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4000年前后小麦和小米在新疆“约会”,他们走了3000年

摘要: 都市消费晨报2016-12-23 20:22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唐代的馕新疆晨报讯(文/记者 赵梅 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今天,拉条子、拌面和小米粥已经成为新疆人的特色面食和家常便饭,可你知道吗?拉条子和小米粥的原材料小麦和小米,并不是新疆的“土著居民”,它们的“祖先”分别来自遥远的西亚和中国北方地区,随着农业的扩散和文化的传播,它们开始沿着相向的方向“赴约”,翻山越岭历经坎坷,一直到4000年前后,才在新疆相遇定居 ...

都市消费晨报 2016-12-23 20:22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唐代的馕

新疆晨报讯(文/记者 赵梅 图/自治区博物馆提供)今天,拉条子、拌面和小米粥已经成为新疆人的特色面食和家常便饭,可你知道吗?拉条子和小米粥的原材料小麦和小米,并不是新疆的“土著居民”,它们的“祖先”分别来自遥远的西亚和中国北方地区,随着农业的扩散和文化的传播,它们开始沿着相向的方向“赴约”,翻山越岭历经坎坷,一直到4000年前后,才在新疆相遇定居。

12月18日,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上,兰州大学教授安成邦介绍《前丝路时期的环境变化与东西方农业交流》研究成果时,在地图上勾勒了小麦、小米沿着丝绸之路相向传播的线路。他向新疆晨报记者介绍说,小麦和小米的“相遇”之后,又经历上千年的演化,才逐步造就出今天新疆人吃的拉条子和小米粥。

西亚的小麦、中原的小米在新疆相遇

据安成邦介绍,小麦起源于西亚,该地属于地中海式气候,这种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在漫长的自然进化以及人类的驯化过程中,小麦也适应了这种气候特征。

而小米起源于中国北方,这里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小米似乎天生就喜欢这样的气候环境,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内,包括当时韩国所在的中原地区和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小米仅靠自然降水就足以获得好收成。

据介绍,大约在1万年以前,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全球气候迅速改善,生长在西亚的野生小麦和中国北部的野生小米,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茁壮成长,吸引了采集食物的古代先民,逐步走上了驯化的道路。

大约在7000年前后,被古代先民驯化栽培的小麦和小米开始相向传播,国内考古人员根据各地出土的小麦实物推测,西亚的小麦是沿着丝绸之路,经中亚地区,跨越新疆,穿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地区,最终到达我国黄土高原。小米则是沿着中国北方向西传播,它们穿过河西走廊,经新疆境内,一路向西传播到欧洲。

距今4000年前后,小麦、小米在相向传播途中,在新疆相遇。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唐代的麦子

新疆墓葬和遗址出土的小麦、小米也印证了这一说法,考古人员在距今4000年至3500年的小河墓葬中,发现了小麦和黍(小米),与此同时,和硕县新塔拉遗址、罗布淖尔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巴里坤县石人子乡新石器时代遗址、哈密地区的五堡墓地,均发现有小麦、粟类作物的颗粒,和用粟烧烤而成饼状食物。“这些小麦和小米的发现说明,大约在4000年前后,小麦和小米已传播到这里,新疆境内已经开启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

史前时期小麦曾是“屌丝” 小米才是“显贵”

以面食为主的新疆人可能很难想象,进入新疆的小麦,在长达上千年的时间里,一直被视为粮食家族中的“低等”公民。从中原来的小米,反倒是粮食家族中的“显贵”。

研究人员分析,小麦之所以命运坎坷,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关。在小麦传入之初,人们还未发明石磨技术,没有发现小麦的“美食”的潜能。研究人员推测,磨面技术没有出现以前,小麦和小米都应该是蒸煮食用,可以想象,被做成蒸饭和煮粥的小麦,味道应该很不好,以后,人们虽然进行过一些改良,比如把麦粒舂碾成碎粒,再蒸煮成“麦饭”或“麦粥”,口味应该还是很差,于是,在很漫长的一段时间,中原地区包括新疆,可能都把小麦当做口味欠佳的救荒谷物。

和小麦相比,小米在新疆的经历可谓“一帆风顺”。

曾经对新疆史前粟类作物进行过深入研究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军介绍说,小米能适应多种生态条件,特别耐旱,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沙土、粘土、碱土都能适应,古代新疆天山南麓的环境,都有具备它生长的自然条件。而小米做成“粒食”的口感又好于小麦,所以,它进入新疆后,几乎没有经历太多“挫折”,就成为粮食家族的“显贵”。

然而,于建军的考古研究显示,新疆的小河、苏贝希、洋海、察吾呼,新塔拉遗址、孔雀河古墓沟墓地等,虽然出土过粟类作物(小米)经过烧烤的饼状食物,但是,出土粟类作物的墓葬占少数,这些墓葬都拥有比其他墓葬更丰富的葬品,说明4000年前后,粟类作物刚进入新疆虽然顺利,但是,它也没有很快成为人们食物结构中的“主角”,当时还只是一种珍贵难得的补充食物。

历经千年 小麦小米终成面食

随着小米和小麦的普遍种植,面食制作也开始出现,尤其在石磨技术出现以后。

据安成邦分析,随着石磨技术的逐步改进和普及,面粉逐步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南北朝时期,面粉发酵技术的出现,让面食变得更加多样和美味。这一变化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粟米(小米)和麦子的价格比发生了变化。粟米的价格在汉代原本比麦子高,即汉代粟米60文、麦40文;而到了唐代,以甘肃敦煌为例,粟米的价格明显比麦子低,即唐代粟米27至32文,麦30至37文。这个变化说明,唐代时期,小麦已经开始取小米,成为北方粮食中的“主角”。

现有考古来看,进入新疆小麦和小米成为面食,至少历经了一千年的时间。

因为新疆出土的最早的麦类面食源自洋海墓地,它是一块利用小麦和大麦制作面食,距今2900年至2600年,相当于中原的西周至春秋时期。新疆还出土过战国、汉代、魏晋时期面食,比如:吐鲁番苏贝希墓葬出土的小米面条,和田山普拉墓地出土的麦黍烘烤面饼,鄯善县三个桥墓地出土的魏晋饺子。但是,从出土实物来看,唐代以前,新疆出土的面食数量不是很多,品种也不是很丰富,唐代以后,各种花色面食开始大量出现。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宝相花纹月饼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花式点心

比如在唐代阿斯塔那古墓里,考古人员发现有梅花式点心、菊花式点心、四棱式点心、四瓣花纹点心、八瓣花纹点心,以及叶形面点、筒形面卷等。还发现了一枚宝相花纹月饼,一枚和现代工艺相差无几的馕。

而新疆的麦类面食,何时变身为拉条子、拌面,目前研究资料还未形成统一说法。

据考古和文献资料显示,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发现于青海省喇家遗址中,它是由粟米面和黍米面做成,年代距今4000年。而国内面条品种发展最快的时期在宋代,南宋的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 和周密《武林旧事》等资料中记载的品种就多达三四十种。包括: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熬面、子料浇虾臊面等。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