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显示子项
中国 陕西 河南 甘肃 新疆 青海 宁夏 西藏 四川 云南 重庆 山西 湖北 湖南 贵州 广东 广西 河北 山东 江苏 安徽 江西 浙江 福建 北京 上海 黑龙江 内蒙古 海南 吉林 辽宁 天津 香港 澳门 台湾

• 成都武侯祠新发现8通清代碑刻,此前被藏入墙体

媒体聚焦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新发现的清代石碑。华西都市报图一面看似斑驳朴素的庙墙里,隐藏着文物。28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公布,在位于文物区中轴线上的武侯祠诸葛亮殿新发现8通清代碑刻,丰富、印证了武侯祠的人文历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已有近1800年历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副馆长马萍在当天的新闻通气会上介绍,在今年2月的武侯祠博物馆陈列提升工程中, ...

• 台北故宫“巨幅名作”,呈现《重修山河堰碑》墨拓

宋代《山河堰落成记》又名《重修山河堰碑》,是陕西汉中地区分布在褒斜古道南端的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山崖的104种摩崖石刻中最大的一块碑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地建水利被淹,国务院将这104种摩崖中的十三种碑刻评定为“一级甲等文物”,同时将岩石切割后收入汉中博物馆,后来称为《汉魏石门十三品》。《重修山河堰碑》碑刻就是其中之一。澎湃新闻获悉, ...

• 文明探源新期待:牛河梁5000多年前建设蓝图待揭秘

 “红山先民的领导者踏勘了这处山岭,安排规划在这里即将修建的建筑群,此后有专职人员根据山坡的地势情况,提出具体建筑方案,进行施工设计,最后有更多的负责人指派众多的红山先民运土、搬石,展开具体建设。”  6月的辽西大地仍感微凉。站在位于努鲁儿虎山脉绵绵群山间的牛河梁遗址,贾笑冰向记者描绘着眼前这片土地5000多年前“热火朝天”的建设场 ...

•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修复都兰出土唐元纺织品文物

  30日,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日前,该所历经一年有余,实施完成所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并通过验收。此次项目保护对象为8件唐代织锦和1件元代织金锦袍服,均为青海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重要墓地出土珍贵文物,其中一级1件、二级1件、三级7件。元代袍服片银面料。 图片来自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修复后的元代袍服。 图片来自青海省文物考古 ...

• 三星堆8号祭祀坑铜神兽、神坛或可与3号祭祀坑铜顶坛人像拼对

  “8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兽、青铜神坛和3号祭祀坑出土的被称为‘奇奇怪怪’的铜顶坛人像或可拼对。”三星堆博物馆文保中心副主任郭汉中29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透露,根据器物断口处的联系,目前文保中心专家已用电脑合成了3件器物拼对为一体的图片。8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兽。 张浪 摄  指着并排放置的三件器物,郭汉中解释道,“青铜神坛上层的 ...

• 跨越两汉到明清 嵊州国道527二期工程沿线考古成果喜人

  2022年6月,嵊州国道527二期工程沿线考古发掘工作进入扫尾,经过为期7个月的考古发掘,考古队在该项目范围内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150余座,出土文物1200多件。  此次发掘缘于国道527二期建设工程,属于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嵊州527国道甘霖至长乐段工程项目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石璜镇和长乐镇,长乐江北侧。路线全长19.3公里,占地面积约 ...

• 河北赵窑遗址新发现

  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日前在邯郸赵窑遗址发现了商代火炕,这一发现将我国使用火炕的历史从西汉提前到了商代。  “火炕是我国北方居民的取暖设施,此前我国有关火炕的最早记录是2006年在保定徐水东黑山遗址发现的西汉火炕,此次赵窑遗址五号房址发现的则是商代火炕。”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魏曙光说。  赵窑遗址 ...

• 河南禹州瓦店遗址发现夏代早期大型祭祀遗迹

  “在河南禹州瓦店遗址的西北部偏南处发现龙山文化晚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平面呈‘回’字形,面积800多平方米,在夯土建筑上发现用于奠基或祭祀的人牲数十具、动物牺牲数具以及其他大量的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和遗物。通过对瓦店龙山文化遗存的年代学研究,祭祀建筑的开始使用为瓦店龙山文化二期晚段,鼎盛期为瓦店龙山文化三期早段,到瓦店龙山文化三期 ...

• 新发现 | 北京市路县故城首次发现西汉制陶遗址区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的西北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北部,是一处由城址、城郊遗址区和城外墓葬区等构成的以两汉时期为主体时代的大遗址。2022年3月12日至4月18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水系(镜河北段)工程建设的考古发掘中,于路县故城城郊遗址区内的东南部清理了一处西汉时期制陶遗址。该遗址北距南城 ...

• 从亚述壁画到祭拜者雕像,国图呈现叙利亚50万年

今天(6月25日),“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澎湃新闻获悉,该展为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年度大展,定格叙利亚50万年的历史瞬间,从生活用品到仪礼用具,从人物雕像到建筑装饰,从亚述壁画到希腊银币,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叙利亚历史画卷。此次展览 ...

• 香港故宫今开馆:唐摹《兰亭序》、宋代孩儿枕都来了

澎湃新闻获悉,历经4年筹划,今天(6月22日)下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举行开馆仪式,并将于7月2日正式对公众开放。600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不仅是明清皇家建筑群的集中彰显,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汇聚地。香港故宫开放后,将分阶段展览由故宫博物院借出的900多件珍贵文物。今天上午9时,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进行了直播导览,带领观众提前探秘 ...

• 夏代早期大型祭祀遗迹,长啥样?

围沟圈起数百平方米的夯土建筑,宏大的祭祀遗存“墠”位居其间,人牲、牺牲、礼器等被分门别类置于台上……在6月25日召开的“2022夏文化论坛”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方燕明介绍了河南禹州瓦店遗址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揭露出大型祭祀遗迹的全貌,让夏代早期的祭祀情景重现天日。这是瓦店遗址大型祭祀遗迹全景。“瓦店遗址大型祭祀建筑的使用年代为 ...

• 走进“人马皆衣金”的西夏文明,长沙将展“贺兰山下”

中国西北部的贺兰山下,矗立有9座塔型巨冢,这里隐藏着一个消失在史书中的政权——西夏,它是《天龙八部》中梦姑的家乡,也是北宋将领范仲淹赋诗抒怀“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缘由。曾多次阻挡蒙古铁骑的西夏有着怎样的昔日辉煌?澎湃新闻获悉,6月30日,“贺兰山下——西夏文物特展”将在长沙博物馆对外展出。呈现西夏文字、工艺、佛教、建筑 ...

• 博山炉、鎏金铜缕玉衣……河北汉代文物赴桂展出

汉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盛世王朝,两汉在今河北地区分封过数十个诸侯国。因此,河北汉代文物遗存众多,尤以中山国诸侯王墓的发现最为丰富,出土文物异常精美。澎湃新闻获悉,6月21日,“王的地下宫殿——河北汉代王室文物展”在南宁市博物馆对外开展,展览精选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的文物142件(套),分为“事死如生”“冥世遐想”两 ...

• 四川安岳石窟发现明刻二十四孝造像

澎湃新闻获悉,近日在四川安岳石窟南部造像区,新发现一组明刻 “二十四孝”摩崖造像。二十四孝是我国古代孝行教化的经典,多以图像形式保存于宋金墓葬、明清古建及绘画、戏曲中,以中原和山西地区最集中。在东亚文化圈的日朝韩等国绘画、文学、寺院装饰中也颇流行,以石窟造像出现于寺院的此为首例,弥补了二十四孝文化流变史中的重要缺环。作为我国发现尺 ...

• 金缕玉衣、玉龙,“大汉楚王”呈现汉代丧葬用玉

澎湃新闻获悉,“大汉楚王——徐州汉代楚国文物精品展” 6月21日在山西博物院临展厅开展。精选的270余件汉代文物,以徐州地区多座汉代诸侯王墓出土文物为主,同时辅以山西地区代王陵及相关汉墓出土文物,从多角度解读汉代诸侯国的历史风貌,为公众了解汉代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展览现场汉代是一个蓬勃向上的时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发达、文 ...

• “发现定窑”与宋人风雅: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写道:“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适累家。”其中,香、茶、花无不与瓷息息相关。“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作为宋代名瓷,定窑生产的茶碗、盘盏、执壶、花器、珍玩、瓷枕等品类,皆成为诸般雅事中不可或缺的用具。澎湃新闻获悉,6月21日,“发现定窑”在南越王博物院对外开展,展览共展出来自河北多家文博单位和南越王 ...

• 梵䇲与经折:台北故宫新展善本古籍选粹

澎湃新闻获悉,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善本古籍选粹——梵䇲与经折”近日对外展出,展览概分“梵䇲”“经折”两单元,前者从“写在树叶上的书”说起,选展缅甸贝叶经等,述说“梵䇲”源起。后者以“手卷”书籍,搭配最早“经折”装汉文大藏经——“崇宁藏”(12世纪初),对比、阐述其演进后,再展示儒、释、道等各种经典,呈现其庄 ...

• 三星堆再发现,亲历者雷雨:我相信古蜀文明应该是有文字的

6月14日至16日,总台央视新闻特别节目《三星堆新发现》再次开启三星堆宝物清点大直播,三天直播,三星堆7号、8号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再次刷新了人们的想象力。雷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亲历了三星堆最新六个祭祀坑发现和发掘的全过程。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记者:因为这次发掘通过媒体的直播,最近一个阶段大家十分地关注。截止到 ...

• 看汉代文明的四张面孔,苏博呈现“天下惟宁”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帝国。从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至公元220年东汉灭亡,王朝通过改制、战争与革新,巩固了中央集权,华夏子民也逐渐形成对国家、民族与文化的认同。这四百余年里的激荡变化与多元融合,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年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社会形态和艺术文化。澎湃新闻获悉,2022年6月17日,“天下惟宁——汉代文明的四张面孔” ...

• 四川盐源县发现千余座商代至西汉墓葬

  记者从18日在四川盐源县召开的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截至2022年6月中旬,考古工作者在盐源县老龙头遗址已清理商代晚期至西汉初年墓葬1100余座,出土各类遗物5000余件。盐源县老龙头遗址考古发掘现场(6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盐源县老龙头遗址考古发掘现场(6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

• 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

万里同风万里同风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副标题: 新疆文物精品出版年: 2020-1页数: 640装帧: 精装丛书: 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内交流系列丛书ISBN: 9787569932010丛书信息  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内交流系列丛书 (共12册), 这套丛书还有 《秦汉文明》,《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守望家园》,《丝绸之路》,《相由心生》 等。

•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

6月22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建成开馆仪式。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等出席并致辞。李群向香港特区政府表示祝贺。他说,主席十分关心香港文化艺术发展,2017年6月亲自见证签署《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议》。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是故宫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 ...

• 考古新知 | 西安马腾空遗址发现仰韶晚期筒瓦

马腾空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等驾坡街道办马腾空村,处于浐河西岸二级阶地上,现存面积约3万平方米。2016年6月~2018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马腾空遗址的居址和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对遗址第⑥层下一座仰韶晚期半地穴房址F139的清理中,出土3件与筒瓦形制相近的器物,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筒瓦类器物,对于探索中国古代建筑材料瓦的起源提供了新 ...

• 石渠吐蕃时代石刻

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调查单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甘孜州石渠县文化局项目负责人:高大伦201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故宫博物院、甘孜州石渠县文化局对石渠县境内的早期石刻开展调查工作,陆续在石渠县境内发现3处吐蕃时期石刻群遗存,位于石渠县的长沙干马乡和洛须镇,分别为须巴神山石刻群、白马神山石刻群、洛须村石刻,总计石 ...

• 南佐遗址:5000年前大型宫殿建筑的神秘面纱期待被揭开

  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适逢南佐遗址新一轮考古启动满一年。记者从南佐遗址联合考古队获悉,考古队继此前发现大型宫殿式建筑和集中出土文物后,近日启动了对“宫殿区”南边区域的发掘,新发现部分疑似踩踏面或道路遗迹现象。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的“宫殿区”。“新的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南佐遗址核心区大型宫殿式建筑的布局结构。”南佐遗址联 ...

• 以渐江为首的新安画派,如何师承与发展?

新安画派形成于明清之际,是以新安江流域为活动中心,绘画题材以黄山、徽州山水为主。其领袖人物皆出生在古徽州地区,他们专事绘画本体,用荒简的笔墨和高洁的画境表达艺术境界超凡脱俗。澎湃新闻获悉,“新安画派特展”正在安徽省美术馆对外展出,重点展品包括程嘉燧《远山古屋图》 、査士标《古木远山图》 、渐江《晓江风便图》等。“他们尤为推崇元代倪 ...

• 榴花照眼,栀子传香——在文物里赏闻初夏

夏天来了吗?从传统习俗上说,夏天早已伴随着立夏节气在5月5日到来;从气象学意义上看,上海也在5月30日连续5天气温超过22℃迈入夏天;即使根据天文学上的规定,北半球的夏天等到下周二(6月21日)夏至来临时也算正式开始了。夏天在哪里?万物勃发的初夏时节,不仅在树荫下、在小溪旁、在农民额头的汗珠里、在儿童手中的雪糕上……身处博物馆,无疑也能感 ...

• 明清人物画中的文学与女性,湘博将展“无限佳丽”

澎湃新闻获悉,6月23日,“无限佳丽——明清人物画中的文学与女性形象”专题展览将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展,展览将展出湖南省博物馆与长沙大观仓艺术博物馆所珍藏的各类文物展品120余件(套),涵括书画、青铜、陶瓷、刺绣等诸多品类,其中湖南省博物馆参展展品30余件(套),长沙大观仓艺术博物馆参展展品90余件(套)。展览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表达古代女性 ...

• 跨越3000年,三星堆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再“合璧”

苦苦等待约3000年,三星堆青铜鸟脚人像终于找回“另一半”。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这不是人像,应当是神 ...

• 秒回3000年前 总台央视带你沉浸式体验《三星堆奇幻之旅》

观三星闪耀,探中华文明。走过青铜器组成的历史丛林,我们再一次开启三星堆时间。在今天(6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三星堆新发现》特别节目第三季的直播里,请来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队队员赵昊一同关注三星堆最新的考古发掘现场。同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首个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 ...

• 时隔36年两件文物完美拼合,院士:对揭开三星堆谜团有重要意义

6月16日,三星堆考古迎来重磅消息,8号坑新出土顶尊屈身倒立铜人像与36年前2号坑出土鸟脚人像完美拼合。又一件国宝级青铜器以全貌与世人相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介绍,这两件器物能够完美拼合,表明2号坑和8号坑极有可能为同时埋藏。而2号坑与3号坑并列,内有器物可能相互关联,7号坑、8号坑也有关联可能,这些联系对于揭开三星堆谜 ...

• 从“桐叶封弟”到“三家分晋”,南博将展“晋国”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共同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吴、晋两国,同源同宗,虽远而交。西周时期,晋、吴青铜器均呈现出继承宗周文化并融合本地文化之特点。春秋时期,晋、吴交融,在今山西太原、忻州等晋国故地发现了许多吴国青铜器,也见证了两周时期中华大地上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澎湃新闻获悉,2022年6月25日,“晋国”特展将在南京博物院对外开展,展览展出 ...

• 沈阳故宫展清宫“萌宠”,背后有哪些吉祥寓意?

澎湃新闻获悉,6月15日,“国有祥瑞 生生不息——清宫动物造型文物展”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开展。展览以“护佑苍生”“寓礼于服”“镇守殿宇”“祈福吉祥”四个单元,阐释沈阳故宫院藏清代宫廷动物造型文物和图案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祥禽、瑞兽造型和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源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对世界的敬畏,也蕴含着古代的思想文化与生命 ...

• 达·芬奇未完成作品《圣·杰罗姆》,回到其去世之地

《荒野中的圣·杰罗姆》被认为是文艺复兴画家达·芬奇最有趣、也是为数不多的真实性未受质疑的作品之一。然而,这件未完成的作品却伴随着很多疑问,它受谁的委托、何时创作?为什么没有完成?一些专家认为,达·芬奇从未停止过对其的改动,并且陪伴了他的一生。澎湃新闻获悉,6月10日起,“《圣·杰罗姆》,未完成的杰作”在法国克洛吕塞城堡举行。1516年 ...

• “暂停键”后的博物馆:重启与加速

上海的文博机构从6月开始已经陆续复工。在完成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重启被中断的策展、布展工作成为重中之重。闭馆近百日,按下“暂停键”后的博物馆是如何保障文物安全和场馆运行的?被“加速”的下半年,意味着有更多的文化展事活动将密集推出,又有哪些值得公众期待的文化展事?“越是特殊时期,公共文化机构越要发挥文化辐射力、影响力。”上海博物馆 ...

• “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启幕 首站走进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

 11日正值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古蜀文明新发现”系列考察活动正式启动。考察活动首站走进位于四川新津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专家学者参观“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 图片来自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  据了解,本次系列考察活动将组织专家学者走进早期文明遗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介绍,活动的举办旨在做 ...

• 数字技术将“重现”敦煌藏经洞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敦煌藏经洞及其出土的约六万件文物将“重现”在人们面前。  6月15日,敦煌研究院与腾讯互动娱乐合作成立“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共同探寻文化遗产展示的新技术、新模式。“数字藏经洞”是实验室的首批项目之一。  1900年,敦煌藏经洞石破天惊。在不足7平方米的洞窟中,出土了4世纪至11世纪的约六万件文物。有“ ...

• 多学科研究丰富三星堆文化内涵 三星堆考古发布重大新成果

  2022年6月13日,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三星堆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考古中国”重要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办,会议通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办。 本网记者曾江/摄  四川省文物信息中心 ...

• 三星堆鸟足曲身顶尊神像3000年后“合璧”

  6月16日,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专家将这件文物重新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专家认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6月15日拍摄的拼对成功的鸟足曲身顶尊神像。新华社发(鲁海子 摄)  “合 ...

• 威尼斯:文艺复兴时期犹太教堂正进行修复

据外媒消息,位于威尼斯犹太人聚居区的犹太教堂目前正在进行修复,人们将有机会近距离欣赏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宝藏。威尼斯犹太人聚居区,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威尼斯的犹太人聚居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516年。当时,意大利共和国政府强迫越来越多的犹太人进入旧铸造厂,作为犹太人隔离区,威尼斯语念“geti”,英文中的犹太人聚集区一词“隔都”(gh ...

• 三星堆8号坑青铜神坛将亮相,数字交互空间今天正式上线

“沉睡数千年,再醒惊天下”,自2020年再次启动发掘至今,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已出土文物近一万三千件,精美绝伦的出土文物再次震惊世人。目前考古发掘已进入收尾阶段。今天(6月14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星堆新发现大型直播特别节目第三季将正式开启。今天的考古发掘现场有哪些最新动态?总台央视记者 任梅梅:现在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就是7号 ...

• 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亮相山东博物馆 重现史前聚落形态

  玉钺、鹿角叉形杖、鳄鱼骨板、人面纹玉饰品……6月10日,“文明之光——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300多件(套)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首次集中向民众展示。展览汇集滕州岗上遗址最新考古发现研究成果,展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都邑性聚落形态。市民在拍摄展出的带盖镂空陶豆。 孙婷婷 摄6月10日,山东博物馆内,展出滕州岗上遗 ...

•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实为多功能“镜屏”

  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破碎的漆器屏风极为独特,屏风上是一幅标注姓名的孔子和弟子的画像以及孔子的相关介绍,此外屏风上面还镶嵌着一面铜镜,因此该屏风是一款集屏风、衣镜为一体的镜屏。孔子屏风上可以粗略看到孔子和他弟子的画像,下面记录着孔子和他弟子的生平及小故事,图为孔子屏风的一部分。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海昏侯墓是西汉海昏侯 ...

• 访浙江考古“科学家”:无科技不考古

  上山人用稻米煮粥还是做饭?作为上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大口陶盆的用途是煮饭吗?上山的古稻田在哪里?在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记者带着诸多疑问走访浙江上山遗址。浙江上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大口陶盆。 童笑雨 摄  此前,浙江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启动,该遗址发现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将长江中下游栽培稻的历史上溯至 ...

• 武·戏——汉晋三国体育文物展

基本信息:编著: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12月印次:1ISBN:9787501072767内容简介:  本书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同名展览为基础,辅以重点文物背景介绍、体育文化知识面扩展、非遗泥塑场景展示及学术论文,从“武”和“戏”两个单元入手,将射术、技击、手搏、御术、斗兽、投壶、蹴鞠、百戏、棋戏 ...

• 中国十年推进考古发掘项目八千八百多项

  从国家文物局获悉,6月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甘肃兰州举行,主题是“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开幕式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先后完成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了石窟寺、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万余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推进了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每年举办3万余个陈 ...

• 古蜀人的奇思妙想——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

  6月13日,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行。记者在通气会上获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内39家科研机构、大学院校以及科技公司,共同开展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通气会通报,已明确几座祭祀坑的埋藏年代,并公布了一大批造型别致的新文物。  文物持 ...

• 社科院考古所权威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较大进展

2000年底“夏商周断代工程”告一段落后,在国家科技计划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全国五十余家科研单位的400余名科研人员,以田野考古为核心,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合攻关为手段,分若干阶段实施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2020年底启动 ...

• 用匠心与科技守护文物——访香港故宫文博馆藏品修复团队

历时4年筹划,2022年7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正式开启,推出7项开幕展览。今夏,逾900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藏将陆续抵港。虽然文物离京前早已完成修复,但要让它们以最佳状态与观众见面,香港故宫文博馆的两位藏品修复专家吕智超和梁嘉放仍需做好“预防性保护”工作,从展厅温湿度监控到光照监测、虫害预防,每一项工作都丝毫不能马虎。在香港西九文化区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