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100年前遭盗抢的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摘要: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北约40余公里的火焰山主峰山腰、木头沟沟谷西岸的陡崖上。“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有“山腰”之意。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约一公里范围内的断崖上,分三层修建,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保存壁画总面积1200平方米。  火焰山景区牛魔王骑辟(bi)水金睛兽的现代雕塑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麹氏高昌国(公元499~640)时期,遗址中曾出土高昌建昌五年(公元559年)的《 ...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东北约40余公里的火焰山主峰山腰、木头沟沟谷西岸的陡崖上。“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有“山腰”之意。窟群散布在河谷西岸约一公里范围内的断崖上,分三层修建,现存洞窟83个,其中有壁画的40多个,保存壁画总面积1200平方米。

  

火焰山景区牛魔王骑辟(bi)水金睛兽的现代雕塑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麹氏高昌国(公元499~640)时期,遗址中曾出土高昌建昌五年(公元559年)的《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残卷实物;唐西州时期(公元640~9世纪中叶)发展成为伊西庭地区著名的窟寺,称“宁戎寺”,窟寺所在的沟谷称“宁戎谷”,地属西州属下的前庭县。敦煌文书方志类残籍《西州图经》中记述:“宁戎窟寺一所,右在前庭县界,山北二十二里,宁戎谷中……”。宁戎寺是西州地区重要的佛教中心,周围树木葱郁,环境幽雅,寺内僧人众多,久负盛名。

  

对柏孜克里克石窟寺修复的最早记载也见于这一时期,唐贞元二年至六年(公元786~790年)间,唐北庭大都护兼伊西庭节度使杨袭古曾为宁戎寺大规模重修寺院,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出土的《杨公重修寺院碑》载文记述了详情:“窟下造厅四所”、“修冬厨一所”、“窟下广栽葡萄”;回鹘高昌国时期(公元9世纪~12世纪),宁戎寺成为王家寺院,香火繁盛,历代高昌王大都在此修建洞窟,同时重绘了大量的原窟寺壁画。

  

初期回鹘人信仰其在漠北时所信仰的摩尼教,至今窟寺内保存着当时绘制的部分壁画,约在公元9世纪末10世纪初,回鹘高昌王室皈依了当地盛行的佛教,在全面继承高昌原有佛教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创造了窟群壁画艺术中的精华杰作;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柏孜克里克石窟寺衰落为民间寺院;14世纪晚期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吐鲁番盆地,15世纪中叶以后,吐鲁番地方王国的统治者改信了伊斯兰教,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在异教的冲突中遭到废弃、损毁,沦为无人管理的废墟。19世纪末,柏孜克里克被西方所谓探险家的洗劫,又一次引起世界各地学术界的关注。

  

1902年至1914年,四支德国探险队在新疆地区展开了考古发掘和考察,真实、详细地记录了新疆佛教盛行时期的壁画、塑像等艺术。本期编辑的高清图片都是该探险队当年在新疆盗取的大量珍贵佛教艺术品中的精品。

探险由阿尔伯特·冯·勒柯克参与组织,随后担任探险队队长。勒柯克出生于柏林,早年就读于柏林,后因思想激进被学校开除。1904年,他作为柏林民俗博物馆馆长格伦威德尔的助手参与组织了前往中国新疆吐鲁番的探险活动,首次“探险”大获成功,因此很快他们便受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之命再度出发。

勒柯克以其对于新疆壁画的切割而闻名,第一个采用狐尾锯对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内的佛教和摩尼教壁画进行了大规模切割,其后斯坦因和橘瑞超也采用类似的工具对该地区的壁画进行了切割。

伯孜克里克石窟开凿于公元4世纪,兴盛了840年,有洞窟83个。在1904年至1913年间,伯孜克里克90%的壁画被4个探险队切割下来,分批运出国去,现收藏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俄国圣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印度国立博物馆、韩国国立博物馆。

本文所展示的图片资料均为德国当年所盗抢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里的文物珍品,资料搜集自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类: 中文 图片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