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纪要 |【考古学研究】魂瓶与早期海上丝路

摘要: 2019年3月1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韦正老师在《考古学研究》课程上与大家分享了“魂瓶与早期海上丝路”的相关研究。在讲座的前半部分,韦正老师介绍了佛教海路来华说的基本内容,并将战国晚期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出土的域外文物与文献记载相结合,探讨“佛教海路来华说”的可能性。由于魂瓶涉及佛教范畴,为“佛教海路来华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韦正老师在讲座后半部分以“吴晋魂瓶性质初探——兼谈五联罐的性质”为题


2019年3月1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韦正老师在《考古学研究》课程上与大家分享了“魂瓶与早期海上丝路”的相关研究。在讲座的前半部分,韦正老师介绍了佛教海路来华说的基本内容,并将战国晚期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出土的域外文物与文献记载相结合,探讨“佛教海路来华说”的可能性。由于魂瓶涉及佛教范畴,为“佛教海路来华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韦正老师在讲座后半部分以“吴晋魂瓶性质初探——兼谈五联罐的性质”为题,提出了吴晋魂瓶象征蓬莱仙境的观点,并认为佛像因渡海而来,而成为蓬莱仙人的代替品


“佛教海路来华说”

“佛教海路来华说”学术史回顾

讲座伊始,韦正老师梳理了佛教海路来华说的学术史。既往主要论述包括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对《牟子理惑论》的肯定性讨论,阮荣春《佛教南传之路》,李刚《从汉晋胡俑看东南地区胡人、佛教之早期史》、《汉晋胡俑发微》、《汉晋胡俑及佛教初传中国摭遗》等。

这些研究表明,佛教海路来华后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在两广地区登陆后,向北传入长江中游地区,然后北上中原、或东下长江下游地区;二是直接在山东至浙江沿海地区登陆,然后在长江下游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流传。


佛教海路来华后两条可能的传播路线

域外文物与航路文献举要

为证明海路的存在,韦正老师列举了一些战国晚期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域外文物与航路有关文献。早期域外文物分布地点包括:晋宁、广州、巢湖、扬州、徐州、临淄、青州。代表性遗迹遗物有:

1

晋宁石寨山11号墓和12号墓均出土裂瓣纹铜豆,属西汉较晚阶段。

2

南越王墓出土角杯、裂瓣纹铜豆。

3

南越王宫苑遗址出土曲流石渠、石望柱,蕃池遗址出土叠石柱。

4

巢湖北头山1号墓出土银豆,约公元前140年。

5

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金银器,约公元前128年。

6

江苏邗江甘泉2号墓时代曾定为东汉早期,实际可能为东汉晚期。出土玻璃片,为紫黑色和乳白色相间的透明体,采用模铸法制成,经检测,为罗马系统的钠钙玻璃。

7

徐州狮子山西汉墓铜壶,似为西方文化和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结合的产物。

8

临淄窝托村齐王墓陪葬坑出土裂瓣纹银豆,约公元前190年。

9

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裂瓣纹银豆,约公元前3世纪晚期。


青州西辛战国墓出土裂瓣纹铜豆


徐州狮子山西汉墓出土铜壶

南越王宫苑遗址出土曲流石渠、石望柱


文献方面的代表性资料如下:

《后汉书》卷三十三《郑弘传》载章帝时:“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沉溺相系。”


《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附桓晔传》:“初平中,天下乱,避地会稽,遂浮海客交阯,越人化其节,至闾里不争讼。”


《三国志》卷三十八《蜀志·许靖传》载许靖与曹操书中记述浮海南渡的情景,“便与袁沛、邓子孝等浮涉沧海,南至交州。经历东瓯、闽、越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漂薄风波,绝粮茹草,饥殍荐瑧,死者大半。”

韦正老师还援引《庄子·山木》中记载的“南越有邑焉”等文字,说明先秦时,人们就对南越有所认识。


合浦与临沂:早期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韦正老师指出,合浦地理位置很重要,早期合浦作为对外交通港口的地位比广州更重要。合浦拥有众多与古印度直接交通的物证,主要分为出土文物和墓顶形制两方面。合浦出土的域外或仿制文物,有玻璃器皿、绿松石饰品、紫水晶串珠、金饰、瓷器等。许多文物的原材料并非源自本地,如绿松石、琥珀(来自波罗的海、北欧)、紫水晶(来自印度),这些都是中外交往的证据。合浦附近地区,如贵县糖货栈4号墓和铁路新村10号墓也有域外文物的发现。两广地区发现了一批罕见于其他地区的圆形顶墓葬,如合浦四方岭M36、公务员小区二期M17、丰门岭M10、罗屋村M11、贵港孔屋岭东汉墓、广州汉墓M5041、M5081。这种半球形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如印度本地治里有半球形佛塔。中国砖室墓顶多为券顶和四面积顶式穹窿顶,半球顶只有两广地区比较流行。韦正老师认为,西方拱券技术传入中国的路线可能有陆路和海路两条,两广地区的半球形砖室墓或许并不是经两京传入的;退一步讲,两广地区可能将从印度习得的技术与与两京地区传来的中原墓顶形制进行了结合。


合浦四方岭36号墓墓顶


河南襄城茨沟汉墓与叠涩半球顶分布范围


合浦以外,山东临沂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点。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墓室采用拱门和凹棱柱,有半圆雕、高浮雕和有异域元素的线雕。前室中过梁上半圆形门额为一对镂空的凤鸟衔绶带的纹饰,显然受到西方文化元素的影响。沂南画像石墓中室八角柱南面线雕施无畏印的东王公形象,霍巍先生曾怀疑其为佛像。

吴晋佛像夔凤镜上的星座形象

此外,吴晋时期的佛像夔凤镜上出现了黄道十二宫星座中的“巨蟹”、“宝瓶”、“天秤”等形象,地点涉及南京、杭州、武义、长沙、贵港等地。铜镜上经常出现佛像,而这些星座所代表的黄道十二宫有可能在汉末三国时期与佛教一起再次传入中国。


吴晋时期佛像夔凤镜上黄道十二宫星座形象

合浦一带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文献所载两广地区与古印度的直接交往。包括佛教在内的外来文化一旦到达两广一带,就有可能登陆或经海路传播到中国东部沿岸。战国晚期以来的考古发现都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

吴晋魂瓶性质辨析


在对“佛教海路来华说”进行了举证之后,韦正老师又以吴晋魂瓶的性质辨析为重点,提出了吴晋魂瓶象征蓬莱仙境,由于佛像渡海而来,遂替代了蓬莱仙人的观点。这对于“佛教海路来华说”是一个重要补证。

吴晋魂瓶考古材料介绍

首先,韦正老师对魂瓶考古材料进行了介绍。魂瓶的前身是五联罐。目前除巫山淀粉厂出土的一件五联罐外,魂瓶五联罐均集中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吴晋墓中。五联罐最早出现在浙江地区的东汉墓中,如上虞驿亭谢家岸后头东汉墓出土的四管瓶、五管瓶。浙江武义吴墓出土的五联罐开始罕见地将五罐塑成五个人像。嵊县大塘岭吴太平二年(257年)的魂瓶上尚没有佛像,但绍兴出土吴永安三年(260年)魂瓶开始出现佛像。南京下坊村出土凤凰元年(272年)孝子送葬魂瓶的肩部出现了佛像装饰,与之并列的是螃蟹、鱼、仙人骑兽等形象。与之相似的还有马鞍山太白乡西晋墓出土的魂瓶。韦正老师指出,南京地区吴墓陶质魂瓶制造工艺相对粗疏,却普遍具备五罐、楼阁与佛像等特征。一般而言,制作简化者所保存的往往是这类器物中最基本的元素,可见这些都是吴晋魂瓶不可缺失的要素。


浙江武义吴墓五联罐


嵊县大塘岭吴太平二年魂瓶


绍兴出土吴永安三年魂瓶

南京下坊村出土凤凰元年(272年)孝子送葬魂瓶


马鞍山太白乡西晋墓魂瓶

魂瓶研究学术史

之后,韦正老师回顾了魂瓶研究的学术史。张拯亢最早将这类器物命名为“魂瓶”、“神亭”。陈万里先生改称为“谷仓”,实为望文生义。曾昭燏先生曾根据器身有孔,且装饰小鸟的特征,指出将其命名为“谷仓罐”的不合理之处。日本学者长谷川道隆认为魂瓶是昆仑的象征,与升仙有关。冈内三真将魂瓶作三段式划分,口沿以下象征水下世界,中间一大圈佛像、孝子送葬景象等象征地面,小鸟象征天空,指出其为神灵凭依。美国汉学家丁爱博(Albert E.Dien)认为魂瓶与招魂葬有关。李刚认为五联罐象征了窣堵波与四方天,孙长初则将其与阴阳五行相关联。综上,根据用途和象征意义,将这种器物命名为“魂瓶”是可行的。日本学者小南一郎认为魂瓶用于安息亡灵,就《列子·汤问》中“五山之根无所连著”的记载指出五联罐之形象象征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神山,但并未展开讨论。韦正老师赞同小南一郎的观点,并进一步论证魂瓶与“蓬莱仙境”之间的关系。

陶灶、魂瓶与蓬莱仙境

韦正老师指出,其实陶灶与魂瓶有相似之处,它们均有鸟和建筑的形象,如安吉博物馆所陈列的良朋镇上马山东汉墓出土陶灶,故从类型学上可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上马山东汉墓出土陶灶


东汉墓出土的陶灶曾有汉人作的铭文:“燧人造火,灶能以兴,五行皆备,阴阳相乘。”


《史记·封禅书》: “是时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言上曰:‘祠灶别致物,致物而丹砂可以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文献中祠灶的记载在考古发现中得到了印证。西安沙坡村西汉墓出土了一个金灶,其上小米状物体即是仙丹。山东莒县双合村汉墓也曾出土形制相似的金灶。


西安沙坡村西汉墓金灶


造型上,灶与魂瓶有相似之处,而《列子·汤问》和《史记·封禅书》中的相关记载又将祠灶、魂瓶与“蓬莱仙境”联系了起来。魂瓶作为神仙世界的象征物,与五行阴阳有和升仙都有关。

《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

或有学者质疑,秦汉时期皇帝封禅的地方在山东,而相隔甚远的江浙地区却为何要制作和蓬莱仙境相关的东西?韦正老师认为,从文献记载来看,会稽与蓬莱之间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海内十洲记》:“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去西岸七十万里。”

  《抱朴子·内篇》卷四《金丹》称,若无法登名山合药,则海中大岛屿亦可,海中大岛屿“若会稽之东翁洲、及 亶洲、纻屿”。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孙权传》:“(黄龙)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


韦正老师认为文献所见蓬莱及仙药,与会稽有着密切联系,而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神话地理在东吴时期发生了变化:由于蓬莱在三国时期归曹魏,东吴建立政权后将这些地名“搬家”至浙江地区以制造神话,最终目的是满足统治者的升仙需求。

魂瓶题材解析

最后,韦正老师对魂瓶上常见的宫殿楼阁、孝子送葬、小鸟、胡人和佛像等堆塑题材逐一分析,指出这些形象的设置往往都与蓬莱仙境、阴阳五行、白日飞升等观念有所联系。

1

宫殿楼阁

《列仙传》中“负局先生”云:“负局先生者,不知何许人也,语似燕代间人。常负磨镜局徇吴市中衒,磨镜一钱。因磨之,辄问主人,得无有疾苦者,辄出紫丸药以与之,得者莫不愈。……吴人乃知其真人也。后主吴山绝崖头,悬药下与人。将欲去时,语下人:‘吾还蓬莱山,为汝曹下神水。崖头一旦有水,白色,流从石间来,下服之。’多愈疾。立祠十余处。”

魂瓶上宫殿楼阁即是蓬莱仙境海市蜃楼的反映。此外,五行阴阳家邹衍即燕代间人,可见即使是神仙小说,其所设置的语言环境和历史背景都具有一定依据。

2

佛像

《梁书》卷五十四《诸夷传》: “晋咸和中,丹阳尹高悝行至张侯桥,见浦中五色光长数尺,不知何怪,乃令人于光处掊视之,得金像,未有光趺。悝乃下车,载像还,至长干巷首,牛不肯进,悝乃令驭人任牛所之。牛径牵车至寺,悝因留像付寺僧。每至中夜,常放光明,又闻空中有金石之响。经一岁,捕鱼人张系世,于海口忽见有铜花趺浮出水上,系世取送县,县以送台,乃施像足,宛然合。会简文咸安元年,交州合浦人董宗之采珠没水,于底得佛光背,交州押送台,以施像,又合焉。自咸和中得像,至咸安初,历三十余年,光趺始具。”

文献年代虽略晚,但丹阳郡首府在建康,“张侯浦”、“海口”、“合浦”等地点,都暗示佛像与水路的关系。韦正老师指出,若佛像由海路传入的说法成立,则佛像具有成为蓬莱仙人的代替品的可能。蓬莱仙人是海洋神话的产物,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何佛像会与螃蟹、泥鳅等水生动物一同出现在魂瓶肩部。

3

孝子送葬与小鸟

《抱朴子》卷三《对俗》抱朴子曰:“盖闻身体不伤,谓之终孝,况得仙道,长生久视,天地相毕,过于受全命归完,不亦远乎?”“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孝经援神契》:“元气混沌,孝在其中。”“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


《汉书·封禅书》李少君言,“祠灶别致物,致物而丹砂可以化为黄金。”

孝子送葬是魂瓶常见的装饰题材。丹砂为仙药之上品,忠孝者方有修仙升仙之资格,送终尽孝为大孝,在魂瓶上装饰孝子送葬是对死后升仙愿望的曲折表达。小鸟是常见的装饰题材,小鸟象征天空,此外别无深意。

4

胡人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胡人遥集于上楹,俨雅跽而相对。……神仙岳岳于栋间,玉女窥窗而下视。”


《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山中夜见胡人者,铜铁之精。”

当时常有胡人通灵的记载,因此胡人形象出现于魂瓶上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韦正老师总结道,基于阴阳五行思想的神仙外丹说在秦汉魏晋时期获得迅速发展。东汉中期以后,特别是东吴时期,浙东地区在经济文化获得显著发展的同时,神仙外丹派的势力也随之而起。作为白日飞升一说重要补充的尸解说与外丹说亦兴起,并因汉代社会的平民化趋势而俘获越来越多的中下层民众。死后升仙不能无所凭借,于是,作为外丹说的法器灶具、阴阳五行说和尸解说混融的登天之物,五联罐便被制造出来埋入墓葬之中。孙权晚年对神仙方术的沉溺促成他实行向汉人开放佛教的政策,早已由海路到达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佛教与中国古老的蓬莱神话自然地结合起来。加之会稽与蓬莱关系的附会,会稽一带制瓷手工业的兴盛,共同造成以宫殿楼阁和佛像为主体的蓬莱仙境与五联罐的结合,即为魂瓶。


韦正老师讲座现场

本文已由主讲人审阅,文中图片来自于讲座PPT

纪要整理:彭思宇、马宁

摄影:马宁

编辑:商晨雯、李凯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关心学院发展的您看到一个更活跃、更资深、更全面的考古文博学院。


了解更多信息,请前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网站:

http://archaeology.pku.edu.cn/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作者:韦正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