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走近东南亚的古代王国——纳兰达-斯利维查雅科研中心田野考古培训纪实

纳兰达—斯利维查雅科研中心田野考古学校(Nalanda- Sriwijaya Center Archaeological Field School,简称“NSC”)隶属于新加坡“东南亚——尤索夫·伊萨克研究所”(ISEAS- Yusof Ishak Institute),面向东亚峰会成员国(East AsiaSummit)招生,旨在促进过去2000 年亚洲各国地区的文化交流与研究,培养该领域的专家学者。项目由新加坡外交部出资赞助,并得到柬埔寨阿普萨拉局(Authority for the Protecti

• 中国文物古迹物质性再造问题的新思路

对于文物古迹的物质性再造,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都得到了特别的关注与讨论。虽然《文物法》从法理上禁止物质性再造,但此行为却仍然在中国大范围存在。这类工程在实施层面存在四个共性的问题,即对原始遗址的破坏、阐释不明、复建设计和决策过程中对内部梁架的忽视、以及公众参与度不足。目前,在各方无法就术语及理念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全新的定义标准和理论体系,对这种行为进行界定和评估。前言对物质存在(或 ...

• 一带一路65个国家风险状况分析

中信保国别风险研究中心初步划定65个“一带一路”重点国别,积极推进相关研究工作,并适时根据其风险异动情况给出参考评级和深度研究报告。  一带一路 国家风险评级的总体情况中国信保的国家风险评价模型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商业环境风险和法律风险4个角度分析和评估一国的国家风险,包含17个一级指标,53个二级指标,基本覆盖了各种类型的国家风险事件。等级国家风险水平1新加坡较低3阿联酋等3国中等偏低4科威特等5国中等偏 ...

• 关于那位脚穿“阿迪靴”的突厥女性木乃伊

这位蒙古女裁缝的陪葬品:四件改良的衣服、针线包、一匹马、一副公羊头以及她令人称奇的现代鞋子  “蒙古阿迪达斯木乃伊”,图片:蒙古观察员/蒙古文化遗产中心木乃伊引入注目的红色条纹靴新图片已经发表,这双条纹靴于去年4月首次被西伯利亚时报重点报道。历经大约1100年的掩埋尘封,目前已清理干净。当人们第一次看到它们的时候,就立即想到了阿迪达斯的设计。现在它们时尚的外观更加清晰,令蒙古的考古学家以及人种学家着迷。 ...

• 2016年出版的值得推荐文化遗产图书

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北京人文考古书店协办的2016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初评会在京召开。根据《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章程》(试行),初评评委会通过审看样书、评议推介,选出50种图书进入终评。初评评委会由考古、博物馆、文物文献、文保科技、图书出版等相关领域的13位专家组成,从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专家库中抽选产生。2016年是我国文化遗产图书出版发行的丰收年,本次进入初评 ...

• 齐东方:从文物特征看汉唐中西文化交流

南阳画像石上的骆驼没有外来文化的参照,我们很难看清楚自身。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不同文化之间的借鉴乃至融合,古人为我们提供了经验、教训和方向。公元前2世纪发生的“张骞通西域”事件,动摇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传统观念。张骞历经千辛万苦的西方之行,直接原因是要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然而却成为一次放眼看世界的突破,意外的收获是使中国开始逐渐勾画沟通欧亚的蓝图。此后不断派出 ...

• 卓新平:丝绸之路的宗教之魂

  公元前138年(西汉建元三年),张骞受命从长安启程出使西域,拉开了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历史戏剧的序幕。此后张骞两次西行,开辟了连接欧亚的通路,形成了相关国度“使者相望于道”的频仍来往,推动了欧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积极交流。  在前后近两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历史中,宗教的传播和交流占有很大比重,起过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外域宗教的入华、以及中国儒教等信仰传统的西渐,基本上是通过丝绸之路而得以实现。这样,宗 ...

• 南海探古:肖一亭文物考古文集

  基本信息:  作者:肖一亭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6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01048526  内容简介:  《南海探古:肖一亭文物考古文集》主要内容包括:鱼群的洄游与南海早期先民、宝镜湾出土石坠的研究、沙丘遗址出土的块与环砥石、沙丘遗址中的烧灶和灶具、岭南古牙璋研究述评、岭南玉石器的初步研究、珠海与中国早期海洋文化、先秦时期的珠海地区等。   ...

• 全面介绍世界历史的《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巨著。它以林则徐《四洲志》为蓝本,并参考历代史志,以及明朝以来岛志中的相关资料编撰而成。此《海国图志》初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五十卷本,57万字,保留了林则徐《四洲志》原文。道光二十七年(1847),作者对初刊本进行扩充,以六十卷本刊行,共计六十余万字。在五十卷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海外各国情况的介绍,特别是在西洋技艺方面内容更加充实。咸丰二 ...

• 王思亓|时空变迁下的流动:中尼边境夏尔巴人的跨界生活与国家认同

 边境民族的跨界流动始终与民族国家的边疆治理之间存在着张力。国家与民间在边界的阻隔、联通及其范围的选择上存在差异甚至对立,国家出于安全与稳定的考虑,会对部分人与物进行阻隔,而民间则更倾向于无限制的自由流动。当前,我国边疆治理的理念与实践依然滞后于边疆变化发展的现实,其中,边疆治理体系存在应对跨境问题上的不足。就此,笔者以为,在边疆被国家及多重力量互动建构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问题,以及边疆问题此消 ...

• 大英博物馆藏西夏文残片

 从充满崇山峻岭和沙漠戈壁的中国西北走廊,再到西伯利亚及其腹地,干燥一直主导着许多文化的脉搏,同时也保存着整个图书馆的那些未知世界书籍。众所周知,以敦煌为例:6个世纪敦煌的宗教手稿以及世俗文献、标识着最早日期的活字印刷金刚经。据称,敦煌的密窖是公元11世纪的一些僧人为了在西夏人的冲击中生存下来的藏身之处。虽然《宋史》(由蒙古人指导下的汉人编制)中有专门章节来记载这些西夏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语言、文 ...

• 王楠:伯希和的三次中国之行与早期汉学研究

来源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编辑按:本文原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十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因字数限制,微信版删去提要和注释,引用请参考原书。伯希和的三次中国之行与早期汉学研究王 楠伯希和的汉学研究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则让这一点尤为凸显,我们已经无法剥离他的学术行为和成果来看待今天的国学研究。从他的那个时代开始,中西方学术双向交流互相抵达了对方 ...

• 海洋史重磅新书 ——《海洋与文明》

汗青堂009海洋与文明The Sea and CivilizationA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主题词本书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4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一部海洋视角的世界史,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作 者: 林肯·佩恩译 者:陈建军 罗燚英出 版:天津人民出版社版 次:2017年4月第1版装 帧:精装印 次:2017年4月第1次印刷定 价:128.00元      本书采用银铝卡UV印刷  逆向上光内容简介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 ...

• 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的历史考察与现实价值

来源:四川日报□李昊原 李明泉  2013年9月,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他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四川处于南方、北方、草原、高原和海上 ...

• 李文龙:《草原丝路文明:戎狄匈奴青铜文化》

   概 述  在公元前2千年,从中国长城以北的蒙古高原、阿尔泰地区向西一直延伸到西喀尔巴阡山脉的带状欧亚草原上,生活着众多以畜牧业为主,辅以少量农业的草原游牧民族。为更好地适应草原环境,他们采取季节性迁移。变换夏季与冬季的牧场。    依据现有的文献记载,生活在古代欧亚草原上的主要民族,由东向西大致有:匈奴人、月氏人、塞人、萨尔 ...

• 我叫苏菲,我就是完成2100公里丝路骑行的全球最年轻单车手丨读书者说

今天推荐一本书,因为它本来就是一个好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本全英文的书,叙述者是一位时年6岁的中国女孩(所以英文相对比较好读啦),夹杂着她“无所不能”又温柔坚强的父亲的点评、补充或坦白。新世界出版社的编者还特意把原本小开本的中文书作成了稍大的方形开本,更好地体现了400多幅一手图片的效果,以及父女隔书对话的温馨。《2100公里的礼物:6岁小女孩的丝路梦》英文版叫Biking the Silk Road: Six-year-old Sophie’ ...

• 秦汉海洋交通与中外文化交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子今 秦汉大一统政体的建立,是历史实现重要转折的标志。这一时期“天下”与“海内”并说的语言习惯体现了政治文化意识中的海疆观。对“海”的关注,反映了当时社会海洋意识的觉醒。秦皇汉武等有作为的帝王注视神秘的海域,并且对海上方士的海洋探索予以行政支持。秦汉海洋航运推动了海洋资源开发的进步,促进了早期海洋学的发展,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秦皇汉武“海上”之行与“楼船” ...

• 关塞是长城学重要研究对象——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肖昊宸历史上的长城绵延万余里,大小关塞多达千百处。一座座雄关,是当时建筑水平、军事科技与军事思想的反映。经过历史的沉淀,尤其是近代抗日烽火的洗礼,它们已成为保家卫国爱国情怀的标志与尚武进取精神的象征。研究长城关塞,可以发掘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可以催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请他介绍长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阐述关塞在长城学研究中的重要 ...

• 曾大兴:“丝绸之路”上的文学景观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曾大兴“景观”是一个地理学名词,西方地理学家给它下过许多定义。有的称它为“土地”,有的称它为“风景”,有的称它为“一个地区的外貌”,还有的称它为“土地上的可以看到的形象”。在汉语里,“景观”是由作为名词的“景”与作为动词的“观”所构成的一个词组,因此我们可以给它下一个中国式的定义:即具有观赏价值的风景。无论是西式定义还是中式定义,“景观”都包含了这样几层意 ...

• 李伯重:古代伊斯兰教的第二次东扩浪潮

文 |李伯重 在世界五大文化(佛教、婆罗门/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及儒家学说)中,伊斯兰教出现最晚,但是发展最快。按照美国《国际传教研究公报》的历史数据,从1800年到1900年,全球伊斯兰教信徒从0.9亿(世界人口的10%)增长到2亿(12.34%),从1900年到2000年,伊斯兰教信徒从2亿(12.34%)增长到12.4亿(20.2%)。2012年12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了对全球“8个主要宗教群体”2010年人口规模和分布的研究报告,2010年, ...

• 沙龙︱罗马帝国、汉帝国的税收与“第一次大分流”

郭涛 施肖静 林心如来源:澎湃新闻4月14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华大古史论坛·学术沙龙”栏目于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了一场题为“财政社会学与新财政史:前现代国家税收制度比较研究及对秦汉财政史研究的意义”的主题沙龙。本次学术沙龙由俄国青年学者马硕(Maxim Korolkov)做主题发言,马硕是北京大学硕士(2011年),俄罗斯社会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副博士(201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候选人,德国海德堡大学助理教授;研究领域 ...

• 山东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中的粟特美术因素

郑岩来源:澎湃新闻近十余年来,一批北朝至隋代进入中原的西域人的墓葬相继被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关于入华粟特等民族丧葬与宗教美术的讨论。受这些资料的启发,我们重新审视1971年山东省青州市(原益都县)傅家村出土的一批北齐画像石,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在亚洲大陆联系东西方的通道上,生活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人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粟特人是在中国史籍中被称为“昭武九姓”的胡人,以善于经商著称,主要信仰祆教 ...

• 读《夏鼐日记》,认识一个血肉鲜活的“旷世考古学家”

胡文怡来源:“挖啥呢”微信公众号上海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认识夏鼐——以夏鼐日记为中心》,细述了夏鼐这位对于中国考古学而言称得上“学神”或“巨人”的大师的一生。身前一度被称为“学阀”,身后被称为“旷世的考古历史学家”,夏鼐喜怒伴哀乐、高尚又市井、识时与背时的一切跃然纸上。 夏鼐 夏鼐此名,对于中国考古学而言,恐怕够得上令1935年以后出生的考古人三叩九拜再开口谈及的资格。在“文革”余波中曾被称为 ...

• 一位七零后沉迷访碑椎拓的背后——关于《陇南金石题壁萃编》

陶喻之来源:澎湃新闻一个七零后年轻学者,本职并非金石学,然而十多年来却一直沉迷于访碑、释读乃至涉山历水自己动手进行摩崖石刻的椎拓,何以乐此不疲?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陶喻之先生就此进行了解读:我国古代的金石之学滥觞于赵宋,兴盛于逊清,历代著述纷陈,学人辈出。然而自上世纪中叶起,该学问就慢慢沉寂而似乎被忽略不计了;即便是求学、问道学子,亦近乎寥寥无几。于是,后继乏人,薪火泯灭杞忧日渐隐现、凸显起来;一门原 ...

• 张伟然:谭其骧先生与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文丨张伟然 来源丨新浪博客 原载《读书》2017年3月,题为《长水泽后学》   如果仅仅着眼于论著,恐怕很难认定谭其骧先生对历史文化地理领域有多少不得了的贡献。在他的文集中,仅《长水集》续编收录有一篇《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与地区差异》,算是专门的历史文化地理论文。其他的,就都只是顺带涉及了。 比如,在1990年冬复旦主办的一次国际性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上,他作了一个《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主题报告;该报 ...

• 当代喜马拉雅学者和藏学家访谈录:扎洛

藏学学者看喜马拉雅研究编者按:为了厘清喜马拉雅区域研究的相关概念,呈现喜马拉雅区域研究的理论、方法、视野及理路等,本项目启动了“当代喜马拉雅学者和藏学家访谈录”工作,由项目执行主席徐君教授主持。透过国内外喜马拉雅区域研究学者和藏学家的深度访谈,展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于喜马拉雅区域研究的现状与前景的看法与观点。相关访谈材料将不定期地推出。本期是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扎洛博士的 ...

• 赵会荣:古丝绸之路的形成是东西方相向而行的结果

人民网北京4月21日电(徐祥丽)今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赵会荣做客人民网,与网友一起回溯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她谈到,丝绸之路最早的驱动力是政治和安全利益,在此基础上,东西方相向而行,推动了贸易、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赵会荣说,从西汉张骞,到东汉班超,中国遣使出使西域的初衷都是睦邻友好,共同抵御北方匈奴侵扰。在安全利益基础上,各国互派使节、发展贸易,丝路的经济功能凸显。东西方相向而行, ...

• 俄罗斯历史学者伊万索科洛夫:万里茶道的历史意义不亚于丝绸之路

网路配图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24日讯(记者万建辉)2006年到2011年,俄罗斯历史学家伊万?索科洛夫收集全俄多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和档案资料,写成《1790—1919年俄罗斯茶叶和茶叶贸易》一书。2014年9月,本报组织的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队在莫斯科见到伊万?索科洛夫,获得他赠送的这本书的俄文版。在俄罗斯,对茶叶贸易、茶饮史和中俄万里茶道的研究刚刚起步,伊万?索科洛夫的新书填补了俄罗斯在这些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于正在研究万里 ...

• 史籍中的丝路故事

 史籍中的丝路故事  古代历史上,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亚洲国家之间,流传着一些经济文化交流的史事,这里辑录如下:  ●唐文宗保护阿拉伯商人利益  唐文宗时,有个原籍呼罗珊(中亚历史上的一个地区,大致包括今伊朗东北部、阿富汗和土库曼斯坦大部、塔吉克斯坦全部、乌兹别克斯坦东半部和吉尔吉斯斯坦小部分地区)的商人,从伊拉克买了大批货物到中国来卖。一次,唐文宗派出选购蕃货的宦官与这位商人在货物交易时发生 ...

• 吕文利:赵匡胤与海上丝绸之路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  赵匡胤与海上丝绸之路  吕文利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随着指南针发明、航海术发展,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海上贸易量居世界前列,是当时最重要的海洋国家之一。要造就这样一个经济强国,除了得有马背上一统天下的魄力,更要具备除旧布新的精神。而宋太祖赵匡胤,就是这两种能力最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