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海南省博物馆两方珊瑚石碑刻: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
图为海南省博物馆14号展厅内展出的三方珊瑚石墓碑。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中新网海口7月29日电 题:探访海南省博物馆两方珊瑚石碑刻: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 记者 符宇群 在海南省博物馆14号展厅,黄灯照射下的三方墓碑静静矗立在玻璃展柜里。与常见的长方体墓碑有所不同,这三方墓碑造型独特,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这些墓碑由珊瑚石雕刻而成 ...
图为海南省博物馆14号展厅内展出的三方珊瑚石墓碑。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中新网海口7月29日电 题:探访海南省博物馆两方珊瑚石碑刻: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发展 记者 符宇群 在海南省博物馆14号展厅,黄灯照射下的三方墓碑静静矗立在玻璃展柜里。与常见的长方体墓碑有所不同,这三方墓碑造型独特,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这些墓碑由珊瑚石雕刻而成 ...
让世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泉州网7月26日讯(许雅玲 游怡冰)“泉州对全人类而言是有突出价值的珍贵遗产,是东方古典航海的见证,是光明之城,是一个活态传承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在昨日举行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山东大学教授姜波如是“点赞”。当天,中外世界遗产研究领域的50多位专家 ...
人民网北京7月28日电 (记者刘微)7月28日上午,国新办举行“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成功将“良渚古城遗址”“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等8项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十年在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方面我们取得 ...
记者7月9日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古代草原考古遗存研究”已在蒙古国启动,首批4名中国考古工作者已抵达考古现场。此次考古项目的启动,旨在对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继续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考古周期为2个月,中方将先后派出2批考古人员参与其中。高勒毛都2号墓地是蒙古国一处大型匈奴贵族墓地,位于该国西部后杭爱省境内。2017 ...
阿克苏属于南疆,提起南疆,人们第一印象是干旱缺水,实则不尽然,比如阿克苏。这里北依天山,面朝浩瀚的塔里木盆地,中、西天山的冰雪融水几乎都在此汇聚,就连来自遥远喀喇昆仑的雪山融水也经过重重跋涉来到这里,再一股脑注入塔里木河。行驶在中天山与盆地之间(摄影 赵桂锐/图)阿克苏被称为“白水之城”,“苏”在维吾尔语中本身就是“水”的意思。我 ...
作者:朱建军(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研究员,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今年五月,我国与中亚五国在西安共同举行中国—中亚峰会,各方高度评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引领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与会国家共同发表宣言,将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新起点,形成深度互补、高度共赢的合作新格局。这无疑给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
新华社客户端浙江频道7月15日电(记者冯源)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曾被人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路线”,沿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本周在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的“2023丝绸之路周”公布了《2022丝绸之路文化年报》,介绍了2022年度丝路考古的多项成果。一年一届的“丝绸之路周”由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始于2020年。发布年度的《丝绸之 ...
中国文物报记者 李瑞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伫立在中华文明的岁月星河,遍布中华大地的一件件文物串联起历史的脉络,突出展现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演进和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图景。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金上京城,即上京会宁府遗址,是金王朝的早期都城,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郊,阿什河左岸。自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称帝,至海陵王完颜亮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至金中都燕京(今北京),金朝以上京为都城,前后经历四代皇帝统治,历时达38年。金上京城由毗连的南、北二城组成,平面略呈曲尺形。两城总周长约11千米,总面积6.28平方千米。城墙上筑有马 ...
7月11日,全国考古工作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主持会议。山东省副省长宋军继、邓云锋,济南市人民政府市长于海田,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出席会议。李群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为商周时期聚落布局、人群构成及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学材料,对泾河流域聚落演进与商周社会变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探索周文明起源与发展模式、寻找文献所记载的“豳(bīn)”与“京师”提供了一把关键“钥匙”,因此获得“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2020年至2021年西头遗址尖子地点发 ...
若提起江南,最负盛名和代表性的,便是苏州与杭州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温柔的山水滋养中,在殷实的经济条件支持下,人们对于精致、静雅的追求愈发热烈,各色生活用品、精致文玩,是最典型的“天堂”体现。2023年4月28日下午,“天堂里——工艺的苏州与杭州”特展在吴文化博物馆开展,尽数古时与今日的非遗工艺。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共分为两大 ...
近日,“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正在上海东一美术馆展出,呈现48件来自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的艺术作品,包括波提切利的原作,以及菲利皮诺·利皮、佩鲁吉诺、洛伦佐·迪·克雷蒂、科西莫·罗塞利等近30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作品,以此展现以波提切利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的艺术辉煌。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乌菲齐美术馆馆长史艾克( Eike D. Schmidt)表示 ...
今天是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澎湃新闻获悉,5月3日下午二时许,上海博物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迎来了第四十万名观众——一位来自北京的“90后”观众,这也创下了中国博物馆收费特展的观展人数新纪录。这一成为文化现象的特展已在展94天,将于5月7日闭幕。单日接待观众量最高达6001人。紧随这一特展,在上海,西方艺术经典特展近期 ...
“宝物比比皆是——许多帐篷里摆满了金制和银制的家具……而且碗、高脚杯都是金子做的。”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描述了希腊-波斯战争期间(公元前499-前449年)希腊士兵走进波斯国王的帐篷后被超乎想象的奢华所震惊。澎湃新闻获悉,5月4日起,大英博物馆推出“奢侈与权力:从波斯到古希腊”,展览汇集了古希腊作家所描述的金、银和玻璃制作 ...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帝国南疆——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将在长沙博物馆开幕,免费开放至11月12日。此次特展汇集广州地区出土的秦汉珍贵文物250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4件套,最重磅的明星展品——丝缕玉衣长1.73米,共使用2291块玉片,当年专家们共花费3年时间才修复完毕。从南越文王墓的丝缕玉衣开始说起南越文王墓,是华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随葬 ...
5月9日上午,国家文物局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介绍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情况:今年的主会场活动将由国家文物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物局、福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承办。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7日至19日在福建博物院举行,围绕“博 ...
万历皇帝是我国最具传奇性的帝王之一,其传奇性不在于其缔造了伟大之王朝或者建立了千秋万代之功业,而首先在于他以自己的经历诠释着残酷的命运。近日,“邂逅·多彩大明1573——万历文物主题特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呈现。展览以明代万历皇帝在位的四十八年为时限,涵盖了明代宫廷礼仪、日常起居生活、外交贸易等内容,展现了明万历年间文化艺术与工艺水平 ...
5月9日,经国家文物局授权,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黄屏出席于纽约曼哈顿区检察官办公室举行的中国流失文物返还仪式,与美方签署返还协议,并接收2件重要石刻文物。黄屏总领事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文物返还充分体现了中美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方面的不懈努力和紧密合作,有利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为中美关系注入正能量。此次合作对于在全球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考工记》这是古人对理想都城的描述,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公元13世纪下半叶,忽必烈在金中都的东北营建了一座规模巨大的新城——大都。关于元大都的历史记忆,除了卷帙浩繁的传世文献,还有零星的考古发现,可惜的是,元大都的实物遗存并不多。澎湃新闻获悉,5月1 ...
上海博物馆作为闻名海内外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收藏有宋元古籍数十部,这些古籍多为至精至美的稀见善本,甚至孤本,此前一直被密藏高阁,鲜少成规模展示。5月16日,上博将举办建馆以来首个大型古籍专题特展“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今天在上海博物馆展厅看到,上博压箱底的宋元古籍几乎倾囊而出,展出的66部宋元古 ...
上海市“5•18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此次主题为“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为感恩广大市民游客,此次减免费开放活动共汇集沪上125家博物馆。其中,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汽车博物馆、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等都将免费开放。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
每当经过苏州博物馆,一扇庄严肃穆的黑漆大门总能吸引人们的注意,门头高悬描金龙纹的“忠王府”牌匾——这里正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王府,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太平天国王府建筑之一。澎湃新闻获悉,5月18日,历经半年修缮及布展工程的忠王府即将以全新的面貌与公众见面。据悉,忠王府基本陈列位于建筑中路,以大 ...
澎湃新闻获悉,4月28日,“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在故宫博物院举行开幕式。除了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元代赵孟睢兜凼Φò捅?怼返仁榛?蛊分?猓?褂写笈?状斡牍壑诩?娴奈奈锊仄贰4舜握估朗
上海博物馆建馆以来首个大型古籍专题特展——“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今天(5月15日)正式开幕。展览展出上博压箱底的宋元古籍66部,囊括两件珍罕北宋写本《妙法莲华经》、吴湖帆旧藏宋刊孤本《梅花喜神谱》、海内孤本《王文公文集》、宋拓本《兰亭续帖》、最善本与修内司本《淳化阁帖》等。展品约半数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上海市珍贵 ...
澎湃新闻获悉,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围绕“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主题,一系列新展与相关活动将在各地博物馆举行。上海市“5•18国际博物馆日”将减免费开放活动共汇集沪上125家博物馆。在沈阳,“清音悠远——古琴文化展”将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这是辽博首次举办的古琴文化主题展览,除辽宁省博物馆庋藏国宝文物——唐代九霄环佩琴等珍 ...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围绕“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主题,一系列新展与相关活动将在各地博物馆举行。山西各文博单位也推出了丰富的活动,澎湃新闻精选了部分精彩活动:山西博物院上线了“大河上下·晋魂”主题云展览,同时推出“玉见良渚”主题直播;山西考古博物馆展出了李夏廷先生考古绘图代表作品四十余幅,带观众走进考古绘图世界;太原市博 ...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馆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结果和2023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名单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福建揭晓。5·18国际博物馆日福建主会场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领航强军向复兴——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 ...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上海市“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在上海玻璃博物馆举办。澎湃新闻从会场获悉,今年上海的主题为:“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主要强调博物馆与百姓、与城市的互动共生。上海正在全力建设“博物馆之都”,全年举办临时展览400多场,已备案博物馆达162座,约每1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看大展、观文博已成刚需。“博物馆之都”,每15 ...
5月18日,结合2023年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的主题,故宫博物院举办了“‘新’中有数,共‘创’未来——5·18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建设成果发布会”。发布会上,故宫“数字文物库”向社会最新公布2万件数字文物影像,同时举办了“故宫·腾讯联合创新实验室”落成仪式,向社会展现“数字故宫”建设最新成果。“数字文物库”总数超10 ...
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单位5月21日在海南三亚发布我国深海考古工作最近取得的重大进展。2022年10月,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2023年5月20日,沉船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已布放,并进行初步搜索调查和影像记录,开启了中国深海考古新篇章。其中一处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有多个疑似被船舱分隔开的成堆文物,最大高度 ...
苏州博物馆以“立江南、观世界”为发展定位,其特展一直备受文化界关注。澎湃新闻从今天的苏博2023年度媒体见面会获悉,苏博下半年度重点展览包括“关山戎马到江东——甘肃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展”“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展”“太炎薪传:章炳麟与近代苏州”等。其中,将于2023年冬季开幕的“太炎薪传:章炳麟与近代苏州”是继“吴门四家”(2012-2015) ...
“帝国南疆——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近日在长沙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是广州秦汉时期文物第一次大规模来长沙集中展示,分为“岭南郡国”“和辑汉越”“美食美器”“丝路序章”四个单元,从不同侧面揭示秦汉时期岭南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凸显岭南文化融合交流、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时代特征。铜熏炉(左)西汉南越国时期南越王博物院藏四连体铜熏炉(右)西 ...
澎湃新闻获悉,“版印江南——中国版画版刻版本大展”正在杭州国家版本馆展出。此次展示的版本文物,大多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比如明天启七年(1627)刊印的《十竹斋书画谱》,保存完好,色彩鲜艳,是目前《十竹斋书画谱》最早的存世版本,极其珍贵。再比如“花鸟鱼虫年画”,整体勾绘精细,设色雅致,堪称年画中的精品,流布极少,个别作品甚至是存世孤 ...
5月30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聚焦商代最新考古发现,通报了河南安阳洹北商城遗址、河北商代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北京丰台新宫遗址等4项重要考古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主持会议。此次会议聚焦商代考古新进展与新收获。洹北商城遗址“郭城”考古新发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于城市形态的认识,发掘 ...
5月30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河南安阳洹北商城遗址、河北商代考古发现与研究、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北京丰台新宫遗址4项重要考古成果。其中,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发现了晚商时期方国一级墓葬。发现7座“甲”字形墓葬和铸铜遗存等多种类型功能区据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消息,陕西清涧寨沟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 ...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3家单位联合组成的深海考古队日前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海域进行第一阶段调查,近日在一号沉船遗址西南方向发现一个铁锚和一个箱子,铁锚和箱子相距约50米。铁锚下部呈半埋藏状态,出露两只锚爪,锚杆为圆柱形, ...
织品服饰一直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与品味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染织工艺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经济、贸易交流、民情风俗等不同影响,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亚洲织品展”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的常设展项,汇集各地的代表性织品服饰文物,呈现亚洲多元文化。该板块5月20日迎来换展,分别从物质功能、社群关系、精神象征等面向,呈现织物跨越时代与地域的 ...
6月2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情况。据悉,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场城市活动将于6月1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呈现“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展”“丹青记忆 守望家园——中国文化遗产美术展”等一系列线上线下展览。而在全国各地,则将有7200余项线 ...
继去年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兹中国”后,6月20日,上博将迎来“何以中国”系列第二展“崧泽·良渚文明考古大展”。这一展览将聚焦距今5800年至4300年以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代表的第一个文明发展高峰中最伟大的成就。展览汇聚全国19家博物馆、考古机构珍藏的出土文物超320件组,从古国、稻作、手工业和玉器四大版块讲述“文明 ...
“时间的轮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大洋洲艺术与传承”目前正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展出,这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馆藏大洋洲艺术品首次离开纽约,也是该馆的展览首次来到上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馆长马克斯·霍莱因(Max Hollein)也随着展览来到上海。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采访时,他认为,“‘大洋洲展’是与希腊艺术等同等级的艺术展”;“博物馆是一 ...
2022年11月,良渚博物院“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下简称“晋国玉器展”)开幕,策展人徐天进教授所画的文物手稿图也一并在网络上流传。这些文物手稿色彩明快、细节丰富,空白处密密麻麻的文物信息,记录了作者绘图时的所思所想。日前,展览图录正式出版之际,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接受了采访。他谈到,“对于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我们格外的重 ...
距今8000余年前的“贾湖刻符龟甲”,殷墟甲骨、史墙盘、晋公盘等国宝重器,宋代词人、爱国将领辛弃疾唯一传世真迹《去国帖》,敦煌遗书……澎湃新闻获悉,6月10日,这些国宝级文物将在成都博物馆开幕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上对外展出。据悉,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的重要活动,此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 ...
澎湃新闻获悉,上海图书馆东馆美术文献馆近日推出新展览“游目骋怀——北宋书家的人文之旅”,以馆藏宋四家的碑帖为基础,开启跨越时空的北宋山水行旅世界。展出的30余件碑帖作品中(其中有部分为复制件),与苏轼有关的碑帖作品就占14件,跟随碑帖上的行动轨迹,可勾勒出较为完整的苏轼生平游踪。展览所涉碑帖,除了“宋四家”苏轼,还有黄庭坚、米芾、蔡 ...
伦勃朗(1606—1669)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并跻身于西方古代艺术大师之列。这位荷兰画家极其高产,四十年间创作了300多幅油画、300幅蚀刻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澎湃新闻获悉,6月2日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NGV)新展“伦勃朗:真实生活”以时间为序,从伦勃朗早年在莱顿到1631年移居阿姆斯特丹,再到声名鹊起和最终破产;从最初戏 ...
从17世纪尼德兰的绘画,直到20世纪的晚期印象派绘画等等,现代的西方艺术史似乎就是一个不断的凸显纯粹的视觉形式和平面的历史,从膜拜价值变为强调展示价值,还有画家自觉的意识。在这一点上面,现代社会越来越凸显视觉,一种纯粹的、去魅的、大量的视觉。近日,世纪文景与UCCA联合发起“图像及其超越”系列对话活动,结合图像学研究传统,试图在当下跨文 ...
6月8日下午,第十一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行。论坛邀请了国内外专家、代表分享各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做法、管理机制和保护策略、实施情况与案例,为全球各国间开展非遗保护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从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做法,到古埃及纸莎草画,再到正仓院文物的展陈,与会各国专家学者进行 ...
若简单梳理《全唐诗》作者目录,就会发现,那些在当时就闻名天下的大诗人,基本上都曾在浙江境内留下过足迹,骆宾王、杜审言、贺知章、李白、杜甫、孟郊、皮日休、孟浩然、李邕、杜牧、张志和等等,这些星光熠熠的名字,辉耀着大唐的天空。浙江全境唐代石刻保存状况如何?作者多年来对浙江全境唐代石刻进行实地勘察和案头整理,用路线行进式的方法按地区记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市开展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时发现了“隋尚书右仆射、兵部尚书、左候卫大将军、光禄大夫、北平襄侯”段文振家族墓地。段文振一生戎马倥偬,可谓名起于军旅、身没于军旅,为维护统一、定边安塞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家族墓地虽遭严重盗掘破坏,仍为研究周隋之际的礼制、官职、文化、经济及其所反映的朝代更迭、社会变化和门阀制度提供了重要 ...
先秦至秦汉时期,西南各地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孕育出了灿若星辰的古代青铜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澎湃新闻获悉,“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正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出,展览集结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5省市32家文博单位的精品文物294件/套,以先秦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为代表,涉及考古遗址近百处,有88件/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