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秦陵秦俑研究三十年回顾

摘要:   秦陵兵马俑等出土文物涉及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思想、艺术等方面。1987年,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0年来,广大考古、历史工作者已经在秦陵布局、陪葬坑性质、秦俑属性、秦俑军阵、秦俑艺术、秦陵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引发秦文化研究热潮  30年来,考古工作者从调查勘探秦始皇陵入手,由点及面,积累了秦陵考古的基础数据,使秦始皇陵考古成为秦汉考古学 ...
  秦陵兵马俑等出土文物涉及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思想、艺术等方面。1987年,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0年来,广大考古、历史工作者已经在秦陵布局、陪葬坑性质、秦俑属性、秦俑军阵、秦俑艺术、秦陵文物保护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引发秦文化研究热潮
 
  30年来,考古工作者从调查勘探秦始皇陵入手,由点及面,积累了秦陵考古的基础数据,使秦始皇陵考古成为秦汉考古学乃至中国考古学研究体系的重点内容。秦陵秦俑考古发掘与保护修复研究同步进行,并随着新发现、新科技的应用而不断深化。
 
  早在1975年至1979年,秦俑一、二、三号坑发掘简报和秦陵马厩坑、珍禽坑、飤官遗址等考古简报、发掘报告陆续发表,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1987年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等及时公布秦陵考古收获和发掘者的研究结论。
 
  1980年,在秦陵封土西侧出土了两乘青铜车马,再现了秦始皇御用车马的原貌,被誉为“青铜之冠”。1998年至2009年,《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秦始皇帝陵出土一号青铜马车》《秦始皇帝陵出土二号青铜马车》先后出版,以宏观和微观兼顾的视野,审视秦陵铜车马在历史发展中的定位,进而研究中国古代车马及相关物质文化。
 
  30年来,学术界利用秦陵秦俑资料开展研究,引发了秦文化研究热潮。迄今为止,已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科普宣传及图录书籍220部,发表论文千余篇。从微观的名物考释到宏观的史学探索,再到文化遗产的综合管理、保护研究、展示利用等,秦陵秦俑研究已取得多项成果。
 
  拓宽秦史研究领域
 
  秦兵马俑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对史学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证的双重意义。1998年后,在秦始皇陵区发现K9801、K9901、K0006和K0007陪葬坑,发掘简报和研究文章从多角度揭示了秦陵的布局结构。马非百《秦集史》、林剑鸣《秦史稿》、张文立和王云度《秦帝国史》等著作,充分利用秦陵秦俑资料,深化了秦史研究。
 
  1992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与秦俑学研究会开始组织编辑《秦俑秦文化丛书》,迄今已出版《秦文字类编》《秦史人物论》《秦陵铜车马与车马文化》《秦俑学》等20部著作。这些著作结合秦陵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对秦的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进行专题研究,拓宽了秦史研究领域。
 
  秦俑彩绘、秦俑铠甲、秦陵铜车马和秦陵文物的定名既是秦俑学研究的基础课题,也是秦文化研究的重大问题。聂新民《秦俑的绘彩技法及其源流》一文探讨了秦俑的彩绘工艺流程,《秦俑铠甲的编缀及秦甲的初步研究》一文对秦俑铠甲的分型分式、结构、质地、编缀方法以及秦俑铠甲在中国古代铠甲史上的地位等予以论证。陈孟东、卢桂兰对秦俑军衔的研究,张仲立、党士学对秦陵铜车马的系列研究,徐卫民对秦都城的综合研究,史党社对早期秦人历史的研究,周铁、张志军对秦俑文物保护的研究,段清波、张卫星对秦陵布局的研究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已有成果。
 
  秦陵出土文物展示了秦代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同时也传递着秦代的科技信息。秦兵马俑开创了人物写实艺术的先河,显示了秦代艺人高超的雕塑技术和写实技艺,为秦史研究拓宽了道路。
 
  研究成果不断深入
 
  作为世界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是秦人创造才能和智慧的杰作,秦陵秦俑的多领域研究引发了一门学问的诞生,这就是“秦俑学”。
 
  1984年,“秦俑研究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召开,对秦兵马俑所反映的军事内容、艺术特征以及秦俑科技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1986年“秦俑研究第二届学术讨论会”上,有学者提出“秦俑学”概念,并引发讨论,会议认为秦俑学是关于探索和研究秦俑及秦陵的学科。同年10月,秦俑学研究会成立,年底创办会刊《秦陵秦俑研究动态》。1999年,张文立出版《秦俑学》,对“秦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价值和意义等问题进行论述。1990年、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2016年,秦俑学研究会成功召开第三、四、五、六、七、八届学术讨论会,现有会员450人。《秦陵秦俑研究动态》迄今已出版118期,发表发掘简报、研究论文、学术评论、学术动态等各类文章600余篇。
 
  30年来,秦陵秦俑研究由考古学、历史学逐渐向外辐射,涉及文化史、科技史等领域。秦俑学研究人员从参与俑坑发掘的考古人员和秦俑博物馆的业务人员,逐渐扩展到海内外,逐渐形成一支强大的研究群体。
 
  加大秦陵保护力度
 
  30年来,关于秦陵秦俑的大遗址保护、秦陵陪葬坑出土文物保护、秦俑坑遗址,以及文物库房的大气监测、温湿度测量、防霉保护等探索出有效保护方法,并付诸实施。《秦俑学研究·保护编》和张志军《秦始皇陵文物保护研究》既是这方面工作经验的总结,也为秦陵秦俑保护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
 
  秦俑的彩绘、铜车马的彩绘、秦陵出土百戏俑、水禽坑出土乐舞俑的彩绘,都需要科学保护。发掘、保护、展示相结合是秦兵马俑考古工作的特点。1990年以来,秦俑博物馆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局合作,成立“秦俑彩绘文物保护科研课题组”。1999年、2009年、2013年,中德联合召开三次“秦俑及彩绘文物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就古代彩绘文物的科学研究、陶俑的粘接工艺、遗址类博物馆文物本体病害的调查与预防性保护等展开讨论。
 
  2004年,“秦俑彩绘保护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秦俑考古获得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2006年以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合作,对陶俑和青铜兵器等秦陵出土文物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并组织召开两次学术研讨会。2016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承担的“考古发掘现场出土脆弱遗迹临时固型材料研究”项目获国家“十二五”文物保护和技术创新奖一等奖。
 
  在科技考古方面,物探遥感方法应用于秦陵勘探、调查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局、比利时杨森公司、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等开展合作研究,建立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在文物保护、修复、土遗址加固、遗迹防霉、小气候环境研究等方面,利用秦陵文物资源,借助先进的文保技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文物遗址的科学保护提供保障。
 
  展望未来,秦陵秦俑研究应重视基础工作,认真开展微观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审慎考据,给秦俑及秦陵文物以科学定名。秦陵秦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将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和新出土文物的面世以及科技的进步而深入开展。(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分类: 中文 研究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