可以控制的物质生活资料越来 ...

• 【研究】杨爱国 | 墓壁题诗——中国古代墓葬诗歌装饰初探

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广记》卷十七记载了一座古墓中的诗:“《巴中记》曰:江州县有峰穷峡,按在今县东七十里珞璜镇。渝志云:五十里有西山,石壁上刻‘终古碍新月,半边无夕阳’之句。志又云:近时盗发王居士墓,墓中镌二诗云:‘官无名字私无债,架有衣裳廪有储。只此便同天上乐,不知天上又何如?芳草烟村宿雨収,牧童归去倒骑牛。笛中一曲升平乐,弄得生 ...

• 【研究】杨爱国丨平民的死后生活 ——济南高新区埠东村清代壁画墓探析

中国古代虽然有少部分开明之士能参透生死,认为死后归土,什么也不存在,还有西汉杨王孙等极端人物,想死后祼葬。另一方面,从刘宋谢惠连于元嘉七年(430年)所作《祭古冢文》(并序)看,在古代修城等工程中,破坏古墓的现象所在多有,而破坏古墓的人并未受到来自死者的伤害,于是也会使一些人产生死后无知的思想。但大部分人,上自皇帝,下至普通平民,还是 ...

• 从《女史箴图》中的长尾鸟说起,关于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从象形文字的创造,到东晋顾恺之传世的人物画《女史箴图》中两只朱红色的长尾鸟,再到民间画家遗迹上出现的丰富、生动活泼的花鸟画和花鸟图案画,我国花鸟画的现实主义传统——写生传统,可以说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而从这些生动活泼的图像完全发育成一幅单一的花鸟卷轴画之后,从唐代“偶然心有所得”、两宋花鸟画的“气韵生动”,到元朝的“兼工带写”、 ...

• 考古所见“路县人”的衣食住行

  核心阅读  路县故城遗址是北京最重要的大遗址之一,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遗址。  种种遗迹和随之出土的件件器物,都是在路县活动过的“路县人”的见证,为我们了解当时“路县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可靠依据。  随着路县故城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将会以“路县人”的视角讲述更多汉代区域文化故事。  路县 ...

• 2018年度夏商周考古发现与研究学习综述

全文阅读2018年度夏商周考古发现与研究学习综述(作者:常怀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古代文明研究通讯》2019年第2期,总第80期)

• 土耳其乌奇萨要塞

  乌奇萨要塞实际上是在一块巨大岩石上开凿出的要塞,并以此为中心形成的聚居地。在岩石的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洞穴。早期的定居者将其挖空,形成相连的数量庞大的洞穴。当外敌入侵时,洞穴内存储的粮食和水可以令躲藏其间的居民维持数月而不必外出。  乌奇萨要塞是平原上凸起的巨大岩石,简直就是一件现代主义的艺术品。这里的地势高耸,最 ...

• 土耳其耶莱巴坦地下水宫

  耶莱巴坦地下水宫之所以充满神秘色彩,还因为这里囚禁着的邪恶的神灵——蛇发女妖美杜莎,在希腊神话中,凡人只要与她对视,便会化作石像。在水宫的一侧,两个巨大的石柱下面压着女妖的头像。一个朝下,另一个则侧脸向下。究竟为何如此放置,就不得而知了。  卡伊马克勒地下城  公元前两世纪为了躲避罗马军队的迫害而逃避至此的基督徒为了生存开凿 ...

• 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悠远的历史和令人惊绝的建筑艺术而成为教堂建筑的奇观,成为拜占庭艺术的典范。  圣索菲亚大教堂,曾经是东罗马帝国的一座纪念碑。如今它作为博物馆,既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典范,又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教的图腾。它永远会受到世人的关注。  欢迎光临!谢谢浏览!

• 土耳其蓝色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完工于1617年,它是奥斯曼帝国时代建筑和艺术的辉煌杰作。是拜占庭帝国所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蓝色清真寺的建造未使用一根铁钉,建筑结构严谨,外观造型独特,清真寺的260个小窗、2万多块蓝色磁砖、数百块地毯和众多阿拉伯书法艺术作品是该寺的重要看点。  圣母玛利亚故居  圣母玛利亚:基督宗教《圣经》新约 ...

• 土耳其帕尔格古城遗址

  帕尔格古城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征服了此地,1个世纪后开始建城。公元2-3世纪罗马人统治时期城镇达到鼎盛状态。7世纪后居民陆续迁走,13世纪逐渐衰败。  帕尔格古城遗址的建筑在历史上曾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分别是希腊、罗马、基督教文明的5、6世纪。各时期的建筑在帕尔格古城遗址中有规模不等的遗存。  帕尔格古城遗址里有古代的集市、大浴场和竞 ...

• 丹漆纱与素麻:临淄齐故城出土纺织品解析

  周武王姬发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后因濒临淄水,营丘改名为临淄。临淄齐故城是周代的齐国都城,也是秦代临淄郡郡治和汉代齐郡郡治及诸侯国齐国的都城。齐国以其政治开明、经济发达而逐渐国力强盛。战国秦汉时期,临淄俨然已是东方大都会,晏子奉齐景公之命使楚时,曾对楚灵王夸耀“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 ...

• 图像与文本:西藏当雄县羊八井寺早期壁画遗存初探

建于1503-1512年的拉萨市当雄县羊八井寺旧殿内转经道的早期壁画,系西藏重要艺术流派曼塘派和钦孜派早期的重要遗存之一。文本和图像的研究表明,这些壁画出自两派的创建者及其早期传人之手,它们对于厘清和重构这两个画派的早期艺术面貌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羊八井(yang pa can)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羊八井镇。1503-1512年,由噶玛噶举派 ...

• 李翎 |“八天神”图像之误读 ——关于丹丹乌里克壁画残片的释读

内容提要:2002年由中日两国专家组成的丹丹乌里克学术考察队,对一座废寺进行了发掘,出土文物中,有一队骑马托钵者图像,关于图像的解读,始于学者对一块壁画残片上存有的于阗文题记的释读,认为这种骑马托钵者正是题记中提到的“八天神”。而笔者通过分析认为这种解释可能存有误读现象。关键词:丹丹乌里克;壁画;八天神 *原文发表于《西域研究》2011年 ...

• 洛克什·钱德拉 | 丹丹乌里克二号殿所见于阗诃利帝壁画

内容摘要:新疆和田丹丹乌里克二号殿发现的造型优美的女性壁画,长期未得正解,综合各种因素,可以确定为于阗的保护神诃利帝。诃利帝身份复杂,既是残暴的偷吃孩童者,又有赐子、施财和护佑功能。二号殿中的诃利帝极其优雅,而且与多闻天王雕塑连在一起,二者都受佛陀付嘱以保护于阗,为于阗保护神,是证该殿应为保护于阗王国的四天王殿。关键词:丹丹乌里 ...

• 新疆鄯善洋海墓地

洋海墓地位于新疆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村、吐鲁番盆地火焰山南麓的荒漠戈壁地带,北距吐峪沟乡政府4公里,东南距洋海夏村四组2公里。地理坐标北纬42°48',东径89。39'(图—)。墓地主要分布在相对独立并毗邻的三块略高出周围地面的台地上,台地表面为戈壁砂石层,下面为第四纪黄土地层,黄土纯净,结构紧密。有9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坎儿井从三处墓地穿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