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图书资讯丨世界遗产四十年: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
作者简介
史晨喧,女,1979年6月13日出生于北京市,200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并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2008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阶段师从吕舟教授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
故宫
秦始皇陵
莫高窟
泰山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长城
内容简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是最具普遍性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工具。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含有评价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标准,不断修订,反映出世界遗产保护运动的发展轨迹。《世界遗产四十年: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以《指南》中文化遗产标准的修订为切入点,通过对30多个版本的《指南》及背景文件的研究,阐明标准变化的原因、方式和效果,探讨标准修订的未来和意义,并将标准修订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析各种因素对标准修订的影响方式及结果。
本书适合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阅读,也可供文物保护爱好者阅读。
黄山
武当山古建筑群
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
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
庐山
序言
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代社会中作为社会文明的反映,从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各个层面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精神的成长、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演化,也成为不同文明、文化间对话、沟通、理解和相互尊重的纽带。遗产保护是人类文明成长的一个成果。
回顾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历史,关于保护对象价值的认识构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价值认识的发展和变化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动力。遗产价值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两个层面不断变化,影响了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生长和演化。价值认识是遗产保护理论的基石。从对艺术价值的认知,到对历史价值的关注,再到当今对于文化价值的理解,价值认知对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发展的作用,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遗产保护是一项人类的实践活动,它基于人类对于自身文明成果的珍视和文化的自觉,其本身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方面。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展示了特定文化环境中对特定对象的保护在观念和方法上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些实践又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方法和所要实现的目标。文化遗产的保护正是在这样一个实践和理论交织的推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成长的。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致力于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和实践。在这样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又进一步在相关实践中被应用、检验和深化。在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的支持下,我们在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相关博士论文的基础上选择相关的研究成果,编辑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研究、文化线路三个系列学术著作,希望这些成果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
史晨暄的著作《世界遗产四十年: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是在她博士论文基础之上进行充实完善而形成的研究成果,本书主要是对世界遗产保护观念发展演变历史的研究。
“世界遗产是一面镜子”,它格外清晰、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类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发展的过程和趋势。世界遗产保护本身具有全球化的基本特征,而“突出普遍价值”作为世界遗产评价的基本标准也清晰地反映了希望建立一种跨文化共同价值的努力,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同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国家、地区加入到《世界遗产公约》当中,这种“突出普遍价值”也不断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这种挑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强调和关注,影响了人们对“突出普遍价值”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机构,它自身对遗产保护的关注重点也从对人类文化和自然财富的关注逐渐扩展到对文化多样性和生态、自然多样性的保护上,这种变化是人类文明的发展。
《世界遗产四十年: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通过对世界遗产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量相关文件的研究和分析,从价值标准的角度清晰地揭示了这一发展、变化的过程。价值标准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对保护对象的认知和保护方法的运用,最终影响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在这一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变化过程中,人们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世界从文明冲突的悲观向文化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转变,再到对文化多样性保护进行积极实践的这一变化过程。
相信《世界遗产四十年: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能够使遗产保护领域的人们理解遗产保护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希望为所有的读者提供一个认识世界文明发展的新角度。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吕舟
2015年5月
峨眉山及乐山大佛
平遥古城
苏州古典园林
丽江古城
颐和园
天坛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基本概念的界定
1 世界遗产的定义
2 遗产的概念
3 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
第二章 世界遗产的基本概念
一 世界遗产概念的产生
二 世界遗产定义的问题
1 世界遗产定义的形成
2 世界遗产定义的局限
三 突出普遍价值的含义
1 价值的含义(
2 普遍的含义
3 突出的含义
四 突出普遍价值概念内部的矛盾
第三章 标准的制定与变迁
一 标准的组成部分
二 标准的制定
三 对初期标准的评价
1 标准与《公约》定义关系复杂
2 标准与《名录》代表性没有联系
四 标准的修订
1 标准修订概述
2 突出普遍价值阐释
3 文化遗产标准
4 自然遗产标准
5 资格条件
6 特殊类型
第四章 标准修订的原因
一 根本原因:教科文组织促进世界和平的目标
1 为促进人类团结,强调《名录》代表性
2 为建立普遍价值观,推动对突出普遍价值的阐释
3 为回应不同时代的挑战,扩大文化遗产的概念
二 直接原因:《名录》的建立过程
1 《名录》代表性分析
2 对突出普遍价值的阐释
3 缔约国特殊的申报案例
三 外围原因:时代精神
1 社会背景
2 遗产保护观念
3 相关领域的观念
四 几种原因的相互关系
1 多元动因的作用
2 长时段因素的决定
3 不同因素的互动
第五章 标准修订1978~1986:历史城镇体现复合与多元
一 标准的主要变化
1 突出普遍价值:从国际视角看最突出
2 十条标准:文化的代表,特征的组合
3 资格条件:真实性接受重建
4 特殊类型:城镇
二 根本原因:教科文组织促进世界和平的目标
1 世界遗产:世界尺度的文化象征
2 价值准则:普遍性与特殊性
3 文化:特征的全部联合体
三 直接原因:《名录》的建立过程
1 增加《名录》代表性:联系不同的遗产类型
2 反思突出普遍价值:民族价值和国际价值
3 缔约国申报特殊案例
四 外围原因:时代精神
1 社会背景:国际经济新秩序
2 遗产保护观念:历史城镇保护
五 几种原因的相互关系
六 对标准修订的反思
1 发展:扩充了《公约》的定义
2 转变:从突出性向代表性倾斜
3 萌芽:开创了全球性方法
4 局限:标准延续着欧洲基础
第六章 标准修订1987~1991:文化景观联系人与自然
一 标准的主要变化
1 十条标准:文化传统,多种文化
2 资格条件:文化景观的真实性
3 特殊类型:文化景观
二 根本原因:教科文组织促进世界和平的目标
1 世界遗产:人类的共同命运
2 文化:人与自然的互动
三 直接原因:《名录》的建立过程
1 增加《名录》代表性:联系不同地区和文化
2 缔约国申报特殊案例
四 外围原因:时代精神
1 社会背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遗产保护观念:文化和自然保护
3 相关专业:地理学景观概念
五 几种原因的相互关系
六 对标准修订的反思
1 发展:增加特殊类型导则
2 转变:从文明向文化转变
3 萌芽:文化与自然的关联
4 局限:狭窄的自然遗产概念
第七章 标准修订1992~1999:人类学主题融合普遍与多样
一 标准的主要变化
1 突出普遍价值:从最好转向代表
2 十条标准:活的文化,价值交换
3 资格条件:置于文脉之中
4 特殊类型:运河、线路
二 根本原因:教科文组织促进世界和平的目标
1 世界遗产:每个文化的遗产
2 价值准则:普遍性寓于多样性之中
3 文化:错综复杂的相互促进
三 直接原因:《名录》的建立过程
1 增加《名录》代表性:联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
2 反思突出普遍价值:对普遍问题的突出回应
3 缔约国申报特殊案例
四 外围原因:时代精神
1 社会背景:冷战之后的文明冲突
2 遗产保护观念:历史廊道概念
五 几种原因的相互关系
六 对标准修订的反思
1 发展:容纳了活的遗产
2 转变:普遍性转向多样性
3 萌芽:有形与无形遗产的关联
4 局限:无形价值不被认可
第八章 标准修订2000~2012:整体价值贡献于可持续发展
一 标准的主要变化
1 突出普遍价值:联系当代和后代
2 十条标准:有形与无形价值,文化与自然
3 资格条件:跨越界限
4 特殊类型:仍将扩充
二 根本原因:教科文组织促进世界和平的目标
1 世界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
2 价值准则:文化多样性
3 文化:各方面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 直接原因:《名录》的建立过程
1 增加《名录》代表性:联系社会发展水平
2 反思突出普遍价值:世界遗产的整体价值
3 缔约国申报特殊案例
四 外围原因:时代精神
1 社会背景:对社会发展问题的国际共识
2 遗产保护观念:反思保护伦理
五 几种原因的相互关系
六 对标准修订的反思
1 发展:鼓励沿海社会
2 转变:认可无形价值
3 萌芽:统一的完整性概念
4 局限:标准修订的迟滞
第九章 标准修订的方式和规律
一 修订的原因:追随一贯目标
1 《名录》代表性分析导致修订标准
2 对突出普遍价值概念的阐释导致修订标准
3 文化遗产概念的扩展导致修订标准
二 修订的方式:体现共同规律
三 修订的内容:变化与延续
1 文化的复杂性:历史城镇的启迪
2 文化与自然:文化景观的继承
3 文化间互动:向活的文化转变
4 文化促进发展:为了社会的遗产
四 修订与变迁:跨越阶段的转折点
1 全球战略的“人类学转变”
2 合并标准统一“世界遗产”
第十章 标准修订的效果、困难和未来
一 标准修订的效果
1 增加了《名录》代表性
2 阐释了突出普遍价值概念
3 拓宽了《公约》定义的遗产概念
二 标准修订存在的困难
1 突出普遍价值与代表性概念存在矛盾
2 《名录》代表性分析框架本身不均衡
3 相关者有不同的理解
4 对延续性的要求束缚标准修订
三 标准修订的未来
1 突出普遍价值阐释:象征意义
2 十条标准:在文化与自然之间
3 资格条件:真实性与完整性统一
4 特殊类型:多种框架的联系
第十一章 标准修订的意义
一 对于教科文组织的意义:贡献于促进世界和平的目标
1 赢得缔约国的支持
2 探讨了普遍价值观
3 拓宽了文化的概念
4 实践多元主义政策
二 对于专业领域的意义:与教科文组织的观念发生互动
1 保护的观念
2 保护的目的
3 保护的方法
三 对于缔约国的意义:促进国际协作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大足石刻
武夷山
皖南古村落:西递与宏村
明清皇家陵寝
龙门石窟
青城山与都江堰
后记
衷心感谢导师吕舟教授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和教诲。导师宽广的胸怀、高远的目光和睿智的思想,带给我人生的启迪,将使我受益终生。
感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砚祖教授、建筑学院王贵祥教授、张杰教授、李路珂博士、贾珺博士、刘畅博士等对我论文工作给予的热心指导。感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全体老师和同窗们的鼓励和支持。
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对我不变的爱。
云冈石窟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澳门历史城区
殷墟
开平碉楼与村落
福建土楼
书影
五台山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元上都遗址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土司遗址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博士文库”
出版计划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系列
史晨喧:世界遗产四十年——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
孙燕:城市历史景观——一种城市遗产保护方法
徐知兰:世界遗产视角下的文化多样性理念
刘祎绯: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与层积——认知和保护历史城市
高天: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历程——不改变文物原状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研究系列
吕宁:思想的碰撞——中国石窟保护理念的发展
张帆: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研究再探
朱宇华:文物建筑迁移保护——基于水利工程影响下的案例研究
文化线路系列
乌布里·买买提艾力: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研究
景峰: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系列跨境申遗研究
(点击蓝色文章标题可浏览正文)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大运河
12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博士文库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系列
吕舟 主编
世界遗产四十年:
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
史晨喧 著
科学出版社
2015年9月
ISBN 978-7-03-044106-5
定价 80.00元
美术遗产
微信号:cafa_herit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