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千年磨砺 自然之美—麦积山石窟第4窟(一)
建筑特色
4窟位于东崖上部,俗称“上七佛阁”或“散花楼”,为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所建造的“功德窟”。七间八柱前廊后室的大型仿宫殿式窟龛,依山而建,屋顶为单檐庑殿顶,上部有脊,殿顶前檐原有八根石柱。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柱廊中部的六根石柱已崩毁,仅存梁尾与后壁相连接处的残痕,东西二角的两根石柱尚保存完好。廊柱断面为八角形,四正面较宽,四斜面较窄。从四正面计算,柱体下宽115厘米,上宽92厘米,各间的廊顶上部,都雕出竖三横二排列的藻井式壁画六块。后壁七龛,每龛上雕火焰宝珠和鳞片网络花饰,正面雕出流苏,并作向左右撩起后,再向下垂帷幔,帐顶边缘,各插五个“蕉叶”状的花饰,两边分别塑龙、凤、象头,口衔下垂近地流苏,其帐头、流苏、宝饰等都是先在石壁上雕出轮廓,然后再涂泥加彩而成。后室龛内四角亦各雕一八角形帐柱和覆莲形柱础,其帐楣、帐杆以及帐顶四角柱和正中的莲花等,也都先在石壁上凿出石胎,然后敷泥施彩而成。
第4窟俗称为“散花楼”,其得名源于一个精彩的佛教故事,在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辩论佛法时,双方均带有听法的弟子,维摩诘想要刁难文殊菩萨,就随手扬起满天的红色花瓣,说:“如果听法弟子中有向佛之心不诚和红尘之心未尽者,花瓣将落在谁身上”,意为在文殊菩萨所带的弟子中试出几个凡心未尽之人来刁难文殊菩萨。但撒落的花瓣纷纷上扬,飘于虚空,没有一片花瓣落在听法的弟子身上,证明所有的听法弟子都是诚心向佛的。现在,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将碎纸片随手从栈道上洒下,纸片不但不会飘然下落,反而会冉冉地随风上扬,直上晴空,似满天的花雨。神异的自然景观,给散花楼平添了一份神秘的气息。(现在出于安全考虑,在石窟上禁止抛洒任何物品)
此窟在古代的地震中虽多有塌毁,但柱廊里面和佛帐内外的构造,都相当忠实地凿了出来,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也是最完备的仿木结构石刻殿堂。这个洞窟也成为探索和研究我国南北朝时期建筑发展状况最主要的实物例证。
塑像内容
窟内保存有北周时期和宋代的塑像作品800余身,塑作方式均为泥塑,具体分为木骨架泥塑、石胎泥塑、影塑(模塑)。
北周塑像
七列龛间“天龙八部”:浮雕石胎泥塑八身,位于七列龛外部左右帷幔之间。“天龙八部”,即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因为“天”及“龙”最为重要,所以合称为“天龙八部”,其职责是护卫佛法,均以天王或金刚力士的形象出现,八身造像多数泥层脱落,仅留石胎,目前均未确切定名。虽经宋代加泥重塑,但基本保存了北周原作风貌,这八身造像个个孔武有力,栩栩如生,它们与龛楣上的流苏、帷幔、璎珞宝珠等巧妙配合,把规模宏伟的佛殿装饰得更加富丽堂皇。
宋代泥塑
宋代泥塑全部为木骨架泥塑,4窟中共有大中型泥塑77身,均为宋代重修或重塑,明代重妆。七列龛内分别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萨,或一佛八菩萨;第一龛内又有小立佛两身;两侧耳龛下部塑金刚力士。
金刚力士 圆塑。在佛国世界中,金刚力士是作为佛的侍卫而出现的。金刚力士能护持正经,使无量众生受到利益。金刚力士源于印度古神那罗延(Nryana),传到中国后其形象有了很多变化,直到唐代金刚力士才基本成熟形成现在的固定样式。金刚力士成双出现在洞窟门口作为守门神存在。这里的两尊金刚力士,民间称为“哼哈二将”,为宋代上乘之作。左端的力士,双唇紧抿,称为“哼将”,身高4米,上身赤裸,下身只穿一件短裙,睁眼鼓鼻,体魄健壮。胳膊上青筋暴起,肌肉强健有力,体态凶猛威武,感觉有无穷的力量蕴于其中,可随时爆发。他紧握双拳,头光中冒出的烈焰和身上缠绕的天衣形成狂飙般螺旋上升的动势,使人如闻雷鸣叱咤,如觉地震山摇。天衣的细腻质感与雕塑肌肉粗犷质感形成强烈对比。短裙上有明清重新上彩的沥粉堆金,极为细致。腹部肌肉的夸张程度恰到好处,宛如气球置于腹前,把雕塑具象化。观力士像,感叹古人对人体结构的理解竟如此到位,肌肉骨骼塑造不是停留在写实上,而是具有艺术性的归纳与夸张的创造,形成独有的造型美感。上身与头垂于中心线上,无论身体怎么摆动,中心稳落在两腿之间。两腿叉开或单腿弓步的动态更加稳健有力,或是箭在弦上。金刚力士不仅是佛教的护法神,他们更是民间安乐生活的守护神,众多教徒的宗教情感和世俗愿望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和谐统一,金刚力士的生命力也因此得以衍生不息、长盛不衰、欣欣向荣。
明代塑像
长廊两端上部耳龛内分别塑维摩、文殊及胁侍菩萨和弟子。
左耳龛维摩诘及侍女 圆塑。正中维摩诘像身高1.05米。头顶方巾,面向丰硕,脖颈粗壮,眉骨高隆,双目半睁,神态潇洒。内穿交领衣衫,外穿对襟宽袖长袍。左手抚膝,右手执麈尾,上身微微前倾,坐于方形高台上,似一德高望重的长者。维摩诘像周围有侍从4身,其中右角的侍女,身高1.25米。面圆肩宽,体态丰盈,发分两瓣,扎成双髻。内着长裙,外穿宽袖衫,左手轻轻握拳,右手自然下垂,抬头仰视,正在聆听维摩说法,神情专注。维摩则像一位阅历丰富而又慈祥的老人对后辈们谈古说今。布局紧凑集中,主从关系明确,表情生动而有呼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七佛
佛经记载在释迦牟尼佛诞生前的过去已有六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舍佛、迦叶佛,加上释迦牟尼,通称“过去七佛”。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
上七佛阁为北周时期秦州大都督李充信为祖父祈福所建。李充信在工程完工时,请了当时最有名的文学家庾信为这个洞窟作了一篇文章以示纪念,这便是有名的《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这篇铭文用骈文的文体写成,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工整对仗,华丽典雅,神采飞扬,文字优美流畅,可谓是经典之作。这个洞窟也就成为全国石窟中唯一一个有著名文学家作铭文的洞窟,以至于现代天水学者冯国瑞在其撰写的《麦积山石窟志》中称:“令山岩豁然生色者,唯庾信一铭,层壁摩崖,照耀寰宇,虽龙门伊阙,亦无此等伟迹”;而远在重庆的于右任先生又从《麦积山石窟志》中初步了解了麦积山石窟,深为麦积山石窟的古代艺术和庾信的铭文击掌叫绝,赞叹不已,于是便挥毫泼墨,为麦积山石窟写下了一幅对联:“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对麦积山石窟艺术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木骨架泥塑
塑作过程首先是根据佛像的大小以木头搭建骨架,骨架搭好之后,在骨架外侧捆绑稻草或芦苇便于附着泥层,然后敷泥对佛像的细部精雕细琢进行加工,最后颜色彩绘形成完整的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