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吐蕃丝绸之路

  《吐蕃丝绸之路》 张云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敦煌北周第296窟商队图  乌兹别克出土8世纪对狮织锦  河南洛阳出土唐代西亚胡商俑【著书者说】  编者按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吐蕃丝绸之路 ...

• 唐诗中的丝绸之路与天府之国

来源:《文学评论》 作者:苏宁 内容提要:丝绸之路的对外交流在唐代达到顶峰。通过唐诗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的互证,从唐诗中巴蜀与“胡风”的连接,唐诗中的巴蜀宫廷乐舞、回旋舞与丝绸之路,说唱变文与丝绸之路诸方面的联系可以看出,天府之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曾经是那样的意气风发,丰富多彩。一方面,丝绸之路所带来的社会变化、文化风尚为唐代巴蜀诗歌、宫廷乐舞等文学艺术创作带来多维影响,文学面貌 ...

• 葛剑雄:为什么中国古代不重视丝绸之路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国家战略。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如火如荼。“丝绸之路”的定义何时产生?这条交通路线什么时候形成?为何中国古代并未意识到这条路线的重要性? 12月10日,葛剑雄在上海图书馆增爱世界文化论坛上做了题为“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讲座,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解答。葛剑雄。澎湃新闻 资料图丝路历史早于张骞出使西域“今天我们讲丝绸 ...

• 邱捷:清代丝绸出口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时间下限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2018年01月23日第GB07版很多论著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繁荣于唐宋,到明清则既繁盛而又发生了重大转变,鸦片战争后,“海上丝绸之路”就不复存在了。主张把鸦片战争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时间下限的理由,主要是认为在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条件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各民族和平、平等、互利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以往,我国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讨比较集中于古代史研究领域,在近现代 ...

• 从昭通东汉佛像看中国早期佛像的来源

2000年,云南省考古所和昭通文管所联合发掘了一批东汉墓葬,其中,2号墓出土陶佛像1件,尖顶帽红陶俑2件,还伴出有陶房、陶碗和陶罐等。笔者于2003年到昭通市文管所参观,经过反复观察,结合笔者近二十年来对中国早期佛像研究的认识,认为2号墓出土陶佛像是我国最早的陶佛像,对中国佛教艺术的产生和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昭通陶佛像的特征和年代这件灰陶佛像,残高约 20厘米,下部略残,头顶有槌状物(不像

• 吐蕃碑刻铭文研究简史​(一)

  吐蕃碑刻铭文作为吐蕃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历史、艺术等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以目前掌握的线索而言,作为吐蕃王朝时期当时的第一手文献,在形式或载体上大致可分为藏文纸本写卷、简牍、碑刻铭文三个种类。其中碑刻铭文因其材料的坚固耐用,只要非人为破坏与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影响,它们的保存程度要比其他另外两种材质的文献要强许多。所以,7世纪建立吐蕃王朝,

• 敦煌壁画中的尊胜佛母曼荼罗图像

尊胜佛母曼荼罗图像是指主尊尊胜佛母与周围眷属组成的密教曼荼罗图像,所依据的经典主要是(宋)法天译《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该经是极乐世界无量寿佛为观音所说,该经序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极乐佛剎大善法堂中安庠而坐,尔时无量寿如来应正等觉告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所有一切众生,疾病苦恼及短寿者,为利益彼故,所有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法门,若人受持读诵,速得无病,长寿安乐。’”该 ...

• “神面纹”青铜器的工艺传统与纹样源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文阅读“神面纹”青铜器的工艺传统与纹样源流(作者:黄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文刊于:《江汉考古》2017年第6期)

• 张小刚:敦煌所见于阗牛头山圣迹及瑞像

敦煌所见于阗牛头山圣迹及瑞像张小刚(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内容摘要:敦煌壁画中的于阗牛头山圣迹及瑞像从盛唐开始出现,历中、晚唐,五代、宋,成为当时敦煌和于阗两地间交流的证明。关键词:敦煌;壁画;于阗;牛头山;瑞像于阗牛头山,又称牛角山,是西域著名的佛教圣地,位于今新疆和阗西南噶喇喀什河畔乌加特之地。唐宋时期,敦煌壁画中出现了不少有关于阗的内容,其中就有牛头山圣迹及瑞像。孙修身先生曾对这些图像做过一

• 马健:黄金制品所见中亚草原与中国早期文化交流

黄金制品所见中亚草原与中国早期文化交流马健摘要:先秦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的诸多古部族在联系北方草原与中原地区的早期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前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比较北方草原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青铜器所反映出的文化联系。自青铜时代以降,中亚草原的部族首领或贵族就形成了以黄金装饰人身、兵器、马具以象征地位和权势的习俗。本文试以金器为线索,分别比较了中亚草原、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中原地区在铜石并用时

• 林岗:从古地图看中国的疆域及其观念

流传至今而能够反映古人在国家规模上认识自己所生活的地理空间的早期地图,是北宋人制作的。当然,北宋人绘制的地图也承继了唐代甚至更早时代对地理空间的认知、经验和疆域观念。年代越早,流传下来的古地图就越罕有,本论选取由北宋迄清代有代表性的古地图为讨论对象,配合历代正史中地理志和方域志的记载,讨论中国疆域及其观念的变迁以及由历史上中国的疆域问题伸延而来的相关问题。笔者以为,历代古地图最能够显示古人对自己疆

• 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蜀道》

   蜀道素以险峻闻名于世,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极言蜀道惊险壮观。蜀道由穿越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贯通巴山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组成,是我国保存至今、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在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巨型线性文化遗产,蜀道遗存是无价的文化瑰宝,2011年蜀道申遗在四川广元启动,蜀道也日益受到国家政府、学界和社会群体的关注。2016年,陕

• 学术︱刘健:古代两河流域新年礼俗、观念及其政治功能的演进

 内容提要:有关古代两河流域地区新年庆祝活动的记录最早出现在约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文献中,最早是庆祝春季和秋季丰收的节日,时间在每年的春分和秋分前后。在之后的两千余年时间里,新年庆祝活动融合了宗教、社会、政治等各种礼俗传统,逐渐发展成为国之重典,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宗教乃至外交交往的重要事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功能。同时,新年庆祝活动的演变过程也反映出鲜明的古代两河流域节庆文化特色和节庆观念

• 学术论文|论《蒙古游牧记》自注

点击上方“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可以订阅哦!摘要:张穆《蒙古游牧记》是研究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北方边疆史地的上乘之作。为了更好地记述内外蒙古各地的地理和历史变迁,阐明各种地名和人名的异同,书中采用自注的方法将大量的材料置于注文中,既保证了正文的简练通畅,又能很好地保留史料,深化观点,使自注与正文交相呼应,相得益彰。进入近代,西方列强侵扰而出现的不断升级的边疆危机,如何发挥史学经世致用的传统和历史编纂方法

• 浅析初唐佛教的“和顺”思想

  【摘  要】唐初道世法师在其所著《法苑珠林》一书中,专设《和顺篇》一篇讨论“和顺”思想。其所论“和顺”思想既融合了儒家“刚柔均平”“刚柔得中”的中庸思想,又兼俱道家思想中“阴阳调天地之和”的理念,体现了唐代佛教深受本土思想影响的特征。本文拟通过对此“和顺”思想的分析,窥探唐初佛教思想的本土化规律。  【作  者】范习加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期  刊】《世界宗教文化》 2016年 ...

• 中国佛教罗汉信仰早期形态研究

  摘  要:至迟在南朝,中国已有单尊罗汉崇拜和团体罗汉崇拜两种类型的罗汉信仰并行。单尊罗汉崇拜以宾头卢信仰为主;团体罗汉崇拜包含两种:以宾头卢为核心的数量不明的圣僧崇拜,包含宾头卢在内的阿耨达池五百罗汉信仰。不同类型的罗汉信仰之间交涉、杂糅。中国早期罗汉信仰涵盖社会各个阶层且尤盛于南方,或许与《十诵律》在南方的流行有关。  【作  者】王鹤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期  ...

• 陕西石窟内容总录·铜川卷

基本信息:编著:《陕西石窟内容总录》编纂委员会 编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12月印次:1ISBN:9787224121889内容简介: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张建林主编的《陕西石窟内容 ...

• 伊拉克古城倾盆大雨后出土75件历史文物

 据瑞士资讯2月25日援引法新社报道,伊拉克政府当日宣布,在首都巴格达南部的巴比伦省的波尔西帕(Borsippa)考古遗址内,竟因一场倾盆大雨而出土了75件古老文物。  巴比伦省的考古人员弗雷侯赛因(Hussein Fleih)表示,这批出土文物中的部分赤陶器、钱币和金属器物可追溯到帕提亚帝国(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时期。  报道称,在伊拉克,因降雨出土古文物并不罕见,当地仍有多个考古现场正在继续挖掘遗迹。弗雷说,“去年 ...

• 城市考古研究的探索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古今重叠型城市”,是历史城市的延续。这类城市的共性是沿用时间过长,历史古迹破坏严重,作为九朝古都的洛阳就是这类城市的代表之一。而建都时间早在公元前770年、建都时间长达500余年的东周王城,作为古都洛阳城市考古的一部分,从文献和考古整合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可谓是城市考古研究的一个有益探索。  碎片化资料分类分析以求达到体系化  城市考古研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料的碎片化。笔 ...

• 天山西段璀璨的青铜文化

  打开门锁,推开铁门,把车子开进一片布满巨石的草场……对于每天在此进行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尔塔拉项目组领队丛德新来说,这些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而此刻,记者内心激动难耐,只因为即将跨进的是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从记者得知它的名字到走近它,中间跨越了5年时光。也是在这5年,这处偏居西天山地区的早期青铜时代遗存,经过持续考古发掘工作,终于绽放出了越来越璀璨的光彩。  天山西段 博河之畔   ...

• 从遗址与墓葬中探寻古代国家制度

  在历史舞台上来去匆匆的三国,留下了太多演绎和传说,如何识其真面目?它对后世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历史学者习惯从文献中寻找答案,而考古学者更善于从历史遗存中发现蛛丝马迹,通过对物质遗存的发掘、分析和研究,揭示背后的历史原貌。  都城遗址和贵族墓葬有重大发现  今年4月初,“河南洛阳西朱村曹魏墓”、“安徽当涂‘天子坟’孙吴墓”,两座代表三国时期曹魏和孙吴的高等级墓葬同时入围“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 ...

• 城市史视角的蜀汉都城

  “既丽且崇,实号成都。辟二九之通门,画方轨之广涂。营新宫于爽垲,拟承明而起庐。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这是左思在《蜀都赋》中对成都的描写。作为晋代文豪,左思精心撰写《三都赋》(《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魏蜀吴三国都城的认识和描写,词藻华美,一时洛阳纸贵,传诵至今。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63年,魏灭蜀。成都作为蜀汉都城的时间 ...

• 洛阳地区曹魏贵族墓葬:从汉制向晋制过渡

  汉末至魏晋丧葬习俗从崇尚厚葬向倡导薄葬的转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课题。自上而下推行薄葬制度,正是从曹魏开始。近年来,一批中原地区曹魏时期贵族墓葬的考古发现,为学界了解曹魏时期墓葬打开了一扇窗口。通过对这批同类型曹魏时期墓葬的建筑、结构、随葬品等表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学界对其反映出的丧葬观念、习俗、制度有了更为系统的把握。  形制与随葬品趋于简化  事实上,相对于其他断代时期的墓葬,曹魏时期墓葬在 ...

• 五代南汉国历史的“考古拼图”

  南汉国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南方的一个封建地方割据政权。南汉国疆域东至今广东福建之交,北抵湖南郴州,西控广西大部,南逾海南岛,周边与闽、南唐、楚国和少数民族政权大理等地方政权相邻。自刘岩以降,南汉历三世四主,凡五十五年。宋开宝四年(971)被北宋所灭。有关南汉的记载,见于北宋薛居正撰《旧五代史》、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清代学者梁廷楠的《南汉书》中,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五代南汉国 ...

• 张小贵:敦煌文书《儿郎伟》与祆教关系辨析

敦煌文书《儿郎伟》与祆教关系辨析张小贵敦煌写本中存有一批题为“儿郎伟”的俗文学作品,其中P.2569(亦见P.3552)号文书的第二首驱傩文,出现“部领安城大祆”六字,学者们多将其与祆教联系,更有进而将“儿郎伟”目为祆教术语者,认为敦煌文书的“儿郎伟”作品即为祆教驱魔之法。汉籍有关祆教祭祀仪式的记载,本属稀见,诸如“聚火咒诅”及祆主用幻术下祆神之类,只言片语,语焉不详。若果能证实“儿郎伟”确

• 滕磊:关于在华祆祠的几点认识

关于在华祆祠的几点认识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滕 磊 九世纪阿拉伯旅行家马苏第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他说:“祆教徒们还崇拜位于伊拉克、法尔斯、克尔曼、锡斯坦、呼罗珊、泰伯里斯坦、米迪亚、阿塞拜疆、阿兰人地区、印度、信德和中国的许多圣火。”1文中提及的“圣火”正是指琐罗亚斯德教的拜火庙,在中国又称为祆祠、胡天、火祆庙、祆神庙等。 中国的古代文献对祆祠多有描述,通过这些记载可知,在华祆祠

• 陈凌:马镫起源及其在中古时期的传播新论(下)

(接上文)三 匈牙利的中世纪马镫匈牙利业已记录的属于阿哇尔时期的墓葬有上千座,但破坏得相当严重。多数墓葬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做了发掘,但只有少量做了完整的发掘和研究。匈牙利国家博物馆(Hungarian National Museum)原计划以“匈牙利阿哇尔时期墓葬”(Cemeteries of the Avar Period in Hungary)为题,出版共计五卷的系列研究报告,以介绍

• 陈凌:马镫起源及其在中古时期的传播新论(上)

马镫起源及其在中古时期的传播新论陈 凌一 引论在南俄草原、蒙古高原等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马镫,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俄罗斯(前苏联)、匈牙利的一些学者在马镫的形态发展、年代判别、属族认定上做了不少工作,尽管未臻完善,但有蓝缕之功,诚属可贵。另一方面,由于关注马镫与社会变迁(特别是欧洲社会)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欧美、中国学者也以不同方式参加讨论。韩国、日本学者因为关注东亚地区马具的交流和

• 学术文摘丨历史建筑保护中“岁月价值”的概念、本质与现实意义(下)

《艺术设计研究》2017年第4期历史建筑保护中“岁月价值”的概念、本质与现实意义(下)郭 龙 3. 岁月价值的坚持与妥协李格尔在搭建起价值论框架的同时,也引出了不同价值间的潜在矛盾。在李格尔的价值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价值认知方式:一种是通过知识的积累与理智的判断而认识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有意为之的纪念价值、使用价值;另一种则是通过情感的体验而认识的价值,包括:岁月价值、艺术价

• 学术文摘丨历史建筑保护中“岁月价值”的概念、本质与现实意义(上)

《艺术设计研究》2017年第4期历史建筑保护中“岁月价值”的概念、本质与现实意义(上)郭 龙 摘要:“岁月价值”的概念由奥地利艺术史学家阿洛伊斯·李格尔在20世纪初提出,并预言了这一价值在将来的盛行。然而,岁月价值的内涵却由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贤哲约翰·拉斯金所建构。尽管现行的保护理论均受到了拉斯金与李格尔的影响,但岁月价值却在我们当下的历史建筑保护实践中长期处于忽视状态。因此,本文拟从“生命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