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杨富学 刘源 | 鄯善国与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鄯善国本为西域古国之一,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交通枢纽,对东西方文明交流曾起重要作用,楼兰、鄯善文明同样伴随着东西方文化于此交融而展现多元。20世纪初西方探险家深入新疆腹地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于塔里木盆地南缘各遗址中发掘出大批佉卢文、汉文简牍文书,为鄯善国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翔实的材料。百年来,围绕楼兰、鄯善与丝绸之路政治、经 ...

• 杨燕 杨富学 | 论敦煌多元文化的共生与交融

摘要:敦煌文化古来即呈现出多元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诸如月氏、乌孙、匈奴、吐蕃、回鹘、突厥、西夏、蒙古、裕固等民族都对敦煌文化咸有贡献,同时又有外来文化的因素,如印度、波斯、粟特、中亚古族等,此外还有日本、高丽乃至西亚伊斯兰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存在,不同文化融通发展,和谐相处,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具有中华文化特点的敦煌 ...

• 杨富学 | 敦煌石窟“西夏艺术风格”献疑

摘要:西夏敬信佛教,统治敦煌百余年,势必会在敦煌留下一定数量的石窟艺术作品,但今天学术界所谓的“敦煌西夏石窟艺术”,分类粗糙,“非宋即夏”,未能兼顾回鹘因素和元代因素,后来即使有所修改,但也是蜻蜓点水,未能将敦煌民族史、出土文献、周边地区艺术联系、藏传佛教在西夏传播的历史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没有为不同时代的石窟建立令人信服的 ...

• 侯卫东:试析洹北商城的形成背景

提要:洹北商城所在地域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早期国家营建都邑。商王朝选择此地营建洹北商城,最重要的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即此地是商王室祖先曾经居住的地方。在营建洹北商城之前,商王朝在郑州的都邑逐渐失去凝聚力和控制力,为选择新址营建都邑提供了宏观政治背景。洹北商城的始建与“河亶甲居相”可能有对应关系。 一、引言  洹北商城位于河南 ...

• 杨富学、彭晓静 | 福州福寿宫所见摩尼光佛像杂考

  摘要:摩尼教原本反对偶像崇拜,后来因受到佛教的影响,开始行崇拜偶像之实,于是,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吐鲁番和福建等地涌现出一批用于偶像崇拜的摩尼光佛像,其中尤以福寿宫所见四尊造像最具个性,均为孩儿脸大人身,且手持长剑,以一袭戎装示人。通过对西域出土文献和霞浦摩尼教科仪文书的解读,可知孩儿脸形象的创造来源于摩尼的少年成道,戎装形象则 ...

• 杨富学 盖佳择 | 丝路宗教交融:入华景教对摩尼教的吸取与借鉴

  摘要:景教亦即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在中国传播福音时每每因循其情而开方便之门,大量援引摩尼教术语、概念及其思想。景教名称“景”的用法,当取法摩尼教之光明的崇拜;景教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三常”,有可能指明界或“慈父明子净法风”等,亦为摩尼教首创之概念;景教信徒常采用的“舟船”譬喻亦借鉴于摩尼教。《圣经》所涉船只、船主皆为实指,而八篇 ...

• 基督教、佛教与摩尼教对汉文景教文献的影响——以“船喻”为中心

  内容提要 景教亦即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保留基督教内核的情况下,景教在中亚与中国传播福音时又每每因循其情,方便说法,而大量援引外教术语,佛教、摩尼教皆是其选。“舟船”是一个古老的基督教譬喻,《圣经》中多述及船只、船主,其又将基督与教会喻为航船,将诺亚喻为船主,而此类譬喻又见于敦煌出土的八篇汉文景教文献。举凡涉及舟船,皆为譬喻, ...

• 马西沙:历史上的弥勒教与摩尼教的融合

一、关于弥勒救世思想    佛教分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两者都传入中土,但终因大乘佛教更具有适应力和吸引力,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伦理,即儒家整合社会的观点有某些相通之处,随后逐渐成为中土佛教的主流。大乘佛教的净土观念分两种,一种是弥勒净土观念,一种是弥陀净土观念。弥勒净土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影响远大于弥陀净土观念。这从 ...

• 依违于胡汉之间的宇文泰:灵活务实,完成汉化

胡族汉化、民族融合是永嘉之乱至隋统一南北二百余年间的时代主题。然而孝文过激的汉化进程,一度造成鲜卑人的族群撕裂,间接引发了毁灭北魏帝国的六镇之乱。这场带有民族矛盾与政治分裂双重性质的大乱,孕育了北朝后期分峙东西的两大政治集团,他们对于汉化态度,难免受到北魏后期汉化与胡化矛盾的影响。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便是最终完成北朝汉化任务的西 ...

• 从“胡貌梵相”到“改梵为夏”,看云冈石窟的金刚力士

金刚力士是保护佛和佛法使命的侍卫和护从。从犍陀罗到龟兹再到云冈,经历了曲折的传播路径后,金刚力士在云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云冈的金刚力士的形象也影响到西域地区、敦煌以及龙门石窟金刚力士群体的艺术形象。那么云冈石窟的金刚力士有什么特征?在云冈石窟的不同时期,金刚力士形象又有怎样的变化?云冈石窟古称“武州(周)山石窟寺”,始建于公 ...

• 女性的权力与艺术:考察慈禧居室空间的内檐装修

皇宫一直是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地区,它的室内空间布局、装修以及陈设无不代表着男性的审美。慈禧,作为一位垂帘听政,独揽晚清政权近半世纪的女性掌权者,她居住的空间与以往的皇帝会有什么不同?在她参与的居室建筑的设计上,是否显示出其对于权力的控制和地位的表达?从这些建筑的内檐装修中又是否能够显示出作为女性统治者的审美爱好呢?本文试图通过慈禧 ...

• 敦煌研究院院长谈“云看展”等新玩法:对“活化”文物有新启发

你只需在手机上通过指尖轻轻一点,就能近距离欣赏到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画、彩塑、石窟建筑,还可“私人定制”壁画故事和智慧“画”语。除了大家熟知的“九色鹿”外,敦煌壁画中还有哪些动物?敦煌壁画是如何绘制的?这些问题也能一一找到答案。让向往远方的我们获得“在家飞天”体验的,是敦煌研究院联合人民日报新媒体、腾讯2月20日推出的微信小程序“云游 ...

• 《敦煌研究》2020年第1期(总第179期)目录

【2019敦煌论坛论文选刊】从雪域高原到丝路重镇:“6-9世纪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罗华庆 李国(01)“反弹琵琶”:敦煌壁画舞姿艺术形象来源考………………………………………葛承雍(09)青海新见非科学出土奢华艺术品:吐蕃统治区域的伊朗图像……………………… ...

• 定居与游居的再思考——漫谈古建和考古之二

  定居与游居的再思考  通常,我们认为游居的定义是游牧、采猎、渔捞、逐水草,常伴随游居;农耕则意味着定居。  但实际情况,恐非如此简单。例如,游耕的存在,以及我国古人曾经的“改水、改火”习俗等,意思是当轮作地进入休闲期,房屋就向新的耕地移动。甚或还有些地区,一般家庭存在春居、冬居两处房屋,冬天在山下住、夏天在山上住,追逐“冬暖 ...

• 周风虢韵

基本信息:编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030625113内容简介: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门峡虢国墓地及上阳城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揭开虢国的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排列有序的墓地、遗迹丰富的城址、端庄厚重的青铜、瑰丽璀璨的玉器、震惊天下的铁剑、气势恢宏的车 ...

• 维舟评《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考证与思辨

自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西域唐军内撤勤王,全国军事格局重心东移,西部河西走廊渐渐无力抵挡回纥/回鹘与吐蕃交侵,最后陆路的丝绸之路几乎中绝,两百年后,宋代中国乃转向内在,对外交通孔道东移至海上丝绸之路。凡此等等,都是为人所习知的中古史事件。不过,付马博士这本《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则通过一系列考证推断,质疑了这个结论。 所谓西州回 ...

• 仝涛:考古材料所见吐蕃时期青海地区的佛教信仰

摘要:隋唐和吐蕃时期是青海丝绸之路及唐蕃古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青海地区由于处于汉藏之间,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唐朝佛教经由唐蕃古道输入吐蕃统治的核心地区,与印度输入的佛教产生碰撞和融合,形成吐蕃特色的佛教艺术。在吐蕃的大力弘扬下,吐蕃佛教向周边包括青海地区输出。以玉树和昌都为中心的吐蕃佛教摩崖造像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初,在艺术风 ...

• 王子今:汉代“襁褓”“负子”与“襁负”考

摘要:婴儿养护方式是考察儿童生活史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在汉代比较重视儿童养育的文化条件下,“襁褓”作为维系“小儿被”以保护婴儿的形式,成为社会生活史记忆中印象深刻的物质存在。在劳动妇女往往“负子”从事劳作的情况下,“襁褓”是必备条件。社会物质文化史中,“襁褓”是关系着婴儿保育、家庭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存在,在行政史的描述中,也有关于 ...

• 读懂甲骨卜辞: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

  尽管学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甲骨文仍被许多人视为“绝学”。不少人有志于走近甲骨文,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曾在上世纪80年代写过《甲骨学基础知识》一文,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图例讲解了甲骨学的重要概念,逐字带领读者读懂甲骨辞句。  我国古代流行过一种习俗,用龟甲或者兽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加 ...

• 霍巍 张长虹丨阿里石窟考古与艺术综论

编者按:此文是霍巍、张长虹二位老师为《藏族美术集成·绘画艺术·壁画·阿里卷》撰写的导论(四川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该书精选阿里20座石窟,按时段编排,每座石窟从外景到内景,有石窟壁画内容大体介绍、基本图像辨识和局部细节,汉藏双语。一、阿里地区历史地理概况西藏自治区境内的阿里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之最西端,位于巍然高耸的世界屋脊之巅 ...

• 襄阳卞营墓地(全二册)

基本信息:编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501062751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襄阳卞营墓地进行研究,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目录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墓葬综述第三章 墓葬分述第四章 结语附表后记英文摘要

• 一文Vol.5 | 北魏御黄——《齐民要术》河东染御黄法的初步研究

贾思勰(Jiǎ Sīxié),生活于我国北魏末期和东魏时期(约为公元6世纪30-40年代),益都(今山东寿光)人,据说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但从书中提及的地名来看,他还到过河北、河南、山西等许多地方,阅历甚丰,为写作《齐民要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写成《齐民要术》一书。 《齐民 ...

• 【研究】郑 岩丨论唐韩休墓壁画乐舞图的语言与意象

2014年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新庄发掘的唐代韩休夫妇墓已有简要报道。该墓甬道及墓室内的壁画保存较为完好,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我初步讨论过墓室北壁壁画中的山水屏风,以及东壁乐舞图的绘制和修改过程,本文再对乐舞图的形式加以分析。图1 陕西西安唐韩休墓东壁乐舞图壁画(采自《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6期,第100页) 韩休墓东壁的乐舞图高233厘米,宽396厘 ...

• 【研究】李林丨汉魏辽东壁画墓分区与分期研究

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战国以来就是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原汉文化辐射影响的重要区域。两汉时期的辽东郡是中央王朝通往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桥头堡,它是东连高句丽,南接乐浪、西通匈奴、北去扶余的政治枢纽。作为辽东郡治的襄平(今辽宁辽阳)更成为了汉文化在东北地区传播的中心区域。20世纪初,伴随着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殖 ...

• 【研究】汤池丨曾侯墓漆画初探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发掘夏出土大批造型精美、纹饰华丽的青铜礼乐器与漆木器,是我国考古史上罕见的重要发现。十分惹人注目的是,此墓出土的漆内棺、漆衣箱及鸳鸯形漆盒上,描绘着诡异多姿的神话传说与乐舞活动等图像,为研究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增添了极其宝贵的新资料。本文试就这批漆画的题材内容作初步探讨。内棺漆画  曾侯墓 ...

• 吐蕃“告身制度”的考古学新印证

提要:汉、藏文献典籍中对于吐蕃王朝时期实行的“告身制度”都有较多的记载,但长期以来争议颇多,对于考古材料的利用很少。近年来,随着青藏高原考古的不断发展,一批新出土材料对于廓清“告身”的实物本体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文献记载的吐蕃“告身之制”,在考古发现的实物中很可能已经涵括其中,较大的可能性即为考古学界被一般泛指为“牌饰”一类

• 新书共赏 | 上帝的剧本——读《解读“南海I号”打捞篇》

沉船是上帝写了一半的剧本,水下考古人则是续写另一半剧本的人。李岩先生的《解读“南海I号”:打捞篇》,让人领略了剧本的精彩与传神。"“南海I号”是南宋时期的一艘沉船,1987年被发现之前,已经长眠海底800余年。2007年,“南海I号”被整体打捞并移入博物馆;2013年,有关机构启动室内考古发掘与保护工程;截止目前,“南海I号”的发掘与保护工作仍在 ...

• 从上官婉儿到李承嘉 ——再谈唐代的官方毁墓

    唐上官婉儿墓志2017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大居安村发掘了唐户部尚书李承嘉墓(见《西安晚报》2017年4月20日第1版、第6版)。该墓被严重破坏,出土文物只有一合破损的墓志。包括这座墓在内的同时发掘的三座唐墓,发掘者认为都是“官方毁墓”造成的破坏。笔者现场观察,墓葬破坏的结果确实与上官婉儿墓如出一辙,而且幸存下 ...

• 鸿篇巨制的“丝路学”奠基之作

鸿篇巨制的“丝路学”奠基之作——评《丝绸之路辞典》  武 斌  “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最初是在19世纪末由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提出来的。这个用以标志中西交通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中外学术界的注意,正如有的西方学者说的,“丝绸之路”的提出,对于中西关系的研究就“赫然开朗”了。此后,中外学者都开始注意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 ...

• 蘇珊.惠特菲德《絲路滄桑:從10件物品的流浪看絲路多元文化的互動與傳播》

  絲路滄桑:從10件物品的流浪看絲路多元文化的互動與傳播  Silk,Slaves,and Stupas  作者:蘇珊.惠特菲德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0/02/26  內容簡介  多種民族透過遺落的物品,在絢爛的絲路歷史中對話  ◎為什麼古中國不流行玻璃,卻在南越王族墓中發現希臘化的玻璃碗?  ◎為什麼衣索比亞無人聞問的修道院中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