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萧林委员:加强文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提升文物考古国际影响力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之后,对地方文物保护工作的影响有哪些?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后的今天其文化传播语境究竟如何?怎样改变当前考古类专业期刊“走出去”影响力欠佳的现状?这一系列表面看似不太相关但事实上又密切相关的问题,成为最近相当一段时间里马萧林经常思考的问题。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为今年全国两会带来三份关于文化传承与宣传推广的提案。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之后,对地方文物保护工作的影响有哪些?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后的今天其文化传播语境究竟如何?怎样改变当前考古类专业期刊“走出去”影响力欠佳的现状?这一系列表面看似不太相关但事实上又密切相关的问题,成为最近相当一段时间里马萧林经常思考的问题。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为今年全国两会带来三份关于文化传承与宣传推广的提案。
文丨葛剑雄来源丨凤凰历史今天主要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中国边疆问题的由来",我本身专业是历史地理,现在的身份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我们研究历史地理有两块大的方面,一是历史自然地理,二是历史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中有一个研究领域,现代的说法叫"历史政治地理",传统的地说法称为"疆域沿革地理"。我们今天讲中国边疆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边疆是如何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正因为 ...
“让文物活起来”成为近年来博物馆行业内的普遍呼声。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从博物馆文创说起。2017年,我指导一个文化遗产方向的研究生撰写了博物馆文创方面的硕士论文(赵冰清《试论博物馆文创的几个问题》),论文讨论了国内外博物馆文创的不同案例,得出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博物馆文创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延伸,不宜提博物馆文创产业,博物馆文创也无法形成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马东平 1000多年前,“唐蕃古道”是唐王朝与吐蕃之间人员往来的重要通道,是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这条道路从古长安出发,经过甘肃、青海,直通吐蕃的逻些,向西通往尼泊尔和印度,全长3000余公里。 在历史上,这条古道更是一条承载了沿线各个民族友好交往、进行文化传播的“文化运河”,它把青藏高原和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我国和印度、尼泊尔等国联系的 ...
夏文化问题某种程度上像是中国考古学孜孜以求的“皇冠上的明珠”,其争论的核心实际已经演变成为一个认识论的哲学问题,关涉的是考古学者的立场与方法。五四以来,古史辨派学者有力地挑战了以《史记》为代表的中国上古史学的“元叙事”,而傅斯年则转而采取“史学即史料学”的守势,这两种史学思想都对中国考古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无论是前者批判上古文献为传统史家的层累造成或神话的伦理构建,还是后者试图效法自然科学范式以 ...
夏时期探索不仅仅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更是中国历史学的重大问题。纵观夏文化探索学术史的冷热转折,有三方面的线索可稽:现代史学对上古史的取向、对待历史文本的态度、史料的释读方法。
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其记载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变迁,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而往往成为该国和该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博大宏伟,一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无疑引发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需要坚持完善和利用考古学。考古学研究资料的收集的方式有田野考古、航空考 ...
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其记载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变迁,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而往往成为该国和该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博大宏伟,一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无疑引发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需要坚持完善和利用考古学。考古学研究资料的收集的方式有田野考古、航空考古和水下考古。由于技术手段的发展,结合了先进技术手段的考古学,能够在文化遗产 ...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物保护自始至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底线也是红线。如何加强对民族文物的保护,避免走“城市建设开发中大规模破坏文物”的弯路,是新时代对少数民族文物保护提出的新要求。 民族文物抢救和保护应成为当务之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诸多成就:调查、征集、保护和整理了许多少数民族文物,建立了一大批 ...
遗址类博物馆是在历史人文事件原生地或关键地点举办的博物馆,是“遗址”与“博物馆”的复合体,在中国博物馆事业中有着特殊的位置。 遗址类博物馆所涉及的“遗址”主要是历史人文遗存或考古遗存。历史人文遗存是留存至今的且有明确记录的遗存,如古代构筑物、聚落等。考古遗存是经考古发掘后的状态,或说是经过考古专业手段处置后的状态,考古遗址既呈现了古代遗存状态,也呈现出经考古方法处置的状态,如古聚落、古墓葬遗存等 ...
对基层严密控制一直是人们对秦县行政的固有印象。但是,秦县县廷是否有足够力量控制其治下的编户齐民,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里耶秦简《迁陵吏志》所载迁陵县吏员缺置情况及其他案例,为探讨秦县的缺吏现象提供了依据。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主要是孙吴前期临湘侯国的一些行政簿书,大都经过临湘侯相、丞及门下吏、廷掾等的处理和省校,不仅反映了临湘县廷日常行政的政务特征,也记录了临湘侯国重点处理的甚至事关孙吴全局的上务与时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由于《三国志·吴书》缺乏表、志,孙吴制度的基本面貌,人们历来知之不详。约10万枚长沙吴简的出土,为探讨孙吴制度提供了条件。
礼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之一,是其区别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一项重要因素。关于礼制的起源,多数学者认为,龙山文化时期礼制已经初步形成。但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从制度和器物层面已能见到礼制因素,中华礼制可能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萌生。
2010年在距湖南省长沙市五一广场中心约120米处,新出土了一批东汉简牍。该批简牍主要为东汉和帝(88—105年在位)至安帝(106—125年在位)时期,长沙郡及门下诸曹、临湘县及门下诸曹的下行文书,临湘县、临湘县下属诸乡、亭的上行文书。2015年12月、2018年10月中西书局相继出版了《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选释》(以下简称《选释》)、《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壹)(贰)》(以下简称《壹》《贰》),学术界得以管窥五一广场东汉简 ...
考古发现的材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字资料,所谓出土文献;另一类是遗址遗物。以上两类,都是我们研究古史的重要资料。由考古大发现,我们可以推测,必将迎来古史研究的“黄金时代”。文史工作者生逢其时,是十分幸运的。
秦汉时代距今久远,留存下来的传世文献数量有限,做具体研究时不免捉襟见肘,因而研究者对这一时段的材料渴求尤为强烈。针对一个多世纪前出土的西北汉塞简牍,王国维在20世纪20年代就认为是当时史学的四大发现。与此相比,近二三十年来,考古发掘和国内高校购藏的简牍呈几何级数递增。同时,居延汉简等早年公布的大宗简牍也重新整理出新的图版和释文,并且随简文公布的考古学信息也更为丰富。近年来,秦汉史领域以简牍作为研究对象 ...
出土文献对历史研究起着重要作用,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出土文献大多是原始文献,没有经过后人编辑,其中包含许多已经佚失的历史信息。利用出土文献研究历史,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出土文献只是传世文献的补充,特别是中古以后,很难仅依据出土文献从总体上“重建”历史。第二,这里所说的“出土”并非只指考古发掘,那些从博物馆、图书馆、藏书家手里新发现的文献,也属于广义的“出土”文献。社会生活史是唐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但至 ...
最近几年里,记者先后两次采访袁仲一。虽然身体欠佳,但先生都是热情接待,谈兴甚浓,一谈就是三四个小时。 五年前,袁先生体检时,发现心脏血管堵塞、供血不足,准备做支架手术时又突然咯血,手术未能进行,只好采取保守疗法。最近,他时不时感到胸闷,刚治疗出院不久。 提起秦始皇陵,提起兵马俑,袁仲一浑身涌动着异样的情愫,话匣子关也关不住。几十年的秦陵发掘、研究,在先生的心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在他的眼 ...
摘要:本文基于考古调查发掘资料,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讨论了隋唐长安城在城门设置和形制方面,对《周礼·考工记》都城模式、汉魏南北朝都城城门传统的继承及五门道的创新之举,同时,对城门使用过程中的增缩改建、都城门阙及宫城门阙的有无及设置等关键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隋大兴唐长安城(下文为方便起见,将略称“隋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都城,其城门建筑是我们理解和复原当时都城
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颜真卿特展前天刚刚落幕,这也引发了许多人对颜真卿其人其书的热议与再认识。尤其是对颜真卿《祭侄文稿》的钦慕与关注。颜真卿究竟有何魅力?颜真卿书法在当下究竟怎样的地位?如何看待颜真卿的书法艺术?事实上,从九十年代后期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颜真卿的影响有渐渐缩小的趋势,颜真卿其人,颜真卿其字,似乎也有一点不合时宜了。这种变化,有社会因素,也有艺术因素,包括“兼济天下”的理想萎缩。作者认 ...
首届“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在浙江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召开。本次论坛是在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和“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宁波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海港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就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蓝色梦想和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使命。今天,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北仑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
2018年12月,由广东省光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办的“2018 Lighting Designer!中国青年设计师大赛总决赛”(以下简称“中青赛”)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照明设计师们以广州陈家祠建筑夜景照明为题各显才能,激烈角逐。最终,来自华东赛区李农导师战队的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光环境设计院院长朱伟凯夺魁。 据了解,“2018 Lighting Designer!中国青年设计师大赛”是广东
2011年广南牡宜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件金带扣。该带扣发现于4号墓腰坑中部偏南。整个器物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整器以裁剪成型的金片制成,金片厚度不足1毫米。平面前圆后方,呈马蹄状,重51克、长11.6厘米、宽5.5~7.1厘米。前端有条弧形穿孔用以系带,本有活动扣舌,但出土时已经残失。器物边缘有若干小孔用以固定在带上。表面以锤揲工艺成型的高浮雕状单龙纹为主体纹饰,龙纹左侧饰一以同样工艺成型的虎纹, ...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作为人类活动的信息载体,我国古代文物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保护和研究文物,绝不仅仅是为保护而保护、为研究而研究,更重要的是古为今用,要从文物中挖掘和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以及促进文明 ...
1996年夏,我有机会在德国国家图书馆通检其所藏吐鲁番出土文献,其中编号为Ch.938的残片,正面残存一纸上面部分的5行,字体在楷书与行书之间,有乌丝栏,经比定为班固《汉书》卷四〇《张良传》(图1)。背面是纸的下面部分(与正面倒书),为行书,无界栏,内容为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图2)。后检《西域考古图谱》所刊日本大谷探险队所得吐鲁番文书,其下卷经籍类图版(5)-(1)和(2)所刊
央视网消息:古代的绫罗绸缎,谁人能够复织?古丝绸修复专家王亚蓉就能“妙手回春”。她穿着白大褂工作服,将沉睡了2000多年的东周丝织品从泥沙中分离、提取出来,然后神奇地复织消失已久的古丝绸纹路。王亚蓉心脏里有6个支架,可一旦面对这些古董,她就会变得眼神精确,手头稳准,尖锐的小镊子能够钳住一颗颗细如针尖的沙粒……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留弃的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然而就一部真实的历史而言,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显然极不完整。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这意味着真正意义的考古学研究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 ...
新砦期遗存得名于新砦遗址的发掘。新砦遗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原密县)刘寨乡新砦村,1964年由密县文化馆的魏殿臣先生调查发现,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赵芝荃先生首次进行了试掘,发现有早于二里头文化一期、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存,将其命名为“新砦期二里头文化”[1]。但因揭露面积过小、缺乏典型地层叠压关系,遗物又不丰富,在学术界未得到广泛认同。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保存在地面上和地下的文物种类繁多且数量庞大。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保修复工作,投入巨大,文保修复人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但人才短缺、水平参差不齐、地域分布不平衡等问题也随之凸显。近日,多位从事文物保护和研究的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如何培养文保修复专业性人才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建议。
“红山文明形成于红山文化晚期晚段,距今5300-5000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雕琢和使用,形成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礼制形态,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红山文化时期已出现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天地崇拜、祖先崇拜、龙图腾崇拜”……
2006年《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发表出版至今,已经13年了。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它有提升中国史前文明历史的深层潜能。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大地湾遗址保护文告中,确立的大地湾遗址面积约为293万多平方米。截至2010年,已发掘的面积仅有1万多平方米,还不到总面积的1%。可见其潜能之大。
日前,“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引发关注,这是故宫首次接受公众预约的夜间开放活动。活动不仅向人们展示传统习俗的韵味,还邀请劳动模范、北京榜样、快递小哥、环卫工人、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公安干警等各界代表共同参与,营造出共庆佳节的浓厚氛围。 由正月十五的灯会向前回溯,逛博物馆、体验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人们的新年俗。刚刚过去的春节,人们在故宫参观“紫禁城里过大年”文物展览,感受古代 ...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日文本《丝路、游牧民与唐帝国:从中央欧亚出发,游牧民眼中的拓跋国家》繁体中译本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行,原本在国际学术界盛行已久的“丝绸之路”研究,不仅在中文学术界备受瞩目,产生了许多相关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中文世界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关注丝绸之路历史与文化,这也使得国际学界关于丝绸之路的相关普及读物,逐步 ...
学者简介:钱国祥,1983年7月获得吉林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8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83-1992年,先后参加了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地、汉魏洛阳城大城墙垣、东墙建春门、北魏外郭城及大市、城西东汉大墓及墓园遗址、北魏宣武帝景陵等考古发掘工作。1993年起,负责汉魏洛阳城考古工作,先后主持金墉城、永宁寺院西门及塔基、北魏宫城阊阖门、二号与三号宫门、太极殿与东堂等考古发掘。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汉唐城市与墓 ...
一件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东汉彩绘陶楼,如何用科技的手段复原它光彩亮丽的“原貌”,并进一步揭开其中秘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近日给出了答案。
长城作为当今体量最为庞大的文化遗产,屹立在华夏大地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不但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地标,也成为展示民族符号的精神标识。四十年来,通过锲而不舍地持续开展工作,长城保护事业不断砥砺前行,成绩斐然。
讲述人: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考古队 我叫陈明辉,是良渚考古工作站站长,我带领的团队是最年轻的第四代良渚考古人。团队成员基本都是“80后”“90后”,他们充满活力、各有所长,有人负责水利考古,有人负责地质考古,还有人负责动物考古、植物考古。1986年,浙江以反山发掘为转折点,掀起了中国玉文化研究的高潮。80年代的我们,对于良渚的认识可能主要是以玉器为主,时至今日,良渚考古人在这块遗址上发现了城市, ...
邵会秋,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学系,2002-2007年在吉林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考古,2007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曾在2012-201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一年。科研方向包括中国北方青铜时代考古、新疆考古和欧亚草原考古。主持和参与多个教育部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代表作有《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欧亚草原东部的 ...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华夏大地出土了大批秦简牍资料,主要包括: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竹简和4号墓木牍、云梦龙岗6号墓简牍、湖北荆州沙市周家台30号墓简牍、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牍、湖南龙山里耶古城1号井和城濠简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购藏竹简、北京大学购藏简牍等。这些简牍资料包含丰富的地理内容和地理信息,对深化秦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雍城,是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农历己亥年前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称,考古人员2018年对雍城遗址核心区的一组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证实该建筑年代为春秋中期,距今约2600年,废弃时间在春秋晚期,这是在新时期大遗址考古背景下,于雍城核心区东大型宫殿群内发现的一处高等级宫室建筑。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沪苏浙皖之间的联系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人们却可曾知晓,早在五千年前,这片土地就是文明高地,孕育出华夏版图上光彩夺目的区域型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掷地有声的实证。并且,随着考古的持续推进,良渚文化还在不断刷新人们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公共考古学”是美国学者查尔斯·麦吉姆西(Charles McGimsey)于1972年提出的概念,倡导公众、管理机构和考古学者通过合作来保护历史资源。强调考古学的公益性,是考古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中国,公共考古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围绕公共考古教育展开。实施和推行公共考古需要考古学者、管理机构和公众三方合作参与,不是考古学者一方的事情。考古学者有责任和义务将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公布于众,让大众享受到祖先留下的文 ...
许永杰《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十讲》(以下简称《十讲》),是基于他十几年来为中山大学考古学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和“考古学方法论及个案研究”课程编辑而成,收录了自1989年至2018年发表的19篇中国考古学研究案例,分为十个专题,全书谋篇布局充分体现出作者对于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整体思考。 一个时期以来, ...
许永杰《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十讲》(以下简称《十讲》),是基于他十几年来为中山大学考古学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和“考古学方法论及个案研究”课程编辑而成,收录了自1989年至2018年发表的19篇中国考古学研究案例,分为十个专题,全书谋篇布局充分体现出作者对于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整体思考。
文︱郭侃如这几年,随着“一带一路”概念的推出,各种以之冠名、作为卖点的图书层出不穷。然而,短时间内纷纷出炉的此类图书,质量到底如何呢?经贸、政治类书籍超出了笔者的专业范畴,不敢妄评,本文所涉及的,仅为笔者比较熟悉的题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风俗。以笔者迄今所见,单从行文来看,这类一般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书籍都还算严肃,但如果深入考察内容,则不免令人失望。一个“好用”的反面典型《一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获得了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更是再上新台阶。1979年,考古学家夏鼐曾表示,“中国考古学的将来是充满着光明的。我们所研究的是‘过去’的遗迹,但是我们也要经常地展望‘未来’。我们应该为中国考古学的更加健康的发展而继续努力”。40年来,中国考古学成果丰硕,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持续贡献学科力量。 考古成果举世瞩目 梳理改革开放以来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可谓精彩纷呈。在中国 ...
以牛河梁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为中心的红山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个实证已大致取得共识。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过程中,神权发达的红山文化是“个例”甚至“畸形”发展从而只限于当地,还是具有代表性和全局性;是“断裂”从而“自消自灭”,还是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以为红山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直根系”的观点,就是对这个重大问题讨论的回应和深入思考。 “直根系”是苏秉琦先生在20世纪80 ...
林梅村教授是海内外知名的考古学家,专长于中外文化交流史与丝绸之路。其新著《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最近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12章。前10章为专题研究,即: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3.《大航海时代中国与西方的冲突与交流》、4.《明帝国宫廷制图师考》、5.《澳门开埠前葡萄牙人的东方贸易》、6.《寻找双屿港》、7.《大航海时代泉州至波斯湾航线》、8.《郑芝 ...
它是伟大的军事防御建筑工程,它是中华儿女奋起抵御外辱的见证,它是一个民族历经数千年风霜的精神象征……长城,作为中国人心中最特殊的文化遗产,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提升长城保护的整体水平,我国近日发布《长城保护总体规划》,阐释长城价值和长城精神内涵,明确长城保护总体原则和目标以及一系列工作要求。对长城保护的难点痛点,规划开出了怎样的“药方”?未来如何落实?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接受了新华社
原标题:秦始皇帝陵选址新认识 原载:《考古与文物》 2018年第4期 秦始皇帝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约35公里处,坐落于骊山北麓的山前冲积扇上,地势自南向北倾斜。已知文物遗址分布区东起戏水河,西至临潼城区,南到骊山,北达新丰塬下的广阔地带,遗存分布面积约56平方公里,区域内已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各类陪葬墓、陪葬坑、礼制建筑基址等600余处(图一)。 关于秦始皇帝陵选址,已有诸多学者从地理位
石窟寺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是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它们的价值认知是保护的理论基础。以往的研究中,比较重视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认知,还缺少完整、系统的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悠久性、传承方式的延续性,主体民族的稳定性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也反映在了石窟寺建造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上,创造出独具风格的灿烂文化。文化价值包含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传统的延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等相 ...
中国考古网:刘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考古网的采访。您198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能否向大家分享一下您当初为何选择考古学专业并投入考古事业呢? 可以想到的有这么几点。一是我理科学不好,所以只能学文科,文科中语文成绩一般,高考作文似乎跑题了,考得不好,造成的结果是对语文很不自信,只有政治和历史学得还可以,因此选择专业的余地不大。二是说到兴趣,我好像稍喜欢历史一些。三是感到考古这个 ...
当我们谈敦煌时谈些什么?在2018年腾云峰会敦煌分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奉献了一场有关敦煌的思想盛宴。在敦煌学学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沙武田看来,敦煌之所以能留下如此丰厚的文化宝藏,与其所处的河西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这里曾是中华民族向外发展的必经之地,更是历史上不同文明汇聚的地区,这决定了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走廊地带一定是人类文明融汇贯通的重要地带。沙武田还在莫高窟中读出了“西域灯
伍珺涵 整理2019-01-11 16:46来源:澎湃新闻字号2018年12月15日,“马可·波罗及其《行纪》的历史面相”暨《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新书发布会在天津图书大厦举行。在分享会上,《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的作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马晓林首先谈起了他撰写此书的一些心得。(本文系活动现场的录音整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马可·波罗首先我要讲的是为什么写这本书,以及为什么做这个研究。马可·波罗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家喻 ...
伍珺涵 整理2019-01-13 10:39来源:澎湃新闻字号2018年12月15日,“马可·波罗及其《行纪》的历史面相”暨《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新书发布会在天津图书大厦举行。关于马可·波罗和他的东方旅行,在学界、媒体曾几度引发讨论,场面热闹的纷争背后,究竟真相如何?在这次分享会的座谈环节,《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的作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马晓林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治安、元史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 ...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作《封燕然山铭》的摩崖石刻,记录东汉年间大破匈奴之功,千余年来其确切位置一直无人知晓。中蒙考察队在蒙古国杭爱山发现了《封燕然山铭》石刻真迹,在学术价值和人文交流上收获颇丰。中蒙考古的实践,是近年来我国中外合作考古的一个缩影。聚焦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助力中外文化交流,中外考古的发掘半径将越来越大。在去年年底国家文物局召开的“中外合作考古项目工作会”上,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 ...
“阵云朝结晦天山,寒沙夕涨迷疏勒。”(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二首》)正如唐代诗人在疏勒行军中的迷茫,史学界在寻找疏勒城的道路上也十分迷茫。正是带着寻找“大唐疏勒镇”的梦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 ...
纹饰是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纹样的装饰变化不仅对研究审美观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当时社会的普遍意识(翦伯赞《先秦史》)。蟠螭纹与蟠虺纹是东周时期开始兴盛的一类铜器装饰纹样,并贯穿东周发展的始终。目前对两种纹饰的辨别较为模糊,要区分两种纹饰,首先需要对其定名进行一定的梳理和考证。
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滋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因为我今天不太知道要讲什么,就是按照我自己想的。我觉得文物保护要确实通过利用可持续发展,因为我自己觉得在我们浙江每年会到东原鹿宅(音),因为当年我从1980年就去修,当时省文物局拨了几万块钱,后来我到现场确实动不起来,那里面都是住人,那里面是养牛,原来是给人居住的,我觉得这一定要用。我觉得现在有一个矛盾就是利用的不平衡,一方面文物建 ...
2019年1月4日晚,西北大学特聘教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应我所之邀,以“唐代帝陵蕃酋像的发现与研究”为题,在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霍巍教授主持。我所熊文彬教授、吕红亮教授、张延清副教授、杨清凡博士等出席讲座并参与讨论。本次讲座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珠峰名家讲坛”第十八讲, ...
中国古代城阙至迟到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根据其平面形制可分单阙、双阙和三出阙三种类型。城阙最初具有防卫功能。随着时间的发展,春秋时期城阙已有等级上的区别,成为标识身份的礼仪象征。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大运河水,延绵流淌,千年不息,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近日,杭州的大运河保护又有了新动作——由市运河综保中心编制的《中国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分类、代码与图式》和《中国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规范》两项市级标准,经市质监局批准发布并正式实施。 2017年9月,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两项标准申报立项。遵循协同保护、科学合理 ...
1月11日,故宫博物院龙泉窑研究中心在龙泉揭牌成立。这是继“故宫龙泉青瓷回家展”在龙泉展出后,龙泉再度与故宫博物院携手合作。研究中心将在龙泉窑遗址保护及青瓷藏品的研究、修复、宣传等方面紧密合作,借智借力推动青瓷文化发展,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助力。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与传承者,拥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先进的技术支撑和强大的文创力量。历史上,龙 ...
“9371间房屋、1200座建筑、20余双布鞋、5个月,捡垃圾、拔野草、拆违建……”在故宫博物院有位特立独行的“看门人”,名叫单霁翔。他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只为实现一个质朴的理想“把壮美的故宫交给下一代”。 1月13日、14日,在第四届“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系列活动中,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把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宫——故宫“带到”了《重回课堂》现场。得知有许多乡村教师没有去过故宫, ...
学界普遍认为,文物影响评估属影响评估(impact assessment)的一个分支,是国际影响评估联合会(IAIA)以“对当前或未来计划所产生后果的认识过程”(the process of identifying the future consequences of a current or proposed action)为定义的“影响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西方国家不断对影响评估内涵的丰富,其涉及领域不断扩充,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不断加强。2001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越南召开
关于夏文化探讨,经过80多年的努力,到20世纪末,学界基本形成共识。近年来,于共识之外尚有不同声音发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14C测年数据的影响,回归旧说——二里头遗址西亳说,二里头文化前半是夏文化,后半是商文化;二是受西方学者的影响,拒绝或回避探讨夏文化。二者都是老话题。当前对夏文化的探讨,需重点解决与夏文化首尾相关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夏代王世与夏代积年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是否能得到考古人类学鉴定 ...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国家把对神灵的祭祀和通过战争赢得胜利作为头等大事。在祭祀的神灵当中,天神系群神之首,称作“至上神”。所以往往把由国家最高首领带领群臣举行的祭祀天神,以及同时兼顾其他诸神的最为隆盛庄严的祭礼一并称作祭天,通过人与天的“交流”,君王获得“君权神授”和“天子”的合法性,国家和黎民则得到“与天滋润,强国富民”的祈福。
汉式铜镜在中亚的发现与汉代丝绸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白云翔) 两汉时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随着公元前2世纪张骞“凿空”西域1以及东汉时期班超等在西域地区的经营,以丝绸为代表的大量汉朝的物产等西传到中亚西亚地区,同时,各种中亚西亚的物产不断越过葱岭东传到了中国。于是近代以来将中国与中亚西亚地区以及印度之间以 ...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发现石破天惊。其400万平方米的三重石城,堑山砌筑石墙护坡的巍峨皇城台,瓮城、墩台、门塾俱全的守卫严密的门址,精美诡谲的浮雕,数以千计的玉器,填满青年女性头骨的祭坑,都昭示这是存在过一个有别于中原和东方的早期国家或早期文明社会。很多人或许会问,完成如此壮举的“石峁人”到底是些什么人?在古史传说中有没有他们的位置? 从考古学上来说,石峁遗存主体应当属于老虎山文化的前期偏晚到后期阶 ...
化德县裕民新石器时代遗址荣获2016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入围项目。四麻沟遗址是裕民文化又一处典型的代表性遗址之一,其文化时代可能从距今8400年左右延续到7800多年左右。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北方草原地带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研究的空白,为研究早期东北亚文化交流及北方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线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裕民文化,是迄今为止内蒙古发现的最早的考古学文化。这一类遗存分布于阴山东段北麓的草 ...
墓室壁画是宗教美术研究领域的大宗。中国墓室壁画兴盛于两汉、魏晋,繁荣于隋唐、宋辽金元,衰退于明清,遗存最多,沿革有序。其地域分布非常广泛,丝绸之路沿线省份约占一半以上,但是学界对墓室壁画的研究集中在山西、河北、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即使在丝绸之路的宗教美术研究中,佛教美术研究成果已非常丰富,但墓室壁画依然缺少关注。丝绸之路墓室壁画以东西文化交流与南北文化融合为背景,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本土文化的主导 ...
《东北亚与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总序 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和考古学自身发展的需要,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次设立了国外著名考古学著作的翻译项目。我们在申报中,原本提出考古学理论与周边邻国考古学两个角度的翻译课题,后经过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的建议,把译著内容集中到周邻国家考古著作,即现在的《东北亚与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 在东北亚考古学方面,我们选译了日本 ...
在谈论历史时,唐朝总是一个很吸引人的话题。千万人有千万种回望过去的视角,史书之昭彰、诗文之绚烂、书画之闳粹,这都是大唐,却又都是在大江横流中荡漾的旧时月色,照映着海市蜃楼般的万象森罗。 而何家村遗宝,便似大唐那蓬蓬远春里的一片花飞,让隔了百代光阴的姹紫嫣红眼见为实。1970年发现的这批盛装于两件陶瓮之内的千余件文物,是迄今在数量、种类、品级和研究价值上都最为重要的一批唐代窖藏。遗宝甫一重现世 ...
文物出版社今年10月出版了《透过考古学的镜头》,这本书收录了施劲松和我在过去20年间陆续发表的关于考古学、文化遗产及学术大家的学术短论40篇。从1998年我在《中国文物报》连续两期发表《科学·社会科学·考古学——考古学学科定位的哲学思考》开始,20年的光阴已经无情地逝去。翻看旧作使我们再次面对昔日的不成熟,之所以鼓足勇气把它们结集出版,不是为了纪念逝去的韶华,而是希望借助历时性的线索,向读者呈现我们对于考古 ...
自秦始皇统一文字,汉字以泰山刻石为标志进入规范统一的状态,在此之前,各个地域的文字差异明显。其中山东地域的古文字始于东夷文字,发展于齐鲁文字系列,完成于秦始皇一统六国文字,创立规范篆字。海岱古文字具有鲜明特征,一是文字种类多,凡陶文、甲骨文、金文及铸刻在其他器物上的文字都可见到;二是文字数量多,收藏的甲骨文、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汉碑刻文的数量都列全国之最;三是汉字演变嬗递中的几个关键点在山东都可见 ...
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着建设全球和平的使命,在其主管的平行领域竭力开展文化间对话,以“丝绸之路整体研究项目:对话之路”为发端,将承载文化“相遇”的“道路”或“路线”作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和促进文化间对话的观念基础,相继推出“铁之路”“奴隶之路”“信仰之路”“安达卢斯之路”等系列化的文化间项目,不仅为阐扬 ...
2018年12月5日,本年度考古学文博系列讲座第17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乔玉副研究员根据其多年从事公共考古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经历,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公共考古与当今社会发展》的讲座。公众考古顾名思义就是面向公众的考古学,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考古学家查尔斯·麦克吉姆于1972年出版的《公共考古学》一书中提出,并探讨了考古学与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元素之间通过协作方式保护历史资源的构想。乔玉老师认 ...
欧亚草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草原,从中国东北松辽平原,至欧洲多瑙河下游。草原呈连续带状延伸,经蒙古高原、哈萨克丘陵、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东西绵延15000多公里,构成地球上最宽广的草原地带。考古证明,中新世时欧亚大陆已广泛存在草原景观,第四纪以后草原面积逐渐扩大,至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前已形成目前的草原类型。 草原民族充当文化交流推动者 欧亚草原是草原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古代文明扩散和传播 ...
中国历史从秦汉帝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中国北方和相邻的欧亚草原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在东部形成强大的匈奴联盟,一个是在西边开通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即所谓的“凿空”。其实,张骞一行短短的十几年是无法开通这样漫长的贸易路线的,在这之前的欧亚草原与中国北方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化交往。这在考古上有大量的证据,其中金属品的数量最多,由于金属品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其轻便、不易碎等便 ...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欧亚大陆及其周边的新图景正在逐渐展开。这种新图景将为我们开展草原丝绸之路相关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舞台,也将使我们在思考这一丝绸之路独特性的过程中更清晰地认知中国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内在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所展现出的区域与群体特征。
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汇和互鉴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代名词,丝绸之路的历史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为丝绸之路上最鲜艳的奇葩,敦煌文化自然也属于全人类。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中唯一符合全部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认定标准的敦煌莫高窟是敦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保持最完好、特色最鲜明的文化艺术宝库
岁末年初,对于考古人来说,是一年田野考古结束后的汇报季,也是全国各个区域重要考古发现的盘点季,有一种春华秋实的喜悦。改革开放40年来,考古人几乎每年都是在这样的收获中走过来的。 这40年来,中国的考古学有了长足进步。田野考古的深入开展和田野考古资料的进一步积累,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中国上古史的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文明的上古史,几乎是由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完成的 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夏商 ...
我7岁时,妈妈送给我一本书,书名是《风声呼啸的特洛伊城墙》。那是一本儿童读物,讲的是海因里希·谢里曼和他寻找特洛伊古城遗址的故事。我读完那本书后,立志长大后要当考古学家。后来,在初高中期间,我又读了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的《尤卡坦旅行记》和C.W.策拉姆的《神祇、坟墓和学者》。书中讲的那些在丛林中寻找湮没的古城、发掘古老文明的故事使我心驰神往,从事考古的心意愈加坚定。进大学选择主修专业时,我毫不犹 ...
隧道尽头的光不是出口,而是疾驰而来的火车,这是现在许多人看待未来的方式。诚然,气候变化、贫富差距、环境问题、恐怖主义等问题,或许会令许多人对这个世界生出绝望情绪。但是,仍然有许多学者持乐观态度,美国考古学家、怀俄明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罗伯特·L.凯利(Robert L.Kelly)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新著《第五次开始》(The Fifth Beginning)中这样写道:“史前史告诉我们,人类擅长解决问题,进化常常重塑我们。当然,正如股 ...
甘肃省临洮县城西南约十公里的洮河西岸,有个普通的村庄叫马家窑村。1924年7月,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此发现了几千年前的古文化遗存,其中以绚丽的彩陶为显著特征。从此,以该地命名的马家窑文化和甘肃彩陶闻名遐迩,迅速走进世界各地博物馆及历史、考古学领域。网纹鸟纹彩陶罐 马家窑遗址的发现和命名 是什么机遇让一个外国人发现了马家窑?瑞典人安特生本来是个地质学家,1914年,受北洋政府之邀请,担任农商部的矿政顾 ...
这本《束禾集——考古视角的艺术史》,是我从1977年至今30年中所写与艺术史﹙美术史﹚有关的论述、讲课讲稿、会议发言稿,以及给一些书所作序文,从中选出30篇所辑的文集。在文集中,写作年代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77年。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那段时期,正是我开始探索从考古视角观察、研究艺术史﹙美术史﹚的时期。 回想1958年我告别母校北京大学,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迄今 ...
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创造成果之一。考古资料显示,汉字已有近四千年历史,是人类文明历史中连续使用数千载未曾中断的文字。而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作为汉字的祖先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其于201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国家的盛事,也是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盛事。今年是殷墟发掘九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甲骨文发现两甲子,重温甲骨文的厚重文化价值、总结甲骨文整理研究经验更显重要。 甲骨文是契刻或 ...
12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树芝研究员受邀到首都师范大学进行题为《“小材”大用——木材考古》的学术讲座。 树木是人类利用的主要资源之一,不仅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还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能源、医药以及其他产品。在目前的考古发掘中,依据不完全燃烧状况以及干湿等极端保存环境,可以出土木材可分为三类:木炭、湿木材、干木材。由于考古出土木材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承载并见证了自然环 ...
2018年11月29日,本年度考古文博系列讲座第16讲,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徐坚老师基于对公共考古学的认识和研究,为我们带来题为《有温度的考古学:作为内在革命的公共考古学》的学术报告。 什么是公共考古学?徐坚教授认为公共考古学不仅仅是考古学普及化、考古学的社会运用,甚至也不应局限为另一种类型的考古学,而更应该是考古学学科正在进行的内在革命,是为了突破考古学专业壁垒,重新回到考古学的本源的新趋势。徐坚老师从术 ...
钱成熙2018-08-29 15:40来源:澎湃新闻字号郭菲曾是一位高校思想政治讲师,现在则是四川小凉山某贫困村第一书记。2014年8月,一个阴错阳差,他被外派印度,成了中国派驻印度的大学汉语老师,就此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写作了《我的印度701天》,于近期刚刚出版。书里,他试图用日常的视角,揭开这个这个在中国社交网络上被冠以各种“奇葩”之名的国家神秘面纱。本书书影澎湃新闻:在申请外派之前,你的国外旅行经历如何?当时为什么会 ...
戴维·拉铁摩尔(老)口述 戴维·拉铁摩尔(小)采访 肖峰 翻译 王瑞 校订2018-10-02 10:17来源:澎湃新闻字号【译者说明】这段口述材料来自美国Storycorps网站,记录于2015年11月26日。受访者是戴维·拉铁摩尔(David Lattimore,1931— ),采访者是他的孙子——戴维·拉铁摩尔(小)。戴维·拉铁摩尔1931年出生在北平(即今天的北京),1965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是美国布朗大学东亚研究部比较文学方向的名誉退休教授。本文是 ...
对于唐朝来说,有一个问题贯穿于整个建国战争,令他们如鲠在喉,那就是突厥对各路割据力量的支持。而唐朝建国战争就是以对突厥所支持的梁师都的最后一击宣告结束的。突厥自打崛起以来,一直是北方草原的霸主。早在北朝的时候,它就公开同时操纵北齐和北周,意图追求一种平衡,维持中原分崩离析的局面。隋朝统一后,通过军事和政治策略的双重手段,使得突厥暂时臣服于自己。随着隋末动乱的展开,东突厥再次崛起,并且敢在雁门关包围 ...
日]平川彰 著 庄昆木 译2018-12-04 17:46佛教的创始者称为佛陀(Buddha),这在印度思想界是公认的,而在其他教徒之间也称佛教徒为Bauddha。佛陀这一名词虽然成了佛教的专用语,但它本来是普通名词,耆那教也在使用。佛陀是“觉悟的人”(觉者)之意,这一用语成为佛教的专用语,正显示了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佛陀的出生在此用“释尊”一词表示佛陀。释尊是释迦牟尼(Śākyamuni,释迦族出身的圣者)的简称。释尊是释迦族( ...
邓啸林 张玉蕾 赵唱 杨红霞 陈夏莹2018-12-06 10:55来源:澎湃新闻【编者按】魏坚,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此前长期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工作。澎湃新闻于今年四月专访了魏坚教授,他在受访时回顾了自己从吉林到内蒙的人生轨迹、张忠培先生对他的影响,到人民大学之后结合人大的区位优势及自己的学术经历进而提出“北方民族考古”的学科发展方向,以及草原文明在中 ...
秋日的一个周末,一群孩子背着画板,走进了山西太原美术馆。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千年壁画,百年沧桑——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巡回展(太原站)10月10日在这里启幕,80余件以原尺寸复制和临摹制作的、我国流失海外至今未回归的国宝精品,在这里集中亮相。看着孩子们围坐在《朝元图》前,一笔一画地在画板上勾勒线条,此次壁画展览的项目负责人王岩松动情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能让小朋友接触并喜欢 ...
左起:茅善玉、樊锦诗。未明 摄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电 题: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敦煌学最热在中国中新社记者 高凯“敦煌学是国际显学,世界各地都有相关的研究在进行,有着不同的方向和成就,如果说起热度,我认为眼下无疑最热在中国。”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15日在北京表示。“你对它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五十多年前,刚从北大毕业的上海女孩樊锦诗,独自一人来到敦煌,一坚守就是半个世纪。几十年间 ...
让敦煌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近敦煌。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持续发力,以敦煌为“圆心”,以世界为“周长”,不断缩小敦煌与世界的“半径”,让璀璨绚烂的敦煌文化走向愈加广阔的世界,让四海寰宇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文化圣殿”。弘扬敦煌文化,关键在于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并向世界广泛传播。敦煌研究院巧抓“一带一路”机遇,巧借敦煌文博会“东风”,一手抓挖掘,一手抓传播,一边“走出去”,一边“请进来”,两轮驱动、并驾齐 ...
针对分子生物学主流观点认定东亚最早现代人来自西方,中国及东亚现代人类族群的祖先在约6万-5万年前从非洲迁徙而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22日予以强烈质疑称,有关现代人“出自非洲说”及相关讨论,主要证据来源与论述落脚点是非洲和欧洲、西亚,中国的材料很少被这个假说纳入研究视野,尤其是东方的“早期智人”受到严重忽视,带有很大的偏见、局限性。高星研究员做大会主题报告。 孙自法 摄 ...
“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和中华文明的出现同时发生在良渚文化时期,这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应该是一个相互衔接的、一脉相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10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在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主题演讲《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的关系——以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为例》中发表上述观点。 赵志军说,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讲,农业起源是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
近日,国家文物局、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国法院博物馆举行划拨文物移交活动,国家文物局将公安机关罚没移交的6件商周青铜器划拨给中国法院博物馆作为永久馆藏。青铜器再次引发关注。众所周知,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在青铜生产中,锡料是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时至今日,考古学家只在中原地区发现有先秦铜矿开采遗址,却尚未发现锡矿开采遗址。“中原地区先秦时期青铜冶炼所使用的锡矿石究竟来自何方?这成为冶金考古研究中的一个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