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第六届(2017年度)陕西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

第六屆(2017年度)陝西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一年一度的陝西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自創辦以來,備受公眾及媒體關注,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肯定和支持。2018年1月22日,第六屆(2017年度)陝西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將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學術報告廳隆重開幕。屆時,來自省內五家考古發掘資質單位的十項考古及文物保護專案將向社會公眾及媒體進行報告,知名專家進行點評,報告人與公眾互動交流。  主

• “来自释迦牟尼佛的故乡——尼泊尔国家博物馆馆藏珍品中国首展”首次对公众开放

昨日,“来自释迦牟尼佛的故乡——尼泊尔国家博物馆馆藏珍品中国首展”首次对公众开放。本次展厅是有着极具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一方天地,里面承载异国风情的文物藏品,甫一开放,便吸引了许多前来观展的游客。观众走进华公馆展厅位于“华公馆”。华公馆是安仁华侨城斥资2000万元,根据对刘体中、刘元汤、郑子权三座老公馆空间的可逆性改造和修缮,将三个公馆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引入中华文化促进会、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共

• 讲座回顾|石窟遗址的复原与重构

本文为2017年12月10日OCAT研究中心举办的“石窟遗址的复原与重构”对谈活动纪要文字经主讲人修订2017年12月10日,OCAT研究中心邀请鲁迅美术学院焦琳博士与中国人民大学刘韬博士进行“石窟遗址的复原与重构”主题对谈。两位青年学人分别结合各自的研究经历对石窟遗址复原与重构的方法及意义进行阐述,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保管所于灏所长出席并参与讨论。刘韬的发言涵盖以下几个方面:20世纪初年国外探险队

• 中外考古类学术论文如何做到交流无障碍

本期内容整理自《文物》杂志官方英译版(Chinese Cultural Relics)主编关学君老师的主题报告,从中西方文化差异、学术翻译的原则、性质、定位、话语权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考古类学术论文翻译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并阐发了对译介与传播的思考和期待。

• 青州地区佛教造像

北魏 永安二年 韩小华造弥勒像20世纪60年代以来,山东博兴、无棣、诸城、青州、昌邑及惠民等地陆续出土了近千件佛教石造像和百余件金铜造像。自北魏历经东魏、北齐、隋、唐至北宋,时间跨度达500余年,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风格之鲜明,确立了山东作为中国东部佛教艺术中心的地位。尤为难得的是东魏、北齐时期的作品出土较多,并富有地方特色,弥补了这方面资料的不足。由于青州地区处在佛教发展的南北两大板块之间,其

• 刘玉珠: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者的底线和红线

10月20日下午三点,十九大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二楼新闻发布厅举行第三场集体采访,邀请文化、艺术领域代表谈文化发展开创新局面。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回答记者提问。代表们集体亮相(人民网记者 于凯 摄)刘玉珠: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好。我叫刘玉珠,是一名文物工作者,服务于国家文物局。我觉得作为一个职业来讲,文物工作这个职业是世界上最崇高的职业。

• 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马帮

诗河横断山脉横亘西南,原始森林莽莽苍苍,在云南的高山峡谷和茂密丛林之间,曾经存在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千百年来,数不清的马帮行走在这条险峻的道路上,将云南的茶叶等特产运到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同时在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架起了一道文化交流和融汇的桥梁。悠扬的马铃声,至今仍在古道途经的每一道山谷、每一片原野、每一个村寨中回荡,那青石板上深深的马蹄印痕,也在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一个个如泣如歌的动人故事。这 ...

• 大佛东来——云冈石窟第3窟原比例复制项目落成揭幕仪式在青岛举行

2017年12月16日,云冈石窟第3窟西后室原比例三维打印复制项目落成揭幕仪式在山东省最大的单体文化中心——青岛城市传媒集团广场举行。这是云冈石窟研究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精神,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的重要里程碑,是山西云冈石窟研究院、青岛传媒集团在落实“让文物活起来”“ ...

•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

先秦以来,匈奴就是中原华夏政权的北边威胁。战国时期燕国有长城防御匈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了对付匈奴,秦始皇修长城,蒙恬戍边塞,也都是为了抵御匈奴人的铁骑南下。刘邦即位初年,曾经试图用武力对抗匈奴,结果被匈奴人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附近),险些被擒。其后他采纳了娄敬(即刘敬)的和亲之策。刘邦死后第二年,匈奴单于冒顿曾经挑衅说,要娶寡居的吕太后为妻。吕太后忍气吞声,亲自修书一封,说单于过听,哀家其实 ...

• 江西发现神秘遗址 规格级别仅次于故宫太和殿

  “极宏伟”  160年前  清末名臣曾国藩游历龙虎山大上清宫时  曾为这座洞天福地  皇家宫观的瑰丽壮观深深折服  (大上清宫遗址全景照)  百多年后  一度被湮没在山林杂草中的大上清宫遗址  经过3年多考古发掘层层梳理中  我国元、明、清,乃至宋代的  大上清宫的布局脉络终于渐渐清晰  (大上清宫遗址考古发掘照)  印证了龙虎山人代代相传的  有关大上清宫的  “两宫、十二殿、二十四院,富贵不可 ...

• 西域都护府所在地初步确认 在轮台县奎玉克协海尔古城

  新疆晨报讯 (文/记者赵梅 图/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提供)近日,经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初步确认,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境内的奎玉克协海尔古城,就是西域都护府的所在地。  多种方法结合初步确认  公元前60年,西汉统一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近百年来,学术界一直在探寻西域都护府的所在 ...

• 细数2017年六大考古新发现花落谁家

  2018年1月16日,备受瞩目的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终于出炉。从四万多年前择洞而居的新疆通天洞古人类到四千多年前以洞为家的南山先民、从活跃的曾国到沉睡的中山国、从海岱地区年代最早的城址到金代山祭遗存。这些考古项目为何能突出重围,经层层筛选后成为2017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下面就来看看这些考古发现的精彩何在吧!  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曙光初现,四万年前的一把火  新疆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什么样?在 ...

• 中孟考古合作丰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内涵

  中国与孟加拉国的友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交的纽带,中国高僧法显、玄奘西行取经,孟加拉国高僧阿底峡赴华传教,为双方文化交流开启了先河。如今,两国围绕阿底峡高僧等的考古研究让这段历史更加清晰,丰富了“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内涵,增进了两国民心相通。  阿底峡出生于多年前,出生地在现孟加拉国的孟什甘杰县(古时地名毗诃罗普尔)。1042年,阿底峡应邀到西藏传播佛 ...

• 中国十余载考古研究解秦人系列历史问题

甘谷秦家坪遗址(周秦)。  秦人来自哪里?如何迁徙入主中原?秦文化怎样形成及变迁?十余年来,中国多家文博单位联手对陕西、甘肃及宁夏境内进行了持续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解开了一系列被众说纷纭的秦人历史问题。  作为这一项目的发起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通过联合考古,目前对于秦文化的形成及变迁有了更早的认识;确定了秦人本是东方民族,西迁到甘肃东部 ...

• 会议资讯丨“意大利就是一件大文物”:《意大利古建筑散记》恳谈会

“意大利就是一件大文物”《意大利古建筑散记》恳谈会主办意大利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人民文学出版社地点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中心时间2018年1月17日(星期三)15:00语言汉语 意大利语报名自由入场陈志华 著王瑞智 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7月陈志华先生于意大利做访问学者期间,遍访意大利的近二十余个历史文化名城,数百幢古建筑,并用自然优美,精确平实的笔调,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俗等多

• 3000多岁的残垣断壁震撼考古专家

  一段残存只有三四十厘米高的残垣断壁为何让考古专家感到壮观?几只残破陶器底部的黑色颗粒为何让考古发掘者感到欣喜?颜色发红的坚硬土墙究竟有什么样的经历?泥土中大致呈直线排列的黑色圆点又是什么……  1月12日,贾汪庙台子商周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历经三期、跨度15年的商周聚落遗址发掘工作告一段落。通过对每一处遗迹现象、每一件出土生产生活工具的解读,徐州地区3000年前商周时期的文化面貌、 ...

• 唐宰相韩休与夫人墓志内容公布 考证补充史料记载

 记者12日从陕西历史博物馆获悉,该馆首次公布了唐代宰相韩休和夫人柳氏的两方墓志内容和研究成果,考证补充了史料记载,为后人研究韩休及其家族成员的生平提供了新的资料。  唐代宰相韩休直言敢谏,刚正不阿。他的儿子韩滉是画家,所画《五牛图》为传世名画。韩休与夫人柳氏的合葬墓发现于西安市长安区,出土了墓志、侍女俑等文物,还发现了历经千年未褪色,仍清晰可见的精美壁画。  在考古发掘结束之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 ...

• 武威亥母寺遗址出土250余片西夏文献

  记者近日从省文物考古所获悉,武威亥母寺遗址两年来共发掘250余片西夏文献,这是继黑水城、西夏陵、拜寺沟方塔、山嘴沟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地发现西夏文文献后,出土数量最多、最集中的一次,极大地丰富了西夏学研究的文献资料。  武威亥母寺遗址是西夏时期创凿的藏传密教静修之地,也是我国现存较早的藏传佛教遗址。遗址由4个洞窟及窟前建筑遗存组成,面积9800平方米。近两年,省文物考古所清理发掘洞窟两座(01、03窟),清 ...

• 西迁到中亚的大月氏被中国考古人找到了

  西部网讯 记者从1月15日举行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科研成果汇报会上了解到,经过多年的寻访,来自中国的考古工作者终于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交界区域找到了大月氏人西迁后留下的踪迹。  按照史料的记载,为了躲避匈奴,大月氏开始了西迁,并最终在“妫水”(今阿姆河)北岸安顿下来。只是定居到这里的大月氏人就像突然消失了一样,后世各国的考古工作者苦苦找寻多年,都找不到它留下的踪迹。  直到2016年,来自 ...

• “宁镇扬三地考古成果展”在江苏镇江开展 扬州“隋炀帝墓”等考古成果亮相

  《铲释三城——宁镇扬三地考古成果展》于1月14日在镇江博物馆开展,记者从扬州市考古部门获悉,“蜀冈古代城址”、“曹庄隋炀帝墓”等一批有影响的考古成果纷纷亮相。与此同时,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还精选了76件文物参展,其中不乏很多首次展出的文物。据悉,这一成果展,将于2月底亮相扬州,届时,市民朋友在扬州博物馆可以一饱眼福了。  宁镇扬考古成果展开展  “曹庄隋炀帝墓”等成果亮相  宁镇扬三地人杰地灵、历史 ...

• 5000余件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获保护修复

  记者日前从甘肃省文物考古所获悉,2017年1400余件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获保护修复。从出土至今,5000多件相关文物得到保护修复。  马家塬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发掘于2006年。马家塬遗址是秦文化与西戎文化发现与研究的重要成果,是“2006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术保护室主任邓天珍介绍,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达上万件。由于出土文物质地差异很大,保存状况各异,加之文物深埋地下数千年 ...

• 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榜单发布,看看都有哪些?

 2018年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首先宣布了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六项入选项目,它们分别是: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山东济南市章丘区焦家新石器时代遗址;福建明溪县南山遗址;湖北京山县苏家垄周代遗址;河北行唐县南桥镇故郡东周遗址;吉林安图县宝马城金代遗址。六项入围项目分别为:广西隆安县 ...

• 中蒙联合考古队揭开蒙境内最大匈奴“三连城”身世之谜

  蒙古国境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匈奴“三连城”可能是《史记》等中国汉代文献中记载的匈奴祭祀、会盟之地。中国社会科学院16日在北京宣布,中蒙联合考古队上述考古成果获得2017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国外考古新发现”奖。  该发现也是中蒙两国13年考古合作的一个“里程碑”,对研究匈奴史、汉匈关系史具有重要价值。中国社科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巍评价:“这是中国学者把自身发掘古代城址的意识和经验,持之以 ...

• 中国考古学家在北巴克特里亚地区发现古月氏遗存

拉巴特一号遗址遗址区地形。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供图  记者16日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获悉,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2017年在王建新教授和梁云教授的带领下在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发掘了52座墓葬,属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游牧文化,并调查了塔吉克斯坦贝希肯特谷地的同类墓葬,此类遗存分布于北巴克特里亚地区。中乌学者配合工作。 西北大学中 ...

• 西北大学搞了一个大发现 苦寻多年的大月氏被中国考古人找到了

  1月15日举行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科研成果汇报会上爆了一个猛料,经过多年的寻访,来自中国的考古工作者终于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交界区域找到了大月氏人西迁后留下的痕迹。  按照史料的记载,为了躲避匈奴,大月氏开始了西迁,并最终在“妫水”(今阿姆河)北岸安顿下来。只是定居到这里的大月氏人就像突然消失了一样,后世各国的考古工作者苦苦找寻多年,都找不到它留下的踪迹。  直到2016年,由王建

• 苦寻多年的大月氏被中国考古人找到了

​​​2017年,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通过对乌兹别克斯坦拉巴特墓地的发掘,以及对塔吉克斯坦贝希肯特谷地的调查,确定了这一区域内,在公元前二世纪末到公元一世纪初,存在着一种周边同一时期的文明有所区别,具有明显自身特征的文化。​​这一区域历史上被称为北巴克特里亚地区,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兵锋,希腊文明首先进入了这里,并且留下了许多遗存。在之后这里又是贵霜帝国控制的区域,这一区域墓葬里 ...

• 宁夏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出土甲骨文 是目前中国发现甲骨文最西北部的一处遗址

  近日,宁夏彭阳姚河塬商周遗址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境内商周遗址发现甲骨文最西北部的一处遗址。  姚河塬商周遗址位于宁夏彭阳县新集乡红河支流李儿河、小河切割形成的塬地上,面积60余万平方米。2017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目前经勘探发现壕沟、墙体、道路、储水池、水渠、铸铜作坊区、制陶作坊区等遗迹。墓葬区勘探发现墓葬60余座,截至目前已发掘墓葬18座,其中甲字形大墓2座,竖 ...

• 中孟联合考古发掘孟加拉国佛教遗址获进展

  经过中孟联合考古队4年的持续发掘,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的面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专家认为,这个藏传佛教高僧阿底峡的诞生地已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这是记者14日从在长沙举行的2017湖南考古汇报会上获得的信息。  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位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市蒙希甘杰县,发现于2010年。据考证,该地区在9至12世纪是孟加拉国数 ...

• 历时14年精心打造 《大足石刻全集》正式出版 成迄今关于大足石刻最全面最权威的考古研究报告

重庆客户端-华龙网1月12日11时21分讯(记者 戴文彬) 今(12)日,记者从重庆出版集团获悉,日前,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重庆市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大足石刻全集》(总计11卷19册),由重庆出版社与大足石刻研究院强强联手,历时14年精心打造,正式出版。《全集》的出版,成为研究和保护大足石刻的权威文献,也是 ...

• 2017-2018年度佛教与东亚文化国际研修班

法鼓文理学院中古史研究資訊2017-2018年度佛教与东亚文化国际研修班:讲座系列,研讨会/论坛与参访台湾法鼓文理学院丶圣严教育基金会丶中山大学人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 (广州)丶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佛学论坛於2018年1月13—21日,假法鼓文理学院联合举办「佛教与东亚宗教密集研修班」,诚邀海内外青年学子参与!地点:台湾法鼓文理学院时间:2018年1月13-21日1月13日:报到,开幕式,研讨会主题演讲;1月14—15日:研讨会;1 ...

• 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造不闭馆 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浓缩陕西历史文化精华

  日前,记者从陕西历史博物馆获悉,该馆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从2008年开展至今,已经连续对外展出9年时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旧有的陈列已经不能反映陕西文博事业的新成就。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陕历博从1月7日关闭基本陈列,进行全面提升改造,5月18日将以新的面貌迎接观众。  基本陈列改造期间,为保证游客的正常参观,该馆于2018年1月9日推出“三秦华章 光耀四方——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该展 ...

• “神秘敦煌”绽放深圳 沉浸式体验震撼人心

2017年12月30日,由敦煌研究院携手绽放文创投资有限公司举办的“神秘敦煌”文化展,在深圳华侨城欢乐海岸创展中心盛大开幕。展览展出了逾100件敦煌瑰宝,除接近原比例复制的莫高窟最大的涅槃佛以外,展品还涵盖了“北魏259窟坐佛像”在内的10件珍贵彩塑复制作品、50幅临摹壁画、北宋“千手千眼观音图”等12幅卷轴绢画以及“金刚经”在内的19件法藏、英藏复制文献。前所未有的展品数量及完整度,配合覆盖OCT创意展示中心3层建筑及周 ...

• 文化连接科技 科技赋能文化 敦煌研究院与腾讯携手共建“数字丝路”

12月29日,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在北京共同举办签订《腾讯与敦煌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暨“数字丝路”计划发布会,双方计划将敦煌研究院多年科研成果与腾讯最新科技进行深入合作,让更多人体验到敦煌之美,进一步扩大敦煌石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同时,双方携手启动“数字丝路”计划,致力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交流,让更多人类文化IP在数字经济时代大放光彩。腾讯将从新技术与泛娱乐文化生态两个维度与敦煌研究 ...

• 中国土遗址破保护难题 百余项重点文物工程享成果

  资料图。图为“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应用于土遗址保护前后对比图。敦煌研究院供图  中新网兰州1月9日电 (记者 冯志军)敦煌研究院9日披露,该院凭借“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于日前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文物保护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这项研发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甘肃、新疆、宁夏等10省(区)113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资料图。图为“

• 专家座谈儒学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近日,儒学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座谈会在曲阜召开。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唐炜、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周晓波、济宁市文物局局长丁海燕、曲阜市政府市长彭照辉,来自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国孔庙保护协会20余家会员单位代表参加座谈。  座谈会由中国孔庙保护协会会长、曲阜市文物局局长孔德平主持。周晓波、丁海燕、彭照辉先后致辞。曲阜市文物局纪委书记张龙介绍了儒学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开展情况和《 ...

• 以色列文物管理局在工地发现拜占庭时代修道院遗址

  上周三(12 月 20 日),以色列文物管理局 (Israeli Antiquities Authority) 称,在该国一处建筑工地上,相关工作人员发掘出土了一座有着 1500 年悠久历史的修道院遗址,包括一块装饰有鸟类图案的马赛克地板。据悉,在扩张贝特谢梅什 (Bet Shemesh) 市南部山区内的极端正统派 (Ultra-Orthodox) 地区之前,工作人员在发掘过程中意外发现了这座拜占庭时代修道院(包括一个教堂)。以色列文物管理局局长本亚明•斯托尔 ...

• 新扫描技术解密木乃伊椁“密码”让文物活起来

  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扫描技术,在不破坏木乃伊椁的前提下,读取上面的文字,破解了考古学一大难题。  椁又称套棺,是套于棺外的大棺。古埃及人用废弃采购单或纳税申报单粘糊成椁。这些单据用纸莎草纸制成。单据上文字是对古埃及人生活的珍贵记录,但因为有浆糊和石膏掩盖,考古学家如果不破坏椁就无法读取这些文字。  伦敦大学学院和曼彻斯特大学研究人员用不同频率的光扫描木乃伊椁,使隐藏的象形文字变得发光可见。  ...

• 以色列文物管理局发现 2700 年前耶路撒冷总督印章

  图为以色列文物管理局发掘人员什洛米特•韦克斯勒•波多拉赫 (ShlomitWeksler-Bdolah)手持展示这枚珍贵的黏土雕刻印章。该印章文物尺寸为 13 x 15 毫米,厚度为 2-3 毫米。图片来源:法新社/加利•泰邦。  为以色列文物管理局发掘人员什洛米特•韦克斯勒•波多拉赫手持展示这枚珍贵的黏土雕刻印章。该印章文物尺寸为 13 x 15 毫米,厚度为 2-3 毫米。图片来源:法新社/加利•泰邦。  中国 ...

• 法国网站发起在线众筹集资拯救损毁城堡

图为资料图片,显示了 La Mothe-Chandeniers损毁城堡的鸟瞰景象。图片来源:法新社/纪尧姆•苏万特。图为 2017 年 11 月 3 日拍摄的资料图片,显示了 La Mothe-Chandeniers损毁城堡的部分景象。图片来源:法新社/纪尧姆•苏万特。  中国文物网1月4日编译报道:这是一个童话式古老城堡的现代轶事,通过在线众筹集资工作,组织机构筹集了 160 万欧元(约合人民币 1249.13 万元),用以修缮坐落在法国西部莱斯特鲁瓦穆蒂 ...

• 印度采取措施保护泰姬陵限制本国游客每日参观人数

图为 2018 年 1 月 3 日拍摄的资料图片,显示了两名男子骑车经过位于印度班加罗尔 (Bangalore) 的泰姬陵模型。图片来源:法新社/曼珠纳特•基兰。图为 2018 年 1 月 3 日拍摄的资料图片,显示了大批人群聚集在印度阿格拉 (Agra) 泰姬陵门前,等待入园参观。图片来源:法新社/多米尼克•法赫特。  中国文物网1月4日编译报道:印度将限制每日游览泰姬陵的本国游客人数,力图保护这座展现爱情力量的十七世纪标志性古迹和 ...

• 考古发现以色列四世纪教堂 内有马赛克地板

考古学家在以色列中部城镇贝特谢梅什发现一所大基督教堂或修道院,里面有马赛克地板和十字架。  据Christian Today消息,根据挖掘出的陶瓷制品和硬币推测,该教堂朝东,建于四世纪,在之后的三百年中可能扩建成为修道院,然后由于不明原因在第七世纪遭到遗弃。  据以色列《国土报》(Haaretz)报道,该教堂是在以色列准备扩建贝特谢梅什中工人挖土时发现的,之后考古学家被召集来勘测该地点。去年八月,考古学家发现了古代石头 ...

• 大英博物馆:用“新”的方式续写未来

  大英博物馆是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拥有西方最大的中国文物收藏。2017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主要赞助人何鸿卿爵士(Sir Joseph Edward Hotung)一起为大英博物馆新改造完成的“中国和南亚艺术馆”(Gallery of China and South Asia)揭幕,而直到近日,新馆才正式向公众开放。  现任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Hartwig Fischer)主持了博物馆的全面改造工作。新的“中国和南亚艺术馆”——原名为“何 ...

• 古老“敦煌菜”拓研究领域 加速回归现代餐桌

图为莫高窟61窟压面图。 高启安 摄  历经十多年时间,由敦煌遗书和敦煌壁画中挖掘整理而出的古老“敦煌菜”,渐成丝路上的“香饽饽”。为加速敦煌石窟中更多美食“原汁原味”的回归现代餐桌,近年大量缺少系统记载的菜品尝试拓展研究领域,追溯“原始配方”。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秀清长期从事敦煌饮食文化的系统研究。他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透露,随着对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的深入,目前研究范围扩大到了敦煌出土的汉简、 ...

• 阿拉伯9国文博专家赴龙泉文化考察

 跨越万里“海丝路”,探寻千年“青瓷魂”。日前,来自阿尔及利亚、阿曼、摩洛哥、苏丹等9个阿拉伯国家共13名文博领域专家,漂洋过海赴龙泉“寻瓷问剑”,就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青瓷文化历史、青瓷产业发展现状、青瓷文化旅游推介等进行学术交流和文化考察。  此次到龙泉考察的文博领域专家是参加第三期阿拉伯国家文博(陶瓷)专家研修班的学员,他们都是就职于博物馆、古迹管理、文化部或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  阿拉伯国 ...

• 第三届敦煌文博会9月召开 将提升科技含量

第三届敦煌文博会组委会会议。主办方供图  1月4日,第三届敦煌文博会组委会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次敦煌文博会将于9月20日至21日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主题为“展现丝路风采,促进人文交流,让世界更加和谐美好”,届时将举办论坛会议、演出、展览、展会等一系列活动。  据悉,第三届文博会的目标原则是办成“四个文博”:智慧文博,围绕“文化+科技”,提升科技含量;节俭文博,压缩财政开支,鼓励地方和企业参与、实现市场运作;大 ...

• 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京开展

 1月5日,由国家民委支持,民族文化宫主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承办的新年特展“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民族文化宫正式开展。  “文化记忆——中国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陕西、河南、山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四川、重庆、云南、西藏、广西)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共展出159套307件馆藏珍品,所体现的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

• 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颁布史上最严保护管理办法

图为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景区。 李文惠 摄  12月27日,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颁布其史上最严保护管理办法。该办法对新增加的禁止行为设置了处罚规定,处罚力度较之前明显加大,这在清东陵保护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河北省遵化市委副书记、清东陵保护区管委会主任刘金柱介绍了清东陵基本情况和文物保护情况。他介绍,《清东陵保护管理办法(修订)》共19条,对2012年1月1日修订实施的《清东陵保护管理办法》中已不适应当前清 ...

• 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成效显著

  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水害治理工程(一期)竣工,并因“施工质量优良”于12月25日通过了由重庆市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  据介绍,宝顶山大佛湾石刻造像是长期显露在露天环境的文化遗存,在水、大气污染产生的酸性水溶液作用下,极容易发生成分、结构的变化。在现阶段暴露的病害中,水害问题最为严重,不仅侵蚀破坏石刻,滋生微生物,更是加剧风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从上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保护过程中曾进 ...

• “古寺养猪”是文物保护之痛

 1月3日,有群众反映称,自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寺——洞山寺被私人占用来养猪,并正在扩建养殖场,担心长期下去导致文物遭到破坏。成都商报记者从沿滩区文物管理所获悉,4日上午,工作人员经实地调查发现,正在扩建的养殖场属于违法建设,已责令停工并限期拆除。(1月5日《成都商报》)  “土坯平房门紧锁,屋内传来猪叫声”,这是记者近日亲临洞山寺后的直抒胸臆。如此破败的现场,哪里还有丁点400年古刹的模样。让人更为后怕 ...

• 箭扣长城将于5月开修 修缮墙体7728米敌台51座

 昨日,记者从怀柔区文化委获悉,箭扣长城修缮工作将于今年5月启动施工,怀柔水长城、西水峪水长城等也正在做开放准备。同时,怀柔拟建设“一带一路”博物馆,领导人国礼、嘉宾桌餐具等重要国事活动物品将向公众展示。  长城修缮工程要“修旧如旧”  记者从怀柔区文化委员会了解到,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保护长城,加我一个”公募项目,设计方案已经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预计5月份开始对箭扣长城南段启动抢险修缮工程,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