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遗产撷英】川渝为何多石窟
作者:王潇翔
—— 1 ——
石窟,又称石窟寺,是指在山崖陡壁上开凿的洞窟形佛教建筑,是最早的佛教建筑形式之一,起源于印度,最初是僧侣为避世在山中开凿用于修行或举行佛教活动的场所,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早期印度佛教石窟——世界遗产阿旃陀石窟群(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国石窟开凿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其建筑、形制、雕塑及壁画在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基础上,不断融合中国传统雕塑和绘画审美技法,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石刻艺术。
▲我国国保单位中石窟石刻分布(标红处为世界遗产)
我国现存石窟根据石窟形制、主要造像差异以及分布地,可以分为中原北方石窟,南方石窟,新疆石窟及西藏石窟。
中国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都属于中原北方石窟,然而实际上南方石窟石刻在数量上占了我国石窟石刻总量的近一半,而其中大部分又位于川渝地区,以大足石刻和乐山大佛最为著名,川渝是继中原北方地区之后的另一个石刻造像发达区域。
▲川渝石窟分布
川渝地区的石窟分布在四川重庆五十余个区县内,大部分位于四川盆地丘陵地区的河谷和古道旁。这些石窟石刻主要开凿于唐宋时期,当时渝地区高僧集中,佛寺规模宏大,经典写刻精美,寺观造像驰名,在全国首屈一指。
—— 2 ——
为何川渝地区能集中了如此多的石窟,还得从川渝的历史、宗教、社会说起……
历史与社会因素
川渝地区的石窟在唐宋两代形成的开凿高峰,与这一时期社会呈开放状态所形成的开朗,热情而充满向上力量的时代心理有关,也与良好的经济发展有关。盛唐以降,中国逐步进入以“富民”为代表阶级的社会,除了统治阶层和地方官员以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地方士绅也参加到造像的队伍中来,大有全民信教之势。在唐以前,川渝地区传统上多是以皇室为首的统治阶层带头造像,而且造像多在城市或交通要道附近,唐代中期至宋代发展到以地方士绅富民为代表的全民参与,因此石窟造像开始散布于村。
▲广元地区石窟分布
古时金牛道是连接长安与四川的重要通道,位于川北金牛道上的广元,是由长安入蜀的第一座城市,也是四川最早开凿石窟的地区,广元的石窟大多分布在城市附近河谷两侧的峭壁上。
▲安岳地区石窟石刻分布
位于川东的安岳,拥有丰富的石窟石刻资源,作为较晚开凿石的地区,安岳的石窟石刻已不仅仅局限在城市周边,而是遍布乡村。
宗教因素
唐代初期川渝地区的许多官吏来自于长安洛阳,他们将佛教风尚较早的带到川渝地区,影响了当地的宗教信仰;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期,又采取推崇佛教的政策,在全国掀起造像的高潮,而后唐玄宗、僖宗两次入川,官方重视用佛教思想加强对人民的精神统治,进一步扩大了佛教在民间的影响;期间虽经唐武宗灭法,但主要使佛教在北方中原的主要势力受损,而南域的造像却不断壮大发展。此外佛教内部派系林立,相互倾轧,失势僧侣远离中原来蜀地传播教义也对开窟造像有着积极影响。
地理及工艺技术因素
四川盆地多丘陵和山地,石质大多松软细腻,易于开凿洞窟和雕刻造像,生活在川渝地区的民众长久以来就有挖凿洞窟、营建墓穴、垒筑石阙的传统。数量众多的汉代崖墓、石阙、画像砖,正是这种技术传统的奠基和体现。
▲乐山麻浩崖墓,这处崖墓门楣上的佛像为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浮雕佛像。川渝地区的众长久以来就有挖凿洞窟营建墓穴的传统,技术条件较为成熟。
—— 3 ——
川渝石窟石刻造像,根据行政区划及造像风格与发展走向,大体分为三个区域类型,即川北石窟、川中石窟、川东石窟(含重庆)。
川北石窟
川北是四川最早开凿石窟的地区,主要以广元与巴中为中心。其中广元是金牛道上造像最早及最多的地区;巴中则是米仓道上造像最多的地区,佛帐形龛是其最大的特色。
广元千佛崖
绝壁成龛,众佛静观嘉陵水
广元千佛崖坐落在广元的嘉陵江畔,属于摩崖造像类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鼎盛于唐、宋,续建至清咸丰年间,连续雕刻时间长达一千四百四十多年。全崖造像总数,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石刻题记记载有一万七千余躯。1935年因修川陕公路,毁造像二分之一以上。现存石刻分布,南北长200余米,最高处约40余米,在完成广元千佛崖数字化保护工程后,统计出现有窟龛共950个(此前网上数据为四百余个)。是四川地区乃至全国,最重要的石窟之一。
广元皇泽寺
亭自江心见,泉从佛顶来
皇泽寺石窟于广元市嘉陵江西岸,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祀庙。现存南北朝、隋、唐、宋历代石窟和摩崖造像三十四处,造像千余尊。皇泽寺唐代窟龛的造像题材与风格表现出中原地区同期典型窟龛的特点,而造型纹饰精美程度与雕凿技艺水平则在现存中原各地窟龛之上,是中国佛教石窟的珍贵遗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
巴中南龛
前佛后佛,大身小身,琢磨至坚,雕饰甚妙
巴中南龛摩崖造像位于巴中县城南1公里的化城山上,现有窟龛一百三十三个,造像二千一百余躯,分布在云屏山、石门山、千佛岩、大佛洞、佛爷湾一带。龛窟造像以大佛洞最为密集,以唐代造像为主。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天宝十年(751年)、乾元二年(759年)的造像及碑刻。
巴中水宁寺
盛唐彩雕 巴中第一
水宁寺石窟位于四川省巴中市水宁寺镇。水宁寺摩崖造像共三十八龛,三百一十六躯,均系佛教造像,保存完好。主要内容有释迦说法像、药师三尊、释迦弥勒并坐说法、一佛二菩萨二力士、观音善财龙女、释迦多宝、五佛观音菩萨及释迦真如舍利塔等。
川中石窟
川中石窟开凿年代略晚于川北石窟,集中在唐及五代时期,主要分布在成都周边的乐山、邛崃、蒲江等地,以乐山大佛及邛崃石窟为代表。
乐山大佛
弥勒巍巍在水边,佛光普照满江天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城东南,岷江东岸的凌云山栖鸾峰陡崖上。它开凿于唐开元元年至唐贞元十九年(713-803),是一座依山凿成的坐佛造像。大佛通高 71 米,坐身高 59.96 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弥勒石刻大佛。佛座周围及凌云山脚另有唐代石刻造像百余龛,大佛周边区域拥有离堆、汉代崖墓、佛塔、寺庙、宋代抗元九顶城等古迹,人文景观密集,与凌云山、三江汇流、乌尤山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是世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邛崃石笋山
绝壁上的唐代风情
石笋山石窟位于邛崃市大同乡景沟村西北的绝壁上,始凿于唐大历二年(767年)。有佛龛33个,造像1195尊;主要有释迦佛、阿弥陀佛、三佛、千手观音、毗沙天王、净土变和观音经变。
蒲江飞仙阁
西南丝路上的佛国
飞仙阁摩崖造像位于蒲江县西南朝阳湖镇二郎潭两岸山崖上,共92龛,造像777尊。其中最早造像开凿于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飞仙阁摩崖造像分布于西南丝绸之路古道上,以唐代为主,造像形态各异,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川东石窟
川东石窟开凿较川北,川中地区较晚,主要集中在五代及北宋时期,以安岳石窟和大足石刻为代表,川密造像是该区域的突出特征。
安岳石刻
山林深处 桂花落尽禅心出
四川安岳县具有一定规模和文物保护价值的摩崖造像有200余处,大小造像(含圆雕石刻)10万余尊。像高3米以上的有100余尊,其中卧佛院、毗卢洞、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茗山寺、玄妙观、孔雀洞等处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湛,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又一伟大宝库”。
大足石刻
菩萨容颜千秋在 观音风姿百世稀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1999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川渝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延续至民国;佛教传到了这里,已从神话走向了人间,从城市走向了田间地头,从皇家敕建到民间供奉;因此除了宝相庄严之外,还平添了几分烟火气,而这人间的烟火味,却是最能抚慰凡人心的,也许这就是川渝石窟的魅力所在。
相关链接:
【重点项目】环揽川渝之成都周边石窟窟檐调研
【学术分享】川渝地区石窟窟檐的建筑学浅析(上)
【学术分享】川渝地区石窟窟檐的建筑学浅析(下)
【学术分享】基于监测大数据分析的广元千佛崖保护性建筑实际效果研究
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保护建筑试验段荣获2016WA中国建筑奖-设计实验奖!
【重点项目】广元千佛崖石窟监测
【重点项目】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保护设施试验段
摄影:王麒、吕宁、贾玥、张荣
制图:王潇翔
审订:张荣、吕宁
*本期编辑王潇翔,排版廷廷。文中图片均来自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清源或邮件bjchcc@126.com。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清源文化遗产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