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归化向诚”:清朝对吐鲁番的招抚与统治

摘要: 在长达七十多年的清准战争中,相比于大兵进剿而平定的南疆诸城,投诚归顺的哈密与吐鲁番显得尤为特殊。吐鲁番地区作为新疆门户,清廷一直为其的招抚与建设颇费心思。经过长期的努力,清廷最终成功招抚了吐鲁番并推行了札萨克旗制,在其对新疆的统治中影响深远。一、大军西进,成功招抚经过康熙帝的三次亲征,不可一世的准噶尔浑台吉噶尔丹众叛亲离,最终死于科布多。但是噶尔丹的死并不意味着清准战争的终结,接替汗位的是同样野心 ...

在长达七十多年的清准战争中,相比于大兵进剿而平定的南疆诸城,投诚归顺的哈密与吐鲁番显得尤为特殊。吐鲁番地区作为新疆门户,清廷一直为其的招抚与建设颇费心思。经过长期的努力,清廷最终成功招抚了吐鲁番并推行了札萨克旗制,在其对新疆的统治中影响深远。

一、大军西进,成功招抚

经过康熙帝的三次亲征,不可一世的准噶尔浑台吉噶尔丹众叛亲离,最终死于科布多。但是噶尔丹的死并不意味着清准战争的终结,接替汗位的是同样野心勃勃,“貌恭顺,怀不靖志”的策妄阿拉布坦。策妄阿拉布坦即位后极力扩大势力,“尽效噶尔丹所为,思吞并四部为一”。

清准战争

康熙朝末年,准军大举进犯哈密,战火再燃。而西安将军席柱指出:“吐鲁番与哈密接壤,且系策妄阿喇布坦咽喉要地,不可不先取。”于是,1720年夏天,散秩大臣阿喇衲率军首次进入吐鲁番,在齐克塔木地方击败准军,宣谕招抚。阿喇衲向齐克塔木、皮禅 (今鄯善 )、吐鲁番三城宣称:“大兵征准噶尔,非仇尔也。”《清圣祖实录》如此记载这次招抚:

散秩大臣阿喇衲等,于七月初八日进兵齐克塔木地方,遇贼兵设立营寨,击破之,擒杀二十余人,贼众悉降。初十日至皮禅城,有回子兵守城拒敌。官兵进击,擒回子一人,复遣归。令晓喻众回子等:我师为征剿策妄阿喇布坦而来,与伊等无涉。若速行归顺,即免屠戮,否则进兵破城,后悔无及。是日,皮禅城回子头目率三百余人来降。十三日,大兵至吐鲁番地方,吐鲁番之阿克苏尔坦及总管头目沙克扎拍尔等,俱率众迎降。

清朝的招抚政策取得了重大成果。皮禅城回子头目(很可能即额敏和卓)、阿克苏尔坦 (应即察合台后裔 ) 等率众出迎清军。尽管清军并未在吐鲁番驻扎,而是很快就回师巴里坤,但是自己的咽喉要地吐鲁番居然如此配合清军的招抚行动还是让策妄阿拉布坦大为震惊。清军刚一撤退,策妄阿拉布坦便强迫吐鲁番民众迁徙到喀喇沙尔。但是在迁徙过程中,“众回人相率逃回。有准噶尔之人来追,众回人并力杀退。”他们聚集于鲁克沁,共推托克托玛木特为首领,一面抗击准军,一面遣使赴巴里坤向清军求援。于是,清朝决定出兵救援,康熙六十年(1721)七月,阿喇衲与副都统庄图、穆克登各率兵二千分三批赶赴吐鲁番救援。阿喇衲到达吐鲁番后,“遇准噶尔贼二千,迎击之,贼弃骑走,俘斩百余名,遂屯吐鲁番”随后,大批巴里坤驻军进入吐鲁番,至康熙六十一年,当地驻扎八旗、绿营官兵一万一千余名,约占西路驻防清军总数的一半左右。同时,清朝调运大批农具籽种,就地屯田,生产军粮,至雍正元年,吐鲁番屯田收获屯粮九千三百余石,在西路各屯区中仅次于巴里坤。吐鲁番成为清朝西北前方的重要军事基地。

康熙驾崩时的清朝,清军已取得吐鲁番(图/知乎 布哈林)

二、反复拉锯,暂时放弃

但是,吐鲁番归顺清朝不久后,康熙帝便驾崩了,新继位的雍正帝忙于巩固国内统治无暇西顾,策妄阿拉布坦趁机遣使请和,“情词恭顺”,并提出与喀尔喀蒙古划界、通商贸易、收回吐鲁番等请求,均被雍正批准。雍正四年五月,西路清军放弃巴里坤、吐鲁番等基地,向东撤走。然而数年后,策妄阿拉布坦暴毙,其子噶尔丹策零继承大位,清准大战再次爆发。

雍正七年,清军再次进入吐鲁番。次年,准军在科舍图、和通淖尔、鄂登楚勒等地与清军展开激战。准部大将色布腾采取牵制和疲惫西路清军的策略,自雍正九年三月至十年五月计十四个月中,连续四次进攻吐鲁番。吐鲁番驻防清军八千余人,分驻鲁谷庆、哈喇火州等七城,兵力分散,“声势不能联络”。西路清军大本营在巴里坤,与吐鲁番有戈壁相隔,不能及时援助。

当吐鲁番清军左支右绌之时,整体战局也对清军越发不利。1731年,傅尔丹驻科布多,在和通泊被准噶尔偷袭,大败。岳钟琪围魏救赵,攻打乌鲁木齐,准噶尔弃城先走,岳钟琪一无所获,和通泊之战以准噶尔大获全胜告终。尽管次年土谢图汗部首领额驸策棱,率军三万在光显寺大败噶尔丹策零一度扭转战局,但雍正帝已决心与准噶尔和谈,并放弃吐鲁番。1734年,清准和谈,商定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进入了十年和平时期。雍正因之谕令额敏和卓:“吐鲁番部落,远在边境之外,去巴尔库尔军营,尚有七八百里,易为贼人之所窥伺,我师难于庇护。” 额敏和卓率众配合清军屯田纳粮,守城拒敌,与驻防清军同仇敌忾,多次杀退准军。清军如若独自东撤,“贼夷切齿于吐鲁番,必思报复,以大力侵凌之。” 因此,清朝建议额敏和卓及其部属随清军撤离吐鲁番。

光显寺大捷后的清准形势(图/知乎 布哈林)

三、率部东归,开辟家园

额敏和卓出身阿訇世家,任皮禅城阿奇木伯克,家族居于鲁克沁城。康熙五十九年(1720)七月,“因准噶尔侵凌残暴,倡率回众投诚内附”,迎降散秩大臣阿喇衲。他的两个兄长也同时举鲁克沁城投归清军。其后,准军返回吐鲁番进行报复,额敏和卓的两个兄长被杀害。雍正四年清军撤离吐鲁番,托克托玛木特等随军东迁,“鲁克沁有众万,不尽行,以额敏和卓辖之。”七年(1729),清军进入吐鲁番屯田。次年,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奏称:“吐鲁番回目额敏和卓屯田种地,恭顺效力,甚属可嘉。

额敏和卓雕像

早在雍正四年清军首次撤离吐鲁番时,接受招抚的土著头目托克托玛木特等650人惟恐准部报复,即随清军撤离吐鲁番,被安置在肃州威虏堡地方。这次迁徙活动是吐鲁番土著大规模东迁的先声。

1731年雍正帝谕:“额敏和卓与回众等诚心归向我朝,努力奋勇,抗拒贼兵。上年,(准噶尔)贼众三次围攻,回众与官兵乃并力抵御。”因此明确提出,由于准部侵略吐鲁番的危险继续存在,应劝诱吐鲁番人来清朝边区避难,施之以恩惠。其结果,1732年有多数吐鲁番人开始迁往甘肃地方。雍正帝在上谕里:“据署大将军查郎阿奏报,(吐鲁番)回民大小一万余口,已于(雍正十年)十月十四、十七等日陆续起程。群情踊跃,即日可到。肤心甚为欣慰,·“…额敏和卓着封为札萨克辅国公,其余头目等有应加恩赏,授官职者……再降谕旨。”额敏和卓率领一万吐鲁番人开始移住,正式内附清朝,而且受封为札萨克辅国公。这一万军民在清军护送之下,东渡戈壁,先来到哈密军屯区塔勒纳沁。次年,再从塔勒纳沁启程东行,于八月间到达安西瓜州。由于沿途的伤病损失,万余人口抵瓜州时减至 “男妇大小八千一十三名口”。

关于这次向瓜州的移住,《西域图志》卷八里是这么说的:“位于安西州治西南三十里的新瓜州,原为安西卫治,雍正十三(1735)年,吐鲁番酋长额敏和卓避准噶尔之乱率所部回民内附,于安西镇筑五堡而住。”所谓五堡是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另于距头堡数里之地筑了新瓜州城。这就是作为入居地的瓜州五堡的由来。在抵达瓜州后,清朝为吐鲁番军民提供了多项优厚措施。

额敏和卓所需食粮在从吐鲁番启程后即由官方供给,其头目及兵丁也按官员例“支给粳米”。到瓜州后,其日用口粮米面油盐继续由清朝供给,“廪给如初至额。”清朝对其口粮的供给一直持续到秋收。除此之外,他们的生活用具如铁锅等也由清朝提供。

额敏和卓及部众主要被安置在甘肃安西州、肃州地区

额敏和卓及其部属到瓜州五堡后使用的大部分生产资料也是由清朝无偿提供的。据安西道常钧记:“原给有瓜州三十里井子一带五千石籽种田地,续又增给蒙古包三百石籽种地,东至小湾二千石籽种地,南至踏实堡七百石籽种地,共给八千石籽种地,计地四万亩⋯⋯又卖给瓜州附近一千石籽种地,种植瓜果。”由此可知,最初给予的耕地为九千石籽种地,其中九分之八由官方无偿提供。无偿提供的耕地中有一部分是由安西地方官府出帑雇工修渠开成的熟地。据《重修肃州新志》载:“雍正十一年,兵备道王全臣开垦二千石,又一千五百石,共三千五百石,给与回民为养赡之用。”除耕地之外,农业生产所必备的其他生产资料亦由官方无偿提供,额敏和卓及大小头目按等级从优授给,一般人口则根据家中人口划分户等,按户等分授,如“三口、二口回民⋯⋯每户给牛一只、骡一头⋯⋯刨锄、木犁、铁铧、箩、筛、簸箕、镰刀、水桶、绳索各一件”。以上各项均由官帑支付,其花费颇为可观。据安西道常钧记载:“约计安插以来,搬移之费,赏赉之需,以及马匹、驴骡、牛羊、口粮、籽种、农具,并筑堡授廛,分田定地,前后在于安家窝铺、蘑菇沟开渠筑坝等项,不啻数百万金。

为了帮助额敏和卓及其部属在偏远的关西地区安居乐业,清朝政府命令其“自耕自食。免纳粮草及一切税徭”。虽然优待政策很多,但额敏和卓及其部属在关西地区艰苦创业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尤其是最初几年连遭旱灾,致使口粮、籽种不能自备,又需添置衣物、买补车骡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向安西地方官府借取粮、银,而这些借项又因连年受灾而无力偿还。为此,清朝多次下令蠲免借项。据史料记载:“雍正十二年因旱薄收,赏给缺少口粮一万五千余石。十三年收成歉薄,借给籽种、口粮共一万二千石,运粮脚价银二千二百七十余两。乾隆三年奉旨将此项银、粮全行豁免。”又如乾隆十五年,甘肃巡抚鄂昌奏:“瓜州回民,本年春耕,籽种、口粮缺乏⋯⋯查该处回民,耕作之外,别无生理,该札萨克公额敏和卓请借小麦六千石,以为接济,当即借给如数,秋后征还。”与前例相仿,清廷此后也蠲免了这笔借项。

当岁月荏苒,几十年后清军攻灭准噶尔汗国,吐鲁番百姓重归故土时,据清政府统计,瓜州五堡等地留下了吐鲁番百姓的土房四千八百间,成熟地两万四百五十亩;肃州吐鲁番人返乡时遗留熟地一万零二十一亩,即移居瓜州与肃州的吐鲁番人共计开垦土地三万零四百七十一亩。可以说,吐鲁番人在瓜州肃州开垦土地,经历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四、重归故土,推行旗制

早在额敏和卓启程东迁时,清政府就已封其为辅国公;到达瓜州后,又颁额敏和卓札萨克印信,“稗总领其众”,称札萨克公,其手下头目则被封为千户、百户等。但此时,清朝还只是对额敏和卓授予札萨克官职,并未真正在其部众中实行札萨克旗制。

准噶尔末代浑台吉达瓦齐

在乾隆帝登基后,平静多年的西北大地,再度变得波谲云诡。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爆发瘟疫,噶尔丹策零病死,其长子喇嘛达尔扎与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争位,准噶尔陷入内乱。乾隆十七年(1752年),大策零敦多布之孙达瓦齐在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的支持下继承汗位。不久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反目相攻。因准噶尔内乱不已,原本附属于准噶尔的各部落纷纷投向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九月,原属达什达瓦部下的宰桑萨喇尔首先率部投奔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率领杜尔伯特部内附。次年,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降清,被封为亲王。同时,清军招抚了唐努乌梁海和阿尔泰乌梁海。在此背景下,攻灭准部、光复新疆的时机已经成熟,而进军新疆的第一步就是拿下吐鲁番。乾隆十九年(1754),清朝由理藩院派官至瓜州设立札萨克旗制,“置管旗章京、副管旗章京、参领、佐领、晓骑校各员,如哈密例”。设有佐领十五,参领二,副章京二,管旗章京一,协理旗务台吉二。正式对额敏和卓所辖属众实行札萨克旗制管理。之所以在吐鲁番实行札萨克旗制,是因为先前清廷在邻近吐鲁番的哈密额贝都拉家族中成功推行了札萨克旗制,为吐鲁番实行类似政策提供了借鉴作用;同时,额敏和卓作为最早归顺清廷的吐鲁番贵族之一,将其作为旗长,既是对其贡献的表彰,也表现清廷希望培养出一批忠实于自己的土著势力,把守南疆门户,并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清准大战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吐鲁番札萨克郡王家系图

五、长镇西陲,为国守边

吐鲁番维吾尔人编设旗制后,不孚众望,在统一及建设新疆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是统一北疆时,设旗当年额敏和卓闻即主动请缨,率三百兵丁随军作战,直至伊犁。后又自告奋勇到阿克苏劝谕当地人民,协助擒拿归而复叛的准噶尔大台吉阿睦尔撒纳,得到清朝赏识,被加封为镇国公。此后吐鲁番头目莽噶里克叛变,额敏和卓又拒绝从贼,向清廷告发其阴谋,为鼓励额敏和卓,清朝封其为贝子。额敏和卓的坚定立场,使清朝对其愈加信任。后,额敏和卓又因军功晋爵贝勒品级,廪给视参赞大臣。

北疆统一后,南疆又发生了大小和卓之乱。额敏和卓又被授予领队大臣,参赞军务。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帝发兵征讨大小和卓,额敏和卓与雅尔哈善共同平定南疆。额敏和卓本是贝勒品级,并未实授,因额敏和卓在统一南疆中的贡献,清朝为其置贝勒应有的长史、护卫、司仪等官员,允许额敏和卓在其属下内选补。不久,又实封贝勒爵。后额敏和卓与兆惠有黑水营之围。为鼓舞士气,清朝赐额敏和卓郡王品级,红宝石顶,四团龙服。次年春,黑水营解围。不久大小和卓兄弟乱平,以额敏和卓功绩卓著,晋封郡王。二十五年春,诏额敏和卓图形紫光阁,并给予很高评价:“吐鲁番族早年归正,命赞军务,以识回性,知无不言,言无不宜,其心匪石,不可转移。

乾隆皇帝在中南海丰泽园宴请凯旋官兵与回部王公伯克

平定大小和卓后的清帝国版图(图/知乎 布哈林)

在统一新疆的过程中,额敏和卓率其属下侦探、从军、进剿、宣谕,莫不积极奋勉。特别是在新疆大乱的情况下,额敏和卓能坚定立场,认清历史潮流,积极为分裂祖国势力作斗争,取得清朝进一步的信任与赏识,在短短几年内爵位由辅国公晋至镇国公、贝子、贝勒,直至郡王,超过了早其几十年归附的哈密额贝都拉家族的爵位。

在统一战争中做出的卓越贡献,使得额敏和卓吐鲁番郡王家族在之后清朝对新疆的统治中长期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清朝多次派吐鲁番郡王担任南疆重要地区如喀什噶尔、叶尔羌诸城维吾尔中的最高职务—阿奇木伯克,与清朝大臣共同管理这些地区,郡王家族成员也长期担任南疆以及伊犁地区的伯克。

有清一代,吐鲁番共有九代郡王,其中多数为清朝作出了贡献。特别是清朝后期,国力衰微,和卓后裔联合中亚浩汗国多次犯边,妄图分裂祖国。吐鲁番郡王能深明大义,维护清朝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其精神是值得颂扬的。同时吐鲁番维吾尔人世代忠心耿耿地为清朝建设新疆服务,有效地贯彻实施了清朝的边疆政策,为新疆维吾尔地区的安定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额敏和卓之子苏赉𫞩在鲁克沁修建的苏公塔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