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片治肯特

摘要:   片治肯特位于粟特最东部地区,存在于5-8世纪。古城遗址位于现片治肯特市城郊,现在同名的地区是一个不大的小城。粟特地区主要位于泽拉夫尚河流域,其下游是一片平原,上游为撒马尔罕绿洲。再往上是一个山谷,水流从山谷而下。  粟特这个名字是有丰富水源的平原的意思。这是一个气候温和的区域,富有黄土。该地区的居民生活都与河水息息相关。当飞机 ...

  片肯特位于粟特最东部地区,存在于5-8世纪。古城遗址位于现片治肯特市城郊,现在同名的地区是一个不大的小城。粟特地区主要位于泽拉夫尚河流域,其下游是一片平原,上游为撒马尔罕绿洲。再往上是一个山谷,水流从山谷而下。

  

  粟特这个名字是有丰富水源的平原的意思。这是一个气候温和的区域,富有黄土。该地区的居民生活都与河水息息相关。当飞机从平原上空掠过时,能看到一片丘陵,在此有很多用未烧制过的泥砖建起来的建筑遗址,墙很像中国的夯土墙。所有建筑都是就地取材使用黄土。当居民住宅被荒废后,经过长年风吹日晒,这些黄土就变成了山丘。粟特平原上有丰富的水源和河道,非常适合农业灌溉,因此当时的居民修建了许多堤坝。

  

  粟特,四方来犯与权力更迭中的民族

  

  粟特在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最早在拜火教的经文中,但记载并不多。拜火教圣书经文叫《阿维斯塔》,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时期出现。阿契美尼德王朝是公元前6世纪建立,统治着相当于现在的伊朗地区。公元4世纪末时,阿契美尼德王朝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但是中亚这个地区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亚历山大大帝没有遭到波斯的反抗很快吞并了波斯,却遇到了粟特、大夏和一些游牧民族的顽强抵抗。战争持续了2年间时间,希腊人基本在粟特站住了脚。在长达100年的时间中,希腊人不断征服这个区域,不断将粟特人和当地的游牧民族赶出中亚。在大夏国的地区,希腊人的统治长达100多年。根据中国的历史文献资料所知,在世纪交接时,粟特曾经为康居国统治。公元3-4世纪,粟特的部分地区曾经落入波斯萨珊王朝的统治下。3世纪又出现了一批游牧民族想要侵占粟特地区,包括匈奴、寄多罗人,也就是说在这一段混乱的时期,粟特都一直处于战乱与危机的状态。直到公元5世纪,才进入正常的城市生活。6世纪末,粟特受到突厥的侵略。7世纪中叶,中国唐朝基本上控制了粟特地区,7世纪以后逐渐由阿拉伯人控制粟特地区。8世纪以后,粟特地区开始大规模的伊斯兰化。与此同时,粟特地区自身的文化开始逐渐丧失。因为受到大规模伊斯兰化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具有鲜明伊斯兰文化特征的东西,包括建筑、哲学、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对粟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刚刚列举的史实可以看出,粟特这个地区从未成为权力的中心和权力的王国,也没有可能支配周围的邻国和其他地方。同时在不断的历史交替变更中受到来自不同文化侵略的过程中,粟特人却睿智地得以保存下一部分粟特的文化。

  

  粟特在地理概念上真正形成是在公元10世纪以后,一直持续到19世纪。2000年塔吉克斯坦的一个行政区域决定将其更名为粟特,但其实它在历史上并不属于粟特地区。因此粟特不仅仅是历史上存在的名字,现在仍在沿用这个地理名词,该地区有一份报纸就叫做《粟特真理报》。

  

  前不久发掘出亚历山大时期的一份文书,由大夏国的一个行政部门发布。文件上使用的语言叫亚拉姆语,是当时大夏国的官方用语。这份文件的内容写清了在某某王朝谁的统治下如何给军队提供军需,以及在各个城市如何进行建设的内容。这些文件内容证明了当时大夏国是属于粟特统治下的一部分。亚历山大征服了粟特地区,在该地建起的有希腊风格的建筑。

  

  这一地区还生活着很多游牧民族。不久前在撒马尔罕发现了一座贵族妇女的墓葬,陪葬品中是当时中国汉代公元1世纪左右的铜镜。随葬品中还出土了大量金器和服饰,这些出土物都符合当时游牧民族的特征。在撒马尔罕北部,晚些时候也出土了一座墓葬,其中有一块骨片为拴在腰带上的装饰品,上面绘制了两伙人在搏斗的场景,两边人都穿着沉重的盔甲,外貌非常具有特点。当时统治了粟特和大夏的游牧民族,外貌十分有特点,他们会在婴儿小时候用布把脑袋缠起来,特地让头颅形状变成圆柱形,这样随着孩子的成长脑袋的形状就会成为长长圆圆的形状,颇为恐怖。晚些时候,发现了一些岩刻上有文字的痕迹。铭文是用非常古老的粟特文写成的,内容是当时撒马尔罕及其他区域合并的信息,目的是为了保障当地居民的稳定生活。

肯特遗址考古发现的壁画


  片肯特遗址考古发现的陶器


  至于与波斯萨珊王朝有关的考古文物是不久前才发现的,这个地区发现的是一些钱币,这些钱币也是后来攻占了大夏国的游牧民族所使用过的钱币。在2015年发现了一些壁画,有一些人脸朝左,手举起,这样的姿势马上能让人联想起波斯萨珊王朝时一些典型图像,还发现了一些和匈奴统治相关的文物。

  

  在不停的历史更迭和战乱之后,粟特地区开始了比较稳定的文明生活。长城最西端的烽火台(第12号烽火台)上发现了粟特的文字,约离敦煌100公里。

  

  我们还发现有一些信函,写了当时商人之间相互交流告知自己的生意如何。其中一封讲到在公元312年,他们在中国首都进行交易的情况。另外一些信函讲述了在中国粟特人是如何生活的。还有一封信写的是家事,一个粟特商人说不知道自己的妻子流落何处,似乎沦为奴仆,而他的女儿也流落在外放牧,在信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愿嫁与猪和狗,也好过做你的妻子”。这些历史文献资料证明了在中国北朝和唐朝统治下,都出现了粟特人的身影。

  

  突厥人对粟特人的统治体现在了一些文物上,包括壁画、陶器和雕塑。有一幅壁画被称为“撒马尔罕的使者们”,其中可以明显看到突厥人的特征,后脑上会编很多小辫子。而后面的人从官帽和服饰上来看明显是朝鲜的使者。陶佣也有显著的突厥特征。在被称为“使者大厅”的这幅壁画上,其中有一个是中国的王后,带着一群侍女泛舟河上。右侧壁画上的人物则是一位阿拉伯男子。

  

  片肯特的考古成果

  

  片肯特的古城遗址位于地势较高的地方,处于泽拉夫尚河从平原刚刚流出的河口位置,河口宽度15公里,位于片及肯特市以东60公里。但灌溉片及肯特的不是泽拉夫尚河,而是从山谷流下的河水。在主城的东面有一座城堡,城墙的遗迹十分明显,旁边还有行政的宫殿。主城东面和南面都是郊区。

  

  片肯特的考古发现是从慕格山上一件文书的发现开始的。慕格山与片及肯特密切相关。这些文书都是用粟特文写成的,有阿拉伯文,也有中文。根据文书判断,应该是当时片肯特的王书写的诏书。诏书中写道,在片肯特的首都,人们正在举行起义。公元722年,也就是颁布诏书的王被起义的人捉拿,并被施以绞刑。1960年代,在慕格山上发现的这些文献都已经被解读出来,这些被解密后的文书生动地描写了粟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文书中还有婚姻合同,其中可以看出女性拥有很多权利,妇女可以拥有私人财产。其中还明确写道如果丈夫在没有得到第一任妻子同意的情况下迎娶第二任妻子,则原妻子可以离开。如果丈夫因为欠债沦为奴隶,妻子和孩子不会受到牵连,仍然是自由之身。在这些文件档案中,还有一些外交信函,以及间谍刺探情报的信息交流。当时在粟特地区军队的将领来自不同民族,波斯、突厥,还有中国,因此军队首领之间也有很大的矛盾。当时的粟特王在复杂的情况下,希望能够统一整个地区,成为首领。当然他也有自己的喜好,比如他和阿拉伯军队首领关系密切,和另一些有矛盾,总之关系复杂。其中一份文书写道这位王皈依了伊斯兰教。最终阿拉伯人还是将这位王赶出了粟特地区,自己占领了粟特。

  

  从1946年开始,考古学家开始正式对片肯特这个城市进行考古工作。一开始考古工作者希望在片肯特发现像在慕格山上一样的文书,但是很遗憾在片肯特的古城遗址里没有发现文字资料,因为在那里的气候条件下,这些东西都保存不下来。但是从1948年起,考古学家们在片肯特古城遗址发现了非常漂亮的壁画,1949年又发现了精美的木雕制品。至此不断有新发现。

  

  恶魔是这个区域的壁画中经常出现的形象。据考证,这和后期在西藏地区发现的恶魔形象是比较近似的。第一位科考队的队长波维奇意识到了片肯特市考古的重要性,带领其队伍对这个地区整整进行了8年发掘,直到去世。1954年另一位学者米哈耶尔组织了第二支考古队。后来又有第三支队伍。其实三位队长都不是考古学而是东方学的专家,波维奇的研究方向是东亚和金帐汗国时期。米哈耶尔的研究方向是伊朗地区,而第三位队长主要研究的是阿拉伯文化,但三个人都意识到考古学的重要性。1984年开始,马沙尔成为科考队长,他是杰出的考古学家,同时熟练地掌握波斯语,曾将波斯语文献译成俄语,他还揭示了粟特人制作银器的方法。他长年带领科考队在野外考察,妻子一直是他最得力的助手。2006年在一次野外考察中,因为天气过分炎热,他突发心脏病,在片肯特去世。他的尸体就被埋葬在片肯特古城旁边。

  

  考古工作一般都是从墓穴开始的,粟特时期墓葬也具有自己时代的特色,在南部地区也发掘了一些墓葬。粟特地区的宗教当时以拜火教为主。众所周知拜火教起源于伊朗,但粟特地区的拜火教还是与伊朗有明显区别的。比如,粟特地区崇拜的教神不是正宗拜火教的神,而是从其他宗教中借鉴而来的。拜火教中的一个教旨是要区分纯净与邪恶,死人的身体和没有生命的东西都是属于不洁之物,不能够与纯洁的东西合在一起,比如水、泥土和火。因此只能把尸骨放到石头搭建的东西里,所以他们的墓葬只是埋葬尸骨。现在印度的孟买仍有信奉拜火教的人,但数量不多,那里有一种塔叫沉默之塔,是专门用来存放信徒尸骨的塔。这个塔是石制的,里面有一些专门吃腐尸的鸟类。所以我们说粟特地区所信奉的拜火教与发源地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当尸体被食肉鸟类啄食后就把骨架收敛起来放到棺材里,这些棺材都是用陶烧制的,上面有各式各样的图案。这在发现的考古文献上也有提到。文献中有记载一家人建了坟墓,还把其中一半卖给另一个人。并且文书中详细写了,两家人在每年祭祀的时候如何能不发生冲突,各自做各自的祭拜仪式。离这些坟头不远的地方,就是片肯特郊区的一些房子。这些住房没有特别严格和标准的建筑结构,很简陋。

  

  刚才提到片肯特考古中发掘大量最有特色的就是壁画了,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不仅在宫殿里,在平民的房屋里都有。在撒马尔罕也有一处古城遗址,里面的壁画比片肯特更多,但是保留的数量非常少,因为当时那里受到鞑靼的侵略,壁画大都被毁坏了。因此,考古工作者在撒马尔罕的古城遗址里开展考古工作只能从13世纪慢慢往下挖到12、11世纪。在片肯特的考古工作却不一样,整座城市被废弃空置是在8世纪,所以一开挖就直接是8世纪的古迹,甚至有一下子就挖到比8世纪更早以前的。

  

  有两座寺庙在当时片及肯特居民中非常流行,其建筑结构相似,周围有一块宽广的院子,一侧有礼拜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庙一侧的礼拜堂和外面的院落逐渐被新的建筑物堆满。寺庙上的壁画就是人们前来崇拜的神。

  

肯特遗址考古发现的壁画

  这两座庙宇占片及肯特市面积的八分之一,其中不仅发现壁画,还有雕塑。这些雕塑都是用黏土制成,描绘的是海底王国,以及粟特人崇拜的最主要的神,另一幅图上是另一个神,左侧图上是印度神湿婆的形象。除了寺庙之外,宫殿和旁边的防御城堡都有绘制壁画。宫殿中居住的是王者,所以宫殿中壁画的内容都是政治方面的,比如进攻时攻打城墙的弩车、战俘等。通过3D恢复城中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城中住房十分密集,而且大都为2-3层。村庄都是围绕两个寺庙所建立的。还有一些壁画是在居民房进门的外墙绘制的。从壁画的绘制工艺上可以看出他们并非专业。壁画随处可见,除了进门外墙之外,还出现在走廊和每个家庭的会客厅,这种家庭里的会客厅是正方形的,有木质穹顶,上有漂亮的彩绘。现在考古发现保留下的木质穹顶都被火烧过,因为公元720年阿拉伯对粟特发动战争时,城市被火烧毁过。在大门一进来的会客厅的壁画中就是最主要的神,然后在侧面墙上绘制的一般是圣诗中的一些场景,包括决斗、生活、打猎等场景,还有一些纯粹装饰性的。

  

  近现代的考古成果,从1998年开始,主要在片肯特的5个点进行发掘,东侧的两个点已经基本上接近尾声了,其他都是最近两年才刚刚开始。寺庙北侧的11号地区是2014年才开始,这儿发现了一间很大的居民住房,还有各种各样的出土文物,包括大量的陶器制品。从一楼到二楼的楼梯转角,还有壁画。在古城东北边,还有另一个考古点,这个点的考古工作开始于1990年代,最近已经接近尾声。我们会研究这个城市小巷街道和房屋结构。很遗憾这个地块发现的房屋内壁没有壁画,但发现了很多钱币。从正门到街上,这个城市的南面也发现大片居民住宅,我们准备在今年结束这一部分的考古工作。这一片区域的房屋保存状况十分良好,高的有5米,还包括各种各样的陶器制品。非常稀有的出土文物是一枚戒指,上面镶着一块石头,刻有人形。我们还找到稀有的木雕制品。虽然粟特地区的人们主要信奉拜火教,但他们也知道佛教。有一块我们发现的木雕饰品上雕刻的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佛形象,前面有人们进献贡品的情形,与中国佛教的石雕十分近似。我们的考古工作还在继续进行,公元6世纪的一座宫殿,这里也发现了壁画,这里的特点是所有墙上都绘制了郁金香的图案,从房子结构来分析很可能是给两位女眷的卧室。片肯特是在8世纪下半叶被废弃,在10世纪以后又被恢复,整个城市被迁徙,但还保留了原名。近两年我们开始对晚期的10世纪以后的片肯特市进行挖掘,这里发现了一些彩釉陶器的碎片。我们还找到了一些保存相对完好的陶器制品。古墓中发现的管状物是用于婴儿的摇篮车,其实是分男女导尿的。这种方式至今为止在中亚地区仍然保持,当然考古工作是一个集体性的工作,有实验员、发掘工作者和很多人的共同参与。


(陈诗悦根据卢湃沙在上海博物馆的讲座整理而成,张婷婷翻译。

全文来源:东方早报)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