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讲座回顾|徐龙国:秦汉城邑考古发现与研究

摘要:  2020年12月20日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方考古论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龙国研究员,为历史文化学院和文化遗产研究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秦汉城邑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唐仲明副教授主持。本次讲座采取线上形式,吸引了山东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师生及全国各地考古文博单位的200余名同仁参加。  讲座主 ...

 2020年12月20日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方考古论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龙国研究员,为历史文化学院和文化遗产研究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秦汉城邑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唐仲明副教授主持。本次讲座采取线上形式,吸引了山东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师生及全国各地考古文博单位的200余名同仁参加。

  讲座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秦汉城邑的考古发现

  以田野调查与发掘为标志的中国考古学已经走过百年历程,秦汉城邑考古也大致与之相伴,断断续续,不断积累,逐渐成为秦汉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徐龙国老师首先将秦汉城邑研究范围限定为秦汉都城、郡国城和县邑城,并介绍了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以往的发现与研究大致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之前),以外国学者在我国边疆地区的考察为主,中国学者开始参与其中并开展独立的田野调查。其中,山东是中国学者最早独立开展地方城邑考古调查的地区之一,如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对东平陵城的调查,1930年李济、吴金鼎对临淄齐故城的调查等。第二阶段(1950—1978年),调查逐渐增多,先后开展了西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秦都咸阳城的考古工作。东周列国都城的考古发掘则带动了秦汉郡国城的考古工作。此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址名称及其性质的考证方面。第三阶段(1979—1999年),以都城发掘为重点,地方城和边城调查发掘逐渐增多,但考古工作不够全面,研究不够深入。此段后期开始在城址考古中运用遥感等新的技术。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都城考古不断深入,都城发掘着重解决都城及宫城布局等问题,两汉都城布局及沿革逐渐清晰。地方城邑发掘不断增多,报告陆续出版,区域调查明显增多。新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城邑考古及研究中。

  文献记载,西汉是秦汉城邑数量最多的时期,都城、郡国城和县邑城三类城邑合计1690座。目前考古发现的秦汉城址700多座,数量仅占西汉城邑的“零头”。在此之中,都城考古工作最多,研究最充分,郡国城和县邑城则相对较少,研究薄弱,大部分仅画出了城圈,至今未清楚揭示出一座城址。

  徐龙国老师分别对都城、郡国城和县邑城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进行介绍。

  都城方面,在回顾了秦咸阳城的发掘历程后,着重介绍了秦都咸阳城的考古新发现,如秦咸阳六号高台建筑基址、秦府库建筑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等,虽然发现了一横两纵的路网,但至今未发现城墙,布局仍然不清。西汉长安城经过60多年的考古工作,基本搞清了城市布局及建筑过程,特别是南郊礼制建筑、武库遗址、未央宫、长乐宫及桂宫内部分宫殿基址、未央宫南宫门及部分城门遗址、手工业作坊等的发掘,为研究汉长安城的形制及布局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明光宫、建章宫尚未找到宫墙,里坊情况不清等。汉魏洛阳城在两周旧城基础上建成,一直沿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洛阳城继承了西汉部分都城制度,但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宫城数量减少,佛寺的出现,每面城墙城门数量的安排等。因魏晋南北朝继续沿用,现在发掘的多是东汉以后的遗存,从中可以看出,都城城墙由二重变为三重(郭城、内城、宫城)、城市中轴线布局的形成以及宫城逐渐集中的发展过程。

  地方城邑方面,徐老师重点介绍了一些著名的郡国城及县邑城的考古成果及新发现。郡国城如临淄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章丘东平陵故城、广州番禺城、武夷山城村汉城等;县邑城如通州路县故城、神木大保当古城、四川渠县城坝遗址、广西武宣勒马古城等。上述城邑,尤其是郡国城,多数沿用东周时期的列国都城,而且缩小了原有的面积。从规模上可以看出各类城邑的等级差别。文献记载:“县大率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城多则治强,城寡则治弱。”某一区域城邑的多少,是中央在此统治强弱的体现。

  二、秦汉城邑研究

  目前,关于秦汉城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都城布局、制度演变、城址沿革以及礼制建筑等方面。地方城邑研究相对缺乏,虽然近年来研究逐渐增多,但受考古资料的限制,多为区域性研究,鲜有对单个城址的个案研究。地方城邑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邑的形制、布局及功能方面,近年来加强了对地方城邑手工业遗存的发掘与研究。

  关于秦汉城邑的称谓是一个名实问题。徐龙国老师主张称“城邑”而非“城市”,阐述了邑与城的关系,以及里的两种形态。秦汉时期的城源自之前的邑,是对两周时期邑的改造与发展,当时的文献亦很少“城市”连称。秦汉时期的里由小邑演化而来,分为城内与城外两种形态,城内的里地缘因素增加,形制经过一定的规划,城外的里血缘及自然因素占重要地位。

  在区域性研究的大背景下,分区、分级研究不失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徐龙国老师将秦汉城邑分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北方长城沿线地带及周边地区四个大区,周边地区又可分为东北、东南沿海、西南、青海东部、河西走廊、西域等小区。一方面,他以城址实例,介绍各个地区城址的形制特点、功能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总体而言,秦汉时期城邑军事功能减弱,管理功能增强,在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不少城邑规模减小。随着秦汉政治势力及疆域的扩展,城邑网络也随之扩大,周边地区的城邑即为这一历史进程的反映。另一方面,他以黄河中下游地区都城及部分郡国城、县邑城为例,对其进行面积大小对比,说明同一区域不同城址的等级差异。总之,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城邑等级及全国性的城邑网络,城邑功能逐渐从军事防御堡垒转为行政管理中心。

  三、所思所想

  徐龙国老师还分享了一些个人在秦汉城址考古发掘及研究方面的心得和想法。他认为,在城址考古工作中,首先要注意从个别到一般。个别就是要加强单一城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力度,尤其是地方城邑,要选择代表性的城址,像都城考古一样,进行持续的发掘与研究工作。今后应做到几个结合,即传统考古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城墙解剖、城内遗存与城外墓葬相结合,多种方法并举,搞清城邑的布局及性质。要树立动态的观念,研究城邑的始建、沿用及废弃历史,分析其出现及消亡的原因。要透物见人,研究当时的治理方式以及城邑中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在此基础上,从个别到一般,对区域或流域内的城邑进行综合考察,总结区域内城邑的功能及时代特征。其次要纵向考察,强调总结城邑制度形成与演变规律,针对某些遗迹及现象做长时段的考察,总结和发现其内在的规律,例如宫殿位置及单一宫城的形成,城门制度及宫门形制的变化,中轴对称布局的出现,宫城、皇城、郭城三重城圈的产生等。最后要横向考察,既要加强各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又要加强东西方同时期城址的对比研究。他认为,不同的布局,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民族心理。此外,在城邑研究方面,还需要注意利用壁画、帛画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

  讲座尾声,徐龙国老师强调秦汉城邑研究的重要性。本着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认为秦汉城邑研究不仅对认识秦汉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国文明进程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城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复杂化的结果,是文明要素之一,解决文明起源离不开城,解决由王国到帝国的过渡问题也离不开城。文明时期的都城是政治文化中心,经济组织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地方城邑则是国家统治的延伸和节点,构成整个国家的框架。秦汉郡县城多数是先秦列国的重要城邑,也是三代时期各个小国的都邑。文明起源是否可以理解为一个族群、一个小国的成长发展历程?秦就是从一个族群,到一个小国,再到诸侯国,最后发展到帝国的一个样本。山东考古积累了不少三代时期地方小国的资料,它们是研究文明进程的重要标本。中华文明进程本质上就是从万国(史前)——王国(三代)——诸侯国(春秋战国)到帝国(秦汉)的过程。另外,秦汉城邑研究也具有现实意义。历史研究是为了认识过去,把握现在,为未来寻找出路,城邑研究的目的也是如此。

  讲座最后,徐老师对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悉心解答。唐仲明老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和致谢。

(文章来源:“山大考古”公众号)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