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悬泉置 汉帝国丝路上的邮局和招待所

摘要: “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唐代诗人元稹《望驿台》中的诗句。夕阳西下,驿马飞驰!寄托着对亲人无尽的思念,纵马扬鞭,丝路烟尘滚滚来!流露出羁旅的落寞与寡欢。著名的悬泉置汉帝国为了丝绸之路的通畅和安全,除了修筑长城抵御列强,建造烽燧传递信息之外,还在丝绸之路上建立起一个个驿站。《后汉书﹒西 ...


“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唐代诗人元稹《望驿台》中的诗句。夕阳西下,驿马飞驰!寄托着对亲人无尽的思念,纵马扬鞭,丝路烟尘滚滚来!流露出羁旅的落寞与寡欢。

著名的悬泉置

汉帝国为了丝绸之路的通畅和安全,除了修筑长城抵御列强,建造烽燧传递信息之外,还在丝绸之路上建立起一个个驿站。《后汉书﹒西域传》有段描述丝绸之路繁盛场景的文字:“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

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汉代的驿站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邮政传递,一个是使臣(军队、商旅)接待,肩负着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使命。出敦煌向东而行,越过荒凉的荒漠戈壁,来到三危山脚下,顺山沟溯山涧而上,有泉水出,因水从高台悬空流下,号曰“悬泉”。《西凉异物志》载:“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渴乏,广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因水出自悬崖峭壁,故名“悬泉”,俗称“吊吊水”,地图上标示为“甜水井”。

悬泉置遗址西距敦煌64公里,东去瓜州60公里,南靠三危山支脉火焰山,北临西沙窝盐碱滩。四周人烟稀少,寸草不生,唯有东南侧山沟里涌出的一眼泉水,也正是因为这股泉水的存在,为过往商旅、军队、使臣提供了方便,由此在瓜州和敦煌之才有了设立驿置的可能。“悬泉置”在西汉时名“敦煌郡效谷悬泉置”。

汉帝国邮驿

汉帝国打通河西走廊,从而奠定了关乎中原帝国生死存亡的大事。明末清初地缘政治学者顾祖禹对此总结到:“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随着汉帝国设立河西四郡,汉长城和邮驿系统也向西延展,中国邮政标志《驿使图》就是出土于酒泉市果园乡丁家闸魏晋墓地。“置”是汉帝国的交通驿站,也是物资转运站和往来公务人员的接待站。“啬夫”是县级以下官员的称谓,“置啬夫”是管理邮驿系统的行政长官。

汉帝国的邮驿系统是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传或置。据悬泉置汉简记载,过往悬泉置的人员有西域各国使者宾客,汉帝国中央和政府的官员,归附汉帝国的羌人,官家奴婢,政府统一安置的内地流民和刑徒。大约在李广利伐大宛获汗血马的同年(前101年),西汉王朝在悬泉设立了专事传递公文、邮件并接待过往官差、使节、军队的重要机构——悬泉置。汉武帝时名“悬泉邮”,汉昭帝时改称“悬泉置”,汉宣帝时期汉帝国的屯田戍边计划已经扩展到轮台、车师一带。

公元前60年,汉帝国在西域设都护府,所辖属国由36国增至48国,万国来朝成为时尚,悬泉置始终车水马龙。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驿”,魏晋时废置,前后延续近400年之久。唐王朝时再度恢复建制为“悬泉驿”,宋以后渐次湮没在岁月长河中,此后无人知其名,清代以后至今,当地百姓多称之为“吊吊水”或“贰师泉”。

发现悬泉置

“悬泉置”的发现,还是颇具传奇色彩的。1987年的秋天,时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汉简研究室副主任的何双全在敦煌进行考古发掘工作。9月的一天,敦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给何双全打电话,说他们在距离敦煌60多公里的安敦公路甜水井附近火焰山南边戈壁滩发现一处遗址,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同志前去鉴别。何双全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岳邦湖等人前去寻找。由于没有做标记,在茫茫戈壁中要想找到一处遗址无异于大海捞针 两次寻找均无功而返。第三次终于如愿以偿,捡到了8枚汉简,发现汉简预示着有重大考古价值。

1988年夏,何双全和岳邦湖在遗址处又捡到了几枚汉简,其中一枚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的纪年简。元鼎六年正 是汉武帝抗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列四郡,据两关,经略西域的辉煌年代。悬泉置遗址位于今天瓜州至敦煌公路“甜水井”道班南侧1.5公里处,海拔1700米的戈壁荒漠中,这里南依三危余脉火焰山,北临西沙窝,为汉唐年间安西与敦煌之间往来人员和邮件的一大接待站,遗址现存面积约2.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米—2.5米。地面暴露有灰层、大量绳纹灰陶片、草渣和汉简。

悬泉置遗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 米,西南角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系用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约11厘米的土坯垒砌而成。坞内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3组12 间(内含一个套间),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 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3间;坞外西南部建有一组长约50米,呈 南北向的马厩3间。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

考古重大发现

发掘工作从1990年10月15日开始,何双全带着考古队员们进驻发掘现场。谁能想在这个荒凉的不毛之地能有重大发现。但事情出乎大家的意料,第一天就出土了1000多枚 汉简,“悬泉置”这个名字第一次跃入人们眼帘,也由此进入历史的宏阔 视野。从1990年至1992 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两个阶段进行了全面挖掘,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出土15000余枚汉简和17650件各类实物。

内容非常丰富,有诏书、司法律令、官府文书、驿置簿籍、文化科技及其 他杂事诸类。内涵已从“流沙坠简”中单纯的边防屯戍扩展至边郡行政事务、邮驿业务和与西域的交往、商贸活动诸方面。悬泉置遗迹结构之完整,出土遗物之丰富,遗存保存之完好,文化内涵之广泛,实属我国考古学 的重大收获之一。

通过发掘论证,专家们从时间上认定悬泉置上限始于西汉武帝太始三年(前94年),历经西汉、东汉,下限可至魏晋时期,前后延续近400年之久。纪年简最早是武帝太始三年(前94年),最晚为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其中以宣帝、元帝、成帝简最多。内容有诏书、律令、科品、檄记、簿籍、爰书、劾状、符、传、历谱、术数书、字书、医方、相马经 等。

据汉简记载:元康五年(前61年)的《过长罗侯费用簿》记载了悬泉置在接待长罗侯常惠的使团第五次过往悬泉置去乌孙国商讨和亲时,在悬泉置的过往人数和所消耗的食物数量等事宜。悬泉置是政府外派办事机构,周围没有人手可用,大量的重体力活都得仰仗效谷县的犯人。同时还有当地驻军派人过去保卫安全。如此复杂的人事关系,汉简遗物上均记录在册。在《驿置道里薄》中,有5条关于全国驿置的记录。从长安到敦煌,像悬泉置这样的驿置共有80多个,每个驿置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均有说明,这就与之前居延汉简关于长安到张掖之间的驿置记录重合在了一起,整个丝绸之路从长安到敦煌为止各驿置之间的位置一清二楚。遗址出土有较多的书于墙壁墨书题记,内容涉及诏书和药方等,特别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 (5年)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直行隶书,字体工整, 保存较好,是研究汉代历律、农技和医药水平的最新资料。

其他遗物有铜、铁、漆、木、骨、革、丝、麻、纸、毛和粮食等16大类,这些遗物虽历 经千载,保存得却完整如新。如帛书家信完整可读,漆筷与现在所用的一模一样,漆耳杯色彩艳丽,几双帮底开全的皮鞋将国内制作和穿用皮鞋的历史上溯了几千年。特别是悬泉置出土的一封帛书《元致子方书》,是中国保存最完整、字数最多的私人信件,至今清晰可读。书写墨迹的麻质字纸的出土对传统的东汉蔡伦造纸说,是毋庸置疑的突破。出土的20 多张 汉宣帝时期写有汉文墨迹的麻质纸,已考定为汉纸,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最早纸张,证明了早在西汉时期纸已作为书写工具在西北边郡地区广泛使用。这一发现把我国纸张发明的时间向前推了近一个世纪。

列入世界遗产

历经三年时间考古发掘,这个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老驿站重见天日,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实属全国之罕见,从发掘出的文书、实物来看,悬泉置在那时不只是邮局,还担当着相当重要的政治、军事职责。这为我们了解汉代邮驿制度及西北边郡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

悬泉置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1991年度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悬泉置 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王彦峰 杨秀川)

  来源:今日头条 边地星光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玉门市博物馆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