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中英文化“和合共生”的典范——“秦始皇与兵马俑”特展闪耀利物浦

 2月8日,由中英双方共同策划的“秦始皇与兵马俑”大型特展,在英国利物浦世界博物馆举行盛大开幕式,展览从9日开始对民众正式开放,为期8个多月,预计将吸引45万观众前来参观。这是兵马俑2007年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成功展出后,11年后重返英国,与英国民众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再次见面。此次展览是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访华后,中英双方举办的首场重大文化活动,也是2018年中英文化交流的重点活动。英国媒体给予高度关注,用“大片式 ...

• “中国文博创意”闪亮德国

新华社法兰克福1月28日电 紫禁城门的门钉、金铺首为设计元素的箱包新颖别致,从敦煌壁画汲取灵感的创意笔记本精美温馨……27日,数千款带有中华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在德国法兰克福会展中心亮相,引起众多参观者的浓厚兴趣。1月28日,法兰克福,中国展品引起众多参观者的浓厚兴趣。(新华社记者邵莉摄)27日至30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10多家文博单位在法兰克福国际纸制品及办公用品博览会举 ...

• 造像深处,佛国山水

2018年2月2日,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新疆龟兹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三方携手,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佛国山水——造像深处”展览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正式开展。此次展览是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文明的对话”系列展览第三部,是继2015年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推出“敦煌:生灵的歌”之后,再次回眸历史,探寻源头,更进一步亦更加久远地探寻逾丝绸之路从新疆龟兹至甘肃麦积山交流碰撞所激发的艺术光芒。麦积山石窟 ...

• 李克强:不惜重金!用最现代的科技手段保护好中华民族瑰宝

“希望大家都能直截了当谈看法、提建议,共同把《政府工作报告》修改好。”1月31日在中南海举办的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开场白中说。当天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总理说,政府当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就是要通过更广泛吸纳民智民力,使政府工作更能识民情、通民意、达民心。在总理鼓励下,多数参会者抛开了发言稿, ...

• 敦煌研究院学者沉痛悼念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

饶宗颐先生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于2018年2月6日凌晨在香港家中逝世。噩耗传来,三危山下,大泉河畔,敦煌研究院的学者沉浸在一片哀悼追思中。饶宗颐先生的逝世实为中国和世界的重大损失。我国文化学术界失去了一位学艺双绝的大师,国际学术界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泰斗,敦煌研究院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师长……饶先生毕生热爱学术研究,孜孜矻矻,勤奋钻研,笔耕不辍,在古文字学、敦煌学、考古学、金石学、史学、古典文学、词学、音 ...

• 深切怀念学者、长者与一代宗师饶宗颐先生 ——2010年“庆贺饶宗颐先生95华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记事

2018年2月6日,我们十分景仰而熟悉的一代宗师饶宗颐先生溘然长逝,噩耗传来,心中充满悲伤。记得2010年8月,先生来敦煌参加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吾人负责配合其女饶清芬女士和高敏仪女士等一同照顾先生在敦煌期间的各项事宜,鞍前马后一周,很为先生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而感动,先生的音容笑貌恍如昨日,历历在目。饶宗颐先生参加2000年学术会2010年初秋,为庆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香港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95华诞,推进敦煌学研究 ...

• “敦煌”之后,瑰宝再现 | “佛国山水Ⅰ——造像深处”即将呈现

“佛国山水Ⅰ造像深处”展览海报2018年1月18日,“佛国山水Ⅰ—造像深处”新闻发布会暨票务启动仪式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隆重举行。本次展览由喜玛拉雅美术馆与新疆龟兹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三方携手,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创始人、馆长戴志康担任总策展人,新疆龟兹研究院院长徐永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担任策展团队成员,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理事会理事长沈其斌担任艺术总监 ...

• 情牵栏外千丝柳,不怕鸣沙没马蹄

得知饶先生溘然长逝的噩耗,多少有些意外。因为就在去年11月18日,我作为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的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巡回展”开幕仪式。当日,饶老以百岁高龄亲临现场,神态安详,还为先生身体健康而欣慰,没想到这成为最后一次见到先生。短短两月,竟成永诀,无限哀思,化作心香一柱,敬献于先生灵前,以表达对先生的景仰与怀念。首倡山水画西北宗之说饶先生学艺兼修,在敦 ...

• 2017年度新疆考古新发现报告会

2018年2月5日,“2017年度新疆考古新发现报告会”在乌鲁木齐成功召开。会议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主办,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丝绸博物馆、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以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博物馆、新疆社会科学院等疆内、外科研院所、文博单位的业务代表与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社会公众

• 民族简史:西域狼痕—乌孙兴衰史 乌孙人是匈奴族人吗?

汉武帝无狩二、三年间(前121~前120),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在陇西一带大破匈奴,匈奴浑邪王投降,陇西地空。前121~前111年间,汉武帝在陇西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与此同时,乌孙的领土也向东扩张到今新疆呼图壁河流域。在汉朝与乌孙步步进逼的情况下,匈奴联合车师后国先向乌孙进攻。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因解忧公主与昆弥翁归靡遣使上书,热望汉朝出兵以救乌孙。汉发兵15万骑,由五位将军率领分道并出,并遣校尉 ...

• 南京南朝石刻碑额 惊现拜火教“祆神”

核心提示:  拜火教,即“祆教”,是来自波斯的古老宗教,教徒以火为最纯洁的象征,其火神名为“祆”,受到教徒的崇信。史料记载,拜火教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曾产生过广泛影响。日本学者上世纪20年代拓印的萧宏墓神道碑上的“祆神”图案南朝石刻是南京的一张名片,石刻上有各种美轮美奂的花纹,如果仅仅是走马观花,是不容易注意到的。最近,有网友发布微博称,南朝石刻上有神秘的拜火教图案。这是真的吗?南朝碑额上惊现拜

• 丝绸之路文物精粹展

作者:张燕青 吴杰来源: 包头日报2月8日,《漫漫丝路、泽遗百代——草原、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粹展》在包头博物馆展出,吸引众多市民慕名而来。本次展览以“弘扬丝路精神,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集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内蒙古明博草原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四家博物馆之精华,均为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遗存。

• “秦始皇和兵马俑”展2月8日在英国展出

  据悉,由陕西省文物局与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秦始皇和兵马俑”展览,将于2月8日在利物浦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共展出陕西各地出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各类文物120件(组)。这是继2007年后,兵马俑再次赴英国展出。  兵马俑引燃民众激情 预售门票近12万张  作为明星文物,兵马俑当之无愧。从1982年第一个兵马俑专题展在澳大利亚展出后,兵马俑应世界各国人民的热忱邀请而走上了长期的环球之旅,迄今仍盛。 ...

• 唐代宗元陵发现大型下宫建筑基址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该院考古专家去年对唐代宗元陵的神道石刻和下宫基址进行了发掘和清理,共完成发掘面积500平方米,清理大型宫殿建筑基址1处,清理石刻24处,采集文物标本近50件。此外,新发掘出土了27件石刻。专家称,本次发现的元陵下宫1号建筑基址,对研究和复原唐代的宫殿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下宫系帝陵重要管理机构  元陵是唐朝第八位皇帝代宗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北部的檀山之阳,依檀山的自 ...

• 龟兹壁画和麦积山石窟被“请”到了上海,呈现塑像及壁画临摹

澎湃新闻记者 朱洁树2018-02-03 06:57来源:澎湃新闻字号“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和被誉为“中国佛教文化摇篮”的新疆龟兹古国壁画昨天开始被“请”到了上海。继2015年“敦煌:生灵的歌”之后,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的又一丝路艺术大展——“佛国山水Ⅰ—造像深处”于2月3日至5月28日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对公众开放。“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现场发现,展览中呈现了大量塑像和壁画临摹品,可以说是对麦积山塑 ...

• 丝路花语的前奏曲

那是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宮里气氛不同寻常。一个使团即将出征。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他将率领是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9岁。张骞27岁。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这次起伏跌宕、险 ...

• 挪威冰川融化为考古研究添新证

  1月24日,英国开放获取杂志《皇家学会开放科学》刊发了一项国际研究,研究者通过分析挪威奥普兰郡山地因冰川融化而显现出的古代人工制品,为古代高海拔地区的人类狩猎活动研究提供了新证据。  研究团队对挪威尤通黑门山以及附近其他山地地区不断收缩的冰层边界进行系统调查,发现了2000多件文物,包括纺织品、弓箭、滑雪板等,其中有些文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  碳测定显示,这些文物在历史上并非平均分布,有些历 ...

• 引入口述史:文物保护与修复技艺传承路径的新探索

  2016年年底,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火遍大江南北。2017年4月29日,该片获得第50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评委会特别雷米奖。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部没有当红明星参演,而只有工匠修复师主演,没有曲折的情节,而只是娓娓道来故宫的文物医生和他们的文物修复日常工作与生活故事的影片赢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呢?究其根本,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主题应该是主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文物与博物馆事业蓬 ...

•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保护利用成效显著

  2017年,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该工程是国家近年来开展的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之一,因其病害之复杂、保护难度之大、技术要求之高、涉及学科之多、参与专家之广,开创了全国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修复的先河。重庆市文物局、大足石刻研究院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严格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 ...

• 中国首次大规模完整展示距今两千多年的晋楚文明

  中国6家文物机构联合举办的“争锋——晋楚文明特展”3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展,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完整的展示晋楚两国文明,660余件珍贵文物涵盖了晋楚争锋的所有时期。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完整地展示晋楚文明。 胡健 摄    在2日晚举行的开展仪式上,古乐演奏家还在现场身着古人服饰为民众带来《晋风楚韵——编钟古乐演奏会》,钟磬、埙、瑟、编钟等古老的民族乐器悠扬悦耳,仿佛将人带回到那个战乱纷争又文化交融的年代。此 ...

• “大朝传说——成吉思汗与黄金家族的风采”特展在浙博开幕

  2月2日,“大朝传说——成吉思汗与黄金家族的风采”特展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开幕,展览汇集内蒙古博物院蒙古族历史、民俗文物精华,展出极富民族特色的精品文物150件(组),详尽介绍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的发展轨迹,全面展示蒙古族的民族特性与生活面貌。  展览分为两大部分,上篇为“民族历史——一代天骄”,主要向观众讲述古代蒙古民族的历史,包括蒙古民族的起源、蒙古族 崛起前的北方主要民族状况、成吉思汗的崛起、 ...

• “三秦华章 光耀四方——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开展

  陕西历史博物馆号称“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馆藏文物达170余万件,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顶级艺术殿堂。今年恰逢陕历博《陕西古代文明》基本陈列全面提升改造,一批馆藏的精品文物才有机会走出陕西,来到大连与滨城市民见面。  《三秦华章 光耀四方—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于2018年2月6日在大连现代博物馆四楼A专题展厅开展,至5月20日结束,展期104天,免费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精选了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周 ...

• 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9日于四川成都揭幕

  2月9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开年大展《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将正式揭幕。这是金沙遗址博物馆为配合太阳节举行的文物大展,将展出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的庞贝古城出土的文物精品120件/套,包括壁画、大理石雕像、金器、玻璃器等。结合大量3D建模、多媒体视频等高科技复原展示手段,以全新的视角再现庞贝古城的真实面貌和城市生活。展厅效果图。烧焦的核桃。展出的雕塑。金沙遗址博物馆供图   ...

• 西藏大昭寺文物首次抵京展览 221件文物讲述天路文华

 2月5日,首都博物馆迎来一批尊贵“客人”——来自西藏大昭寺等处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是首次出藏展出。  本月27日,《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将拉开序幕。首博策展人张杰介绍,展览汇集北京、西藏、河北、重庆、青海五省市21家文物收藏单位,共221组件文物。其中,西藏地区文博机构和寺庙13家,提供文物185组件,三级品以上国家珍贵文物占90.8%,规格之高为历史之最。  库房里,一件件来自西藏的文物要逐一开箱清点, ...

• 陕西发现现存最早唐墓山水屏风壁画

墓室西壁山水屏风  1994年陕西富平县文物部门在吕村乡朱家道村的唐高祖献陵陪葬墓区发现一座被盗唐墓,经调查该墓为唐高祖李渊重孙李道坚的墓葬,而墓室内的一组壁画照片在当时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之后相关资料被研究唐墓壁画的学者多次引用。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墓室内的壁画内容丰富,题材独特,其山水屏风壁画为目 ...

• 陕西丰镐遗址发现唯一一处三套间半地穴房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4日透露,考古人员在当地镐京遗址发现了三座相连通的房址,是丰镐遗址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三套间的半地穴式房子。    据介绍,此次镐京遗址考古发掘清理灰坑57座、水井8眼、墓葬4座、房址1座、陶窑1座。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小型墓大小仅能容身,较大的墓葬带有二层台,底部有腰坑,坑内埋狗,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其中一座随葬有铭文铜鼎、铜戈、铜衔镳等。此外,当地还出土了铜、石、骨、蚌等各类材质的小件 ...

• 江西南昌发现东汉时期“1大人5小孩”六棺合葬墓

  江西南昌去年7月发现一处距今近2000年的东汉至东吴时期古墓群。历时半年多的抢救性发掘,目前已清理墓葬11座。其中一座东汉古墓为“一名大人与五名小孩”的六棺合葬墓,葬制全国少见。    记者3日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上述消息。左图为墓室正射影像图,右图为棺盖打开后正射影像图。(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2017年7月,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一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古墓群,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闻 ...

•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集中出土百余片卜骨

图为皇城台发掘全景。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  记者3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目前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石峁遗址”皇城台附近,集中出土100余片卜骨,专家表示可能暗含了皇城台的信仰和宗教功能。皇城台出土的骨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供图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北部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山梁上,北距长城10公里。皇城台是石峁遗址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台顶有成组分布的宫殿建筑基址。     ...

• 山东莱州东海神庙遗址完成考古勘探

  考古学家近日完成莱州东海神庙遗址考古勘探,出土了大量建筑和文物遗存,并初步明确了这座祭海“国庙”的建筑规模和布局。  在山东半岛东北部的烟台莱州,在一片杨树林的怀抱中,一抹红墙分外显眼。走进大门,左侧至今仍保存一段庙墙,墙高5.5米,厚1.5米,这是遗址内仅存的地上建筑。右侧有巨石雕刻的赑屃,由于年代久远,石像身体已经严重风化,但脚部和背部的花纹仍清晰可辨。遗址内随处可见雕刻着精美花纹的石柱底座和碑 ...

• 陕西发现现存最大唐代陵园建筑基址

唐代宗元陵的神道石马残块(资料照片)。(图片来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近一年的持续勘探发掘,唐代宗元陵取得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的重要阶段性成果。考古工作者在唐代宗元陵发现的下宫1号建筑基址,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唐代陵园建筑基址,对研究、复原唐代的宫殿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始于2006年,在唐代宗元陵发现的神道石刻和下宫建筑遗址,可以 ...

• 四川宝墩文化早期水稻成主食 古蜀人把猕猴桃当零食

  成都平原农作物种植演变  新石器时代什邡桂圆桥遗址中发现黍和粟两种旱地谷物占有绝对优势  宝墩文化时期宝墩遗址发掘中辨认出的农作物种子中,水稻种子占了半数以上,粟、黍只是作为一种补充,水稻已经开始变为主要农作物  十二桥文化时期考古人员在数个遗址中共发现了十多粒小麦和大麦种子  晚期巴蜀文化时期巴蜀先民除了水稻这一主食外,还有零食,研究人员发现了不少葡萄属、猕猴桃属、桃、梅、核桃楸等果类  成 ...

• 2017年,新疆考古取得这些新突破

  5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主办、新疆文物考古所承办,2017年度新疆考古新发现报告会在乌鲁木齐召开。报告会回顾了过去一年新疆考古发掘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自治区文化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王卫东说,2017年,全疆共实施9项主动性考古项目,26项配合基本建设考古项目,累计发掘遗址面积7410平方米、墓葬927座,出土文物近4500件。  借助此次报告会,记者对这些新发现进行梳理,为广大读者认识和了解新疆提供更全 ...

• 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发现唐代壁画墓

  6日从陕西文物部门了解到,考古人员在地处陕西关中西部的咸阳市武功县发现一座唐代砖室墓,墓室内壁画大多保存完整,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干画法,为湿壁作画。该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唐墓壁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墓室东壁壁画。(图片来源: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该墓葬地处武功县二道塬上,地势北高南低。根据出土的墓志记载,墓主为武周时期始州司马、襄城县开国男苏瑜。墓室东壁壁画局部。(图片来源:咸阳市文物考古研 ...

• 2018亚太地区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高级人才研修班“石灰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培训名称:2018亚太地区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技术高级人才研修班“石灰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时间:2018年2月5日-10日 地点:中国苏州 主办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 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ITRAP) 申请截止:2017年12月10日 来源: http://mp.weixin.qq.com/s/15guAiRINsRglA_eHQS9kA

• “陇右丝路 寻珍录典 ——甘肃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开展

  由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甘肃省博物馆承办的“陇右丝路 寻珍录典——甘肃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于2018年1月16日在甘肃省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从全面部署、开展工作、丰硕成果三个单元,详细总结了全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系统梳理和汇总了全省可移动文物资源,将甘肃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充分展现出来。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全国性普查,

• 无人机发现1600年前中国古丝绸之路灌溉系统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据《地球天空》杂志1月16日报道,中国西北地区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科学家利用无人侦察机发现,早在1600多年前,该地区就出现了灌溉系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考古学家利用无人机及卫星成像技术,发现丝绸之路沿路干旱地区早已出现灌溉系统,专家称,灌溉系统为当地农民发展畜牧和农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西方进行通商贸易的一条贸易线路,是两大文明古国罗马和中 ...

• 丝绸之路再出发——《中国通史》分享会在京举行

人民网北京1月16日电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快车道的新时代,华夏出版社在1号馆新闻中心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丝绸之路与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中国通史》分享会。《中国通史》作者之一、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赵凯,《中国通史》访谈嘉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张小锋,《中国通史》责任编辑杜晓宇出席本次分享会。与欧洲人比起来,中华民族自郑和下西洋之后500多年的表现非常沉寂,就连国土上的瑰宝——敦煌石窟都是20世纪初斯坦因、伯 ...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出版物展开幕

1月29日,由交通运输部政策研究室、部海事局共同主办,人民交通出版社、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共同承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出版物展览”在京拉开帷幕,集中展示交通运输行业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出版领域所取得成果。据悉,近年来,部海事局与人民交通出版社密切合作,加快推进中国航海图书资料(CNP)编写出版,推出了以北极航路航海保障系列丛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海保障系列丛书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点图书出 ...

• 【讲堂实录】西汉废帝刘贺的无奈哀荣|信立祥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11月7日,国家文物局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组长、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信立祥老师做客“清源讲堂”,带来了题为“西汉废帝刘贺的无奈哀荣”的精彩演讲。信老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结合文献记载,通过对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的分析,揭示了海昏侯墓发掘的价值和意义,还原了刘贺看似风光丧事背后的无奈与悲哀。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到这里,和大家交流我参与海昏侯墓发

• 西藏西部高原丝绸之路重要文物遗存被发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8日透露,考古人员在西藏阿里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发掘、清理墓葬9座,是西藏西部高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物遗存。据介绍,该院援藏考古工作持续进行。2017年考古人员对西藏阿里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墓葬9座,除一座为带封堆的异穴合葬土坑墓外,其余8座均为墓室底部有涂红迹象的小型土坑石室墓。出土陶质、石质、骨质、铜 ...

•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年会在京召开

1月23日,“2018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年会”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开,来自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省市的水下考古机构代表及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北海、福建、武汉基地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水下中心副主任宋建忠主持,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听取了 “2017年度水下考古工作与研究”、“2017年度水下文物保护工作”、“2017年度水下考古技术与装备工作”等三个主题报告。宋 ...

• 2017年“十大考古”初评启动:40个项目角逐

1月24日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活动正式启动啦!今年共有40个发掘和调查项目参加初评最终将通过投票产生25项进入终评据了解今年各单位推荐报名十分踊跃参与热情很高2017年全国经过批准的发掘项目达800多项本次参选的40个项目可谓分量十足优中选优汇集了全年考古的干货而且今年也是“考古成果大年”各类重大发现集中相信竞争一定会很激烈!话不多说快来看初评通知与入围名单吧初评启动通知1月24日,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 ...

•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申报世界遗产

关心!浙江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申报世界遗产 学习小组2018-01-27 09:35:231992评  学习小组从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获悉,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情况,是多年来很关心的一件事。良渚文化

• 法国文化部公布文化遗产领域工作规划

 日前,法国文化与新闻部部长弗朗索瓦兹·尼森公布了法国政府文化遗产领域工作规划。“我们的文化遗产星罗棋布,这是每个法国人的幸运,是我们的骄傲;这也是每个地区的幸运,因为文化遗产让其充满魅力。”尼森表示,这是一项雄心勃勃的工作规划,为法国的文化遗产政策注入新的活力。  以文化立国的法国一向把丰富的文化遗产当作国家名片,这一工作规划的特点在于其不仅涵盖法国本土,还将视野扩展到欧洲。规划中指出文化遗产事 ...

• “北京大学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在北大举行

  1927年,在以北京大学为核心的中国学术团体倡导下,中外科学工作者平等合作的中瑞(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查团在西北政局动荡、自然环境恶劣的艰难困苦中,开始了历时8年的西北科考活动,开启了当代中国丝绸之路考察与研究的新征程。首批10位中方团员中,北京大学参加者多达8人。他们从红楼发轫西行,开启了北京大学丝绸之路研究的漫漫旅途。  90年后,为纪念这支科考队伍的不畏艰难、捍卫主权的奉献精神,2017年12月23日至 ...

• 苏州丝绸博物馆 古韵丝有意香风绸有情

  水一样滑腻,烟一样轻软,云一样飘逸,如一幅水墨,在雨丝轻风的浸润下,方渲染得烟丝醉软的质感。“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像痴情仙子亭亭玉立在梨花丛中拂泪自怜楚楚动人的身影,像多情少年脉脉思念在夕阳河边苦苦凝望孤独寂寞的心灵。站在大厅里,恍惚间,现代与古往的画面交错浮现,一道木门更像极了分开两世的隔断,迈一步是古韵古意古情,退一步是现代的追爱。站在亦古亦今的交界处,凉风习习,微风扑面。静 ...

• 大上清宫遗址显真容

  1月21日,“道教祖庭”江西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现场,地面铺设有明代“御窑金砖”。历经四年的考古发掘,中国道教祖庭江西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显露“真容”。专家们认为,上述遗址是中国自宋代以来最高等级的皇家宫观。中新社记者王剑摄

• “道教祖庭”大上清宫遗址:规模相当于故宫的一半

  “徐步仙宫里,松筠拂槛齐。”大上清宫是历代天师阐教演法、传道受箓及举行重大醮仪的宫观。坐落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大上清宫规模居江南宫观之首,素有“仙灵都会”和“百神受职之所”之誉,后因大火焚毁深埋于鹰厦铁路基建废土之下而隐退于历史长河。  1月21日,记者探访大上清宫遗址了解到,自2014年6月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重现天日,历时近4年,遗址发掘面积已达5000平方米。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告诉记者,大上清宫 ...

• 考古发现唐玄宗时期“皇子集体公寓”

资料图  “十王宅”位于唐代长安城大明宫南边的永福坊和兴宁坊,最初称为“十王宅”,后更名“十六王宅”,出现于唐开元年间,是当时皇子集中居住的地方。1月23日,记者从“2017年度陕西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上获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对西安一处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了“天宝三载十王宅瓦”,为十王宅里坊位置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

• 秦都咸阳城毁于人为纵火 或是项羽干的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记者从2017年度陕西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上了解到,陕西考古人员2017年对秦咸阳城遗址主动考古发掘发现,秦帝国都城咸阳城毁于烈火,是人为破坏。  2017年秦咸阳城遗址考古工作在2016年的基础上继续对胡家沟大型建筑基址发掘,对这个建筑的整体结构予以揭露。发掘表明,夯土墙体复原高度近5米、宽约3米、总长110米。出土遗物以建筑材料占绝大多数,包括板瓦、筒瓦、瓦当、龙纹空心砖。同时,出土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