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刘未:粟特古城片治肯特
鸡冠壶
《隋书·西域传》云:“米国,都那密水西,旧康居之地也。无王。其城主姓昭武,康国王之支庶,字闭拙。都城方二里。胜兵数百人。西北去康国百里,东去苏对萨那国五百里,西南去史国二百里,东去瓜州六千四百里。大业中,频贡方物。”
《新唐书·西域传》云:“米,或曰弥末,曰弥秣贺。北百里距康。其君治钵息德城,永徽时为大食所破。显庆三年,以其地为南谧州,授其君昭武开拙为刺史,自是朝贡不绝。开元时,献璧、舞筵、师子、胡旋女。十八年,大首领末野门来朝。天宝初,封其君为恭顺王,母可敦郡夫人。”
2014年所摄片治肯特城址东北部
中国文献所记昭武九姓米国治所钵息德城,一般认为即片治肯特(Panjikent)城址(马小鹤《米国钵息德城考》,1987年),位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片治肯特市泽拉夫善河南岸一处高地,北望突厥斯坦山,南倚泽拉夫善山,西距撒马尔罕约60公里。适处索格底亚那腹地经泽拉夫善河谷通往乌什鲁萨那之孔道。
片治肯特城址平面图(1947-1995年)
1946年起至今,雅库博夫斯基(A. Y. Yakubovskii)、迪亚科诺夫(M. M. Dyakonov)、别列尼茨基(A. M. Belenitski)、马尔萨克(B. I. Marshak)、卢湃沙(P. B. Lurje)先后领导考古队对片治肯特城址持续进行系统性发掘工作,城内建筑遗迹得到全面揭露(卢湃沙等《2014年片治肯特考古报告》,2015年)。
片治肯特城址平面图(1947-2014年)
城址分为两个部分,宫堡(citadel)位西,主体(shakhristan)居东,中隔沟壑。主体部分城墙北垣沿台地边缘,东垣与之垂直,西、南两垣随形就势,不甚规则。城内建筑均为土坯墙、木天井。
其核心为北部居中之两所神庙,即I号、II号建筑群。南北毗邻,形制与布局类似,均坐西面东,两进院落,内院居中为主殿。二者均有壁画,惜残缺较甚,II号神庙主殿厅堂(1号房间)南壁有柩车举哀情景,I号神庙二进院落北侧偏厅(10号房间)北壁及东壁有贵族端坐宴饮及祆教火坛祭祀场面(雅库博夫斯基等《古代片治肯特绘画》,1954年)。
II号建筑群1号房间南壁壁画
1号建筑群10号房间东北隅壁画
城内东部有南北两列排布密集之住宅,其中VI号建筑群1号(别列尼茨基等《古代片治肯特雕塑与绘画》,1959年)、41号两房间均有较大面积壁画存留,尤以后者最为著名。41号房间又称鲁斯塔姆厅(Rustam room),平面近方形,约60平方米,坐东面西,内设四柱,贴近四壁有一周矮台(suffa),墙面满绘壁画,以联珠纹带分为上下四栏,所存部分集中于西壁北段、北壁及东壁北段,其中上部两栏仅存西北隅局部,下部两栏保存完整。
第二栏壁画所绘为波斯史诗英雄人物鲁斯塔姆勇斗恶魔题材,画面自西壁门之北侧开始顺时针展开表现叙事结构,出征或胜利场面即勒马缓行,双方交战场面则跃马飞驰,图像形式动静交叉、错落有致。此厅壁画年代约在740年前后,属片治肯特艺术晚期作品(马尔萨克《粟特艺术中的传说、故事与寓言》,2002年)。
VI号建筑群平面图
VI号建筑群41号房间鲁斯塔姆题材壁画静态组
VI号建筑群41号房间鲁斯塔姆题材壁画动态组
片治肯特厅堂建筑正壁中央常于通壁圆拱内绘画女神娜娜(Nana)等神祗高大形象,虽大多残缺不完,然因其程序化特点,尚可推测复原。
此外,VI号建筑群42号房间,即鲁斯塔姆厅门外,竟可见标准唐人形象壁画(别列尼茨基、马尔萨克《1958-1968年考古发现的片治肯特艺术》,1971年),颇为讨论中西文化交流者所关注。
片治肯特厅堂内景复原
VI号建筑群42号房间唐人题材壁画
根据阿拉伯史籍和穆格山(Mug)文书记载,722年阿拉伯人俘片治肯特君主迪瓦什梯奇(Dewashtich)于其东60公里许穆格山城堡,遂攻陷并部分焚毁片治肯特,至770年代该城彻底毁弃(马小鹤《公元八世纪初年的粟特——若干穆格山文书的研究》,1990年;马尔萨克《片治肯特》,2002年)。
片治肯特城址东南隅马尔萨克(1933.7.9-2006.7.28)墓
本文作者在片治肯特古城遗址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