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图片故事】我在新疆修文物

摘要: 天山网讯(记者赵勇摄影报道)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对于博物馆来说,首要任务是保管好现有的文物、修复残缺的出土文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天山网讯(记者赵勇摄影报道)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对于博物馆来说,首要任务是保管好现有的文物、修复残缺的出土文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一栋被绿树环绕的四层小楼里,就有这样的一群专家,他们在新疆日复一日地与上千年的历史相遇,修复着挖掘出来的文物。近日,记者来到这里,一探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
    这段时间,乌鲁木齐的降雨增多,空气湿度明显增加。湿度骤变对于文物保护来说极为不利,只要天气变化,自治区博物馆科技保护中心技术人员高愚民和牛功青就会穿上白大褂,来到博物馆展厅、库房等处,测量湿度、温度。得益于新疆较为干燥的气候环境,新疆的有机质文物保存完好。高愚民说,这种展柜用的是特殊玻璃,不仅能防砸防侵入,其密封性、透光性也很好,还能有效防止紫外线。
    在壁画泥塑修复工作室,壁画修复师正在和泥。这是一种“什锦”泥土,首先要有所修复文物出土地附近的泥土,然后加入红土,增加黏性,还要加入一些纤维,比如说麻,用来增加韧性。
和泥的地点就在楼道里,和一堆合格的泥,要反复好多遍,有时会用一个早上。


经过一上午的功夫,泥巴已经变得黏性十足,如果不仔细看,感觉像是一杯巧克力冰激凌。

一切就绪后,壁画修复师要用泥巴抹平一块空白的支撑体。干这个活不能心急,像是作画,最终要呈现出平整的效果。
    在一份壁画修复报告上,记者看到要求很细致:在空白的支撑体上填补地仗层,泥土要低于颜料层0.1-0.2cm,并用自制竹筷挑毛,待干后剪去其余的麻。

    这些是还没有修复的泥塑文物,出土于有“地下博物馆”之称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工作台上摆放的只是其中一部分。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批,预计全部修复至少需要1年。和所有的文物修复工作一样,泥塑修复工作要求也很精细,原则是不改变文物原状。

这些碎片并不是文物,都是工作人员从家里带来的破碎的生活用品,用来练手。在修复泥塑时,如果没有把握,他们不会动手。

    一个杰出的书画文物修复师,除了有修复技巧外,还得是一个有功底的画家。需要修复的书画作品大多很脏很旧,首先要去掉外部装裱的绫子,然后清洗画面,剥离画作背后的两层腹背纸,修复到最后,只剩下薄薄一层宣纸。这一切工作结束后,将这层宣纸,也就是古画,再按顺序托上新的命纸、镶绫子、托腹背纸、装天地杆等装裱工序后才算完成。

修复青铜器,要清洗表面的有害锈。工作人员用比蒸馏水还纯净的水,仔细刷洗。

清洗之后,要及时地用吹风机的冷风吹干青铜器上的水,然后再展开一系列修复工作。

青铜器修复师孙广明抱着一尊隋唐时期的青铜佛造像,他的身后是修复这尊青铜佛造像的工作台,目前已基本修复完成。

    在纺织品修复室,整个下午,刘甜都伏在台灯下修复一张近2米长的古袍。古袍出土于和田山普拉古墓群,初步判断为汉、晋时期的文物,距今已有2500-3000年的历史,衣领、衣襟、衣摆都还在。

这是用来修复纺织品文物的丝线,比头发丝还细。

    纺织品文物大多为残片,修复前,外行根本看不出来是什么,大多像是一些衣物的破片。文物修复师们先要对其形状材质做出基本判定,然后一边清洗一边进行平整。开展修复工作前,他们要按照织品的种类和颜色做一块造型类似的衬布,将清洗平整后的文物缝在衬布上,用小块磁片固定。

    趴在桌前聚精会神地盯着布料的一丝一线,把破损的地方补好,又不能出错,很费眼睛。因此,纺织品修复师门大多都近视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热爱着这一份工作。
来源:天山网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新疆博物馆

阿斯塔那古墓

山普拉古墓群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