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八百里秦川,三千年传奇
丨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丨
▲ 航拍秦川大地。图/视觉中国
西安早已是网红城市
被拿出来一说再说
但她的底蕴与实力
远不是“网红”二字可以概括的
这次,在关注西安的同时
我们把视野投向了更大的关中
▼
八百里秦川是关中的别名。周、秦、汉、隋、唐,使我们的文明逐渐成熟,也在中国的时间线里塞满了故事。喧闹过后,如今只剩平静的生活,宽阔而平坦的沃土,每逢夏天就扬起金色的麦浪。然而遍地的古迹,肃穆而寂寞的王陵,还能让我们看出这一片土地的不平凡。
▲ 秦岭。摄影/王警
如果将我们的文明拟人化,那么他是在关中由一个学步的孩子变成活泼的少年,再长成一个精壮的汉子。走上顶峰,又跌落神坛,这片古老的土地到底经历过什么?
▲ 华山。摄影/王寰
关中在何处?
如今我们熟悉的陕西省可由南至北划分为三个地理区域:陕北、关中、陕南。这种划分完全是基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陕北拥有典型的黄土地貌,陕南是秦岭山地,夹在南北之间的便是关中盆地。
▲ 关中地理位置示意图。制图/陈峥
关中的范围大致包括了今陕西省的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五市,甚至河南西部的部分地区。这里古来富饶,渭河的干流及支流穿行其上,挟泥带沙,造出的大片冲积洪积平原,是为八百里秦川。不过八百里秦川的区域,要比广义关中狭小一些。只包括北至北山,南至秦岭,西起宝鸡,东及潼关的东西长360公里,南北宽几公里至几十公里不等的平原地带。
▲ 渭河流经咸阳。图/图虫·创意
中国人对于家庭、国家,乃至天地万物的概念正是在这黄土之中生根发芽,一点点拱破土层,逐渐成长、慢慢成形的。关中是孵化器之一。公元前5000年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有代表性的半坡遗址、姜寨遗址都是在关中。
▲ 西安半坡遗址。图/视觉中国
万物运行发展自有其规律和道理。关中先行一步并非偶然。这里的土地都是黄土,《尚书·禹贡》评价为“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加之受季风影响而形成的半湿润气候,还有河流水系的发达,都为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文明应运而生。
▲ 西安炮里乡油菜花田。摄影/一佳one
周:关中的第一次崛起
奠定关中举足轻重地位的那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周。
相传周氏的始祖后稷被封于有邰(今陕西咸阳武功县),因为邻近北方游牧民族聚居区,周人时常受到侵扰而不得不迁居避战。先是随公刘迁到豳地,又随古公亶父搬到岐山脚下的周原。早期颠沛的生活,其实正是周人一手奠定周王朝数百年基业的先声。
▲ 陕西咸阳武功河滩会上每年一度的枋木交易。摄影/王警
渭河流域的宽坦土地给了他们施展自己农业技术的空间,与游牧民族的冲突则赋予了他们强悍勇武的作风。关中的千里沃野,给了周人猛推一把历史这辆大车的底气。
▲ 骊山盘山公路。摄影/一佳one
当时中国的内部冲突还明显得表现为东西对峙。周面对的就是以河南为中枢的商王朝。武王伐纣的故事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现实并不如《封神演义》那般光怪陆离,但已足够惊心动魄。“血流漂杵”的牧野之战后,纣王自焚,商王朝已绝无翻盘余地。这一局是关中人赢了。
▲ 陕西渭南。图/视觉中国
关中一直被称为四塞之地。南有秦岭,北有黄土高原,西有陇山,东有华山、崤山,只要扼守住来往必经之路上的关隘,关中固若金汤。各处交通孔道之上诸如潼关、散关、萧关、武关这些关口,都是强敌难以轻易逾越的屏障。因为被雄关环绕,才有关中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