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丝绸之路周 | 一大波线上活动来袭~
为进一步践行总书记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上提出的丝绸之路精神,同时纪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遗成功,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将于2020年6月19日至24日举行首届“丝绸之路周”活动,本届主场设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主题为“丝绸之路:互学互鉴促进未来合作”。 活动期间,中国丝绸博物馆将联合丝路沿 ...
为进一步践行总书记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上提出的丝绸之路精神,同时纪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遗成功,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将于2020年6月19日至24日举行首届“丝绸之路周”活动,本届主场设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主题为“丝绸之路:互学互鉴促进未来合作”。 活动期间,中国丝绸博物馆将联合丝路沿 ...
活动详情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承办的“2020丝绸之路周”活动将于6月19日-24日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主题为“丝绸之路:互学互鉴促进未来合作”。活动期间,中国丝绸博物馆将联合丝路沿线各大文博机构、联盟、学校、文博大咖等发起诸多配套活动。其中,“丝路纹样填彩有奖游戏”是“20 ...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结束,从20个初评入选项目中选出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包括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广东“南海1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入围项目和其发掘意义进行了整理和介绍(资料来自中国文物报社)。一、陕西 ...
七百多年前,一名官员的任官经历,被视为个人和家族的身份荣耀。如今,卷卷文书,重现人间,墨迹如新,犹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书,为世人开启了一扇回望南宋的门扉。澎湃新闻获悉,继2019年“徐谓礼文书”在浙江武义县博物馆新馆展出后,5月15日至6月30日,“徐谓礼文书——南宋官制百科全书”将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展出。这些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文书 ...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8日在南京博物院举行。澎湃新闻获悉,由于目前尚处于疫情防控期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将控制规模,并首次尝试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传播方式,除了上线“国云展”平台、在南京博物院开幕新展览外,还将对“十大精品终评汇报会”、青年论坛,以及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和主旨论坛以及“博物馆之夜”活动进行 ...
近日,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墓地成功入选“201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项目是曾国考古近年来第四次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曾国考古发现是两周诸侯国考古工作中唯一连续获此殊荣的。可见,曾国考古的每一发现,都牵动着学术界的心弦。曾国被称为“挖出来的诸侯国”。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掘震惊学术界,也奏响了曾国考古的新篇章。关于曾国这个史 ...
在暂停对外开放108天之后,今天(5月10日)起,敦煌莫高窟正式恢复开放,至此,国内著名石窟全部对外开放。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李萍今天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截止到今日14:30,莫高窟恢复开放第一天参观人数为927人,整个参观现场井然有序。疫情防控期间,我们选出26个空间大、通风好、甬道宽、采光好的洞窟,并把它们分为若干条参观路线,每 ...
因为新冠疫情,大英博物馆依旧处于关闭状态,其网上项目则不断推出,其中包括开放下载190万张文物图像。据悉,大英博物馆原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开放文物图像下载,但在全球范围内博物馆关闭、展览取消的刺激下,决定提前推出发布该项目,以期为居家中的人们带来文化的慰藉。大英博物馆数据库搜索页面这也是大英博物馆在2007年推出在线目录后首次可以让用户 ...
疫情期间,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在3月遭遇了地震,除了萨格勒布大教堂和城市中心的许多民居历史建筑外,许多文化机构也遭受了严重破坏。目前,萨格勒布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博物馆被评定为不安全,或是陷入了危险之中。目前,地震后的文物损坏清单正在进行中。但毫无疑问,对建筑物、馆藏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抗震保护措施需要升级,所有危害评估研究都明确指出 ...
《易经》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近日被命名为“河洛古国”隐约传达出,它不仅仅是考古学意义上的仰韶文化晚期的巨型聚落遗址,保留了距今5300年古国时代拥有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这一发现被认为“实证了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河洛地区是当时最具 ...
央视新闻5月9日消息,近日,出土于安徽阜阳的被盗文物商代兽面纹铜鬲正式回归安徽博物院,这是全国被盗文物信息平台建立后第一例成功追索的被盗文物。这也意味着,这件被盗流失32年的珍贵文物终于正式回归了故乡。央视新闻客户端 图据了解,商代兽面纹铜鬲为国家一级文物,1947年出土于安徽阜阳,1957年征集入安徽省博物馆,1988年12月被盗流失在外。2017 ...
近日 ,“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上博文房供石的主要捐赠者胡可敏女士的父亲胡兆康也是著名供石收藏家,其珍藏的供石现收藏于上海南翔古猗园“顽石斋”中。本文作者自小生活在古猗园旁,熟谙园中水石妙趣。本文从古代文人的赏石、书画、园林关系着手,认为山水画的文脉与中国古典赏石的根底本就一脉相承。上海博物 ...
曾国藩与蒋式芬均为晚清重臣,二人在书法上又都有极高的造诣,有书法作品传世。本文从曾国藩、蒋式芬的人生际遇出发,得出相差40岁的曾、蒋二人有着相似的士大夫文人情结;又从存世的诗文、书法资料,探析两人的心路历程和艺术追求。本文由作者授权刊发,原刊于《文人墨色》。曾国藩《“灵芝绛阙”七言联》纸本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 ...
《忆松图》是清代画家戴熙创作于1847年的一幅山水画,描绘的是军机大臣祁寯藻的故乡景色。这幅作品并非画家亲历所得,且题跋表达出抑郁之情,画家真实的创作意图值得探讨。本文通过历史细节的勾连,综合戴熙作为画家、学者、官员等多重身份的相互作用,尝试揭示出其创作《忆松图》的动机,以及鸦片战争期间的政治格局之一斑。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忆松图》 ...
2020年5月11日,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智慧城市与新兴产业委员会(城新委)联合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旅游发展委员会、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部共同发起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网络研讨会,主题为“中乌文旅产业合作:蓄势待发”。 双方就两国疫情期间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合作前景进行交流讨论。多方参与共同关注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网络研讨会是新冠疫情背景 ...
5月11日至12日,总书记赴山西考察,第一天就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调研历史文化传承与交流。他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
敦煌莫高窟自5月10日起恢复开放5月10日,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敦煌莫高窟恢复开放。开放后莫高窟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开放制度每日限流1800人,分为6个时段,每个时段仅300人,且采取只参观开放面积较大且空气流通较好的八大洞窟的方法,观众10人一组进窟参观。开放首日,莫高窟旅游接待工作秩序井然,游客参观体验良好。观众有序间隔排队验票 ...
图:敦煌257号洞窟的《九色鹿经图》(局部)穿越千年风沙,画中人落入凡间,“九色神鹿”、“善事太子”、“飞天女神”、“五百强盗”……这些敦煌壁画人物最近在网络上成了热议话题。4月17日,由敦煌研究院、腾讯影业和腾讯动漫联合出品的5集“敦煌动画剧”,在微信小程式“云遊敦煌”上线,播出后顿时走红网络。“云遊敦煌”将敦煌石窟丰富的壁画内容搬 ...
在暂停对外开放108天之后,敦煌莫高窟自今日起恢复开放。为全面做好莫高窟恢复开放的各项准备工作,敦煌研究院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沿着游客参观路线,对疫情防控措施、游客参观流程、安全风险评估、疫情应急预案等进行了全面指导和检查。在今日开放后,敦煌研究院全体工作人员也按照《敦煌莫高窟疫情期间旅游开放工作方案》,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 ...
5月10日至13日每晚21时20分,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出品的四集电视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播出。该片由著名纪录片人周兵、蔡小敏任艺术指导,秦川任总导演,安秋任导演、撰稿,分为《石窟鼻祖》《敦煌丹青》《东方微笑》《国家宝藏》四集,聚焦甘肃三千里石窟走廊上的四大石窟群——凉州石窟群、敦煌石窟群、天水石窟群、陇东石窟 ...
继故宫博物馆在五一实施有序开放后,澎湃新闻获悉,著名的文化地标——敦煌莫高窟自2020年5月10日起恢复开放。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今晚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敦煌莫高窟自2020年1月24日起暂停开放,这次重新有序开放的背景是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转变,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分级分区精准施策,做好安全有序复工的有关要求,结合莫高窟开放条件 ...
为全面做好疫情期间敦煌莫高窟恢复开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5月9日,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马世林和党委委员、副院长程亮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沿着游客参观路线,对疫情防控措施、游客参观流程、安全风险评估、疫情应急预案等进行了全面指导和检查。马世林在安检通道检查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马世林重点围绕游客参观流程,深入了解了游客流线改进、防控措施落实、 ...
5月11日傍晚,总书记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昨天现场风很大,总书记的到来,让我们备受鼓舞。”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主任宁波仍然激动不已。 “作为从事文物保护的科技工作者,我们将加倍努力,用现代科技保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让千年石窟‘活’起来。”宁波5月12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 ...
作为在新中国成立后新发展起来的考古学分支,秦汉考古的工作量和学术成果一直位居各时段考古的前列。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中,各地考古工作者继续坚持田野考古,基本建设考古和主动性考古并重并举,不仅在城市和聚落、丧葬制度、手工业生产、简牍文字、画像艺术、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等方面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而且更以秦汉考古的重要发现为基础,紧密围 ...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其夹处于秦汉和隋唐两大帝国之间,我们经常会使用过渡时期这一概念。历经长达四个世纪之久的战乱和分裂局面,这一时期的物质文化面貌呈现出强烈的阶段性、地区性和不均衡性。中国古代的都城制度、墓葬制度、建筑技艺、手工业生产、佛教艺术都在这一时期发生剧变,呈现出明显的承上启下特点,为秦汉 ...
隋唐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其疆域是由游牧地区和农业地区组成,东北的契丹、奚、室韦和靺鞨,西北的突厥、回纥、吐谷浑,西南的吐蕃、南诏等民族共同构成隋唐帝国集权统一的多样化。2019年的考古涉及的空间范围覆盖隋唐帝国强盛期的全部疆域,从帝国首都长安到边陲城镇,用考古学方法探索隋唐时期帝国政治架构、 ...
宋以后的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中按朝代划分的一个阶段,它在中国考古学学科领域中建立最迟,发展相对较晚。最初一般被称为宋元考古,后来时代上拓展为宋元明考古。2015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的专业委员会名称定为“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显示出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这一学科领域关注时段的延伸。宋元明清考古学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畴,以往曾 ...
2020年5月10日下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04期)之“崧泽王和他的时代——长江下游史前文明探源”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林留根研究员以“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为启,阐述了长江 ...
“在小清河应急防汛工程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中,共登记43处文物点,35处为新发现,其中高青县6处,现已发掘4处,分别为胥家村遗址、曹坡遗址、拥护遗址和夏庄遗址。”高青县文物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胥家村遗址中发现的“扇形”“马蹄形”唐代墓室,是山东首次发现。 发现“扇形”“马蹄形”唐墓 胥家村遗址(墓地)位于高青县黑里寨镇胥家村南约50 ...
图为辽代白塔。内蒙古文物局供图 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11日电 (记者 李爱平)记者11日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政府获悉,针对媒体报道的辽代白塔修缮滞后情况,目前,该辽代白塔抢救性加固工作已于5月11日完成,后续修缮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武安州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内的辽代白塔约有1000年历史。 记者 ...
发现之旅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县古勒巴克乡兴地村西南约 57 千米孔雀河中游北岸的荒漠中。遗址作为大碛古道沿线存数不多的军事古迹,是古代中央政权治理西域和维护丝路交通的重要历史见证,与孔雀河沿岸其他 10 处烽燧遗址以“孔雀河烽燧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9 年 11 月开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 ...
编者按 5月10日至13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策划出品的四集电视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播出。这部历时2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纪录片,首次采用4K超高清画质全方位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石窟群,特别是甘肃三千里石窟走廊殊胜的艺术造像、壮美的历史画卷,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一场中国石窟艺术的视觉盛宴。发现石窟里的精彩中国与中国石窟 ...
▲ 图为正在工作的考古人员当代无法手工复制的龙山时期彩陶随葬品、“扇形”“马蹄形”等山东首次发掘出的唐代墓室形制、坐落在古“济水”航道上的大型墓群遗迹……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镇胥家村南约500米处,胥家村南遗址(墓地)正紧张发掘中,目前,已确定龙山时期、战国到汉代、唐代三大文化层。▲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刘文涛正在进行考古工 ...
古物与人 拉斯海马酋长国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东北部,扼守霍尔木兹海峡,北望伊朗,东临阿曼,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冲,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2019 年 11 月 22 日,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师生一行 6 人抵达拉斯海马,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英国杜伦大学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始为期一个月的考古发掘。 我们此次发掘的是朱尔法港口遗址保护区的 ...
“文明之间”系列·文研讲座1632019年12月19日晚,“文明之间”系列讲座最后一讲、“北大文研讲座”第一百六十三期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1报告厅举行,主题为“丝绸之路:一个跨文明的交流系统”。文研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玉麒主持。荣新江教授本次讲座是文研院推出的为期一年的“文明之间:交融与再造 ...
石器原料是史前人类制造工具和从事生产、生活活动最为重要的物质资料。对石料性质、来源与开发利用方略进行研究,对于揭示史前人类的工具制作水平、资源的认知开发能力以及人群流动模式和栖居策略等具有重要意义。近日,《考古学与人类学科学》(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发表了题为“Lithic raw material economy at the Huayang si ...
经过长达6年的发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已基本确定:位于新疆奇台县境内的石城子遗址就是东汉耿恭驻守的“疏勒城”旧址。历史上,东汉将士曾在这里与匈奴发生激战,涌现出耿恭等一批青史留名的英雄人物。如今,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这座经历过血雨腥风的丝路重镇重现真身。负责石城子遗址发掘工作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田小红在发 ...
4月5日,杜永卫在工作室修饰泥塑细节。新华社发(杜哲宇摄) 敦煌彩塑是一种传统雕塑工艺,以木头为骨架,敷以粗泥塑形,最后彩绘上色。60岁的杜永卫是敦煌彩塑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17岁来到敦煌莫高窟工作,从事彩塑修复临摹工作40余年,其作品远赴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展出。如今,杜永卫在闲暇之余招收徒弟,开设研学班,让 ...
导 语:2019年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起,考古汇以原创为主,重点推介2019年及此前山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以便更多的同行和关心山西考古的朋友们了解山西的考古工作。从本期开始,考古汇将推出“山西新中国考古70年”系列文章,希望读者朋友们了解山西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考古收获与研究成果、研究 ...
导 语:2019年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起,考古汇以原创为主,重点推介2019年及此前山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以便更多的同行和关心山西考古的朋友们了解山西的考古工作。从本期开始,考古汇将推出“山西新中国考古70年”系列文章,希望读者朋友们了解山西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考古收获与研究成果、研究特点、未来着力点等,并能给予 ...
2020年5月8日,(杜尚别,夏冉)5月6日,据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的消息称,日前,在该国哈特隆州的北部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贵霜王朝时期的贵族墓葬,在墓葬中发现了一些生活用品和首饰等物品。 此次考古队的负责人是历史学博士,考古学家杜戊迪教授。 根据考古学家所发掘出土的材料来看,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一些装饰有玛瑙的黄金饰品, ...
10月28日晚七点,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贾维维博士应邀以“甘肃瓜州榆林窟第三窟壁画的图像与文本——兼论西夏石窟造像体系特征”为题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进行学术讲座。讲座由熊文彬教授主持,杨清凡博士担任评议人。本场讲座作为“大吉青年藏学家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四场,吸引了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众多师生和大吉博物馆等相关机构 ...
12月15日晚七点,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沙武田教授,应邀以“敦煌图像中的唐蕃关系——瓜州榆林窟第25、15窟‘双窟’研究”为题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进行学术讲座。讲座由熊文彬教授主持,张延清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本场讲座是“大吉青年藏学家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十场,吸引了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众多师生和社会人士前来 ...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转变,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分级分区精准施策,做好安全有序复工的有关要求,结合莫高窟开放条件和游览特点,经报请省主管部门批准,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敦煌莫高窟自2020年5月10日起恢复开放。 为做好莫高窟旅游接待和疫情防控工作,现将具体事宜公告如下: 一、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9:30-17:00 ...
摄影 / 吴健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转变,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分级分区精准施策,做好安全有序复工的有关要求,结合西千佛洞开放条件和游览特点,经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西千佛洞自2020年5月11日起恢复开放。为做好西千佛洞旅游接待和疫情防控工作,现将具体事宜公告如下:一、开放时间开放时间:8:30-17:30售票时间: ...
摄影 / 吴健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转变,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分级分区精准施策,做好安全有序复工的有关要求,结合榆林窟开放条件和游览特点,经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榆林窟自2020年5月11日起恢复开放。 为做好榆林窟旅游接待和疫情防控工作,现将具体事宜公告如下: 一、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9: ...
核心阅读 2019年度重要考古发现众多,竞争激烈。今年,公众和考古领队、评委们第一次“在云端”同步见证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诞生。 陕西省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每一项考古新发现都深化了我们对于一个学术领域的认识,也提出了一个新的线索和需要持续关注的研究方向,实证文明发展历程 ...
核心阅读 古城遗址平面方正规整、内部中轴对称,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城门及城内发现的多处陶水管排水设施,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4000年前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实证。古城出土的各类遗存,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原龙山文化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特质,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各区域文明交汇融合的 ...
重走丝路之尼泊尔考察记(上)马拉王朝古老的王宫坐落于帕坦市的杜巴广场。 胡芳 摄课题组成员与在尼青海企业家合影。 李赫 摄参与座谈的尼泊尔学者。 胡芳 摄天利书店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中国汉藏文书籍。胡芳 摄加德满都山谷一隅。孙发平 摄导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历史上,河湟文化从来就是一条流动的河流,不断与其他文化的大河交 ...
日前,浙江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召开《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立法工作“双组长”会议,通报立法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姒健敏主持会议并讲话,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成岳冲出席会议,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等部门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