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捻金线的捻制工艺研究
—————————————————————————————————全文阅读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捻金线的捻制工艺研究(作者:路智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18年第2期)
—————————————————————————————————全文阅读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捻金线的捻制工艺研究(作者:路智勇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18年第2期)
全文阅读渤海“灵光塔”装饰纹样小识(作者:张胜超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冯恩学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18年第2期)
——————————————————————————————————————全文阅读唐武德二年 宾国贡品考——兼论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原为大明宫琼林库皇家宝藏(作者:林梅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6期)
————————————————————————————————————————全文阅读丝绸之路上的中亚玻璃器——兼论中亚玻璃器向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之传播(作者:马丽亚·艾海提 金诚实 郝春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6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阅读史前玉器大型钻孔技术实验研究(作者:徐飞 邓聪 香港中文大学;叶晓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8年第2期)
————————————————————————————————————全文阅读2004年殷墟大司空遗址出土人骨线粒体DNA研究报告(作者:曾雯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佳伟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岳洪彬 王明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周慧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泓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18年第2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阅读基于GIS的镇赉县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址分布初探(作者:李鹏辉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Pauline Sebillaud (史宝琳)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讲师,同时供职于法国国立科学院东亚文明研究所(CNRS CRCAO);王立新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18年第2期)
——————————————————————————————————全文阅读崧泽文化陶质酒器初探(作者:张小帆 南京博物院 原文刊于:《考古》2017年第12期)
作为重要谷物的小麦,原产地并不是中国,它是在史前由前丝绸之路传入,在历史时期才广泛栽培,这似乎已经是一种定论。但是让人疑惑的是,最初小麦传入的路线我们现在还并不十分清楚,传入的中介也更是不能确切判明,而且小麦物种传入时不仅改变了种植技术,也没有传入相应的加工技术与食用方法。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后一个问题,根据初步研究,可以确认在没有获得相应的食用技术之前,小麦传入后在中国粒食传统背景下创立了新的面食 ...
————————————————————————————全文阅读玉中三玦:耳饰之玦(原文刊于:《大众考古》2017年第10期)
————————————————————————————————————全文阅读宝马城金代遗址所见垒脊瓦及其相关问题(作者:王子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俊杰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原文刊于:《考古》2017年第12期)
————————————————————————————————————全文阅读从北宋东京外城的考古发现谈北宋时期的营造尺(作者:刘春迎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文刊于:《文物》2018年第2期)
全文阅读文化历史考古的理论反思:中国考古学的视角(作者: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 原文刊于《考古》2018年第2期)
——————————————————————————————————全文阅读关于手工业作坊遗址考古若干问题的思考(作者:白云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8年第2期)
——————————————————————————————————全文阅读关于田野考古科学发掘问题的再思考(作者:袁俊杰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 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18年第2期)
作者:王子今,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技术艺术史研究方法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丁方 摘要:作为一个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技术艺术史研究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建立的“斯特劳斯修复技术研究中心”、耶鲁大学丹尼尔·W·汤普森教授发表的《中世纪绘画的材料与技法》、80年代中期汉堡大学引入可以追溯绘画作品支持体年代的树木年代学。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高校和相关艺术品收藏机构越来越重视艺术品保存与修复工作的开展,引进尖端设备
Dying of Success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今天结束了。大会涉及的内容很多,很难对所有热点都进行详尽的阐述,那我挑选其中争议最大的一个来说说。那就是——委员会和咨询机构的平衡被彻底打破,专业意见完全沦为国际政治的牺牲品。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会场咨询机构认为应该列入濒危名录的遗产,被委员国否掉;咨询机构认为不应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被委员国直接列入;咨询机构认为应该尽快列入名录予以
2013年4月23日,阿克苏地区库车县老城区福利院在进行宁波援建工程项目施工,开挖地基时出土了一批唐代的窖藏钱币。这批窖藏的古代钱币数量巨大,种类较丰富,经过清理总数达到23124枚,相较于2012年7月12日库车县老城区萨克萨克社区基建工地出土的晋十六国时期钱币要多近10000枚,是近年来在新疆一次性出土窖藏钱币数量最多的。一、唐代窖藏钱币出土情况这批钱币当时是被施工的挖掘机械偶然挖出,散落和混
关于本书作者简介❖ ❖ 陈雳博士1973年出生于山东青岛2006年获DAAD奖学金资助赴德国亚琛工大(RWTH)古迹保护研究所访学2007年获天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0年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后工作2013年获DAAD奖学金资助赴德国班贝格大学(Otto-Friedrich-Universität Bamberg)博士后工作现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主
2003年八月份通过的法案使得法国预防性考古(我国习惯称抢救性发掘)开放为市场竞争模式。这虽然有助于创造就业岗位,但就业条件已变得非常不堪。在上萨瓦省,我们采访了这些满身尘土的无产者。一条幽径的尽头,一道栅栏,两个箱子,这就是考古工地的正门。十几名考古工作者正在忙着清理脚下的土地。这座六百年前的中世纪墓地位于安纳西边上的Metz-Tessy村,考古队员们为了清理它,已经忙了整整5个月了。发掘工作结
中古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的发现与研究马晓玲(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粟特人是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在公元3至8世纪之间,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以及粟特地区的动乱、战争等原因,粟特人沿丝绸之路大批东行,经商贸易。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粟特人入华逐渐达到高潮,他们在东行的丝绸之路沿线不但留下了足迹,而且形成了聚落。20世纪以来,在中国境内自西向东的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重镇与政治、文化中心
当人面纹铜方鼎做起了“98k电眼”,当三彩釉陶坐俑跳起了“千年拍灰舞”,当秦陵兵马俑们高喊着“我们不红,始皇不容”……这些动起来的博物馆文物似乎在向公众宣告着博物馆抖音时代的到来。然而,“古老+新潮”反差下激起的全民狂欢之余,博物馆与抖音的此次合作同时也面对着一系列争议与质疑。那么,博物馆与抖音的合作为博物馆行业所带来的究竟是新生还是堕落?是短暂的热度还是长久的影响?瞬间引爆 为响应今年“5.1
【新朋友】点击上方“边疆时空”关注我们【老朋友】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作者:李金明ISBN号:9787531669128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4-01 作者简介 李金明,福建省泉州市人,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教授。兼任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资深专家、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终身顾问、南方防务智库顾问
徐俊同志在即将完成《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时,就嘱我为此书写一序言。去年九月初,我应台湾清华大学之邀,赴该校中文系讲学,我本想将已排出的校样带去,于教学之馀阅看并即撰序。但当时校样未能出齐,徐俊又有一种执着过细的本性,还想在校样中再作修改,就说等回来再看吧。我于今年二月初返京,徐俊就给我厚厚一叠已经排好但还有他不少改动字迹的校样,我接过来,就好像接过一副重担。说实在话,我对撰写此序,是感到很为难的。因
来源:澎湃新闻孙英刚:迦腻色迦的遗产迦腻色迦的统治时期是公元二世纪(东汉时期),此时是贵霜帝国最繁荣的时期,也是佛教和犍陀罗文明的鼎盛时期。犍陀罗离我们并不遥远文明,而是跟中国文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文明从开始就是开放性的文明,不是闭关锁国的文明,其开放性是我们的文明可以不断更新和绵延不绝的原因。从我们和犍陀罗文明的关系可以看出这点,犍陀罗文明对古代中国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无论是
以往我们读史书,视角其实是以汉朝为基点,更确切地说,以长安为出发点,越近的信息越清晰,越远的信息就越模糊,所以,对于宫廷阴谋、人事变迁,可以说是有鼻子有眼,而对于郡县豪强、巨商大贾、北方敌国,反倒是语焉不详。这不是《史记》、《汉书》的问题,而是古时候信息掌握的必然,可如果今天的读史人仍满足于这种信息的详略,就有点刻舟求剑了。一说回匈奴来,在《史记·匈奴列传》里对于伊稚斜这位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大
《回鶻文佛教文獻研究》出版(附後記)圖/文 閆珠君整理作者:楊富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2018-4頁數:427定價:118.00裝幀:平裝ISBN:978-7-5325-8660-8內容簡介:《回鶻文佛教文獻研究》作為西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文獻研究基地主任(现为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才讓教授主編《西北民族文獻與文化研究叢書》之一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18年4月刊行。本書作為楊富學教授主
再论中国发现的六枚拜占廷中期金币(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郭云艳) 2005年中国钱币博物馆的金德平先生,在《中国钱币》上刊登一篇文章,记述了近年来中国钱币博物馆陆续从银行以及民间收购来的拜占廷金币共17枚,1其中包括以前未在中国发现过的拜占廷帝国中期的金币6枚,分别是君士坦斯二世(Constans II,641-668)金币2枚,塞奥菲鲁斯(Theophilus,8 ...
内容提要:在霞浦摩尼教文献中,夷数(耶稣)极受崇拜,被称作“夷数如来”“夷数和佛”或“夷数王”。《摩尼光佛》所见“末尸诃”应为弥赛亚(Messiah)汉译中的一种,用以指耶稣的救世主属性。有的文献把夷数描绘为第三使或光明少女的化身,曾化作裸形美女诱惑雄魔射出吞食的光明分子,有些文献对夷数似乎更为推崇,甚至有凌于摩尼之上的倾向。摩尼教的“五佛”后来演变为“三佛”,但夷数一直赫然在列,其地位仅次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