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峁玉器
基本信息:编著:神木市石峁文化研究会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5月印次:1ISBN:9787501055623内容简介: 石峁玉器是始于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遗物,是研究论证石峁遗址遗存性质以及石峁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证。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大批石峁玉器脱离了原始环境,流散于世界各地,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研究石峁遗址的历史文化和玉器史是一个巨大的缺陷。在这个关键时刻, ...
基本信息:编著:神木市石峁文化研究会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5月印次:1ISBN:9787501055623内容简介: 石峁玉器是始于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早期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遗物,是研究论证石峁遗址遗存性质以及石峁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证。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大批石峁玉器脱离了原始环境,流散于世界各地,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研究石峁遗址的历史文化和玉器史是一个巨大的缺陷。在这个关键时刻, ...
基本信息:作者:吴松岩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5月印次:1ISBN:9787532587780内容简介: 本书以鲜卑起源、发展为研究课题,以早期鲜卑墓葬为研究的基础材料。根据目前发现的墓葬分布情况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将研究的墓葬划分为四个区,逐一对各区的墓葬性质包括葬俗、主要随葬品、年代、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以此了解不同区 ...
基本信息:编著:《丝路之魂:敦煌、龟兹、麦积山石窟》编辑委员会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3月印次:1ISBN:9787220102776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及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散落其间的佛教石窟是漫漫丝路上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其中为璀璨的如新疆龟兹石窟以及甘肃敦煌、麦积山石窟,见证了佛教艺术的东传与中国化,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纵然岁月减褪了 ...
基本信息:主编:李伯谦副主编:唐际根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4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4月印次:1ISBN:9787312044434内容简介: 青铜器是重要的文化概念,青铜时代则是重要的历史概念。本书围绕这两个概念,概述了中国古代自史前时期以来生产和使用青铜器的历史,解释了古代中国人如何围绕“饮”“食”等人类生存的两大需求铸造铜器,以及如何将宗教信仰、政治意愿等精神内涵融入铜器之中的独特过 ...
基本信息:编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6月印次:1ISBN:9787102078144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陕西地区发现的蒙元时期陶俑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图录,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蒙元时期的世俗生活。这些陶俑大多都是近六十余年来考古发掘出土,其出土背景清晰,资料较为翔实,部分墓葬曾以考古发掘简报形式发表于学术期刊。目录序一序二第一单元 镇墓类第二单元 车马出行类 ...
基本信息:作者:赵超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7月印次:1ISBN:9787520129558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推出的第三部专题论集,正是作者学术之长,选录了作者1982-2016年间所发表的35篇论文,内容主要包括金文(如《读金文札记三篇》)、玺印(如《谈几方秦代的田字格印及有关问题》)、砖瓦文字(如《山西壶关南村宋代砖雕墓砖雕题材试析》)、简牍文书(如《中国古代简帛的出土与考 ...
基本信息:作者:苏秉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6月印次:1ISBN:9787532587278内容简介: 1951年在西安为期两个月的发掘工作后,苏秉琦先生将关中地区史前文化分出了仰韶、龙山、周三个文化,这被梁思永先生赞为陕西的“三叠层”。这是继梁思永先生1931年提出的河南安阳后岗遗址的“三叠层”地层关系后,在中原地区发现的“另一个三叠层”。在本书中,苏秉琦先生依次介绍了仰韶、 ...
基本信息:编著: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4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4月印次:1ISBN:9787532587254内容简介: 本书为东明寺法堂和塔院遗址详细考古调查和发掘报告。法堂遗址主要有法堂建筑台基、庭院、通道、巷道、院墙、院门、水井、排水沟、道路、夹道及土墙等遗迹组成,有明显的的改建痕迹;塔院遗址发掘清理20余座墓葬,道路2处以及部分墓塔石基座、石塔刹、石望柱、石碑等石构件。目 ...
基本信息:作者:赵平安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8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6月印次:1ISBN:9787100160889内容简介: 本书为《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2009,商务印书馆)的续集,选编作者2008年以来发表的同类主题的论文49篇,分为“新出简帛与古文字考论”“新出简帛与古文献研究”“评论及其他”三个部分。古文字考释资料从商代甲骨文跨越到东汉简牍,囊括了整个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所收文章既有 ...
基本信息:作者:宋江宁出版社: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8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3月印次:1ISBN:9789864853984内容简介: 关中地区作为西周王朝建立前的根据地和之后的统治核心区,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这一地区商代的考古学遗存进行研究,分析其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形成过程与发展水平,进而探讨关中地区的最终崛起就具有了重要的学术价值。作者首先回顾了以往研究中取得的成 ...
军事考古学作为考古学分支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基本理论来源于考古学的相关理论,并吸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理论如系统论、中层理论、场域理论、历史想象理论等理论思想。研究方法得益于考古学基本方法的发展成熟,如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等。如何通过解读秦直道这样的古代军事活动遗存,还原古代军事状况?记者近日采访了长期从事军事考古研究的西北大学教授赵丛苍。 通过军事遗迹还原历史 ...
秦统一六国之后,启动大规模交通建设,建成了以驰道连接全国,各个郡县均能通达的交通网。秦始皇执政后期规划发起的直道工程,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近日,记者就秦直道研究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 考察与考古发现推动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6年5月,秦直道遗址北段(内蒙古鄂尔 ...
经过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秦直道的真实面目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历史尘埃,留下不少难解之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秦直道(富县段)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时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近日,记者采访了陕西秦直道考古队领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肖健一,了解秦直道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秦直道遗迹保护的最新动态。 科技考古助力秦直道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于秦直道中段 ...
经过七年的考古发掘后,契丹辽帝国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都城——辽上京遗址揭开了神秘面纱。考古学家首次发现并确认了北侧皇城内“宫城”的准确位置和规模,发现了佛寺、宫殿、城墙、城门、护城壕和街道路网等众多遗存,并“解剖”了其约300年、历经辽金两代的变化轨迹。辽上京遗址。新华社记者屈婷摄 这座“草原上的帝都”在公元10到12世纪搅动了亚欧大陆的风云,它就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众多考古 ...
姚河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香花镇土门村南约500米,北距淅川县城约38公里。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2012年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系联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2600平方米,揭露宋金时期大型房基一座(F1),面积约841平方米,是南水北调期间淅川发现的最大一处单体建筑基址。房基填土中发现的龙山时期陶器、石器等也极具特点。姚河遗址F1平面图(白色 ...
人类对自身的历史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无疑是封存人类过往的重要场所。19世纪上半叶的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Charles Lyell)甚至认为“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海底聚集的人类艺术品和工业纪念物的数量可能比大陆上任何一个时期保存的还要多”。正因如此,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对水下世界的探索。伴随着19世纪中叶以来考古学的深入发展,水下考古逐渐酝酿、成熟,最终成为考古学的重要组 ...
【东西文化交流】中国本土早已失传的玄奘图像………………………………………………………………刘玉权(1)古代西域及中亚地毯名称术语考证……………………………………………………………张禾(7)鄯善和于阗古国佛寺壁画花纲人物图像分析………………………………………………朱己祥(19)从黑水城星曜曼荼罗看汉藏夏之间的文化勾连……………………… ...
葛剑雄:唐朝长安曾是世界中心?这是个伪命题_ABC 2018-08-10 17:57 凤凰网国学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5月12日,在武当山召开的第四节国际道教论坛上,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提出了将“洞天福地”以文化景观类型申报世界遗产的倡议。图/吕舟教授在论坛中发言 来源:陶金摄什么是洞天福地?图/博山炉既是沟通神明的器物,也是由昆仑、大海、洞府构成的宇宙微缩模型。 来源:网络“洞天”与“福地”是中国特有的神圣空间观念,其概念肇始于战国以来的天地中心昆仑山以及
王旭东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麦积山国际雕塑论坛·2018”日前在甘肃天水举办,论坛以中国传统雕塑的融合与创新为主题,设有中国传统雕塑的审美特征、中国传统雕塑的形式语言研究、中国雕塑史与思想史研究、新时代下文化遗产的活化4个分论题,来自国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甘肃是石窟大省,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古丝绸之路繁荣兴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见证,可以说石窟见证了丝路文化的交融。”敦煌研
华沙历史中心(华沙老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特例。作为在二战中被夷为平地的城市,今天的华沙老城是在1945年-1966年间重建复原的。尽管波兰人严格按原状重修了所有的建筑,但在特别强调文化遗产“原真性”(Authenticity)的世遗名录中,重建项目是极少数的存在。世遗委员会专家组曾为此分裂成两派,支持派认为华沙老城的复原重建具有杰出的价值,反对派则担心“复制品”使世遗名录失去公信力。时至今日,由华沙开启并延伸开 ...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 河西冶矿遗址分布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处,是一条位于祁连山与走廊北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 之间的带状高平原,因处于黄河以西而名。在行政区划上基本涵盖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及其下属县、区。走廊西衔中亚、东接中原,其间绿洲相连,境内有着丰富的早期文化遗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域,也是早期文化相互交流和传播的重
作为我国文化悠久、影响广泛的两大民族,汉、藏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内容。敦煌遗书中多达上万件吐蕃统治敦煌地区留下的汉藏文佛教典籍、官私文书、诗文、账目、杂抄等,真实地呈现了汉藏文化早期交流的具体情形。唐贞观八年(634),吐蕃遣使通贡,唐蕃之间的官方交往正式开始。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 ...
点击上方“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可以订阅哦!董康酬神田香岩诗(取自神田喜一郎:《敦煌學五十年》,二玄社,1960)导读伯希和于1908年获得藏经洞文物后,便返回安南河内;复于1909年5月动身来华,随身携带部分敦煌文献,并于一个多月后抵达北平。该年9月,时任清廷刑官的王式通、董康便已侦得此讯,并经由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端方的美籍幕僚福开森,得以接触伯氏,披览并拍摄部分敦煌写本。为集结同好募款集资,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是中外关系史学术研究名著选集。张星烺 (1881~1951)编注。为17世纪中叶(明末)以前中国与欧、亚、非洲各国和地区往来关系的史料摘编。原出版于1930年。1977年7月,中华书局出版了朱杰勤整理的校订本,对原书进行了一些增补、删削与校正。 内容简介 编注者从中外文42种史籍中辑录大量有关中外关系史的资料,以地区和国家分类,按时间顺序先后排列,并对其
一、西夏碑的发现 清嘉庆九年(1804),进士出身的中国著名学者,武威人张澍,在家养病期间,有一天与朋友同去凉州(今武威)大云寺参观游览,在大殿后院左边无意中发现一座被砖封闭的建筑,不知里面有什么东西?感到奇怪,就问寺内和尚。他们都说:不清楚,听说很早以前就是这个样子,谁也不敢打开,否则,将会招来风、雹等灾祸。张澍不相信鬼神,又求知心切,一再要求拆砖看看,并表示自己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一切报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05作者周宏伟,现任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历史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内容提要《古代西南地理问题新论》是作者周宏伟近年关于古代西南地区重要地理问题的研究成果结集。作者以深入分析历史文献为基础,借助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提出了“滇池”本在成都平原,“成都”即得名于滇池;汉初以前今嘉陵江上游诸水
CHG历史地理学人人有路通长安关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侯仁之、史念海先生等均曾强调指出只有历史文献考证与野外考察相结合,才是正确的研究途径。侯仁之先生指出“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野外考察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对此,史念海教授指出:“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实地考察是为了更容易看到地理现象的实际情况,有助于了解其间演变的过程,更有助于探索这样一些演变的规律。”不过
“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期推出的这场展览,题目便足以动人心魄。文艺复兴,这场群星璀璨、开启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文化运动,何以与丝绸之路相连?众多宣传稿件提及,展览将“还原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国艺术中的西方影响”,这样的雄心令人心折,也引人好奇:中国元素在文艺复兴这幕戏剧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而展览又会以怎样的形式和视角重述这场东方与西方的邂逅?种种问题互渗勾连,
关于吐鲁番地区口含币葬俗的一点思考(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郭云艳)1915年,当斯坦因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张氏墓茔发现了死者口含金片的现象,这是我国境内关于口含币习俗的最早记录。随后,考古工作者也在其他地方相继发现了将金币或银币、甚至铜币含于口中的葬俗,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关于这种葬俗的缘起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是从西方传入,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