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唐崇陵

摘要: 唐崇陵是唐德宗李适(742-805)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45公里处的泾阳县蒋路乡的嵯峨山南麓。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二十三日,李适(发音为:Kuò)驾崩于皇宫中的会宁殿,时年64岁,庙号德宗,葬于崇陵。崇陵在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0公里嵯峨山上,陵周围约20公里,崇陵依山为陵,居高临下,山环水抱,墓冢高突,全用方型和长方型青石迭砌而 ...
唐崇陵是唐德宗李适(742-805)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45公里处的泾阳县蒋路乡的嵯峨山南麓。
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二十三日,李适(发音为:Kuò)驾崩于皇宫中的会宁殿,时年64岁,庙号德宗,葬于崇陵。
崇陵在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0公里嵯峨山上,陵周围约20公里,崇陵依山为陵,居高临下,山环水抱,墓冢高突,全用方型和长方型青石迭砌而成,石块凿出凹槽,卡有铁拴板,浇灌铁汁,极为坚固。
陵园有四门,均有石狮一对,朱雀门外有石人十对,华表一对,翼马一对,鸵鸟一对,仗马五对。玄武门有仗马三对。在朱雀门外还有立人石像八尊,均系王宾,现只存下一人。部分石刻在20世纪60年代遭人为破坏,但大部分仍存,十分雄伟壮观。史载崇陵陪葬墓43座,今名位均无可考。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45公里泾阳县蒋路乡的嵯峨山南麓。唐德宗李适墓。李适(742~805),代宗李豫长子,在位期间(779~805),改租庸调为两税法,并征收间架税、茶税等,以增加财政收入。为加强中央集权,对藩镇割据势力采取裁抑政策,但无成效。用宦官统率禁兵,致使宦官权势日盛。崇陵依山为陵,居高临下,山环水抱,墓冢高突,全部用青石垒砌,嵌凿石槽,浇灌铁汁,卡有铁板,十分坚固。陵园方圆20公里。石刻保存基本完好。朱雀门旁有10余尊石人,身着斗篷。近年在其陵区边缘发现奉诏出使过黑衣大食的宦官杨良瑶墓神道碑。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遣唐使者曾在此山参与修筑唐崇陵,当时的日本天皇因此也成为嵯峨天皇,且将京都的一座山改名为嵯峨野。

唐德宗李适(742—805年),代宗长子,广德二年(764年)二月被立为皇太子。代宗于大历十四年五月病死,他于同月癸亥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  

李适在位期间,废除租庸调制,采用宰相杨炎建议,改行“两税法”,朝廷财政状况有所好转。李适决心加强中央集权,发起削平叛乱藩镇的战争。但是,由于措施失当,以藩镇打藩镇,猜忌将领,未收成效,反而使战祸日益扩大。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5000军队哗变,占领长安。李适仓皇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兴元元年(784年)二月,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节度使李怀光叛乱,李适又从奉天逃到汉中,7月才返回长安。从此,他转而对藩镇采取姑息迁就政策。后来,他任用贤臣李泌为相,北合回纥,南联南诏(辖有今云南省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西结大食(阿拉伯帝国),时局一度缓和。但李适又信用宦官为统帅,扩大禁军,勒索地方官进奉物资,在长安施行宫市,征收茶叶等税,加重了对人民的盘剥,使社会矛盾日益加重。  

贞元三年(787年),是德宗登基以来最为丰稔的一年,一斗米仅值一百五十钱,朝廷让各地多买粮食囤积。一天,李适打猎到新店,路过村民赵光奇家,便问:“百姓乐乎?”赵曰:“不乐”。李适就问:“今岁颇稔,何为不乐?”赵光奇说:“朝廷的诏令不能执行。以前说两税之外再没有其它税,其实所收的其它杂役比税还多。后来又说平价买粮,实际上是强取强夺。开始说将所卖粮食放在村旁,现在则让运到京城,远的有数百里,劳民伤财,怎么会高兴呢!朝廷优抚的诏书成了空文。你圣上深居深宫,恐怕都不知道。”李适听后哑口无言,只能让人减免赵家的租赋。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太子李诵突然中风口哑,李适因悲伤过度而起病。癸巳日病死于长安宫中的会宁殿。十月已酉日,葬于崇陵。李适死后的庙号为德宗。  


唐德宗崇陵

崇陵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北20公里的嵯峨山南麓。嵯峨山古名*(上山下截)*(上山下辟),是关中名山之一。山有五峰,登其巅,则泾、渭、黄诸河举目在前,视秦中如指掌。崇陵居高临下,山环水抱,高突墓冢,全用开方的青石块砌叠,嵌凿石槽,浇灌生铁汁,卡有铁栓板,十分坚固。传说陵墓是在一枝九瓣铁莲花的中央,说明封建帝王死后尚贪婪祈求其万世安基。  

崇陵依山为陵,范围跨泾阳、三原两县,陵周围20公里。玄宫所在山峰,在嵯峨山主峰东边,海拔955米。陵园以山势构筑夯土城垣,东西长,南北窄,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城垣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东、西二神门相距2500多米,南、北二神门相距1670余米。神门外各置石狮1对、筑阙台1对。陵园四隅建角楼。朱雀门(南神门)外设神道,长596米,宽71米,其南端筑乳台1对。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等石刻造像,再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唐德宗皇帝之陵”碑。城垣今已无存,局部地段尚存夯土墙基,南墙基宽约6米,其它三面墙基宽约3.5米,夯层厚8—12厘米。朱雀门外另发现有附属建筑基址。值得提及的是,德宗入葬时,空海参加了葬礼,发现嵯峨山与日本京都近郊的一山酷似,归国后建议皇室将该山易名嵯峨,皇太子府邸更名为嵯峨院,及至皇太子即位,亦因名“嵯峨天皇”。 


 

崇陵建筑遗存及现存石刻主要有:  

青龙门外阙台遗址 系陵园东门外阙台遗址,位于门址东30余米。现存南、北二阙址,间距64米。南阙址底长33米,宽10米,高7米;北阙址底长18米,宽10米,高6米;夯层厚8—12厘米。地表散布板瓦、筒瓦残片。  

白虎门阙台遗址 系陵园西门外阙台遗址,位于门址西26米。现存南、北二阙址,间距64米。两阙址均底长18米,宽12米,残高各3米、3.5米,夯层厚8—12厘米。附近散布残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等。   

朱雀门阙台遗址 系陵园南门外阙台遗址,位于门址南44米。现存东、西二阙址,间距约60米。二阙址均底长14米,宽12米,高6米,夯层厚8—12厘米。地表散布残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及残砖等。  

玄武门阙台遗址 此门阙址位于三原县嵯峨乡,系陵园北门外阙台遗址,南距门址约58米。现存东、西二阙址,间距96米。两阙址均底长16米,宽8米,残高各为1.5米、6米,夯层厚8—12厘米。地面散布残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等。  

乳台遗址 系神道南端阙台遗址,北距朱雀门址596米。现存东、西二阙址,间距126.4米。东阙址底边长10米,残高2米;西阙址底边长8米,残高2米;夯层厚8—12厘米。地表散布残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及残砖等。  

陵园外附属建筑遗址 位于朱雀门南80米处西侧。现存夯筑台基,南北长37米,东西宽8米。地表散布大量残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并散置和陆续出土小石人18尊。石人头均残,残高0.66—1.27米,或袒右肩,左肩披帛;或着窄袖长袍,或披袈裟;或赤足,或足蹬小靴;腰间束带,手姿各异;或拱手,或合掌,或抱拳于胸前。从服饰和形象看,有的似为佛僧,有的当为控马者,有的似为南亚“蕃民”。一说为祭坛遗址。 


 

现存石刻主要是四门石狮和神道石刻。陵园四门石狮共4对,每道神门外各置1对,每对间距22~46米,距离门址4~10余米。狮身高1.59~1.75米,宽0.85~0.94米;座长1.38~1.66米,宽1.08~1.12米,高0.24~0.26米。牡狮头圆,卷毛,合口,颧骨突出,表情严肃,尾从右腿上部卷出,尾末端似立式如意云头;牝狮披毛,口大张,怒吼状,尾从左腿上部卷出,尾末端较直,毛纹疏朗。玄武门外石狮向北原有仗马和控马者3对,现存控马者3尊,置于东列石狮北约30米的一条南北土崖上,均缺头,残高1.2—1.36米:身着窄袖长袍,腰系革带,双手拱握。

  






神道石刻现存31件,均为青石质。自乳台阙址北108米处起始,分东、西两列向北排列,两列间距70.4米。依次为:华表1对,通高7.88米,方形基座,边长1.57米;八棱柱身,覆莲宝珠顶。向北22米为翼马1对,马高2.69米,身长2.53米,独角,长颈,高腿,三长翎组成翼翅。再北22米为鸵鸟1件(东列),浮雕于石屏上,屏高1.52米,宽2.05米,厚0.32米,鸵鸟头颈弯曲后折于翅上,雕刻较粗疏,仅尾部毛羽清晰。再向北22.4米为递次向前排列的仗马4对(佚1),每对亦隔22.4米;仗马均残,残长1.45—1.8米,背置鞍鞯,披障泥,饰鞅鞧,尾下垂。继续往北22.4米为递次向前排列的翁仲9对,每对亦隔22.4米,均为立姿,身高(含残者)2.05—2.85米;东列文官,戴冠,着宽袖长袍,左侧佩剑,足蹬圆头履,双手执笏于胸前;西列武官,戴高冠,穿广袖袍,腰间束带,脚着靴,双手拄九节剑。 


 


《唐会要》说崇陵无陪葬墓,但有的书说有43座。从唐陵陪葬墓的发展演变看,后一种说法恐怕不确。今崇陵周围尚没有发现陪葬墓的迹象。1956年8月6日,崇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北至陵园玄武门,南至朱雀门南第二对土阙,东至青龙门,西至白虎门。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均与重点保护区相同。2001年6月25日,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转自《唐代帝陵》


收录于 唐代帝陵,合集还有唐建陵;唐献陵;唐定陵;唐丰陵;唐崇陵;唐庄陵;等15项内容。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