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朝苏孝慈墓
隋朝苏孝慈墓 苏孝慈(538—602)原名慈,字孝慈,祖籍扶风武功(今陕西武功县),后迁同州莲勺县崇德乐邑里(今蒲城县苏坊乡崇德村),是一位历事西魏、北周、隋三朝的将军,著名军事家。 苏孝慈早年为西魏右侍中士、旷野将军。556年,西魏禅位于北周,北周授孝慈中侍上士,右侍上士。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授都督,出使北齐,后升大都督、正大都督 ...
隋朝苏孝慈墓 苏孝慈(538—602)原名慈,字孝慈,祖籍扶风武功(今陕西武功县),后迁同州莲勺县崇德乐邑里(今蒲城县苏坊乡崇德村),是一位历事西魏、北周、隋三朝的将军,著名军事家。 苏孝慈早年为西魏右侍中士、旷野将军。556年,西魏禅位于北周,北周授孝慈中侍上士,右侍上士。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授都督,出使北齐,后升大都督、正大都督 ...
水城古墓群 汉至明会泽县金钟镇水城村,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墓葬 24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水城村部分带斜坡墓道,有棺有椁,出土器物有陶器、青铜器、铁器和玉石器等,时代为西汉末至东汉初期,为汉代在云南置郡县以后的遗存。会泽水城古墓群的发掘,对研究滇东北的古代文化和云南的汉化过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成都隋唐窑址古遗址隋、唐成都市成都隋唐窑址因制瓷兴盛于隋唐而得名;又因古窑遗址地处古道观青羊宫以北,故名青羊宫窑址。该窑址从1955年试掘到1983年发掘,其分布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是四川省迄今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隋唐时期的综合性窑场,填补了长江上游地区古代陶瓷遗址分布的空白。为承担该窑址的保护、宣传、展示、研究、管理与规划,1985年12月建 ...
贾郭石窟(第五批省保) 时代:北魏、隋唐 地址:长治市沁源县王和镇贾郭村东石窑湾古庄线北侧崖壁 贾郭石窟始凿年代不详,现存石窟造像为北魏至隋唐风格。石窟位于东西长约145米、高约2.5米的崖壁上,坐北朝南,由东向西依崖开凿11窟,分布面积约364平方米。 11座窟宽0.60-1.1米,深0.30-1.7米,高0.80-1.20米,大小不等。窟内造像多为三 ...
盐池禁墙及虞坂古盐道 (第四批省保) 时代:新石器至清代 地址: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至平陆县张店镇坪头铺南界的中条山北麓 运城盐池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湖之一,《水经注》载:“池水东西70里,南北17里。”为防止盗盐走私,保护税收,唐时在盐池周围一百二十里修筑禁墙(亦称禁垣)。宋元明清补修,现存禁墙多为清代所筑。现禁墙主体大多已毁,但依 ...
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第四批省保) 时代:汉、隋、唐、宋、明 地址:代县沟注山雁门关下 历史上重要军事设施之一,为边塞第二道防线。始建于汉,宋明兴盛,元清衰落。东西绵延约40公里,与雁门关长城几乎平行相向,各堡大部分设置在滹沱河北岸人口稠密的村庄。三十九堡中较大的十二堡(俗称十二连城)为:阳明堡、马站、七里铺、东关、 ...
大墓塬墓地(第三批省保) 时代:西周至唐 地址:吉县城西偏北上东村与洪北沟之间 墓地属管头山南与清水河谷地间黄土残垣前沿。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墓地发现于1982年,曾有青铜器簋、鼎等器物出土,为西周典型器物。墓地北部上东村曾发现商代青铜器及小墓一座,出土器物有青铜斧、钺、兽头带环饰勺和铃首刀,为鄂尔多斯风格。 ...
千 佛 洞(第三批省保) 时代:北齐、隋、唐 地址:乡宁县城东5公里营里村悬岩上 俗名佛洞庙。山上树木茂密,在丛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一方,长宽高各20米,体积近8000余立方米,佛洞即开凿于巨石之腰。洞前寺宇两进院落为明清建筑,规模不大,有山门、厢房、配殿、献殿等,巨石位居最后,千佛洞则成为寺后佛堂。 石窟高3.1米,宽深各4.5米,四 ...
石 马 寺(第二批省保) 时代:北魏至唐 地址:昔阳县西南12公里处的石马村 是一座石刻造像与庙堂建筑相结合的佛教寺宇。原称石佛寺,后因寺前雕造石马一对,故改名石马寺。 据题记和碑文所载,该石刻造像凿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是佛教北传的早期石窟造像。隋唐时期,继续镌造。宋代即像造殿,此后历代均有修葺。魏、齐造像约占百分之七十, ...
千佛造像碑(第二批省保) 时代:隋 地址:陵川县礼义镇平川村北 碑由沙石制成,高3.2m,宽1.1m。前后左右共有大小佛像400多尊。 碑正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有13层小坐佛,下部分有一佛龛,龛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龛两侧刻有3层小佛像;背面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有14层小坐佛,下部分有2层供养菩萨立像。 千佛造像碑配有清代正方形 ...
绛守居园池(第一批省保) 时代:隋 地址:新绛县县城内西北隅新绛一中后面 据民国十八年《新绛县志》载,园池系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内军将军临汾县令梁轨导古水开渠灌田,引余波贯牙城蓄为池沼,绛守居园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园囿建筑之一。 位于绛州衙署后部,园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占地面积为20000平方米。园中建回莲亭,旁植竹木花柳, ...
庙岭山石窟(第一批省保) 时代:北朝至唐 地址:榆社县城西南5公里庙岭山寺沟 千佛洞又称石室方丈,坐东朝西,依崖而凿,方形覆斗顶。宽2.4米、深2.55米。窟内雕较大造像6尊,四周千佛环绕计1090尊。主佛像(东壁)通高1.33米,像高0.9米。身披褒衣博带袈裟,内着僧抵支,结咖跌坐于束腰长方形平台上。 摩崖造像在原大雄宝殿的后墙崖壁上,像高1. ...
滇中古驿道(禄丰段) 位于禄丰市,年代汉至民国,由老鸦关入境至广通回蹬关出境,全长约88千米,全用石块铺砌,仍然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实物古迹,古驿道残段有狮子口段、炼象关段、石门哨段、南平关至响水关段,勒马关段、蒙七铺段、回蹬关段等,关址有炼象关、响水关、勒马关、回蹬关等,桥梁有老鸦关桥、衍庆桥、启明桥、星宿桥、响水关桥、安乐桥、 ...
盐官盐井遗址,汉至民国时期遗址,位于甘肃省礼县。2023年4月,入选甘肃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礼县盐官镇的盐井位于红河与汉水交汇处的右侧,在汉代以前这里当属西县,所以盐官镇在当时称“西盐”,在《汉书·地理志》以及《水经注·漾水注》里都对这一地区称以铁官、西之盐等。自西安出土的秦封泥上发现“西盐”字样之后,这一重大发现将盐井的 ...
过华阴潼亭,拜谒四知堂,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祠堂是乡村祭祀祖先、追忆先贤的圣祠。因为“四知拒金”的故事,后称杨震为“杨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杨震“清白吏子孙”的家风,千古传诵。渭南文化旅游建设在关中首屈一指,现今“关西孔子”杨震墓四知堂,改称为 “杨震廉政博物馆” 。 渭水南望,秦岭东渐,东为潼 ...
3 市保 感业寺遗址 隋-唐 古遗址 西安市未央区 第二批(2001-2-9)
隋长城遗址——定边段,隋,榆林,定边县盐场堡镇北畔村,古遗址定边境内的隋长城遗迹,远不如明长城分布广泛、为人所知,证明它存在的更多是史书记载,以及历史学者们的调研结果。下图中鱼脊状墙体即隋长城遗存,2019年4月摄于定边盐场堡东畔村郝家墩一带。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六·陈纪十记载:隋开皇五年,隋文帝杨坚派遣司农少卿崔仲方修筑 ...
隋长城遗址——靖边段,隋,榆林,靖边县天赐湾镇,古遗址隋长城遗址——靖边段位于靖边县天赐湾镇,时代为隋,类别为古遗址。
隋长城遗址——神木段,隋,榆林,神木县神木镇,古遗址 时代:隋分布:神木县神木镇A区:长城墙体遗址本体外延50米B区:A区外延100米
敷政故城,北魏——明 ,延安,甘泉县下寺湾镇阎家沟村 ,古遗址,第五批 敷政故城时代:北魏——明地点:甘泉县下寺湾镇阎家沟村保护范围:城墙以内。建设控制地带:城墙墙基分别向外延伸50米。2008年,敷政故城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李沟遗址,隋唐、五代 ,咸阳,三原县西阳镇刘李沟及以西贾家坡村、苏家坡村、李家坡村、孙家坡村,古遗址,第五批 遗址处于关中黄土台地,呈长方形,东西长4千余米,南北宽1千余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遗址区域及四周为杂果林和耕作区,南部为平原地带简介遗址区文化层厚1—3米,地表可见大量建筑构件残块、陶瓷残片,发现有多处灰坑遗迹,,发现有绿釉 ...
白马寺滩聚落遗址,隋——唐 ,西安,高陵县药惠管委会北樊村白马寺滩自然村 ,古遗址,第五批 距今已3600年。考古人员在遗址现场发现了房基、灰坑、墙体,遗物包括石璧、陶罐、陶豆、鸟头形勺把等,与三星堆文化二、三期文化面貌一致。调查、勘探面积约66平方公里,共发现各类遗址、墓葬、窑址等26处,其中遗址5处,包括原麻秧乡红果社区张家坝遗址、云溪 ...
石寺洼石窟又名石佛寺,位于横山县白界 乡陈家沟村北500米处石寺洼山的半坡石崖上, 崖下有一“佛泉”,清澈甘美,传说能医百病,故 每年来此取“佛水” 治病的香客络绎不绝。石窟为单窟,坐西南面东北,平面呈方形, 平顶微拱,面阔1.48米,进深1.47米,高1.68 米。窟内三壁环坛,坛上方三壁三拱龛,三龛造 像各三尊,均为浅浮雕一佛二菩萨,门外左右高 浮雕天王,共有造 ...
玉泉寺石窟 : 玉泉寺又名玉泉庵,位于佳县刘 国具乡阎家寺村南300米处,车会沟河 由西北向东南从寺前流过。石窟开凿在 河东的石崖上,崖下有泉水涌出,清凉 甜美,长年不绝,犹如琼浆玉液,故名 玉泉寺。据窟壁摩崖题刻记载,该窟开凿 于隋大业五年(609年),后世曾在窟前 修筑寺院,明正德四年(1501年)进行 重修。“文革”期间古建大部被毁。现 存一窟一龛,壁画四幅, ...
文安驿城址,北朝―清,延安,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文安驿村,古遗址,第六批 文安驿城址时代:北朝—清地址: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文安驿村保护范围:遗址东至210国道,南至旧政府小沟,西至烽火台山顶,北至村头文章家。建设控制地带:A区外延50米。2014年,文安驿城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神德寺遗址,隋、唐,铜川,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田峪村,古遗址,第六批 神德寺原址位于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北,在 北魏时代(471-556年间)就建有一座寺院,名为龙华寺,隋代改建大像阁。唐玄宗开元八年(749),寺院更名为"神德寺"。宋代,在神德寺内建起此塔。据此,区文物部门报省文物局批准,对"宋塔"正式命名为"神德寺塔"。近些年来,区委、区政 ...
大散关遗址 : 大散关,亦称散关,关中四大门户之一,也 是我国历史上颇负盛名的雄关。该关位于宝鸡市 南郊20余公里的秦岭北麓,大散岭附近的散谷 水(清姜河)谷道里,扼南北交通要道,东临绝 涧 (清姜河),西倚高峰,自古为“川陕咽喉”, 地势险要,绝壁摩天,出可以攻,退可以守,一 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大散关大散关始于汉代,唐、宋、元、明历代均于 ...
普润县故城遗址为隋至元代古县城遗址, 位于麟游县酒房乡万家城村东约100米处的园子 沟河西岸二级台地上。地势平缓,西高东低,现 为耕地。普润县故城遗址西北与千阳、甘肃灵台 较近。遗址区虽为缓坡地,但总的地势开阔,水 源充沛。普润县故城遗址东至断崖,西至学校围墙 外,北至沟,南至邵家沟,整个遗址现已暴露部 分,东西约250米,南北约300米,面积约7.5万 平方 ...
察汗特买图岩画 ,隋、唐,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州德令哈市蓄集乡浩特茶汗村,石窟寺及石刻,第九批普查组新发现的岩画是在一座山体的三块岩石上刻画的动物形象,它们被分为三组。其中,一号岩石上刻有4峰骆驼、4头鹿、一个手持弓箭的猎人;二号岩石上刻有3头牦牛、一头雪豹;三号岩石上刻有一峰骆驼和一棵树的形象。一号和三号岩画动物形象逼真,造 ...
仙游寺 : 仙游寺位于周至县马召镇金盆村南600米 处,北距县城约15公里。地处秦岭最高峰太白 山北麓群山突兀的黑河谷内,这里崇山峻岭,山 势峥嵘,群峰叠翠,林木丛郁,竹林密布,黑峪 河水曲流其间,水源丰富,是西安市区供水的主 要源头之一,寺址山水风光十分秀丽。仙游寺始 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仙游宫,是隋 文帝夏日避暑之地。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 ...
兴元寺塔。又名“高坪村塔”,位于铜川市王益区高坪村, 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宋、明两代重修。塔为覆钵体,六层六面, 用砂岩雕刻而成,通高5米,底径1.16米。此塔为陕西省第五 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Xingyuan Temple Pagoda The Xingyuan Temple Pagoda,also known as “Gaoping Village Pagoda”,is located in Gaoping Village,Wangyi District,Tongchuan Cit ...
长武城遗址城门口照 长武城遗址城墙照 长武城遗址城墙夯土 位于泾川县泾明乡长武城村。是一处大型土筑古城。城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北墙长1000米,南墙长950米,东、西墙各长1200米,墙体夯筑,基宽12米,残高3.5米,夯层厚0.08--0.1米。四面开门。城内及附近出土有唐石造像塔及瓷碗、牌饰、驽机等。城东南角发现有铜矿石、冶铜渣。据《元和 ...
李虎墓位于天水市清水县白沙镇,是隋代上州刺史李虎之墓。2016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坐北朝南,出土墓志及墓志盖,现存于清水县博物馆。墓冢前现有石碑1通,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所立“大隋使持节骠骑大将军慎政公讳虎之墓”。李虎墓保存完整,墓志铭文清晰,对天水地区隋代史研究具有一定价值。 (甘肃省文物局 ...
南塬寇桥路墓群位于原州区南塬寇桥路西南侧;北纬35°59′41.1″,东经106°14′53.6″, 海拔高程1795 米;东侧邻寇桥公路,南侧邻梁元珍墓,北侧距高速公路约 300 米。2005 年6 月,自治区考古所和原州区文管所联合在南塬寇桥路抢救 性清理出北周至隋唐时期砖室墓5 座,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组成。墓室 平面呈方形,边长2.5 米,穹隆顶。墓室早期被盗扰,其中两 ...
7-1508-4-011.石马寺石窟.南北朝至唐.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石窟寺及石刻..第七批
7-0639-2-123.隋谯国夫人冼氏墓.隋.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古墓葬..第七批
7-0155-1-155.黄泗浦遗址.南朝至宋.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古遗址..第七批
14.焦山碑林.南朝至清.江苏省镇江市.石窟寺及石刻..第三批
36.隋、唐洛阳城遗址.隋、唐.河南省洛阳市.古遗址..第三批
44.磁州窑遗址.北齐、隋、宋、元.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古遗址..第四批
214.曲德寺、卓玛拉康、大唐天竺使出铭.10世纪;1274年;658年.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古建筑..第五批
13.白佛山石窟造像.隋、唐.山东省东平县.石窟寺及石刻..第五批
103.通济堰.南朝至清.浙江省丽水市.古建筑..第五批
10.晋阳古城遗址.春秋至五代.山西省太原市.古遗址..第五批
48.寿州窑遗址.南朝至唐.安徽省淮南市.古遗址..第五批
Ⅳ-6.碧落寺.南北朝至民国.山西省泽州县.石窟寺及石刻..第六批
12.巩义窑址.隋至唐.河南省巩义市.古遗址.与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冶三彩窑址合并。名称:巩义窑址.第六批
7-0301-1-301.南洼遗址.夏、商至唐、宋.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古遗址..第七批
7-0662-2-146.罗汉山古墓群.东汉至唐.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古墓葬..第七批罗汉山古墓群 位于麒麟区三宝镇西南约2公里处,年代东汉至唐初,2000年6月,对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座“梁堆”墓由封土和地下墓穴两部分组成,出土器物有陶器、铜器、铁器、木漆器、鎏金、车马饰件以及“大泉五十”钱币等,文化内涵丰富。2013年3月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
215.色喀古托寺.1080年.西藏自治区洛扎县.古建筑..第五批
12.泰山石刻.北齐至唐.山东省泰安市.石窟寺及石刻..第五批
42.上林湖越窑遗址.东汉至宋.浙江省慈溪县.古遗址..第三批 余姚上林湖越窑址 : 东汉至宋代瓷窑址。在今浙江慈溪县上林湖一带。古代属越州,故名越窑。1957年以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故宫博物院对窑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在慈溪县上林湖、上岙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银锭湖周围共发现古窑址 100余处。越窑开创于东汉,唐、五代时得到蓬勃发展,在中国陶瓷史 ...
11.安济桥(大石桥).隋.河北省宁晋县.古建筑..第一批 赵州桥,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桥,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以区别于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小石桥)。赵州桥始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后由宋哲宗赵煦赐名安济桥,并以之为正名。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 ...
Ⅰ-24.黄河栈道遗址.汉至清.山西省平陆县.古遗址..第六批
Ⅰ-64.雁窝岛城址.隋.黑龙江省宝清县.古遗址..第六批
8-0494-4-017.老庄大佛寺石刻造像.隋、唐.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石窟寺及石刻..第八批
8-0021-1-021.卧龙山山城遗址.隋、唐.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古遗址..第八批
8-0026-1-026.大海猛遗址.周至唐.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古遗址..第八批
8-0012-1-012.童子寺遗址.北齐至唐.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古遗址..第八批 童子寺遗址(第五批省保) 时代:北齐 地址:太原市西南约25公里晋源区西镇村西北处龙山上 童子寺是北朝至唐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创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金天辅元年(1117年)毁于兵火,明正德初年(1506年)重建,清嘉庆以后废弃。童子寺初创时期,寺院与供禅修的石窟构 ...
8-0014-1-014.汾阳宫遗址.隋.山西省宁武县.古遗址..第八批 汾阳宫遗址(第四批省保) 时代:隋 地址:宁武县余庄乡天池 汾阳宫筑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分外城、内城,环天池的建筑有亭、台、楼、阁等,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隋炀帝曾四度来此避暑游览。隋末,刘武周造反起兵,袭破楼烦郡,进取汾阳宫,将宫城焚毁,后再未修复。遗址主殿坐落在天池之南 ...
Ⅱ-61.八塔台墓群.周至明.云南省曲靖市.古墓葬..第六批 八塔台墓群 位于麒麟区珠街街道董家村,珠江上游南盘江东岸,年代周至明,由8个相傍而又独立的椭圆形封土堆组成,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出土文物1000余件,有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品、乐器和货币等,包括青铜、铁、陶、玉、石等器物。器物中的兵器有刀、剑、戈、矛;炊饮器有鼎、釜、罐 ...
Ⅱ-72.阿日夏特石人墓.隋至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泉县.古墓葬..第六批
483 8-0483-4-006 竖石佛摩崖造像 北齐至唐 山西省交城县 第八批
482 8-0482-4-005 营里千佛洞石窟 北齐至唐 山西省乡宁县 第八批
481 8-0481-4-004 挂甲山摩崖造像 北朝至明 山西省吉县 第八批地址:吉县城南0.5公里挂甲山 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宋、金时期多有补刻。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宋代摩崖造像无实物保存,唯有石刻题记存留于此。 造像凿刻于坐南朝北的山崖下端,由西至东共有造像5区,每区2一3龛,多为火焰式或尖拱形。雕饰 ...
其多山洞穴岩画,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班戈县,是新石器时代至唐的洞穴岩画。其多山洞穴岩画位于纳木错的西岸。是D型赭色涂绘风格岩画中最为重要的岩画点之一。岩画分布在其多山上的两个天然洞穴中。全部岩画均用红色颜料绘制。其一号洞穴共计绘有动物、人物、符号等图像200余个,为多次绘成。 其多山洞穴岩画有许多已成经典的图像,其中一幅狩猎野牦 ...
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城北12公里,是汉至唐代的故城遗址。城址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1550米,南北长2250米,总面积约349万平方米。城门、瓮城、角楼以及建筑基址保存基本完好,城内街道依稀可辨。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平面分三区。南区现存东墙南段和南墙;北区现存东墙、西墙、北墙和西南墙;中区现存东墙和北墙,可能是辽金元 ...
中渭桥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窑店镇南东龙村以东150米处。中渭桥桥广6丈,南北380米,68间,750柱,122梁,柱南北有堤激(泊岸),桥之北端垒石。西安北郊高庙村北2里贵家花园发现有南北方向的古桥遗址,宽度,可通马车,遗址北对窑店。2019年10月7日,中渭桥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渭桥,本名“横 ...
扎塘寺,是在西藏佛教“后宏期”(十世纪后叶,佛教在藏区复兴,是谓“后宏期”佛教)开始不久的1081年创建,位于县政府所在地。寺院简介扎塘寺,其创建人是扎囊十二贤人中的扎巴恩协巴(1012——1090年)。据《青史》记载,扎巴·恩协巴“于王子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年1012年)诞生,他和至尊玛尔巴是同年生人。此师少年时曾为欧区人牧羊五年,生起 ...
固原古城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2014年7月21日,固原古城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固原市区西边五公里处的原州区中河乡庙湾村,安静的坐落着一座面积达15万平米的巨大古城遗址,这是宁夏目前所见到的最大古城遗址。从城南侧的石碑得知,该城名叫大营城,建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年多年的历史。 从该城北门走进城中,放眼 ...
乌什吐尔位于库车县三道桥乡西北渭干河出龙口处东岸,东南距县城约23公里。地处却勒塔格山南麓山坡上,西临河床断崖。与夏克吐尔隔河相望,南距库木吐拉遗址的1.7公里。乌什吐尔遗址呈南北向坐落,东西长约60~100米,南北长约210米。遗址城墙保存较好,墙基宽约3~6米,高约2.5~7米,顶部宽约0.7~3米。局部墙上有马面,转角处有角楼。夏克吐尔遗址破坏 ...
阔纳协海尔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2019年10月7日,阔纳协海尔古城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奎玉克协海尔古城模拟复原图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城设立西域都护府,以确保政令通行、丝绸之路畅通。20世纪初,海内外考古学者先后来到新疆,对府治遗址展开考察。但由于自然环境变迁、缺乏充足史料记载,西域都护府究竟在 ...
黑山岩画位于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的黑山峡谷的峭壁陡崖上。2020年4月1日,《嘉峪关市黑山岩画保护条例》经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查批准。黑山岩画位于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的黑山峡谷的峭壁陡崖上。战国至明。岩画主要集中在四道鼓形沟、红柳沟、磨子沟、石关峡口等处,计有153幅,延绵约2公里。岩壁黑紫色,刻石较浅,手法 ...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是古代连接关中与汉中的一条要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贯穿褒斜谷而得名。起自汉代褒中县(今陕西省汉中市与勉县交界处)褒口、经三交城、赤崖,溯褒水 河而上,出斜谷至眉县,全程235千米。褒斜道为秦昭王时所开,当时人们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以业,多次增修。石门在褒斜谷两端。北端为大石门,在眉县;南羰为小石门, ...
南龛摩崖造像是中国隋至宋代佛教造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县城南1公里化成山。现存龛窟133个,造像2100余尊。始凿于隋,多为唐代造像。此外,宋代2龛、清代2龛、民国时期5龛。最早的造像题记为唐开元二十八年 (740)。造像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千佛岩、大佛洞、佛爷湾一带长约350米的崖壁上。以大佛洞最为集中。该石窟汇聚了佛教各教派的造像。1988年中华人民共 ...
白佛山石窟造像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县城西侧的白佛山。造像初雕于隋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唐代和五代至宋初均有增刻。 白佛山石窟造像现存138尊,多为佛教内容。其中第一号窟内的十六王子像是中国境内已知的唯一一处以十六王子为专一题材并有可靠记铭的造像窟,是研究十六王子佛像的重要实物资料。与造像共存的有隋代以来的造像记铭110条,重修碑刻 ...
驼山石窟是中国北周至唐代佛教石窟寺,位于山东省青州市西南的驼山主峰东南崖壁上。共有大小石窟 6处,摩崖造像群1处,葬窟1座,造像638尊。开凿于北周末年至唐长安三年(703)。元初道教占据驼山寺,改建成昊天宫。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驼山石窟位于山顶南面,共有五座洞窟和一处摩崖造像,共计造像638尊。最大者通高约6米 ...
灵泉寺石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安阳市境内。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武定四年(公元546年)创建。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诏寺僧灵裕法师(道凭的弟子)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管理全国寺院僧尼;又将宝山寺改为灵泉寺。历史由来灵泉寺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安阳市境内,是一 ...
815 Ⅳ-5 羊头山石窟 南北朝至唐 山西省高平市羊头山石窟,位于山西省晋城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顶,羊头山海拔2000米,因山巅巨石酷似羊头而得名。山颠伏卧石羊高2米,宽2米,长近3米,羊头向东南,羊身上驮高2米的正方形石柱,四周雕有佛龛,内置一佛二菩萨。羊头山亦称首羊山,地处潞、泽两郡的交界处,所谓“岭限二郡,麓跨三邑,山高千余丈,磅礴数十里 ...
石泓寺石窟又称川子河石窟,位于延安市富县城西65公里直罗镇川子河北岸。始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年~617年),唐、宋、元、明历代断断续续建造了一千余年,最后建成石如刀切,分布于东西长约70米、一字排列的大小七个洞窟。主洞前有木结构三开间二层楼房。楼前接寺院,院门正上方雕刻有“石泓寺”匾额。石窟介绍1号窟,窟平面呈长方形,近窟后壁及左右两 ...
慈善寺石窟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城东6公里处的漆水河西南岸。石窟开凿于隋仁寿年间(601-604年),唐高宗永徽四年(654年),又大规模续建。慈善寺石窟是为隋唐两朝皇帝到麟游消夏避暑做佛事所建。2001年06月25日,慈善寺石窟作为隋、唐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历史由来陕西宝鸡麟游是唐初帝王避暑的行宫九成宫所在地,那 ...
药王山石刻丰富多彩,隋至明摩崖造像一处,佛龛二十三个,造像四十五尊。分别属于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作品。药王山石刻造像分浮雕、高浮雕及圆雕三种技法。大者高至丈余,小者矮不盈尺,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地理位置药王山石刻,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为药王孙思邈栖隐故地与纪念场所 ...
仙人崖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东南23公里朱家后川。群峰中幽谷长约3公里。分东、西、南庵及燃灯阁、献珠山、宝盖山等部分。东、西庵建在簸箕形岩穴中,西庵岩穴长90米,深10余米,建殿阁14座。东庵岩穴长70米,深8米,内建罗汉堂(水莲寺)。南庵有一尊高约3米的摩崖造像,仅存头部、脚部及水波莲座,为宋代精品。四周原有千佛影塑,现仅存7尊,为北魏遗物 ...
12.东千佛洞石窟.北魏至西夏.甘肃省安西县.石窟寺及石刻.归入榆林窟.第四批东千佛洞为敦煌石窟群之一,现存洞窟23个,有壁画、塑像者八窟,东岩三窟,西岩五窟,多为单室窟。形制有长方形中心柱燧道窟、圆形穹窿顶窟、方形平顶窟,其中第2、4、5、7窟均为长方形中心柱窟,尚存部分佛、菩萨塑像,但多为清代重修,唯第4窟西夏高僧像,身着俗装,保存完好。 ...
12十二连城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俗称十二连城。民间传说,此城为北宋时期杨家将佘太君率十二寡妇征西所筑,但据《元和郡县》记载,十二连城原为隋唐胜州榆林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当时该城地处战略要点,可北凭黄河天险,控蒙古草原,南临中原大地,进退两易。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 十二连城现存的城墙上,仍可清晰地 ...
天龙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龙山腰。天龙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是北齐皇帝高洋之父高欢的避暑宫。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山头龙王石洞泉水荡漾,山前溪涧清流潺潺。由于北齐时山下兴建了天龙寺,后人就习惯地称之为天龙山了。天龙寺,宋代易名为圣寿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庙被焚毁。一九八一年,搬迁太原南郊南 ...
1944年发现,1987、1989年当地文物考古工作者进行了调查。199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一号大墓。1997年、2005年安西博物馆对被盗的二、三号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墓群分东、西两个墓区。东墓区面积约5000万平方米,有砾岩洞室墓225座,其中大型墓8座,集中于墓群西部。位于墓群中部的一号大墓,俗称“四个墩子”,其地面遗迹有茔圈、神道、墓阙、封 ...
石拱寺石窟,在华亭县上关乡半川村北侧山梁崖面上,是陇东地区北朝时期重要的佛教石窟寺遗存。现存窟龛14个,造像皆为石雕。大的洞窟是第2窟和第6窟,规模相当宏伟,窟内均造三佛及胁侍菩萨,前壁门两侧雕天王。第6窟高8米,佛高6米。此窟是保存好的一窟,造像布局,雕刻手法,姿态表情均有独到之处。
甘肃省庄浪县韩店乡佛沟(云窟)和水洛镇东北25公里六盘山麓陈家堡村。云崖寺石窟建于北魏永平五年(512年),金、元、明各代均有增建。现存大小窟龛12个,分三层,上层白云洞大,洞内无遗存。白云洞下为北魏开凿的二洞窟,内有石佛十二尊,其中一尊高3.2米,神态生动。下层大窟深10米、宽5米、高4米,保存明碑两块,一为《主山云崖寺成碑记》、一为《云崖 ...
张掖许三湾城及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高台县新坝乡许三湾村,为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至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遗址。历史起源许三湾城址平面为方形,城东西长66米、南北84米,南面开门,有瓮城。城内有建筑基址。城周围有墓群三处,有带砾石封土的墓葬3000余座,密集处封土相互连接。在城西3公里的五道梁,分布墓葬1000多座 ...
草沟井城址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南沟村西10千米处。城址由南、北两城组成,两城均坐北向南,相距2.5千米。南城保存较好,地表遗存有残砖、瓦、瓷片、陶片及明代钱币。北城有一组建筑遗址。南、北两城中间有墓群,地表可见五个高大的封土堆(俗称“中五个疙瘩”),地面散落大量青砖和灰陶残片。草沟井城址是河西走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 ...
昌马石窟,位于甘肃省玉门市昌马乡水峡村西面紧靠村庄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南北走向的约50米的山崖,山体南北长约500米。2019年10月7日,昌马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沿革昌马石窟开凿于五代宋初,后历元明又有续凿和修复。原有石窟共计24座,分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分布在昌马乡水峡村的上窖山和下窖山一 ...
童子寺石窟座落在民乐县城东面约十公里的童子坝河的中游。 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石窟穿凿于河水冲刷而咸的一段砾石崖面上,有大小石窟几十个,窟与窟之间有暗洞相连。窟内壁画清晰可见,多受喇嘛教影响。而最南窟1号洞所画的《西游记》故事,最为生动逼真。画面有猴子出世、悟空拜师、 八戒受戒、溪边饮马,柴门问路,穿越 ...
小洪纳海石人墓,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2014年7月21日,小洪纳海石人墓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977-0697-2-181赛里木湖古墓群青铜时代、汉至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赛里木湖古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2014年7月21日,赛里木湖古墓群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温泉县阿日夏特石人墓由阿日夏特河西畔正围阵古墓群、阿日夏特科克阿德尔根古墓群两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及温泉县文物保护单位阿日夏特库夏乔鲁石翁仲古墓群组成,位于哈日布呼镇西北约25公里的阿日夏特草原上,墓葬时间在公元6—7世纪之间。此处散布着古墓葬近200余座,主要有石堆墓、石围石堆墓。有的墓葬前立有高约一米左右的石柱。 专家根据墓葬地表形 ...
博格达沁古城遗址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位于焉耆回族自治县四十里城子乡,古城略呈正方形,曾出土过陶罐、陶杯、金铜饰件、料珠、石珠、东汉五铢钱币,东汉的开元通宝等,这座古城曾是汉代焉耆都员渠城所在地,也是唐代焉耆都督府的治所,唐朝开元七年设置的焉耆镇也在这里。
六工城遗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大小两城组成,小城为西汉宜禾都尉昆仑障,大城为曹魏时期的宜禾县城●瓜州沿用时间长、形制特别、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遗址概况六工城位于瓜州县南岔镇七工村西南2公里处的荒草滩上。始建于汉,沿用至清,历经汉、魏、唐。遗址分为大城和小城,由城、障两部分构成,均为夯土版筑,墙体分段夯筑,有明显 ...
托乎拉克艾肯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尤鲁都斯巴格镇西北勒格山下,26个石窟分布在山谷两侧10余里的岩壁上,现已编号洞窟13个。 1956年公布的国保单位 一条自南向北的沟谷,管理的老人 托乎拉克艾肯石窟开凿时间大约在公元7~8世纪。洞窟形制以中心柱窟为主,少量为方形穹窿顶窟。壁画题材内容有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等。其 ...
sdfd编者按:在时间的长河中,历史是坚强的,看那些在残破中傲然挺立的古城,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历史也是脆弱的,只有极少数被人们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遗忘在了角落。读一段过往,感受一段时光的繁华与沧桑。历史在瓜州这片广阔而又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许多珍贵的遗迹,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读瓜州古城遗址系列—破城子遗址。破城子遗址28 octo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