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座回顾 | 焦南峰:《方国、王国、帝国——秦陵形制演变的考古学观察》

摘要:   2018年10月13日上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特聘教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在文化遗产学院博望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一场题目为《方国、王国、帝国——秦陵形制演变的考古学观察》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任萌副教授主持。焦南峰研究员讲座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秦人简史、秦陵和陵墓形制的组成要素;第二部分讲述了秦陵的考古学简史; ...



  2018年10月13日上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特聘教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在文化遗产学院博望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一场题目为《方国、王国、帝国——秦陵形制演变的考古学观察》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任萌副教授主持。

焦南峰研究员

讲座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秦人简史、秦陵和陵墓形制的组成要素;第二部分讲述了秦陵的考古学简史;第三部分针对秦陵目前的考古发现进行了详细解读;第四部分阐述了秦陵的初步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总结,分析了对秦陵形制进行研究的价值及其影响,认为秦陵形制的影响深远,是历代帝陵规划的样本和营建的基本准则。

  讲座内容回顾

一、题解(所谓秦陵)

焦南峰教授认为,秦人从公元前770年襄公立国到公元前206年秦灭国,共历经560余年,可划分为方国、王国和帝国三个时期。所谓的秦陵是指从立国到秦灭亡期间秦国30多位公、王、帝的陵墓,其中并不包括“葬以黔首”的秦二世胡亥墓和不知所踪的子婴墓。

陵墓形制要素包括陵园、墓穴、封土、外藏坑、陪葬墓等具体且形而下的陵墓建筑构造。由多个形制要素有机组合成的陵墓综合形态(结构、布局),被称之为陵墓形制。这些形而下的陵墓建筑构造及组成的陵墓形制,再加上形而上的理念、思路、礼俗等,即为古代帝陵制度。

二、秦陵的考古简史

焦南峰教授对秦陵的考古历程进行了追溯。建国前便有国内外的专家和考察团对秦陵进行了有成效的调查和研究。真正意义上的考古学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即对秦始皇陵进行的调查和勘探。1974年兵马俑的发现使秦陵的研究达到高潮,自此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全面展开。1976年对秦都雍城及秦公陵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古工作。1986年临潼秦东陵被发现。1992年和2005年先后两次对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陵进行钻探和发掘。2005年到2008年,长安神禾原战国秦陵被发掘。随后2011年在秦都咸阳西侧钻探发现了三座战国晚期秦王陵墓。2015年对西安东郊韩森寨大墓进行勘探,并认定为秦陵。

讲座现场

三、秦陵的考古发现

焦南峰教授对历年来考古发现的秦陵陵区进行了详细介绍,共发现有八个地点:甘肃礼县大堡子山“西垂陵区”、平阳陵区、雍城陵区、咸阳秦陵、秦东陵、神禾原秦陵、韩森寨陵区和秦始皇陵。

大堡子山墓的墓主现在尚无定论,可能是早期秦襄公和秦宁公的墓地,也可能是襄公及其夫人。平阳陵区据文献记载共葬有文、武、成、康四个公,目前只发现一座陵园,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工作。雍城陵区根据焦南峰教授的重新梳理,认为有十二座陵园。据文献记载,雍城葬有十四到十八个公,故焦南峰教授分析还缺少六到八个公的陵园。其中秦公一号大墓发现了时代最早的柏木椁具“黄肠题凑”,M37还发现了目前最确切的先秦墓上建筑材料。咸阳秦陵以咸阳“周王陵”、严家沟秦陵和司家庄秦陵为主,兼由南部大型贵族墓和小型墓共同构成,共70平方公里。秦东陵共发现两座陵园,墓室侧面新发现有耳室。神禾原秦陵外藏坑发现了著名的“天子六驾”,根据出土物认为墓主很可能是夏太后。韩森寨陵区的墓主被认为可能是秦某位独葬的太后或王后,主要因为墓室面积不符合秦王墓规制。秦始皇陵新发现有水禽坑、文官俑坑和陶窑等。八个地点累计发现有二十五座秦陵,成果丰厚。

四、秦陵的初步研究

目前秦陵共发现有八处陵区,文献记载应有十处,未发现衙和栎阳。基于上述陵区的考古发现,加之对各要素的分析,焦南峰教授总结出以下秦陵形制的演变轨迹

秦陵陵园从不规则的一重垣墙或围沟发展为长方形的两重陵园;墓穴由早期接近长方形的“中字形”到中期标准“中字形”再发展为晚期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封土早期的主要功能是封护墓穴,后期演变为陵墓的地标性建筑;礼制建筑是陵园内具有祭祀性质的建筑构造,从早期仅有祭祀坑到雍城发现享堂,再变化为秦始皇陵墓侧出现寝殿、便殿等陵寝建筑;陪葬坑从殷商西周时期的动物坑、车马坑,到秦人早期的车马坑、乐器坑,再到咸阳、神禾原秦陵的车马坑、动物坑,发展为秦始皇陵的车马坑、乐器坑、动物坑及百戏俑、兵马俑、水禽坑等等丰富的陪葬坑;陪葬墓据焦南峰教授认为可分为:殉葬墓、袝葬墓(血缘、婚姻关系)和陪葬墓三类。秦陵早期和中期陪葬墓为殉葬和袝葬,直到晚期才发现陪葬墓;园寺吏舍为陵园管理者官舍,秦始皇陵发现了目前所知最早、最确切的“丽山飤官”遗址;陵邑是秦汉时期为修建、保护、供奉、管理陵墓而营建的城邑,陵邑的兴建始于秦始皇陵,西汉发展为专设的县级行政区。

焦南峰教授对秦陵进行了分期,共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春秋早期,典型陵区为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墓地。此时陵园平面不规范,无封土、享堂,有车马陪葬,无园寺吏舍和陵邑;第二阶段为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对应雍城秦陵。出现享堂,“中字形”大墓和数重围沟陵园,陵园布局结构相似,排列有序;第三阶段为战国晚期,对应咸阳秦陵。一陵独立,并且有专用名称,陵区有南北长方形双重城垣。墓葬为“亚字形”大墓,并且出现覆斗状封土。陪葬坑数量增多,出现动物坑;第四阶段为战国晚期到秦统一,以秦始皇陵为代表。此时为独立陵园,有专有名称陵,陵邑出现。为“亚字形”大墓,并有高大的覆斗状封土,陵寝建筑也随之出现。陪葬坑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内容为百官宫观,象征中央集权机构。园寺吏舍专名化,并且开始设置陵邑。

焦南峰教授认为秦陵形制与秦人历史息息相关,可分为三个时期。方国时期为秦襄公到秦孝公;王国时期为秦惠文王到秦庄襄王;帝国时期为秦始皇到秦子婴。与之相关的秦陵阶段有四个:

第一阶段秦陵沿袭商周旧制,属于模仿探索期,实行“集中公墓制”,西垂陵区便属于探索草创中的方国陵园;第二阶段继承商周旧制,形制逐渐成熟定型,仍实行“集中公墓制”,以雍城陵区为代表;第三阶段是由“集中公墓制”到“独立陵园制”进行的探索转型期,出现咸阳秦陵为代表的王国陵园;第四阶段完成了由“集中公墓制”到“独立陵园制”的升华过程,出现历史上第一座帝国陵园,即秦始皇陵。而秦陵的发展也受到了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如礼制建筑与周代诸侯国有诸多相似之处,俑和漆器的使用可能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

五、秦陵形制研究价值和影响

焦南峰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认为秦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完成了从方国到王国、再到帝国三次大的政治升华的先秦古国;与之相应的秦人也营建了反映这三次大的政治升华的、独一无二的系列陵区。因此变化、发展、埋藏丰厚的秦陵是早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演进在丧葬制度方面的直接物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陵墓产生、发展、演变历史的最系统、最完整的实物资料。

包括夏商周在内的先秦诸侯国的陵墓考古研究中,秦陵的考古发现最多,出土文物最为丰富,掌握陵墓内涵最为清楚。因此,对于中国古代陵墓及其制度的研究来讲,秦陵资料是是不可或缺的。

秦陵发展、演变的最终成果即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帝陵,是中国古代帝陵“独立陵园制”全面建立的标志。秦陵的形制要素、布局结构以及“陵园独立化、陵区规模化、设施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特点,成为汉魏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帝陵规划的样本和营建的基本准则,正所谓“历朝皆用秦陵制”。

讨论环节


文/ 王心怡 邹子婕

/ 邹子婕 王恬怡 编辑/ 李美晨

责编/ 马志坤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