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沟回教陵园
沙沟回教陵园 ,近现代,固原市,西吉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省保第三批沙沟回教陵园位于沙沟乡沙沟村,年代为近现代,类别为近现代普通墓葬。
沙沟回教陵园 ,近现代,固原市,西吉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省保第三批沙沟回教陵园位于沙沟乡沙沟村,年代为近现代,类别为近现代普通墓葬。
马月波寨子,近现代,吴忠市,利通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省保第三批马月波寨子是宁夏吴忠市附近的回族居民遗存,约建于抗日战争时期。寨子南正中角一条路,条石垫基,砖石铺面,有拱式大门,寨内分前院里院,共有房屋100余间。这里的民居的砖雕与木刻装饰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具有浓郁的回族特色,是现存的不可多得的宁夏民居代表。
李塬畔革命旧址,近现代,吴忠市,盐池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省保第三批李塬畔革命遗址在盐池县城南61公里的李塬畔村,今属后洼乡。1947年8月24日--1949年8月12日为中共宁夏工作委员会、中共盐池县委员会、盐池县人民政府驻地。遗址为3孔生土筑窑,坐北面南,依山傍沟。从西向东,第一孔为伙房,宽6米,进深7.5米。第二孔为办公室兼领导宿舍, ...
民国宁夏政府旧址,民国,银川市,兴庆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省保第三批银川市中心有这么一块风水宝地,自明代起到新中国解放后一直是整个宁夏的政治中心,至今这里还留存着民国时期宁夏省政府的老建筑。民国宁夏政府旧址坐北朝南,长31米、宽21米、高6.5米,全部为砖木结构,屋顶有女儿墙,全部面积约600平方米。这处灰砖平房虽然不起眼,但却 ...
九彩坪拱北,清,中卫市,海原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省保第三批九彩坪拱北位于海原县九彩乡九彩坪村南疙瘩山巅,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建筑占地面积25亩,是回族"尕德忍耶门宦"五辈道祖冯老太爷、七辈道祖杨保元、八辈教主安宏秀真师、九代教主杨枝云等十六位上人金骨葬地藏魂之处,亦是回族教民墓葬陵园地。每年宗教活动之隆重,在区 ...
洪岗子道堂 ,清 ,中卫市,中宁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省保第三批
板桥道堂,清,吴忠市,利通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省保第三批中国伊斯兰教哲赫林耶板桥门宦道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金积堡西北20余里处,建于1943年。整体建筑由道堂、拱北、清真寺3部分组成。道堂为古代城堡式,大门高大起脊,门内为道堂院。道堂正厅较高,带前廊、平顶。其左为平房住宅院,主要装饰集中在走廊、桶子墙、雀替、檐端花 ...
干沟题刻,明,石嘴山市,平罗县,石窟寺及石刻,省保第三批干沟题刻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干沟内,年代为明。2005年9月15日,干沟题刻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大水沟题记,明,石嘴山市,平罗县,石窟寺及石刻,省保第三批大水沟是贺兰山脉的一条重要沟谷,其位置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崇岗镇西南的贺兰山。此地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历史与秀美的自然风光。游牧民族刻下的岩画,西夏人建造的离宫,明代修建的长城边墙与烽火台,无不诉说着历史。建国后,响应国家三线政策,无数祖 ...
石灰窑石刻,西夏—清,银川市,西夏区,石窟寺及石刻,省保第三批
天都山石窟,宋夏,中卫市,海原县,石窟寺及石刻,省保第三批天都山石窟,也称西华山石窟,位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西安古城7.5公里处。天都山石窟前临悬崖,后靠峭壁,明、清以来多次重修,尤其是寺庙群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因民间传说在山中发现过金牛,故天都山石窟又叫金牛寺,当地人又因石窟中有神佛塑像亦称之为老爷寺。另外,古代还有荣光寺之称 ...
石窑湾石窟,宋,固原市,泾原县,石窟寺及石刻,省保第三批窑湾石窟位于泾源县城东南25公里的新民乡张家台东800米处。背山面河,开凿于石嘴河北岸崖面上,自西向东有4个洞窟。石窑湾石窟开凿于砂岩壁上,因年久失修,风化剥落严重,塌毁较甚。窑湾石窟位于泾源县城东南25公里的新民乡张家台东800米处。背山面河,开凿于石嘴河北岸崖面上,自西向东有4个洞 ...
石窑寺石窟 ,宋,固原市,隆德县,石窟寺及石刻,省保第三批大雄宝殿居中,平顶直角,高2.3米,宽2.8米,进深2.7米。窟殿前壁以青砖砌铺,券门题额"磨日宕霄"。无量殿型制大小与大雄宝殿相仿。大士殿亦平顶直角,高2.4米,宽2.8米,进深5.2米。左右小石窟各一,右为文昌宫,左为子孙宫。
伊斯卡达 : 中亚古地名。故址在今阿富汗之斯基泰。
伊西路 : 唐代道路名。这是一条从伊州到西州的交通干道。即由今新疆的哈密市经四堡、大泉、瞭墩、灰井子沟,再西南转至七克台、鄯善、鲁克沁等地,到达吐鲁番市东南约20公里处之西州治所高昌故城。
伊儿汗国 : 古西域国名。为蒙古成吉思汗孙旭烈兀封地。1253年建国,都大不里士。疆域以波斯故址和小亚细亚为中心,东起阿姆河,西到地中海,北自高加索,南达印度洋。伊儿汗国位于欧洲与中亚之间,在沟通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上起着桥梁作用。14世纪中叶,汗国发生分裂,后为帖木儿帝国所并。
伊北路 : 唐代道路名。此是一条伊州至北庭之路。即由今新疆哈密市经四堡、瞭墩、七角井,再西北转沟川达坂、三个泉子、一碗泉、老奇台、奇台等地,到吉木萨尔县北护堡子北破城子北庭故城。
一棵树土墩墓 : 位于裕民县喀拉布拉乡一棵树村。东经82°51′,北纬46°14′30″,海拔610米。有土墩墓1座,高1.5米,直径32米。
一碗泉驿站遗址 : 位于哈密市七角井乡东南41公里处的一碗泉。东经92°13′33″,北纬43°18′19″,海拔1 370米。驿站南距兰新公路约200米,坐落在一个土丘上。南北长60余米,东西宽20余米,现存房屋8间,以土坯建造,中间以过道相连,最大的长7.6米,宽4.3米,残高2.3米,小的长4米,宽3米,残高1.7米。有的房屋墙壁上置有瞭望孔。驿站东、西、北三面有壕沟。地表采集 ...
1842石堆墓 : 位于和布克赛尔县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三七团牧业营附近。东经85°09′20″,北纬46°54′30″,海拔1 842米。距阿吾斯奇北10公里的地图上标高“1842”米的范围内,有石堆墓6座,高0.4米,直径5米,呈点状分布。
“2051”石围墓 : 位于和布克赛尔县东大沟西侧岸边。东经85°19′50″,北纬46°58′50″,海拔2051米。在阿吾斯奇北约25公里的地图标高“2051”米范围内,有石围墓20座,部分封堆呈南北链状排列,石围直径在10米左右。
“1902”石围墓 : 位于和布克赛尔县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三七团牧业营附近。东经85°10′30″,北纬46°57′40″,海拔1 902米。在赛其巴尔沟南岸地图标高“1902”米标高范围内,有石围墓6座。石围墓东侧石围外均立有石柱,呈方或圆形,最高的达1.2米。石围长5米,宽4米,有的矩形石围内平铺一层卵石块。
一炮成功炮台 : 位于乌鲁木齐市六道湾山梁自来水公司减压池处。清光绪二年(1876)八月,刘锦棠率兵打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乌鲁木齐,建此炮台作为纪念。另一说为乾隆朝统一天山南北时的遗物。原炮台直径12米,高8米,为土块所砌之圆柱体碉堡;正面有拱门,门首石刻“一炮成功”,堡内置螺旋梯达顶,1958年坍塌。
南京地区吴、西晋时期的墓葬,分布于中华门外邓府山一带和西北郊。1949年以后,南京博物院、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市博物馆陆续清理发掘了成百座。墓一般位于土山丘陵的半坡,方向以山势而定,有的三、五成群,说明存在族葬制度。吴赤乌年间前后的中小型墓葬,主要是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的平顶叠砌顶墓,一般无墓门,铺地砖一层 ...
火石寨石窟,宋,固原市,西吉县,石窟寺及石刻,省保第三批火石寨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时期,隋唐时达到鼎盛,因其与扫帚岭石窟相连,又名“后云台山”;扫帚岭石窟位于火石寨乡南的石峰群中,因山岭上生长做扫帚的毛竹而得名,故椰油称为扫竹林,亦称“云台山”或“西武当”;扫帚岭石窟是火石寨最多的石窟,主峰高百余米,状如驼峰,三面绝壁,只有东北方 ...
白芨沟赭色岩画,汉—唐,石嘴山市,平罗县,石窟寺及石刻,省保第三批白芨沟赭色岩画位于石嘴山市平罗县汝箕沟内,年代为汉—唐。2005年9月15日,白芨沟赭色岩画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石马湾岩画 ,新石器—西夏,中卫市,中宁县,石窟寺及石刻,省保第三批石马湾岩画位于中卫市中宁县石空镇岌岌沟内,年代为新石器—西夏。2005年9月15日,石马湾岩画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黄羊湾岩画 ,新石器—西夏,中卫市,中宁县,石窟寺及石刻,省保第三批据专家考证,过去这里青羊成群.可能早期的原始社会这里青样更多.这里的原始人都靠猎射青羊过活, 所以岩画上多为青羊图形.还有猎狗.箭头的图形.成群的青羊和我们这里的祖先一样.百万年的延续下来. 这个黄羊成群的山弯就成就了现在的地名黄羊弯。
大西峰沟岩画,新石器—隋唐,石嘴山市,平罗县,石窟寺及石刻,省保第三批
四眼井岩画,新石器—北朝,吴忠市,青铜峡市,石窟寺及石刻,省保第三批2007年9月27日,青铜峡市文物工作者在该市广武四眼井岩画遗址附近又发现了一处新岩画,岩画上出现豹子图案,同时还发现了未知的动物图案。在广武口子门沟有70多处在坚硬岩石上凿刻而成的岩画,考古界称之为广武岩画。该市文物部门曾在广武附近的砂石梁、四眼井、卢沟湖和牛首山东湾 ...
南门楼,清—民国,银川市,兴庆区,古建筑,省保第三批南门楼,又称"南薰楼",位于银川城东南的南环东路与中山南街交叉口上,坐北朝南,面临广场,是银川南北大道的必经之地。南薰门通高27.5米。砖包台基高7米,长88米,宽24.5米。台基正中壁有一南北向拱形门洞。台基北面门洞两侧有对称式的台阶,可登临而上。在高大的台座中央,建有歇山顶重檐二层 ...
中卫鼓楼,清,中卫市,城区文昌镇,古建筑,省保第三批中卫鼓楼位居城市正中,清初名曰文昌阁, 高23 米,通高30 米,重楼3 层,是一座四方台基拱洞型的楼阁建筑,楼型为四面八方一体式,楼之西南角有一小门可通达楼基上部。 中卫鼓楼特点 鼓楼底基呈长方形,南北长为22.4 米,东西宽为16.65 米。基座正中为"十"字形门洞,分别通四面街道。 门洞高3.7 ...
武当庙,清,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古建筑,省保第三批
平罗钟鼓楼,清,石嘴山市,平罗县,古建筑,省保第三批平罗县钟鼓楼位于县城中心,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清乾隆三年(1739年)毁于大地震,重修后又于宣统三年(1911年)遭火而毁,后于民国2年(1913年)由绅士高登监督工修建,保存至今,钟鼓楼几经重修成为今日所见的造型。钟鼓楼建在长宽各13米、高约4米的方形台基上,用料石砌成圆民国三年 ...
牛首山,位于宁夏青铜峡市南20千米处的黄河东岸。因其主峰小西天(文华峰)和大西天(武英峰)南北耸峙,宛若牛首得名。 东寺庙群,庙宇分布在山崖和幽谷之中,以金宝塔寺为中心从东向西,有保安寺、舍身崖、睡佛洞等19座庙宇;西寺庙群,枕山面河,依山势而建,以万佛阁、净土寺、观音殿等26座庙宇组成。 每年农历3月15庙会,大小庙宇,香烟缭绕,众 ...
华严塔,清,中卫市,中宁县,古建筑,省保第三批中宁华严塔位于恩和镇华寺村,华严塔就在村子旁的农田寺院中,寺院正门上方写着华严寺。原先的华严寺早已倾圯,华严塔独存于约20米见方,比周围农田高出5米的黄土夯筑的庙台上。如今的寺院是1994至1996年,当地信教群众积极募化筹款,修建了庙宇、山门、大殿、陪殿、斋房等建筑,并在1997年又在庙内塑了佛 ...
东塔古墓群,北魏—唐,吴忠市,利通区,古墓葬,省保第三批
兵沟汉墓群位于宁夏陶乐西南、明长城以北,经水洞沟、哨墩子,全长30余里,占地约2万亩,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天然峡谷,共有汉墓一百多座,是不同时期分葬的汉代宫墓。史书记载,这里是秦、汉时期屯兵之地,故称兵沟。相传秦朝大将蒙恬、卫青曾在此征战过。兵沟大峡谷地形独特,沟壑纵横,跌宕逶迤直达大漠草原深处。沟内野鸽飞翔,红嘴鸭嘎然声起,珍珠 ...
镇北堡古城址,明,银川市,西夏区,古遗址,省保第三批镇北堡古城址为宁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银川市城区南北郊区空旷的荒野上,有两座古代城堡遗址,这就是闻名国内的镇北堡古城。该城堡是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镇北堡西部影城所在地。被誉为"中国一绝"。镇北堡西部影城引地处雄浑的贺兰山东麓,距银川市火车站25公里,河东机场48公里,110国 ...
古城东墙辟门置瓮城,瓮城南北28米,东西宽18米,黄土夯筑,基宽10米,残高4-8米,顶部残宽1-3米,夯层厚约20厘米,原有砖石,早年已被拆除。古城内部分荒芜,部分现为农田,地表散布着大量明代瓷器残片和砖瓦等。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嘉靖十五年(1536年),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后为兵部尚书)刘天和奉命治理三边军务。 他与中丞张文魁"同 ...
三国时代的东吴墓葬。分布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鄂州市鄂城区。其年代范围自吴孙权黄武年间迄吴末(222~280)。武昌吴墓多分布于任家湾、钵于山、河坡山、莲溪寺等处,鄂城吴墓分布在西山的南麓和东北麓以至樊口一带。鄂城是孙权称吴王时的都城,于221年改名武昌。其后东吴定都建业(现南京),仍以武昌为西都,后主孙皓曾一度迁都武昌。武昌吴墓和鄂城 ...
叶尔哈巴克岩画 : 位于奇台县北塔山牧场的叶尔哈巴克,东南距牧场场部十余公里。岩画共有8组。第一组是一个舞蹈的人物;第二组是两人正在跳双人舞;第三组是一个印记;第四组是四只北山羊,有大有小,动作不一,作站立、昂首远望、低头觅食、跳跃状,画面整齐;第五组是一只跑动的狐狸;第六组是一只北山羊、一个印记,线条简单粗犷;第七组有一个牧人,拿着盾牌正在追 ...
依耐国 : 汉代国名。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始属西域都护府。故址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东南和英吉沙县以南山中。
依耐州 :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隶安西都护府。故址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
叶密里故城 : 位于额敏县也木勒牧场。东经83°44′,北纬46°32′30″,海拔550米。遗址位于额敏县城东南7.5公里,在一块高且平的大台地上,面积约2.4万平方米。遗址东面是乌日喀夏亦山,西北300米处有一条基本呈南北向的公路。遗址上陶片、尸骨随处可见,破坏较为严重。叶密里城始建于西辽耶律大石,后为元代蒙古宗王的驻牧之地。
依不拉依木卡子 : 清代戍所名。又名二道卡子。在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境内。北临别迭里河。因人而得名。清末驻兵约50人,1942年曾设检查站,属乌什海关。是通往别迭里山口的必经地。
依拉齐牛录土墩 : 位于察布查尔县以西30公里的爱新色里镇依拉齐录村镇中学附近。东经80°48′,北纬43°48′20″,海拔628米。大型土墩2座,东西并列,间距约200米。居于东侧的土墩高5~6米,直径50余米;偏西的稍小,高2米余,直径约30米。这两座土墩不含卵石,是否为古墓葬尚得考古发掘。
依玛木阿斯木麻扎 : 位于洛浦县吉牙乡境内,南距乡政府驻地9.5公里。麻扎外围圈垒着土坯围墙,内有木栅栏围固。麻扎的东南沙丘上建有一座长30米、宽15米的礼拜寺和守夜房两间,是1938年由伊斯兰教徒集体捐资修建的。在麻扎的西北方向50米处挖有一口水井。麻扎现有的两座坟墓,传说是依玛木阿斯木和依玛木阿什木两兄弟的。现在这里已成为伊斯兰教徒的祭拜圣地。 ...
依斯哈克别克故居 : 位于伊宁市斯大林街5巷19号院内。东经81°18′14″,北纬43°55′10″,海拔630米。依斯哈克别克为三区革命领导人之一,他于1945~1949年间在此居住。1949年8月中央派邓力群来伊犁与三区革命政府领导人共商解放新疆大计时,就住在这里。故居房院呈方形,院子南北长46.5米,东西宽51.9米,有住房两幢,大门朝西,为土木结构建筑,设有廊檐。故居房 ...
依玛木艾布台尔麻扎 : 位于墨玉县萨依巴格乡境内,北距县城23公里。传说依玛木艾布台尔是战时的随军阿訇,作战中死于此地并安葬在这里。麻扎旁边现存一座建于1930年的清真寺,寺内设有礼拜堂、讲经堂。
耶勒城守捉 : 唐代驻军戍所名。《新唐书·地理志》耶勒城守捉。故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西北约60公里之三台。一说在今新疆阜康市六运古城。
也木什古墓群 : 位于吐鲁番艾丁湖乡也木什东北亚尔霍孜沟口南。东经89°05′~ 89°06′,北纬42°54′~42°55′,海拔-41米。墓葬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均为石围石堆墓。石围开口南向或东南向,一般3~4个石堆,墓制为带斜坡墓道的洞室墓。墓葬大部被盗掘,地表发现夹砂红陶片。据推测,年代为晋唐时期。
也根德布克岩画 : 位于青河县阿热勒乡的低山山沟中,距县城西北约28.5公里。东经90°06′45″~90°06′46″,北纬46°52′07″~ 46°52′08″。有岩画3幅,最大的一幅2.5米× 1.6米,主要是动物岩画,有狼、羊,也见人物,岩画画面模糊,不易分辨。
也根德布拉克墓葬 : 位于青河县阿热勒托别乡。东经90°06′45″~90°06′46″,北纬46°49′59″~46°50′。在强坎河谷地北部的也根德布拉克沟口,分布15座墓葬,无规则地东西向散布,有石堆墓和石棺墓。其中,石棺墓仅一座,长2.8米,宽1.45米,高1.15米。石堆墓直径9~11米,高0.4~0.7米不等。
野云沟古遗址 : 旧名“依什玛”,位于库尔勒市库尔楚之西野云沟。遗址有两处: 一处在村南约250米,仅余一高阜,地面有红陶片;一处在村东里许,有一椭圆形红泥滩,直径约540米,宽约240米,中有小土台,周长约120米,似为房屋遗址。地面碎铁块甚多,瓦砾遍地,有红色者,有青色剔花纹者,均与库尔楚同,疑为汉代遗址。在野云沟东北10公里的阿克墩东北一古冢中曾出土陶罐两 ...
野果林改良场石人 : 位于新源县野果林改良场墓地。石人头部缺失,残高1.76米,雕刻出了服饰、手臂等。衣领为单翻领。右臂横置胸前,手托酒杯;左臂置于腹部,手握刀。石人束腰,腰带上饰以带扣,佩带宝剑,剑鞘上饰有扣饰,石人下部也雕刻了衣纹,身着长衣。
谒者馆 : 唐代驿站名。《新唐书·地理志》谒者馆,故址在今新疆柯坪县境内。
叶支城 : 唐代城名。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畔雷契巴耶城西南约20公里。
叶河守捉 : 唐代驻军戍所名。地当碎叶路。在今新疆沙湾县属之安集海。另一说在今新疆乌苏市境内。
延塔城 : 汉代城名。汉龟兹国都城。《后汉书》作居延城,魏、晋时龟兹迁都今新疆沙雅县城北30公里处之羊达克沁后,居延城仍作旧称。《唐书》伊罗卢城。唐龟兹仍迁回旧都,改称伊罗卢城,龟兹都督府和安西都护府曾治于此。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东郊皮朗旧城地方。
奄蔡 : 中亚古国名。一作阖苏。《史记》、《前汉书·西域传》作奄蔡,《后汉书》阿聊兰,三国时称阿兰,《魏略》:“奄蔡国,一名阿兰。”《周书》:“粟特,古之奄蔡,一曰温那莎。”《隋书》、《新唐书》之《铁勒传》阿兰,《元史·西北地附录》阿速。古希腊地理志书中也有阿兰粟特和阿兰的称呼。故址在今中亚咸海至里海一带。
艳城 : 中亚古城名。唐悦般州都督府治所。故址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兴都库什山北麓西部之斯科扎尔一带。
央打克佛寺 : 位于哈密市五堡乡四堡村北约1.3公里。东经92°55′10″,北纬42°56′51″,海拔664米。佛寺坐落在白杨河东岸的平地上,为土坯垒砌,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是东西宽9.5米、南北长13米、高近3米的土墩基座,上部是两间南北相连的房屋,墙残高约4米,南间北墙中部有佛龛。建筑形式基本与库木吐鲁佛寺相同。遗物为夹粗砂灰陶片,为唐代佛教兴衰时期的小 ...
羊黑城儿 : 明代地名。《西域土地人物略》羊黑城儿,《西域图志》洋赫,《新疆识略》英格。故址在今新疆鄯善县属之洋海坎(在鲁克沁西约15公里)。
羊沟土墩墓 : 位于沙湾县博尔通古乡大干沟和小干沟的台地上。东经85°25′,北纬43°58′,海拔1 500米。现有土墩墓14座,系用黄土夹杂少量石块堆筑而成,土墩墓封顶凹陷,呈南北链状排列,封堆直径约16米左右。
羊达克先古城 : 位于库车县哈拉塘乡东境,处在塔里木河的盐碱滩上。城的四周及古城废墟上长满了骆驼刺,因而这座古城遗址就有了羊达克先的得名,维吾尔语,为“骆驼刺布满了的城址”。这是一座方城,边长约110米,城墙由树梢加土垒筑而成。外有护城河,宽约20~50米,河底与城垣高差约7米。城墙顶部宽约3米,上有高约1米的巨大城垛。城内为平地,西北墙垣处有一小院 ...
洋海厄格勒塔木戍堡 : 位于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阿斯喀勒买来村附近。东经89°40′~ 89°41′,北纬42°47′~42°48′,海拔-28米。厄格勒塔木,维吾尔语,意为“牲畜圈墙”,可能是戍堡废弃后用作畜圈而得名。戍堡地处火焰山南吐峪沟山前地带,基本呈方形,东西长21米,南北宽19.5米。现仅存四面围墙,墙为夯筑,没有基槽,直接起于平地。东墙北角和南墙靠东部各有一 ...
洋海阿斯喀勒买来石器遗址和墓葬群 : 位于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阿斯喀勒买来村西北约3公里的戈壁上。东经89°39′~ 89°40′,北纬42°48′~42°49′,海拔-37米。洋海阿斯喀勒买来是维吾尔语,“洋海”意为“山前田地”,“阿斯喀勒”是对官吏、宗教头目的泛称,“买来”即村子。该石器遗址和墓葬群同处一地,墓地破坏严重,到处散布着墓里挖出的陶器、木器及其 ...
养夷 : 明代城名。元代著作《马撒雷克·阿尔阿伯沙》载养夷:“全境为四市所组成,四市皆自有名,曰养夷。”今哈萨克斯坦之江布尔市。
养吉干 : 元代城名。新城之意。《元史》、《圣武亲征录》养吉干。故址在今哈萨克斯坦锡尔河入咸海处南,诺沃卡札林斯克西南约40公里。
瑶池都督府 : 唐代军府名。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置羁縻都督府,治庭州莫贺城。高宗永徽四年(653)废。故址在今新疆阜康市一带。
药王庙 : 位于乌鲁木齐市固原三巷。清乾隆三十年(1765)始建,后被飓风损坏而重修三次。原庙大殿进深9米,为单檐歇山式建筑。东、西有配殿,南为门楼、戏楼。庙中文物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现仅存东配殿半堵东墙。
焉耆都督府 : 唐代军府名。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置羁縻都督府。隶安西都护府管辖。后为西突厥所占据废置。高宗上元二年(675)复置。其辖东接吐鲁番,南抵罗布泊,西界库车,即今新疆焉耆盆地一带。
焉耆龟兹道 : 唐代道路名。这是一条从焉耆到龟兹的交通大道。即由今新疆的焉耆回族自治县沿今日的公路线,西达库车旧城。或从焉耆出发经库尔勒然后沿孔雀河右岸,再向西经策大雅河等几条河的下游西达库车老城。
焉耆唐王城 : 位于焉耆县城西南约20公里的七个星乡附近。东经86°11′,北纬42°,西南距乡驻地约2.5公里,为唐代屯戍遗址。现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略呈长方形,东西700米,南北600米,周长约2 600米。城四隅有马面,北墙外面亦有马面二处。在遗址北约1公里,垂直排列着3个间距1里左右的土台,可能为当时的烽燧。城墙三面闭塞,东南方筑门,多为夯土结构,高约5 ...
焉耆阿克墩遗址 : 位于焉耆县城南20公里、四十里城子巴扎东南6公里。遗迹有一高大土墩,周长约200米左右,高十余米。墩顶平整,露出红土冲击层,墩顶北头有夯筑遗址,下有灶灰土,层次甚分明,可能为住人遗迹。在墩南沙土堆积中,发现人骨架及陶片甚多,可能为8世纪前后墓葬。土墩要早些,可能为后汉时的遗存。
焉不拉克古城遗址 : 位于哈密市西北三堡乡西南约6公里处焉不拉克村的阿勒土扎克。古城遗址坐落在一黄土冈北端,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50米。城址北墙与东墙已倒塌,西墙与南墙保存较好,最高处达5米,基宽3米左右。城墙为夯筑,亦有土坯垒砌者。垒筑方式不一,可能是经过几个时期的补修。城内房屋无存,只存几个窑穴。曾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铜器 ...
咽城 : 唐代城名。《资治通鉴·唐纪十六》:“副总管周智度攻突骑施、处木昆等部于咽城,拔之,斩首三万级。”此处之咽城,故址在今新疆额敏县。
咽面州都督府 : 唐代军府名。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以咽面部置羁縻都督府,隶北庭都护府管辖。故址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东南,阿姆河东北至阿拉尔湖西面地区内。
焉耆萨尔墩古城遗址 : 位于焉耆县北大渠乡六十户村西北2公里。 古城遗址面积不大,有内外两重。外城已模糊难辨,内城周长约388.5米,城门向南。原有夯土筑的高大建筑物,已残破不堪。在内城东北隅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圆形坑穴,大者直径3米,小者直径1米左右。坑穴内皆为粮食,有的已腐朽,变为土块,但很清楚能看到黄米、高粱等农作物。据当地老百姓讲,此城占地26.7公 ...
盐泽 : 古代史籍称作盐泽的地方在新疆有多处,《史记·大宛列传》盐泽,即今新疆已干涸了的罗布泊。又:明陈诚的《西域番国志》盐泽,《西域图志》作雅木什城。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南之雅木什旧城。
盐池古城 : 位于伊吾县盐池乡东南1.5公里。东经94°18′27″,北纬43°18′52″,海拔1 958米。古城破坏严重,多被垦为田地,城垣、房址均已无存,墓葬亦大都被夷为平地。现地表仅存许多大小坑穴,坑内尚有灰烬、红烧土等残留,还有一处长约6米的卵石墙基未被破坏。1958年,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首次对这座古城及周围墓葬、石建筑遗存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古城为周长30 ...
盐城古墓 : 位于乌鲁木齐南郊盐湖南岸天山。古墓共有两座,编为1号墓、2号墓。两墓均利用自然洞穴埋葬,相距100余米。2号墓墓葬大部分已被毁坏,不见葬具,葬穴东侧有殉马坑一处,殉葬的一匹马骨架完好,头部皮毛尚存,鞍具配饰齐全。2号墓出土随葬品有: 马络、铁衔、铁镳、肚带、尾带、木鞍、铁镫等马具;银红地宝相花纹锦、烟色暗花绸、蓝色染缬绢、黄色绢带结、 ...
盐泊州都督府 : 唐代军府名。《新唐书·地理志》盐泊州都督府,唐高宗显庆二年(657)以西突厥胡禄屋阙部置羁縻州都督府,隶昆陵都护府,总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后改隶北庭都护府。故址说法有二:一说是在今新疆精河县境内,一说是在今新疆克拉玛依市及其邻近地区。
盐禄州都督府 : 唐代军府名。唐置羁縻州都督府,隶濛池都护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后移隶于北庭都护府。今地大致在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
亚历山大里亚 : 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为了在中亚建立殖民地据点,在中亚地区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有8~12座。它们分别建在今阿富汗境内之赫里河、阿姆河、坎大哈、赫拉特,以及今塔吉克斯坦之库利亚布等地(亚赫苏河下游),通称之为“亚历山大里亚”。
亚尕其果勒吐尔 : 位于吐鲁番市胜金乡西16公里处的木头沟中,高20米,面积约占半亩。南面与千佛洞遥遥相对。建于唐代。亚尕其果勒吐尔,维吾尔语,意为“木头沟烽火台”。
亚历山大里亚·埃斯哈塔 : 中亚古城名。此城名意思为最远的亚历山大城。故址可能在今塔吉克斯坦之列宁纳巴德市区内(古忽毡与戈瓦特之间)。
焉耆 : 西域国名。亦作乌耆、乌缠、阿耆尼。《月藏经》作忆尼、亿尼。王都员渠城(见【员渠城】条注)。初属匈奴。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后属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又属匈奴。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班超击走匈奴,又属于东汉。唐初,附属突厥,太宗贞观八年(634)为唐所服,置焉耆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管辖。玄宗开元七年(719)后为唐朝所设置“安西四镇”之一。德宗贞 ...
雅布藏驿 : 清代地名。今新疆疏勒县属之牙布泉乡。亦称作雅布泉、牙甫泉。旧时为疏勒三大镇之一(疏勒三大镇是塔斯浑、雅布藏、羊达曼)。
牙吾龙遗址 : 位于哈密市东郊陶家宫乡牙吾龙村东北500米处。东经93°39′45″,北纬42°47′55″,海拔784米。在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80~90米的范围内,有灰烬层分布,在灰烬中还夹杂有零星的粉状白灰。采集物有大量陶片、兽骨、烧结物和隋五铢钱一枚、石磨盘一件。分析为隋唐时期的文化遗存。
雅木什城 : 清代地名。《西域图志》雅木什城。明陈诚《西域番国志》称作盐泽。今新疆吐鲁番市西之燕木什。
雅库若力烽墩 : 在尉犁县城东北约60公里处的库鲁克山南。烽墩建在一个剥蚀山丘上,小丘高20米,烽墩约4米见方,用土坯垒砌。南墙保存尚好,高约3米左右,中间有一缺口,类似门洞;后墙已经倾塌。在烽墩上下及四周一带散落着许多陶片,有红陶和灰陶两种,此外还有烽渣等物遗存。据有关专家判断,雅库若力烽墩应为汉唐时期的遗迹。
雅玛里克山古塔 : 位于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北端山腰。雅玛里克山,又称“妖魔山”、“福寿山”。古塔建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为空心砖塔,共9层。基座为六角形,线条流畅自然,收分合理。1972年某部施工时将塔炸毁,1985年园林部门又在原址重建一塔,高14米,但已失去原塔风貌。
亚尔墓地 : 位于哈密市五堡乡亚尔村南约100米。东经90°50′04″,北纬42°51′36″,海拔492米。墓区面积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20米,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或土坯墓,破坏较为严重。地表散布有陶片和少量石器,为青铜至铁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存。
亚卡巴格 : 中亚古城名。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之沙赫里夏勃兹城南约15公里。
亚尔湖烽燧 : 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亚尔湖村。东经89°02′,北纬42°59′~43°,海拔130米。烽燧为夯筑,夯层0.1米左右。基底呈方形二层阶梯状,第一层东西长14.4米,南北长18.6米;第二层东西长11.3米,由基底向上逐渐收拢呈梯形,约高5米。烽燧东壁出现裂缝,顶部一侧已倒塌。附近采集到夹砂红陶片和灰陶片。从烽燧建筑和陶片分析,此烽燧与交河故城为同时期遗存。 ...
新疆督办公署旧址 : 位于乌鲁木齐市区党委院内。公署有东、西两座大楼,西大楼建于1935年,东大楼建于1940年。两楼均为仿苏式二层黄色砖砌建筑,面积4680平方米。曾先后作为新疆督办公署和警备司令部的主要办公地点。1982年进行了维修,现保存完好。
信度城 : 中亚古城名。《悟空入竺记》信度城,以其城在信度河(印度河)畔而得名。故址在今巴基斯坦境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 创建于1930年8月,原名为新疆省立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现名。属综合性公共图书馆。20世纪90年代以前,馆址位于乌鲁木齐市新华南路,后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遂于1986年在环境优美的北京南路建设新馆,经过13年的建设,1999年10月新馆落成,向广大读者开放。江泽民总书记为该馆题写了馆名。该馆主楼4层,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设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