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民族考古】空间逻辑与视觉意味 ——宋辽金墓“妇人启门”图新论

【摘要】“妇人启门”图,是中国墓葬装饰艺术中的一种常见题材,曾在东汉与宋金时期广为流行。有关这一装饰题材所表达的含义,已经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以宋金时期出现于墓室后壁假门上方的“妇人启门”图为对象,讨论这类图像作为一种空间暗示符号,对理解当时墓葬装饰的一整套视觉空间逻辑的意义;进而回答这类图像如何成为一种特定空间的视觉传达符号,

• 【民族考古】金墓砖雕丛探

【作者简介】杨富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文物季刊》原主编。一、民间乐舞砖雕 宋金时期民间乐舞百戏极为繁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元霄节”条载道:“正月十五日元霄,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己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而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可见北宋时歌舞之盛。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条也有描绘:“诸舞队次第簇

• 生母与乳母:读两方西晋墓志札记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辑录有两方西晋墓志,均有题首,一为《夫人宜成宣君郭氏之柩》,北京图书馆藏拓;一为《晋贾皇后乳母徐美人徐氏之铭》,现藏洛阳古代石刻艺术馆。(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墓志的主人分别是西晋贾南风皇后的生母郭槐与乳母徐义,两人的去世时间仅隔两年,其身份的特殊使得她们的丧礼极为隆重,但她们的墓志风格却呈现出极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并不能简单地归咎

• 中国古代马球运动史述论考

中国古代马球运动史述论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董新林)马球运动,顾名思义,主要是指一种骑马杖击的竞技方式。我国古代史籍中,通常将马球运动称为“击鞠”、“击毬”或 “打毬”。与文献所称的“蹴鞠”或“蹋鞠”截然不同。“蹴鞠”应该指的是现在足球的前身;而所谓的马球运动,则是西方现代马球前身,又称波罗球(Polo)。关于中国古代马球运 ...

• 胡名盘陀考

胡名盘陀考王 丁(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      玄奘在西行求法途中,在瓜州曾经得到一个少年胡人的向导指路,此人名石槃陀(《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石姓指中古时期昭武九姓之一的石国,古代中原人根据“以国为姓”的惯例,将来自石国的人统称为石姓。槃陀(*bwan da)是粟特语人名 βntk 的音译,意思是“奴、仆人;奴隶”。  ...

• 阿弗拉西阿卜“大使厅”7世纪壁画所见外国使者及撒马尔罕居民服饰的历史渊源

阿弗拉西阿卜“大使厅”7世纪壁画所见外国使者及撒马尔罕居民服饰的历史渊源(一)谢尔盖·A·亚岑科(Sergey A. Yatsenko) 著 周 杨 译一、引言1965年发现于古撒马尔罕遗址中心区域(23号区域1号建筑)的壁画,是一处在西突厥历史上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资源。在最重要的(可供观看的)、与入口处相对的大厅西墙上,描绘着一幅宴会场景。根据L.I.阿尔鲍 ...

• 敦煌愿文中的家庭伦理管窥

佛教认为,家庭是基本的宗教单位,其宗教行为最重要的活动就是为亡故先人作祭扫;为家人亡后举行丧葬;为娶妇、添丁举行庆祝、祭告;为除灾避害举行祈福敬神等。大乘佛教将“家”作为佛法和众生相融通的关键场所之一:不进寺院,在家修行,亦可得佛法;在家静心养性,成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伦理道德关系。通过“在家修行”的方式以实现信众对佛教信仰的实践。敦煌借助地理位置之便,历经隋、唐初、吐蕃占领敦煌、归义军统治

• 《敦煌學輯刊》與當代敦煌學

《敦煌學輯刊》是由蘭州大學主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承辦的一種以刊載敦煌學學術論文為主的專業刊物。《敦煌學輯刊》於1980年試刊,每年出版1期,1983年經高教部、文化部批准,正式公開發行,為半年刊,2005年經甘肅省新聞出版局批准,改為季刊發行至今,已經正常出版至第94期。三十七年來(1980至2016年)《敦煌學輯刊》在推動當代敦煌學研究與培養敦煌學人才方面發揮了

• 兰州大学《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书影

本丛书以丝路沿线石窟整体为研究对象,既注重梳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又注重对个别石窟的重点探究,以开放的、广阔的研究视野,重新审视西到龟兹,东到天水、西安,西南到川北的石窟寺遗址,探索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这套丛书主要汇集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近年在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方面最新成果,希望借此机会接受学界的批评和指正。

• 魏晋南北朝类书编纂研究出版

  本书通过对传世典籍、敦煌文献、域外文献、大藏经、道藏等的搜集整理,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编纂的类书不仅数量众多,卷帙浩繁,而且多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高僧高道参与其中,甚至于南朝齐梁时代出现了中国类书编纂史上的第一个高潮。魏晋南北朝时期编纂的官修类书有《皇览》《四部要略》《寿光书苑》《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等,虽几经散佚,仍有不少信息保存了下来,本书旨在考察它们的编纂背景、编纂时间、编纂者、编纂

• 郑炳林 |《国际敦煌学研究文库》的缘起

敦煌藏经洞文物有近50000件,自发现以来,就开始向外流散,大半流散于世界各地的各大博物馆、图书馆以及私人手中,保存在国内博物馆与图书馆中的只有一小部分,还有一部分则下落不明。收藏于国外博物馆、图书馆的,如英国国家图书馆计有汉文写本和少量印本13677件,英国国家博物馆计有80余件绢画等;法国国家图书馆计有4000余件汉文文献,法国吉美博物馆计有220余幅各类绘画品等;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有

• 郑炳林:用一套书透视丝路石窟艺术

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一直都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多年来研究的主要内容。1980年我们创办了中国大陆首家敦煌学专业刊物《敦煌学辑刊》,2008年沙武田博士学位论文《敦煌画稿研究》获得该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进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结合目前学术研究动态,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启动了“敦煌与丝绸之路石

• 单霁翔:这才是一个好的博物馆

▲单霁翔在第二届世界文化名城天府论坛现场。7月23日上午,故宫博物院故宫学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出席第二届世界文化名城天府论坛,发表关于如何保护文物的讲话,从成都谈到故宫,再谈到世界。讲文化名城建设先从成都讲起可以说,单霁翔与成都有解不开的情缘,从第一次来到成都到3年29次到现在每月一次。单霁翔表示成都人热情、充满大爱,是一座来了不想走,走了又想回的城市,自己非常喜欢。同时,单霁翔在为成都

• 从新近发掘的青塘遗址看牛栏洞遗址和华南新旧石器过渡文化

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存在一个令人疑惑的年代现象:9个螺壳样品测定的14C年代为18105±200BP-9310±80BP(分属二到三期),13个兽骨样品测定(常规法)的14C年代为12410±250BP-7460±100BP(分属一到三期);其中同一堆积单位(T5③和T9③)的螺壳年代比兽骨偏老6410-8870年。之所以说这个现象“令人疑惑”,是因为:根据1982年测年专家的实验和研究,水生螺壳的14C年代通常比陆生动植物样品偏老1000-2000年;相比之下,牛栏洞遗址 ...

• 高大伦:重大考古发现真不是运气好

高大伦:我们和彭山江口的缘分这两年,四川彭山江口因考古出水了4万多件金银器而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世界的各种新老媒体争相报道,江口一时大火起来,成为从学术殿堂的大专家到市井田间的老百姓热议的话题。跟着火的还有主持发掘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参加发掘的考古队员们。▲遗址航拍一些专业人员和许多社会人士见到我们都在说:“你们把江 ...

• 金相玉映:湖北省博物馆藏金玉器

基本信息: 编著:湖北省博物馆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5月 印次:1 ISBN:9787501056910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湖北省博物馆藏金器、玉器400余件,是湖北省博物馆藏金、玉器一次较集中、全面的展示,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长江中游地区古代金玉器的时代风貌和发展历程。

• 张翀:商周铜器双身龙纹非“肥遗”说兼论其图像辨析

商周铜器双身龙纹非“肥遗”说兼论其图像辨析张 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在商周青铜器上常会出现有一兽首下接双身,异向布列的纹饰,该兽首亦常常带有双角。青铜器学者亦称之为“双体龙纹”或“双身龙纹”。这类图像,学界讨论不多,仅容庚、李济、马承源、朱凤瀚诸位先生曾有简论。近年有梁彦民先生专论文章问世,是在李济“肥遗”之说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而我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在双身龙纹的图

• 大同地区金元道士墓研究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古代的思想文化、民俗习惯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道士作为信仰道教的特殊群体,其生与死,宅与葬自然有与俗人不同之处。金元时期道教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金代创立的一些新道派尤其是全真教对后世影响深远,大同地区发现了一座金代道士阎德源墓和一座元代道士冯道真墓,它们的墓葬形制,葬具葬式,随葬品组合等受到世俗和道俗的双重影响,两位道士的个人经历也反映了大同地区道教从金到元

• 在华夏边缘徜徉:从人类学田野反观史书断简

《蒙古王》剧照 图片来源:豆瓣文 |张耐冬·经济观察报书评根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七年,鲁国的属国郯国国君郯子到鲁国进行朝拜,鲁昭公问起上古时代的官制,郯子根据自己的祖先少昊氏的官制,介绍了传说时代的官名设置与制度变迁。事后孔子问学于郯子,收获颇多,留下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评语。这句据说出自孔子之口的名言透露出一个事实:一个疆域广阔、历史悠久的国度,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带在生活方式与文化传播上常 ...

• 刘海宇:汉代画像砖中的西王母持纴器图考

早期西王母画像多见于西汉中期至东汉初期的汉代画像砖中,这类画像中西王母多手持“工”字形之类器物,学界尚未给出此类器物的具体名称。本文赞同西王母所持器物即古代绕线用具的观点。本文首先列出所收集的九幅此类西王母画像,考察西王母所持器物的具体形制。接着结合考古发现所见古代绕线用具,考察文献中所见的绕线器及其名称,考证出此类器物的名称应即文献中所见的“纴器”。《山海经》所见西王母“戴胜”应读为“持纴”,汉 ...

• 【研究】徐婵菲、郭开红丨洛阳西汉空心砖画像解读

洛阳画像空心砖发现于二十世纪初,大量出土是在1925年至1932年间,数年之内在洛阳老城以东的邙山脚下的金村一带出土了二、三百块。体量宏大、内部空心的独特形制和砖上精美绝伦的画像引起古董商和外籍传教士的关注,遂大肆收集、贩卖,很多精品砖被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各国的博物馆与私人收藏。据不完全统计,从二十世纪初到1949年前后洛阳出土的画像空心砖约有七、八百块,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砖均为盗掘出

• 明代中晚期“京口三山”图像及其仙山意涵

“京口”是今天江苏省镇江市的古称。“京口三山”指的是位于镇江的三座山:金山、焦山、北固山。这三座山呈三足鼎立之势,位于长江和运河的十字交叉点上,可谓咽喉之地。和许多名山相比,这三座山都不高:金山约高42米,北固山约52米,最高的焦山也不过约70.7米。这样一处看似并不显眼的地方性山水,随着明代旅游风气的上升,却成为一处令人向往的名胜,也成为一处可以亲身抵达的“仙山”。 在明代中晚期,无论版画

• 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

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沿线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前代或当朝的名胜古迹,这些古迹既包括了以秦汉长安宫殿群为代表的政治性遗迹,也包含了以骊山、华山、陇山、萧关、玉门关、阳关、金山等为代表的自然及军事遗迹,同时也还含有如麦积山、莫高窟等为代表的颇具宗教文化性质的遗迹。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各类遗存多依据行政区划进行孤立、散点、分段式研究,阐发丝路沿线各种人文遗存因文人活动而产生的相关文学意义和价值,缺

• 新中国考古学七十年

  作者简介:孙庆伟,江西上饶人,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主要从事中国青铜时代考古研究和教学工作,多次参加山西晋侯墓地、陕西周原和周公庙遗址的发掘。出版《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追迹三代》《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周代用玉制度研究》等专著。  考古学是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延伸,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近代科学考古 ...

• 技术演化与生态适应——小兴安岭南麓“新石器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新石器化(Neolithisation),即旧石器时代或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历程,其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近日,国际专业考古学期刊《古物》(Antiquit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石霞副研究员、岳健平博士研究生联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研究员的合作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东北地区小兴安岭南麓更新世末期的石器技术演化、生态适应以及新石器化历程。  我国东北地区地处沟通华北、 ...

• 【思想中国】孙庆伟:中国考古学七十年

考古学是中国传统史学的近代延伸,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近代科学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密切相关。五四学人对传统史学的反思和对科学上古史的追求,催生了以田野工作为核心的科学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但当时国家衰败,文化凋零,考古学发展举步维艰。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考古学才真正迎来了学科发展的历史机遇。概言之,70年来的中国考古学,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三大发 ...

• 重庆三峡后续工作考古报告集(第一辑)

基本信息: 编著:重庆市文物局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4月 印次:1 ISBN:9787030610904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录了重庆三峡后续工作2008~2013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35篇,内容包括新石器、商周、秦汉至六朝、宋、明、清各时代的考古遗存,是研究三峡地区古代 ...

• 柴剑虹:关于日藏敦煌写本整理研究的几点浅见

日本是中国域外珍藏汉文古写本最为丰富的国家,因此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中心为“日本汉文古写本整理与研究”立项开题并举办本次论坛,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日藏敦煌写本的某些特殊性,仅就这些写本的整理研究提出如下浅见以求教于各方专家。

• 嘉定将展历代名砚:从汉三熊足圆砚到金冬心像太史砚

澎湃新闻获悉,由上海嘉定博物馆与上海市松江区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苍砚有池——松江博物馆藏古砚精粹展”将于8月5日在嘉定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将展出上海松江博物馆馆藏古砚台65方,包括西汉石柄形砚、东汉石三熊足圆砚、西晋青铜三足砚、唐洪州窑青釉带笔插辟雍砚、宋棱边辟雍砚、元镔铁四足暖砚等千百年来保存至今的稀世古砚。时间跨度上至西汉,下迄民国,质地形制多样,传承有序,系统展现了砚文化的艺术与历史。展期持续至9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