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秦陵考古四十五年

摘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世人皆知,更有甚者能够倒背如流。正是因为如此,秦始皇也被誉为“暴君”的代表。自司马迁《史记》而下,墨客骚人都用自己手中的笔,按照自己内心诉求,有的歌颂,有的鞭挞,更造就了一千个读者也就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  功绩显赫也罢,残暴不仁也罢,真实的秦始皇就躺在“丽山园”内的封土下。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世人皆知,更有甚者能够倒背如流。正是因为如此,秦始皇也被誉为“暴君”的代表。自司马迁《史记》而下,墨客骚人都用自己手中的笔,按照自己内心诉求,有的歌颂,有的鞭挞,更造就了一千个读者也就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

  功绩显赫也罢,残暴不仁也罢,真实的秦始皇就躺在“丽山园”内的封土下。

>>>>>>

图1 击鼓坪上看丽山园

<<<<<<

1

 虎狼之师,从这里说起?

  故事的开始,往往有戏剧性。站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东南角,看着那个标识着西杨村社员打井的位置,如果它在向东一点,或者向南一点,也许兵马俑的俑坑就在水井的外边;如果临潼博物馆不去拼对那两件陶俑,也就不会被新华社探亲的记者看到;如果记者不去写秦始皇的陶俑文章,更不去发内参,也许这些陶俑就会继续埋藏下去。

  而1974年注定没有那么多的也许……

  从发现的那一刻起,这些被当地人誉为“瓦神爷”的陶俑就是要改变世人对秦始皇、对“虎狼之师”的新认知。仅仅一号坑就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被10条东西向的隔墙分隔成11条过洞,坑的东西两端各有一条南北向的长廊,内有约有陶马、陶俑6000件,从而组成地下坑道式的步车组合军阵。

  单单一号坑就已经让人震撼啦!可其周围还有二号坑、三号坑等不同功能、不同兵种组合的其他陪葬坑。1998年开始对二号坑第一单元的陶俑进行清理,在清理的过程中先后发现6件彩绘保存基本完好的跪射俑,这是多年期盼的新收获,从而也印证了一、二、三号坑内的陶俑、陶马原来全部是彩绘的,这个场面是如此的壮丽。

>>>>>>

图2 二号坑绿面俑

<<<<<<

>>>>>>

图3彩绘陶俑

<<<<<<

>>>>>>

图4 彩绘陶俑

<<<<<<

  始皇帝的士兵和军阵五彩缤纷,颠覆了秦人尚黑的传统。文献的不足,本就多了几分遐想和猜测,虎狼之师也许就不是个人的骁勇,也有可能是“修我矛戟,与子协作”的同仇敌忾。弓箭远射、车战冲散,远兵围剿,近兵厮杀,造就了虎狼之师的势不可挡。

  俑坑是秦陵考古的主旋律。从一号坑开始,9901百戏俑坑,9801铠甲坑,0006文官俑坑,0007水禽坑,不同的坑不同的内涵,带给众人窥视秦文化的新途径。“青铜之冠”的铜车马发掘于1980年,这个坑位于秦始皇陵西侧的封土下。一号青铜马车用了3600多个零部件,青铜铸造是主要工艺,但同时利用了锤,砸、铆钉等技术,这件代表了当时中国甚至是世界的最高科技水平。0007水禽坑位于秦始皇陵的西北鱼池水边,该坑出土了天鹅、鹤、鸿雁等46只青铜水禽,动静结合式的排列组合方式,让众人回味着悠然自乐的山川美景。

  上焦村的马厩坑和小型秦墓被从秦陵内外城东门延伸出来的司马道分成南北两部分。1976年马厩坑出土的跽坐俑,马骨和带有铭文的陶盆,组成了始皇帝的“地下养马场”。1977年发掘的上焦村8座小型秦墓,从墓葬出土的被砍砸的尸骨和陪葬品,考古专家推断这里是秦始皇子女的墓地。

>>>>>>

图5 9801铠甲

<<<<<<

 

>>>>>>

图6 9901陶俑

<<<<<<

 

>>>>>>

图7 0007青铜浮雁

<<<<<<

>>>>>>

图8 马厩坑跽坐俑

<<<<<<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陵寝建筑是秦陵考古的重中之重。蔡邕在《独断》中说:“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陵寝建筑整体成南北向的长方形,南北长692米,东西宽228米,南起原封土北侧3米处,北至内城城垣。院落式已发现10排,每排南北宽55~60米,南北间以铺石路面或城垣分开,以中间的通道为中轴各位于东西两侧,左右结构基本一致。错落有致,南高北地的建筑格局,被媒体人把些建筑称为“秦代的紫禁城”。

>>>>>>

图9 寝殿建筑

<<<<<<

  整个秦陵位于内城的南侧,坐西面东,有四条墓道呈亚字,代表从商周以来最高级别的天子大墓。经过数十年的钻探,秦始皇陵地宫大约三十八米深,用来自“北山”的巨石和铜液筑成一个东西长120米,南北宽80米,大约9600平米的地下建筑,这里面就是埋藏秦始皇尸体的地方。在地宫的周围秦始皇被层数不等的被俗称“九层妖塔”的夯土建筑包围。而九层台则被东西长495米,南北宽490米的封土堆覆盖,这个封土堆被称为“丽山”。

  内外有别,沿着秦始皇陵内外城垣的廊房道路,陵墓的结构才显得格外的清楚。秦始皇帝内外城垣都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相互套合,除南内城垣仍有局部残留外,其余各侧地表均已无法看到昔日高大的城垣。经过钻探测量,内城垣长1355、宽580、周长3870米,占地面积78.59平方米。1999年,在考古钻探出外城四角后,经过GPS定位测量,外城西墙长2188米、东墙长2186米、北墙长971米,南墙长976米,四墙基本成长方形,故而有专家称秦始皇陵园是模仿秦咸阳城而建。

  在陵寝建筑最南端的大型夯土台基的边缘曾发掘出土过夔龙纹的石踏步。该踏步出土的T24方位于寝殿建筑东侧,遥想始皇帝从西向东地势有升高处拾阶而上,向东沿着内城中墙的廊房缓缓而行,既可以“中成游观”式的游览封土周围,又可走出中门顺着夹墙去内城东北角的丛葬墓区去探望自己的后宫佳丽。2013年发掘内城东北角10座从葬墓的填土坑里出土了被肢解的女性骨骼。这里的小墓共有南北十一排,东西九列99座小墓,出土物的时代为战国早期到西汉早期,结合文献这里可能是秦始皇后宫佳丽。

>>>>>>

图10 夔龙纹踏步

<<<<<<

>>>>>>

图11 内城东北角丛葬墓

<<<<<<

  秦陵山水,继承传统中国丧葬文化?

  2014年秦陵地区山形水系调查中,发现秦始皇陵的陵区范围东到玉川河孟家庄、西到临河五砂厂、南到骊山击鼓坪、北到新丰原边的刘家寨,以此为界占地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站在击鼓坪上,远眺秦陵陵区,地势地貌尽收眼底,而各处陪葬坑、陪葬墓,甚至是窑址、建筑遗址与山形水系融为一体,造就了一副天然沙盘。

 

>>>>>>

图12 山形水系图

<<<<<<

  在确定了秦始皇陵周围存在的秦汉遗存范围后,考古调查和钻探结合,确定秦陵地区的礼制性建筑遗存和非礼制性遗存。礼制性遗存包含着陵寝建筑和陪葬坑等;而非礼制性遗存,包括陵区的五岭大堤、排阻水渠系统、陶窑、石料加工厂和刑徒墓地等遗存,甚至是在秦始皇陵北侧3公里的丽邑。

  击鼓坪上有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20米的建筑遗址,采集到戳印“卫”字的内饰麻点纹的战国晚期板瓦。结合当地传说,击鼓坪上鼓声不断,修陵之时击鼓为号,利用鼓声传达命令,推测此类建筑必是秦始皇陵修建时的指挥点。

  从大水沟出来的水,被五岭大堤和刘堡大堤分流而下。五岭大堤把陈家窑东侧水“东转北注”后注入玉川河,而兵马俑坑就修在河边的台地上;刘堡大堤把陈家窑西侧水婉转汇聚到姚池头,顺流而下汇入临河,“丽山园”就在两河的台地上。

 

>>>>>>

图13 丽山封土

<<<<<<

  整个秦始皇陵则被称为“丽山园”。在距离丽山园西侧1.5公里的赵背户村,考古发掘过数十座的刑徒墓地,这些墓地出土的瓦文记述了埋葬修陵人籍贯,爵位和姓名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墓志铭”。

  修建了三十八年,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下穿三泉,冶铜制椁,旁行三百丈。如此浩大的工程仅仅是为了展现始皇帝个人的喜好,通过这些秦代遗存,传统的丧、葬、祭文化的影子处处得以体现。

  文献与考古结合的二重证法,不论秦始皇是明主还是暴君,这已经不重要啦!因为秦陵考古人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去解读他……

   图/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 付建

注:文章来源于陕西省文物局汉唐网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