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千年磨砺 自然之美—麦积山石窟第133窟(一)

摘要:   133窟开凿于北魏(386-534) 晚期,是麦积山石窟内部空间最大,内容最丰富、精品最多的洞窟。   建筑特色 133窟位于西崖东上部,俗称“万佛洞”,前壁凿里宽外窄的竖长方形窟门。窟门内侧嵌置木门框,门楣前悬挂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木质匾额一块,题曰:“极乐堂”。极乐堂牌匾 五代诗人王仁裕在登临此窟时说道:“其雕梁画拱,绣栋云 ...

  

133窟开凿于北魏(386-534) 晚期,是麦积山石窟内部空间最大,内容最丰富、精品最多的洞窟。

  

建筑特色

133窟位于西崖东上部,俗称“万佛洞”,前壁凿里宽外窄的竖长方形窟门。窟门内侧嵌置木门框,门楣前悬挂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木质匾额一块,题曰:“极乐堂”。

极乐堂牌匾

五代诗人王仁裕在登临此窟时说道:“其雕梁画拱,绣栋云楣”,展现了这个洞窟最初恢弘的气势。而洞窟形制也最为独特,我们可以看到洞窟是由前横长方形前室和两个纵长方形后室组成,整体呈“业”字形。窟内复室叠龛,结构复杂。专家推断此类洞窟与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流行的横前堂、双后室的墓葬形式完全一致,前室为放置陪葬品的享堂,后面两个并列空间是放置棺木的。一般来说,并列双室都是夫妻合葬墓。顶端形状不规则,有未完工的痕迹。两内室中间有一道岩墙阻隔,此墙有中心柱的作用,使窟顶的受力性能处于良好的状态,故经历千年却未曾坍塌。

  

除了133的编号之外,这个洞窟还有一个沿用至今的名字为“万佛洞”,王仁裕在《玉堂闲话》中又称其为“万菩萨堂”,原由则是因为窟内除顶部绘制壁画外,其余墙壁之上层贴有数十排、高不足十余厘米的小佛像,称之为“影塑”。它们是采用同一个模子模印出来,贴塑在墙壁之上,因洞窟内部潮湿,墙壁之上大部分的影塑都已剥落。早期墙壁之上贴有的影塑,加之窟内碑刻上佛像的数量,足以达到万余尊,故称之为“万佛洞”一点也不为过。

壁面影塑

塑像内容

小沙弥

这身造像高不足一米,面部形象犹如一个不满十岁的孩童,面露憨厚而又略带稚气的神情,低首侧耳,似乎在专心致志地聆听佛的教诲;细眯的双眼,又好像在琢磨刚才的说教,而那深深刻印在他嘴角上会心的微笑,更像是领悟了其中的奥妙,脸上的喜悦和羞涩的神情被刻画的惟妙惟肖。整身造像,造型简洁,没有任何多余的刻画,他静静地伫立佛陀身侧。头略微下低,在嘴角和细眉间发出甜甜的笑容,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小沙弥身处佛国,佛陀正在向他讲述美妙的佛国世界,那里有清澈的湖水、有洁白的莲花,有湛蓝的天空,小沙弥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憧憬,难掩心中喜悦之情,但在庄严的佛祖面前不可得意而失态,就不由自主的把头略略一低,轻轻向外一偏,无声的发出了源于内心最深处的一抹微笑。

但面对这身造像,我们更愿意把他想象为一个十岁的孩童,天真烂漫,或是在父母亲切的抚摸下,或是想起了有趣的事情,不由自主地从心底发出会心的微笑。他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最本源、最质朴、最纯真的情感,他的笑容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不禁对他心生爱意。这尊沙弥不论是外形塑作,还是内心情感的刻画与表现都属于北魏时期的经典作品。时至今天,小沙弥的微笑在这里凝固了一千五百多年,给信众们带来了通往佛国净土世界的希望。也带着人们对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定格在秦岭深处的麦积山石窟里,它的微笑足以穿越时空、依然能够深深的打动我们,感染我们,我们仍然能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小沙弥不仅沉淀着千年历史的韵味,也向世界展现着这来自东方的微笑。

小沙弥造像

释迦会子

释迦会子在佛教中称之为“罗睺罗授记”,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授记罗睺罗成佛的画面,民间因其反映释迦牟尼和其子罗睺罗相会,俗称为“释迦会子”。

释迦会子造像

这组造像位于麦积山石窟133窟的前部,中央是释迦牟尼立像,佛祖右手微抬,下方是其子罗睺罗。释迦牟尼立像身高3.1米,低平螺纹肉髻,长圆脸,弧眉凤目,两眼下视,悬鼻小口,面颊饱满圆润,脚下为三重仰莲瓣式莲台,佛右手外伸, 向下似乎要抚摸罗睺罗;后者身高1.44米,立于释迦牟尼右侧,面形饱满,弯眉细目,眼角略带笑意,双眼平视前方,鼻直口小,短颈端肩,挺胸鼓腹,穿圆领长袍,双手前伸,合握胸前,踩在圆莲台上。

古代工匠把父子相会的场面定格在佛祖右手停顿在罗睺罗头顶的瞬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第一次和自己的儿子相见,佛祖慈祥柔和的目光俯视着自己的孩子,伸出柔美纤细的手似乎要抚摸罗睺罗,当您仔细端详,通过佛祖那极为复杂的表情,深深的感觉到了佛祖内心的纠结,既有见到儿子的激动与喜悦,又有对儿子未曾养育的愧疚,同时还要保持一代佛祖的威严。而儿子罗喉罗却双手合十,面带卑怯地站在父亲的身侧,似在问候父亲,又似在向佛祖敬礼。这组造像把释迦“既是人间慈父,更是世外圣人”的复杂情感维妙维肖的表现出来,让观者从内心深深地感悟到佛祖的大爱情怀!

释迦会子造像

除此之外,对于主佛的眼睛,会觉得他是在向下俯视众生,悲怜众人,而我们关灯之后再来观察就会看到其眼睛仿佛略有睁开,并有蓝色的颜料在其中,仿佛明亮的眼中盈满泪珠,既是见到孩子的激动之泪,又是多年未给予父爱的愧疚之泪。整组造像既有佛国的庄严寂静,又有浓浓的人间亲情,因此更容易打动观者之心,让人们无不感动,仿佛身临其境,感觉到两者内心的情绪活动,实为宋代造像的上乘之作。

壁画内容

此洞窟的大面积壁画剥落,现残存于窟顶及各龛内约23平方米。所绘内容有千佛、弟子、飞天等人物形象,有龙、凤、鱼和莲花、忍冬等动植物,以及云水纹、火焰纹等装饰纹样。

窟顶壁画

王仁裕

王仁裕,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秦州上邽(甘肃天水)人的王仁裕(字德荤),正处于唐末这样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公元905年的秦州,处于攻杀凤翔节度使李昌符、自己做了节度使并且自封为"陇西郡王"、"歧王"的李茂贞的天地,这时王仁裕二十六岁,为李茂贞属下秦州节度使李继祟幕僚--秦州节度判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走上了在前蜀、后唐、后晋、后汉为官,官及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的仕宦生涯,同时也开始了他勤勉治学、赋诗作文的创作历程, "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旧五代史·王仁裕传》)。

《玉堂闲话》

笔记小说,五代王仁裕(880-956)所撰,是王仁裕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较高地位。内容主要涉及唐末五代时期中原、秦陇和陇蜀地域的史事和社会传闻,多数为王仁裕亲身经历或来自于同时期当事人叙述的记录,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影塑

影塑是彩塑艺术之一。以泥、细砂和麦秸做材料,用泥制模具(泥范)翻制,表面经过处理,然后敷彩。通常背面粘贴于墙壁上,正面作凸起壁面较高的浮雕状,主要用以衬托主像圆塑。成群影塑的敷色,符合均衡、对比、变化的要求,与周围背景统一和谐,浑然一体。

沙弥

是佛教中对年龄不足20岁,或其他初级出家男子的称呼,沙弥是梵语,义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其地位低于比丘。相应的女性出家人称为沙弥尼。通俗的来讲小沙弥也就是小和尚的意思。

(作者:杜瑞 魏立诚)

  

  (来源:麦积山石窟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麦积山石窟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