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丝绸之路视野下亚洲文明交流新探

摘要: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年第8期 作者:葛承雍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举办了丝绸之路视野下的一系列有关亚洲文明的展览,开阔了人们对尚未知晓的亚洲各国的了解,多角度展示了公元前后几千年亚洲文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亚洲最古老的文物凸显了人类最早文明的源流。本文对丝绸之路与亚洲文明之间的互动进行了考察,通过各国海陆转输的贸易商品和填补文化艺术缺失的空白,提炼了交流的主线与 ...
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年第8期 作者:葛承雍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举办了丝绸之路视野下的一系列有关亚洲文明的展览,开阔了人们对尚未知晓的亚洲各国的了解,多角度展示了公元前后几千年亚洲文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亚洲最古老的文物凸显了人类最早文明的源流。本文对丝绸之路与亚洲文明之间的互动进行了考察,通过各国海陆转输的贸易商品和填补文化艺术缺失的空白,提炼了交流的主线与路网,重点分析了以往较少关注的精品文物,认为亚洲的文化不仅独具特色、厚重灿烂,而且为世界人类文明交流做出了贡献。中国连续推出有自己特点的各国合作联展,标志着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原先未知的亚洲周邻各国,大大延伸了丝绸之路外部路网世界的文化空间,有助于理解共存、共容和共生的亚洲,从古老丝绸之路的“亚洲观”走向全球文明的“世界观”。

  关键词:丝绸之路;亚洲文明;文物交流;文化互鉴

 

 New Exploration on Cultural Exchanges within Asia in the View of the Silk Road

葛承雍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西安,710119

内容提要

近几年来,中国举办了丝绸之路视野下的一系列有关亚洲文明的展览,开阔了人们对尚未知晓的亚洲各国的了解,多角度的展示了公元前后几千年亚洲文明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亚洲最古老的文物凸显了人类最早文明的源流。本文对丝绸之路与亚洲文明之间的互动进行了考察,通过各国海陆转输的贸易商品和填补文化艺术缺失的空白,提炼了交流的主线与路网,重点分析了以往较少关注的精品文物,认为亚洲的文化不仅独具特色、厚重灿烂,而且为世界人类文明交流做出了贡献。中国连续推出有自己特点的各国合作联展,标志着我们开始有意识关注原先未知的亚洲周邻各国,大大延伸了丝绸之路外部路网世界的文化空间,有助于理解共存、共容和共生的亚洲,从古老丝绸之路的“亚洲观”走向全球文明的“世界观”。

漫长的“丝绸之路”联系着广袤的亚欧大陆,但是形成的路网大部分都在亚洲,亚洲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世界之最”比比皆是,而且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历史悠久积淀出深厚的文明。

从丝绸之路地图上看,几十条廊道和穿行在绿洲平原、褐色高原、黄色沙漠之间路网,不仅将亚洲有机地串联在一起,而且联系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流域、中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三个重要的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仅在亚洲土地上就有一千多个大小民族,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二分之一。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不同肤色的不同民族,在你我交流中形成互鉴互学,分别创造了自己的辉煌文化。

亚洲的文物也最为厚重灿烂,早在公元前3000年,西亚两河流域巴比伦人已经发明了烧制陶器和冶炼矿石,苏美尔人首先发明了文字和系统的灌溉工程,中亚的游牧民族发明了马鞍、挽具和车轮,南亚留下了佛教和印度教发源地的石雕艺术,中国人发明了瓷器、马镫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并最早种植稻谷。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发明了十进位计算技术。亚洲各种地方性的医药技术即使今天也非常有效,无不显示古人智慧与工匠的卓越才能,都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1]

为了展现亚洲各国文明的历史特征,多角度聚焦各文明之间对话与交流的轨迹,近年来中国连续多次举办了“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中哈吉3国)”[2]“殊方共享: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12国)”“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23国)”等多个文物大展,通过亚洲几十个国家近千件组的文物精品,让观众感受亚洲文明的深邃与辽阔,与以前举办的《亚洲艺术遗珍展》《欧亚衢地:贵霜王朝的信仰与艺术》等亚洲主题展相比[3],近年来从“文物”提升到“文明”,为人类文明交流互融提供了东方智慧的启迪与滋养。

一 亚洲文明的特色新知

大约距今8000年—6000年开始,亚洲各地之间就有了长距离的接触,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从史前时代就起步于无垠的东亚草原,海上丝绸之路则起航于世界季风最显著的西亚港口。亚洲不仅历史和文化非常悠久,而且经济和文化水平曾经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各国的文物给我们带来了远方的知识信息,打开了人们的眼界,突破了地域疆界的限制,开阔了传统的视野,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亚洲的文明,但形成的不是“亚洲观”而是“世界观”,不是时间经线或空间纬线,而是综合了亚洲之间与亚欧之间的交往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谱系。

图一 阿富汗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双牛银器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早期文明起步却屡遭战祸破坏的两个国家,将自己文物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大厅,一个是南亚的阿富汗,一个是西亚的叙利亚。

图二 阿富汗巴格拉姆出土公元2世纪玻璃花瓶

阿富汗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的精品文物有蒙迪加克遗址出土的绘有长角羊高脚陶杯,巴克特里亚遗址出土的青铜斧头,法罗尔丘地遗址出土的两件壮牛装饰银器(图一),这么早的文物确实罕见,都是南亚人类早期文明的代表物。而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出土公元2世纪玻璃花瓶(图二),5世纪贴金泥塑佛首(图三),均是亚历山大希腊化后的艺术新创造。尤其是希腊—巴克特里亚是希腊马其顿人在今阿富汗地区建立的希腊化政权,留下的“希腊化”文物琳琅满目[4]

图三 阿富汗公元5世纪贴近佛像

毗邻地中海的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公元前9200-8800年漩涡纹黑石残件(图四),公元前8200-7500年石雕动物像,公元前7500-5500年矩形平托盘印章和三角形灰色平托盘印章,都是使人无法想象的远古文明回响。叙利亚玛丽出土的公元前3世纪中期组装画(图五),乌加里特出土公元前2世纪后期彩绘马车陶罐,泰德穆尔出土公元2世纪石雕牌、纺织品、石灰石墓碑雕像等(图六),多拉奥布斯出土公元2世纪耳釉陶罐,公元1世纪罐状陶器女头像香炉、陶灯罩,尤其是公元前2世纪后期叙利亚乌加里特出土的黏土版和烤泥碑(图七),上面的文字清晰地印证了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传承[5]

图四 公元前9200年至前8800年的黑石残石,叙利亚大马士革博物馆藏

叙利亚出展的文物精品时代延续到了拜占庭时代和奥斯曼时期,透过器物的早晚对比,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反映了区域特征,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双重维度诠释了高度文明。

图五 公元前2500年组装画

与叙利亚毗邻的黎巴嫩也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心备受瞩目的国家,黎巴嫩各地出土的文物琳琅满目,青铜时代的红陶杯、雪花石膏瓶,罗马时代的各类玻璃瓶、玻璃碗,尤其是著名的比布鲁斯出土青铜时代刻有象形文字的石灰石碑,黎巴嫩西顿厄舒蒙神殿出土公元前4世纪中期大理石雕孩童像(图八),黎巴嫩贝卡出土罗马时期(公元573年)祭祀神王朱庇特的高浮雕(图九),令人惊异不已,它们都是第一次来到中国露出面容。

图六 公元2世纪基碑雕像

图7 公元前1600年泥板文书

西亚的文物对东亚的中国人来说,比较遥远也比较陌生,可是展出的阿联酋沙迦国家博物馆藏公元1世纪阿联酋米雷哈(Mleiha)出土的银币以及迪巴希森(Dibba al-Hisn)出土公元1世纪德拉克马银币,表明当时货物交换进入贵金属货币时代,北濒波斯湾的阿拉伯半岛海上贸易非常频繁,对我们理解海上丝绸之路和“季风航线”非常有[6]

图八 黎巴嫩公元前4世纪大理石童像

阿联酋乌姆盖温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阿联酋泰尔·阿布拉克遗址出土约公元前3000-2000年石圆筒印章、绿泥石容器,仅在公元1世纪就有艾杜尔遗址出土的青铜灯与宝石挂饰,迪巴(Dibba)出土的玻璃香水瓶、米雷哈(Mleiha)出土的公元前3世纪末刻有铭文的石膏板(图十)以及13世纪石雕像、石罐、釉陶杯,都是阿拉伯区域的文明标志,特别是迪巴希森(Dibba al Hisn)和豪尔费坎(Khor Fakkan)等地出土13世纪至16世纪青花瓷器和青瓷盘,而青花瓷常用的一种关键性材料(苏麻离青)就主要来自伊朗等地区,再次印证了中国和阿拉伯之间海上丝绸之路的往来。文明的交往正是历史进步的证据。

图九 黎巴嫩祭祀神王朱庇特高浮雕

如果说作为一个亚洲人一定要看懂亚洲具有世界级的文明印记,恐怕不是易事,全面的观察也不可能通过几个展览就读懂看透,但是了解亚洲文明的特色,通过丝绸之路上文物所体现的文化符号和记忆印记,还是值得我们逐步反思的。

图一 一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出土公元前1500年铜犀牛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亚洲文明

作者:葛承雍

更多信息...

塔克西拉

片治肯特

关键词:亚洲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