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图书资讯丨中国文化遗产知识读本

摘要: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基础知识,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和读者感兴趣的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工作、文物的流通、考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法制建设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目的是帮助读者提高对文化遗产认知的水平,通过学习阅读,激励大家积极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动。全书图文并茂,既适合作为通识 ...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基础知识,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涉及和读者感兴趣的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工作、文物的流通、考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法制建设等七个方面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目的是帮助读者提高对文化遗产认知的水平,通过学习阅读,激励大家积极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动。全书图文并茂,既适合作为通识(文化素质)教育教材使用,也可供社会读者阅读学习。 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逐渐形成了文化遗产热。比如各地风起云涌的申遗热,我国已经连续十余年成功申遗,从一个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较晚的国家,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坐三望二的文化遗产大国,更有越来越多的遗产地等着进入候选名单去排队申报;比如考古热,新的考古发现不仅会引起媒体关注,甚至年年都有考古发现引起各界的争相围观和广泛讨论;再比如博物馆建设热,不仅各省级博物馆基本上都重新改扩建了一轮,各行各业也随着遗产意识的觉醒,纷纷建起各类各样的专题博物馆,不少在设施和条件上都堪称高大上,尤其是近年来民办博物馆普遍迅猛发展,在新增博物馆数量上已经开始超过公立博物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收藏热,据有关机构公布的信息,全国有数千万人从事收藏,导致文物艺术品价格飙升,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重要的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并大有后来居上之迹象。 世界遗产 大运河(拱宸桥)世界遗产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克孜尔石窟) 中国本来就是个好古的国度,先民崇拜文化传统,很早即以神话传说和文献记载等方式记录历史,臧否人文,褒贬道德,规范行为,助推社会与文化建设,相应地,对古代遗产不仅有着普遍性的兴趣,而且往往和新朝新政的政治合法性、道德文化建设等紧密相关。但是应该说,古人对待传统遗产的态度,往往表现为个人或团体的行为,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保护。即便历代皇家的收藏,也只是根据帝王的偏好有所取舍,只看重个人心仪的古董、书画,只供自己把玩、欣赏,甚至死后还要带到坟墓里。所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不可移动的遗产遭遇到的忽视、遗弃和毁坏就很难免了。只是到了西学东渐之后,我国才开始从科学和法理的 角度处理民族遗产,开启了遗产保护方面的文化自觉。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之后,在考古、博物馆和文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探索,终于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渐渐从往昔皇家贵胄、文人雅士、专家学者的遗产偏好阶段进入大众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时代,形成全社会的文化遗产热潮,表明全民对文化遗产科学认知的不断提高。 如果说欧洲的文艺复兴接通了其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联系的电源,推动其走出神学的中世纪、迈上科学与工业化发展之路,开创了西方文明近现代的辉煌,那么某种程度上,当下的中国文化遗产热似乎也可以看作 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必然和前奏——在全球化时代,中华文明或许能够通过兼收并蓄古今中外一切文明成果,通过发明与再造,传承与创新,实现新一轮的伟大复兴。这更提醒我们应自觉地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整理国故,处理遗产。文化遗产工作的中心在于传承文化,建设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的文明。 如上所述,从观念上说,文化遗产的概念古已有之。但是应该说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此一概念在时空与内涵上有了新的拓展和深化,而相关的实践也成为全球性的与个体和群体身份、政治、文化、经济等密切关联的社会性运动,并拓展出一些新的遗产类型,例如与自然有关的文化和历史景观,如庐山、泰山等;体量巨大的线性遗产,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大运河等; 工业遗产,诸如近现代在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大型厂矿、设施等;农业遗产,如云南哈尼梯田等;二十世纪遗产,诸如人民公社时期、文革时期的遗存;以及人类活动、习俗、口传心授的一些专门知识等无形遗产,更逐渐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社会性遗产保护与分享、利用等活化运动,在法律法规、机构机制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开出新的天地。 鸟尊(山西博物院藏)快雪时晴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008年国际学术界曾经爆发对遗产定义的大讨论,当年的世界考古大会上也曾设专题探讨遗产的定义问题。不仅说明了遗产概念的动态性发展,也体现了这一社会运动正方兴未艾,以及全球化时代人类记忆、文化、认知版图的重构,任重而道远。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常的说法,“遗产是历史的馈赠,今天我们与其共存,明天应该将其传诸子孙”(Heritage is our legacy from the past, what we live with today, and what we pass on to future generations)。准此,文化遗产不应仅仅是科学研究的资料,或者小资情调的寄托,遗产的资源化理念与实践既然已经广泛渗透到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那么也需要学术界、理论界从大众遗产学的角度探索并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传统的遗产领域中出现了公共考古学、新博物馆学等更加注重服务公众与社会的学科分支,更多学科也开始关注和研究文化遗产相关问题,形成了诸如遗产经济学、遗产旅游学、遗产法学、遗产管理学(或者文化资源管理学)等新的分支,并正在形成新的更具综合性的文化遗产学科(cultural heritage studies)。 南通博物苑首都博物馆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毫无疑问是个文化遗产大国,各类文化遗产丰富。但是遗产既可以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民族自信心的源泉与发展的资源,也可能成为争论的由头,乃至被当作新生活的包袱,譬如在旧城改造中对于遗产的不同态度和行动。因此,必须经过科学而系统的整理、研究、挖掘、利用和宣传,遗产才能真正转换成发展的资源。而这一切,都必须以尊重和保护为前提,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为手段,以严格规范的管理为保障。文化遗产不仅是专家研究的对象,公务人员的事业,其保护利用与传承也应该是大众参与的日常实践。这些对我们的文物工作和遗产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下,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向全社会宣传和普及文化遗产的科学知识。要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文化遗产从远古走来,经历了多少沧桑变迁,生死磨难,幸运地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实在不易。我们也应遵从“子子孙孙永宝用”的古训,把这些珍贵的遗产,完好地传诸后代,尽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要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文物遗产不仅值多少钱,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历史的、科学的、艺术的价值,是民族魂灵的载体,是家国天下的见证,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资源!要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文物遗产内涵极其丰富,蕴含着我们先人光荣的历史,聪明的智慧,精巧的技能,以及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对其怀有虔诚的敬畏之心,小心地呵护它,珍惜它,保护它,千方百计延续其脆弱的、不可再生的生命,为中华文明的再造与辉煌,为世道人心的康复与前行,继续提供能量与助力。要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文物遗产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不可再生性,在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淘洗之后,有的已经非常羸弱。因此,在对待遗产的态度上,我们必须记住保护二字,保护是永恒的主题。文物遗产是可以利用的,但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合理地、科学地利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也是正确处理文物遗产“保”和“用”的根本原则。 因此,我们组织业界专家编撰这本书,希望从教学和普及的方式入手,传播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使得大家了解遗产相关学科和工作,同时也希冀由此而能增强全社会对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责任,共同推进我国文化遗产工作的发展。 传统的维度:20世纪50、60年代中央美院对民族传统绘画的临摹与购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 文化遗产,按形态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称之为文物。文物又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本书第一章讲解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内容,包括不可移动文物的定义和分类,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程。第二章是关于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相对于不可移动文物而言,一般是指体量较小、可以移动的文物。这一章首先讲到可移动文物的定义和分类,其次讲到可移动文物按质地分类,详细叙述了青铜、玉器、陶瓷、书画以及竹木牙角杂项几个部分的内容、特征,最后讲到根据可移动文物价值高低而进行的分级。第三章是关于博物馆工作。博物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章是要向读者介绍什么是博物馆,什么是博物馆工作,讨论了博物馆的目标、任务、工作准则以及博物馆组织结构、职业伦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要求。第四章是关于文物流通问题。这一章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经营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沿革情况,对文物市场监管的办法,民间文物收藏以及文物进出境管理的情况。第五章是关于考古学。这一章内容涉及什么是考古学及其由来,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现代科技在考古工作中的利用,以及考古学对古代中国文明进程勾画的图景。第六章是关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前人创造的文化遗产,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特点。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静止的、固化的不可再生的遗产,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活态的、在传承中可以发展的遗产。本章着重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的理论和体系,并介绍了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情况。第七章是关于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法制建设问题。本章介绍了新中国文物法制建设的进程,《文物保护法》的内容,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这些就构成了这个文物工作的法制体系。此外,本章还介绍了解放前民国政府制订文物保护法规的情况,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保护文物所做的努力,最后还叙述了我国法制建设与国际接轨以及国际合作的情况。 我们希望,这本《中国文化遗产知识读本》的出版,如同一枚小小的石子投入文物保护事业的大海之中,能够激起些许涟漪,为祖国的文物事业添加些正能量,则于愿足矣!

北京故宫慈宁宫花园东院遗址考古发掘

(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江西新建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不可移动文物第一节 不可移动文物的定义与分类第二节 文物保护单位1、古遗址2、古墓葬3、古建筑4、石窟寺5、石刻6、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其他第三节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第四节 中国的世界遗产第五节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程1、要以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为指导2、执行科学的保护程序3、准确地理解和贯彻保护原则4、选择恰当的保护技术,首选传统技术 第二章 可移动文物第一节 可移动文物的分类1、青铜器2、玉器3、瓷器4、书画5、竹木牙角器等杂项第二节 可移动文物的分级1、一级文物2、二级文物3、三级文物第三节 可移动文物的管理工作1、馆藏文物的管理2、民间收藏文物的管理3、文物出入境管理第四节基本保护知识1、保护的方针2、保护与维修原则第五节 保护与修复技术1、传统文物保护技术2、现代科学技术3、几种中国古器物保护中的专门技术 第三章 博物馆工作第一节 什么是博物馆?什么是博物馆工作?1、博物馆的定义、性质与任务2、世界博物馆发展简史3、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历史梗概第二节 博物馆的类型1、博物馆类型的划分2、博物馆新形态第三节 博物馆的职能1、博物馆职能概述2、藏品工作3、博物馆科学研究4、博物馆陈列展览、宣传教育与社会服务第三节 博物馆管理1、博物馆管理的内容2、理事会与研究员制度第四节 博物馆协会、志愿者与博物馆之友1、博物馆协会2、博物馆志愿者3、博物馆之友 第四章 文物的流通第一节 文物流通与文物市场第二节 文物经营管理制度1、文物经营管理法律法规沿革2、可流通文物的经营主体及其相关管理制度第三节 民间文物收藏和流通1、民间收藏文物的来源,即法定取得方式2、民间收藏文物的流通3、禁止买卖的文物第四节 文物进出境管理制度1、禁止出境的文物2、文物进出境审核3、文物出境审核许可制度4、文物出境展览审批、审核制度5、文物临时进境和临时进境文物复出境审核制度 第五章 考古学第一节 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第二节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地层学与类型学2、环境考古学与聚落考古学3、现代科技在考古学上的应用第三节 考古学勾画的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第六章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缘起第二节 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特征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第五节 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1、传承主体2、保护主体与管理机构第六节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理论和体系1、保护原则与理念2、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遗产名录)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体系4、文化生态保护5、生产性保护 第七章 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法制建设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立法进程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基本内容1、将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2、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物,其所有权永远不变3、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法律原则4、考古发掘的法律规定5、保护馆藏文物的法律规定6、民间收藏文物的法律规定7、文物出境进境的法律规定8、法律责任第三节 行政法规对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的重要作用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3、《长城保护条例》4、《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四节 与当地文物保护工作特点相结合的地方性法规第五节 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的重要作用第六节 规范性文件 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工作指导意见第七节 新中国成立前,历史上有关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第八节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边区政府、华北人民政府对保护革命文物的立法工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第九节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推动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与国际接轨,促进流失文物返还故土第十节 其他几个主要文物流失国文物保护立法概况1、埃及2、希腊3、意大利 昆曲《西厢记》(北方昆曲剧院)剪纸《赶庙会》(陕西延川 高凤莲) 后记
文物工作最基本的职责,就是保护文物的安全。任何物件,包括文物,在与人和自然的对应关系中,其自身的安全系数在逐步降低,如不及时进行干预和矫正,必然会缩短其寿命。因此,文物工作必须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防止文物损毁,尽量延长文物本体的寿命,维护文物安全。本书前言已经讲到,我们中华民族素有保护文物的优秀传统。早在商周时期,一些青铜礼器上,就有“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铭文。正是本着“永宝用”的理念,千百年来,丰富多彩的文物,经过历史的淘洗,完好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实在不容易。这不仅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感恩!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保护文物的安全,不仅惠及当代,还要惠及子孙,让文物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当然,我们强调保护的重要,就意味着文物遭受损毁、破坏的情况很严重。远的不说,就新中国建国以来,有两个文物破坏严重时期。一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另一个时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前一时期在破“四旧”的口号下,把许许多多可移动文物付之一炬。后一时期在大规模经济建设过程中,旧城改造,城市化,使得许许多多不可移动文物遭受灭顶之灾。当然,文物遭受破坏原因比较复杂。文革时期主要是政治原因;改革开放之后,GDP崇拜、政绩观扭曲应该是主因。之所以如此,毛病恐怕在于我们这个社会在历史文化观念上存在认识误区。 虽然近年来,全社会文物意识有所提高,但正确认识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还需要长时期的宣传教育。鉴于此,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于2011年即立项组织编写《中国文化遗产知识读本》,目的就是为宣传教育提供一份素材,讲述中国文化遗产的基础知识,以帮助读者提高对遗产的认知水平,从而激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来。 国立清华大学、私立中国营造学社合设建筑研究所:《全国建筑文物简目》(1950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年修订) 本书是由热心此道的专家共同协作的产物。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国家文物局原顾问、94岁高龄的谢辰生先生,著名考古学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先生等高兴地出任本书顾问,给予很多鼓励,我们深表敬意!编撰者大都职务在身,工作很忙,百忙中挤出时间辛勤笔耕,难能可贵! 本书各章编撰情况如下: 第一章 不可移动文物,由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晋宏逵撰写;第二章 可移动文物,由文物出版社总编辑、教授葛承雍撰写;第三章 博物馆工作,由中央民族大学多样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潘守永撰写;第四章 文物的流通,由文物出版社社长、研究员张自成撰写;第五章 考古学,由中国文物报社总编辑、研究员曹兵武撰写;第六章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托撰写;第七章 文物保护工作的法制建设,由中国文物学会理事孙玲和首都博物馆田聪撰写;前言与后记,由本书主编、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马自树撰写,其中前言部分曹兵武先生有贡献。 对本书有贡献的还有刘玉清先生,彭蕾博士。高教出版社张林先生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尽心尽力,尤其要特别感谢! 本书是我们第一次组织编写的一种尝试,没有经验,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见谅并予指正。 中国文化遗产知识读本马自树主编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ISBN 978-7-04-044457-5定价 29.80元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作者:中国文物

更多信息...

哈尼梯田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