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匠心营造 · 斗拱 | 明清两代,末世建筑的辉煌演绎
摘要: 撰文:张利伟、于向勇苏州香山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工匠的著名发源地,建筑营造世家辈出,史称“香山帮”。在以蒯祥为代表的香山帮的操持下,明初官式建筑斗拱的样式在大量实际操作中得到定型。清代,在重要的皇家建筑工程中,匠师在建造前需要制作体现设计构思的模型,便于皇帝定夺方案,其中以雷发达为首的“样式雷”家族无疑独领风骚。 蒯祥家族是香山帮的代表,蒯祥的父辈在明洪武年间曾参与营建南京宫殿。1406年,明成祖朱棣 ...
撰文:张利伟、于向勇
苏州香山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工匠的著名发源地,建筑营造世家辈出,史称“香山帮”。在以蒯祥为代表的香山帮的操持下,明初官式建筑斗拱的样式在大量实际操作中得到定型。清代,在重要的皇家建筑工程中,匠师在建造前需要制作体现设计构思的模型,便于皇帝定夺方案,其中以雷发达为首的“样式雷”家族无疑独领风骚。
蒯祥家族是香山帮的代表,蒯祥的父辈在明洪武年间曾参与营建南京宫殿。1406年,明成祖朱棣开始筹备建造北京紫禁城,蒯祥与父亲同时被召入京,他们技艺出众,精于尺度计算,又擅长榫卯技巧,略用尺却不差毫厘,《苏州府志》中记载:“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祥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蒯祥奉命负责兴建紫禁城三大殿即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并建乾清、坤宁二宫。
祾恩殿
如今,紫禁城内永乐年间初建原物所剩无几,而在北京昌平明十三陵陵区永乐皇帝陵墓长陵内仍留存有当时的巨构。完工于1409年的祾恩殿是十三陵唯一躲过乾隆年间拆改而保留下来的大殿。祾恩殿全部采用金丝楠木,硕大的体量显示出明代开国之君的气度。明王朝在政治上实行专制、巩固中央集权,在建筑营造上也相对保守,官式建筑风格僵直,没有灵动的曲线,但这也正是统治者所需要的国家礼仪。作为建筑一部分的斗拱,其风格在这些官式建筑中也被固化,不能随意改变。
祾恩殿斗拱
相对宋元时期,明代官式建筑的斗拱用材进一步缩小,斗拱的承重性能减弱,工匠们选择大幅度增加柱间斗拱的数量来弥补这一点。同时,斗拱仍代表着严苛的等级。祾恩殿采用的是多用于宫殿、庙宇彻上明造屋宇的镏金斗拱,外跳和一般的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的菊花头、六分头和秤杆等,后尾搭在金柱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生联系,完全不起结构作用,称为“落金”做法,同时兼具联系金柱与檐柱的稳固作用;相对于长陵祾恩殿的“落金”,还有一种做法是后尾下无承托,支撑于金桁下,称为“挑金”,外跳承托橑檐桁,里跳后尾承托金桁,屋顶坐于两桁之间,重量通过斗拱集中于坐斗之上,进而传递到柱子。
瞿昙寺
摄影:张利伟
摄影:张利伟
青海乐都县瞿昙寺、武当山紫霄宫虽远离京师千余公里,由于被赋予了政治意味而在建筑形制上明确遵从官式标准,斗拱与京城几无两样。洪武初年,三罗喇嘛凭借个人威望说服罕东蒙藏各部归顺明王朝,为示表彰,朝廷特准拨款兴建瞿昙寺。宣德二年(1427),模仿紫禁城奉天殿与文楼、武楼的回廊布局,新建成的隆国殿通过抄手斜廊和回廊与东西两侧的大鼓楼、大钟楼相连,构成瞿昙寺最高耸精华的部分。武当山上大兴土木营建道观,主要是因为朱棣皇帝想努力强化自己是真武大帝化身,确认其正统地位。瞿昙寺隆国殿与敕建道观紫霄宫斗拱是一板一眼,完全保留京师形制,一丝不苟,独特的政治内涵以建筑的形式展示出礼仪的威严。
平武报恩寺大雄宝殿
摄影:张利伟
摄影:张利伟
明宣德年间,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以“古遗藏经无处收贮,恩无补报”为由请旨建造平武报恩寺。正统五年(1440),大雄宝殿建成,鸱吻、殿基、琉璃兽形制均严格遵循规制,下檐斗拱也还坚守官式风格,上檐斗拱却采用了地方化的如意昂,并出现了在京师官式建筑中不可见的斜拱,这种变通和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趣味。
紫禁城中和殿
明清斗拱尺度变小,导致屋檐的外挑能力减弱,屋檐不能再像唐宋时期那样出檐深远,但明清工匠却巧妙地利用围廊来解决斗拱承重失效下的屋顶出檐,廊下空间的存在从视觉上仍给人一种出檐较深的错觉。嘉靖年间重建的太庙大殿本是一个四周出廊的建筑,遗憾的是,乾隆年间为了扩大殿内空间使用而将砖墙与门窗外推至檐柱,导致下檐的深远效果减弱。在紫禁城中轴线上的现存建筑中,依然保持四出廊的明代中和殿明显出檐深远。
故宫建筑群
清代官式建筑延续明代建筑传统,继续弱化单体建筑的个性,而突出体现建筑群整体布局的气势,这是清王朝彰显其帝国强大的最恰当的表达。雍正十二年(1734),清工部颁布《工程做法则例》,用以指导官式建筑营造时必须遵守的规矩与尺寸。清代,宋时所用的材、栔、分不再作为建筑尺度的衡量标准,取而代之的是“斗口”,即坐斗正面的槽口。斗口尺寸确定以后,可以推演到每攒斗拱的宽度、出跳的尺度以及建筑高度,进而可以推算到全屋的面阔与进深。
颐和园
清式斗口共有十一个等次,确定等次之后,建筑规模随即确定。相比宋式材分制,清斗口制的计算更为简便,更利于规模化生产。清代大木作做法有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种,前者应用于殿式建筑,如宫殿、官署、庙宇、府邸,后者则用于上述建筑中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通常不用斗拱,大木小式的建筑尺度也不以斗口为依准,而以明间面阔及檐柱柱径为标准进行推算。在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宫殿区仁寿殿、寺庙区排云殿等建筑均设斗拱,园林区的亭台楼榭则基本不采用斗拱,这就是清代斗拱施用具体做法的体现。
烫样
在建筑工匠间,师徒多以歌诀相传匠作技法,施工时工匠根据匠师给的杖杆结合歌诀制作,一般不需要图纸。但在一些重要的皇家建筑工程中,匠师在建造前需要制作体现设计构思的模型,便于皇帝定夺方案。在这些技术精湛的匠师当中,以雷发达为首的“样式雷”家族无疑独领风骚。样式雷烫样(即模型)只是将斗拱描绘成墨线形制,但根据斗拱斗口推演整个建筑尺度,样式雷家族显然是烂熟于心。样式雷家族从康熙年间掌管皇家宫殿、陵墓、园林、坛庙的营建,一直持续到清代末年颐和园和皇家陵墓的完工。
太和殿藻井
明清建筑官式建筑大木作斗拱变化较小,但是在小木作及内檐装修上却异彩纷呈。众多宫殿建筑采用精彩绝伦的藻井,都缺少不了斗拱的参与。紫禁城御花园内代表春夏秋冬的四个明代亭子——万春亭、浮碧亭、千秋亭、澄瑞亭中,大木作斗拱与小木作斗拱在天圆地方中默默讲述着时间的流转;而展现着皇权尊严的太和殿内,高悬的藻井与两侧带有斗拱的毗卢帽有效地调节了室内空间的分隔和环境气氛。太和殿过于高耸,反而在规模与尺度比较小的皇帝居住办公的场所养心殿和养性殿同类布置中,更能让处于其中的人体会到等级与礼仪。
李庄旋螺殿
摄影:陈新宇
摄影:陈新宇
紫禁城以外,小木作斗拱也开辟出另一番天地,陕西户县公输堂内,明永乐年间建造的天宫楼阁用斗拱营造了一个层层向上的礼佛空间。平武报恩寺华严藏殿内,明代时兴建的转轮藏至今仍可转动自如,檐下、平座与天宫楼阁装饰满身斗拱,它承袭了正定隆兴寺、江油云岩寺两座宋代经藏的特点。抗日期间,中国营造学社驻地宜宾李庄,李庄镇外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的旋螺殿内的藻井令梁思成先生赞叹不已,八角形藻井完全利用斗拱的层层出跳向上传递,没有过多的装饰,展现出简练朴素之美。
浙江吴文简祠“卍”字形拱
摄影:张利伟
摄影:张利伟
官式建筑的斗拱遵循标准化,样式相对统一,而地方建筑中的斗拱在各自区域传统中发展,并有逐步异形化的趋势。明代地方建筑上斗拱的随意与京师严肃的官样形成强烈反差:辽宁盖州玄贞观大殿上有十字交叉斗拱,浙江庆元月山村吴文简祠的门屋上出现了“卍”字形拱,而山西长治县南宋村玉皇庙的明代大殿上的斗拱竟连出六跳,不惧越制之嫌。
宝纶阁
明清建筑斗拱弱化,尺寸较大的梁架与正心枋咬合直接参与承重,虽说有些简单,但丝毫不影响屋顶荷载这一核心问题,对于结构的简化,未尝不是一种进步。在徽州、金华的明代祠堂中,梁与柱更是直接咬合,不需要斗拱的承接。徽州呈坎村明代罗东舒祠宝纶阁的前檐柱直抵檐下,斗拱随后才嵌于柱上,功能减弱,主要是装饰效果的一种元素。在常熟綵衣堂和赵用贤宅这两个明代建筑中,斗拱已不见于屋檐下,仅出现在梁架间起过渡作用。
故宫角楼
明清两代,斗拱进一步发展演变,出现了如意昂、象鼻昂等装饰性形象。这些花式多样的斗拱,是数千年的斗拱历程中的最后篇章。斗拱的发展如一首跌宕起伏的交响曲,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高潮而转向舒缓,最后归于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