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撒马尔罕壁画所见中国绘画因素 ——高丽使节是否在拂呼缦王治时到访

摘要: 1965年春,撒马尔罕郊外的城址阿弗拉西阿卜发现的壁画,引起了中亚研究者们的注意。壁画很早就被介绍到日本1。壁画的发掘报告发表不久,其日语版便出版。据发掘者解释,阿弗拉西阿卜壁画描绘了在撒马尔罕王拂呼缦治时,赤鄂衍那、中国和印度使节带着新娘和贡物到访的场景,还有拂呼缦到场欢迎使节的场景,这一观点流传较广2。

 1965年春,撒马尔罕郊外的城址阿弗拉西阿卜发现的壁画,引起了中亚研究者们的注意。壁画很早就被介绍到日本1。壁画的发掘报告发表不久,其日语版便出版。据发掘者解释,阿弗拉西阿卜壁画描绘了在撒马尔罕王拂呼缦治时,赤鄂衍那、中国和印度使节带着新娘和贡物到访的场景,还有拂呼缦到场欢迎使节的场景,这一观点流传较广2

    然而,关于阿弗拉西阿卜壁画的解释,此后的讨论还在继续。特别是,最近发表的论文,不仅探讨图像,还对壁画绘制时中亚的政治状况、风俗习惯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本文前半部分介绍这些新提出的论文,这些论文与发掘者的解释有很大不同。后半部分说明,在阿弗拉西阿卜壁画中,能见到很多来自中国美术的因素,特别是在描绘高丽使节的问题上,提出笔者的观点。

一、阿弗拉西阿卜壁画研究史

(一)发    掘

阿弗拉西阿卜遗址,位于现在撒马尔罕(乌兹别克斯坦)市区以北的古撒马尔罕城址。壁画发现于大约在遗址中心位置的第三防御墙内。这一地点(23号地点)的发掘调查,始于锡斯金(V. A. Shishkin),阿尔鲍姆(L. I. Al’baum)继续进行。调查的结果是,建筑基址的13号和9号室都发现有壁画,但一般说的阿弗拉西阿卜壁画指的是1号大厅的壁画,本文所说也是指该房间的壁画31号大厅,是11×11米的正方形房间,入口在东侧。沿着四壁设有高0.5米的粘土台阶。这些台阶中,只有正面中央的台阶,比其他台阶宽,推测是放置王座一类的地方。壁的上部残缺,西侧和北侧最高处2.7米,南侧最高处2.5米,东侧最高处1-2米(这些都是从台阶开始计算的高度)[Al’baum 1975:11-12(59)]

19781985年,阿昆巴巴耶夫(Kh. G. Akhunbabaev)再次对23号地点进行了调查[Akhunbabaev 1987:10]。根据他的报告,这一地点从68世纪,经过5个阶段的修建和改建。含有1号大厅的建筑物,属于第2期。他推测,第1期(6世纪)是作为撒马尔罕王的郊外行宫而修建的,第2期(7世纪中叶)改建为王的宫殿群,同时修建了围绕宫殿的防御墙(第3防御墙)。

(二)铭文和壁画

阿弗拉西阿卜壁画正壁M274人物的长衣上有2行的巴克特里亚语和16列的粟特语。巴克特里亚语铭文的保存状况差,无法解读。粟特语铭文的解读,由俄国粟特语学者里夫什茨(V. A. Livshits)进行,阿尔鲍姆的报告中引用了他的翻译。根据里夫什茨的翻译,壁画的粟特语铭文记载了赤鄂衍那的使节在拂呼缦前问候的情形5。此外,据俄国的货币学者斯米诺娃(O. I. Smirnova),铭文中出现的βxwm’n,与货币铭文上出现的βxwm’n/’βxwm’n是同一人,即汉文史料中7世纪中叶撒马尔罕王拂呼缦[Smirnova 1970:143-144]

图1 a阿弗拉西阿卜壁画正壁全图(7世纪下半叶);b右壁全图(7世纪下半叶)

接下来,简要说明壁画的整体面貌。正壁(西壁)壁画分为数排,仅残存下面三排(图1a)。着长衣、蓄辫发的人出来迎接身着各式服装的人(第1排)。蓄同样辫发的人或围坐在一起(第23排)。从各段中间描绘的人像就可以知道,图像虽然分成数段,但整体表现的是一个场景。右壁(北壁),在靠近正壁一侧的三分之一处,描绘了两只浮在水上的船(图1b)。其中一只,乘有10位女性(R11-R20),中心的女性(R11)画得比周围的女性大,另有几位女性手持乐器。在靠近前壁一侧的三分之二处,是狩猎的场景。其中,只有一个人(R1)画得大,比较显著。左壁(南壁),在前壁(东)侧描绘有建筑入口一类的事物,其中站立4人(L1-L4)。朝那边骑士队伍在行进[Al’baum 1980: 8]。象在前,其后是骑白马的3位女性(L6-L8)、骑骆驼的2位男性(L9L10),马和四只白鸟、白布覆口的2人(L11L12)、骑着一匹大马的男性(L13)和骑马的2位男性(L1415),其后还可见3匹马的头部和前蹄。队伍的上方,还残存一些的动物的脚,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大部队。与其他壁面相比,前壁保存状态较差[Al’baum 1980: 25-27]。根据入口,可以分为两个场面。左侧描绘的是,裸体的少年们在水边拉弓射箭,并拉着幻想中动物的尾巴。另外还残留有怀抱婴儿的女性(?)、长尾动物和人脚的一部分。右侧残留有,有人骑的抬着前脚的马、坐在椅子上的人和跪在他前面的人。

(三)壁画解释相关的前人研究

1)阿尔鲍姆的解释 [Al’baum 19756]

阿尔鲍姆参考铭文的内容,认为正壁第1排着各式服装的人,是撒马尔罕王拂呼缦治时到访的外国使节。具体而言,有赤鄂衍那(M2-M4)、中国和东突厥(M8-M14)、石国(M21-M23)使节,推测还有高丽派来的使节(M24M25)。蓄辫发者,特征与石人相似,应该是突厥人。该场景的主角拂呼缦,原本绘在图像中间的上部,后来破损,没有流传到现在[同著20-4067-85),58-6098-100),73-75110-113]。右壁是,来撒马尔罕的中国和东突厥使节7 R11的女性是撒马尔罕王治下出嫁的公主[同著60-73100-110]。左壁描绘的是赤鄂衍那的使节,鞍马和四只鸵鸟,应该是给拂呼缦的礼物。象的上方,本来绘有赤鄂衍那的公主,画面中心的L13人像,推测是使团首领[同著40-5885-98]。前壁的保存状况不好,无法解释。不过,从其他壁面的内容来看,应该是来撒马尔罕的印度使节[同著79-86115-121]。结论是,全部画面描绘了赤鄂衍那、东突厥、中国和印度派使节到撒马尔罕,拂呼缦和随从到场欢迎使团的场景。

2)安东尼尼的解释 [Antonini 1989]

与阿尔鲍姆的观点一样,正壁描绘了外国使节带着送给拂呼缦的礼物来访的场景和宴会的场景。外国使节来访是为了庆贺新年(Nowruz参加拂呼缦登基典礼(得到突厥可汗的允许,从撒马尔罕的阿弗欣就任粟特的“伊吉希德”)。壁画表现了登基典礼和祝贺新年的场景。她的研究特点是,她关注到了左壁戴着白面罩(拍汪)的两人(L11L12)。阿尔鲍姆解释为,他们带来的马和鸟,是献给拂呼缦的礼物。安东尼尼通过与波斯银器和中亚纳骨器等上戴着拍汪的人物进行比较,作出新的解释,认为二人是祭司,带着的动物是献祭的牺牲。推测骑象的是王妃,L13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分类信息

作者:王东

更多信息...

片治肯特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