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

学术文摘丨凌云古今意未穷:大雁塔研究综述

摘要: 《西北美术》2016年第4期凌云古今意未穷:大雁塔研究综述赵汗青摘要:大雁塔建成后不到四十年,即有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玄奘法师和慈恩寺大雁塔修建的前后故事进行记载。而晚唐的两部著作:段成式的《寺塔记》和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亦有专门章节记录,其中《历代名画记》中《记两京寺观外州画壁》一节着重记载了唐代慈恩寺的壁画,成为后来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关键词:大雁塔 玄奘法师 唐代慈恩寺引言大 ...


《西北美术》2016年第4期

凌云古今意未穷:大雁塔研究综述

 

赵汗青

 

摘要:大雁塔建成后不到四十年,即有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玄奘法师和慈恩寺大雁塔修建的前后故事进行记载。而晚唐的两部著作:段成式的《寺塔记》和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亦有专门章节记录,其中《历代名画记》中《记两京寺观外州画壁》一节着重记载了唐代慈恩寺的壁画,成为后来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大雁塔  玄奘法师  唐代慈恩寺

引言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今天所见塔样为明代包砖外表,但整体结构保持唐塔风格(图01),是我国保存较完好的楼阁式塔,也是今天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本文将对现今大雁塔研究的六个方面进行综述:学术史梳理、历史沿革、样式层级、名称变化、雁塔题名、倾斜问题。

 

图01/大雁塔现状

 

学术史梳理

 

大雁塔的历史记载与研究,始自唐代。在其建成后不到四十年,即有慧立、彦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01 ,对玄奘法师和慈恩寺大雁塔修建的前后故事进行记载。而晚唐的两部著作:段成式的《寺塔记》 02 和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03 亦有专门章节记录,其中《历代名画记》中《记两京寺观外州画壁》一节着重记载了唐代慈恩寺的壁画,成为后来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材料。

 

到了宋代,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 04 、张礼的《游城南记》 05 ,是宋人关于大雁塔记载的两部重要资料。《长安志》是以地理志的形式通过资料收集撰写,《游城南记》则是作者的游记见闻。两部书中均对慈恩寺大雁塔在唐初建成之后到宋初的历史沿革进行说明。

 

元明两代的记录不甚详明。到了清代,毕沅的《关中胜迹图志》 06 、徐松的《增订唐两京城坊考》 07 以及明人所编、清人重修的《陕西通志》,其中有对宋元之后的大雁塔状况所进行的补充说明。

 

进入晚清民国,日本人足立喜六于1906年至1910年间对西安古迹进行考察,其中包含对慈恩寺大雁塔的实地勘测,后有《长安史迹研究》一书出版。梁思成于上世纪30年代对大雁塔进行考察测绘,相关记录发表于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1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大量专业文章发表,现代学者依据古代文献及考古材料,对慈恩寺大雁塔进行详细考证,至今为止,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得比较完备,本文将在末尾参考文献部分按时间顺序对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专业期刊所发表的关于大雁塔的20余篇重要文章一一列出。当然比较全面的资料汇编还有陈景福主编的《大慈恩寺志》,2000年三秦出版社出版。

历史沿革

 

关于大雁塔的历史沿革,在历史文献如唐人慧立、彦悰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宋人宋敏求的《长安志》、张礼的《游城南记》等书中分别有不同时代的相关记述,20世纪80年代武伯纶《唐代长安东南隅》一文, 08 对大雁塔的历史作出详细阐述;2011年赵农《唐代大雁塔与西安大雁塔》一文, 09 从文化史的角度着重探讨了玄奘与大雁塔的关系,并对之后每一时期的大雁塔面貌作了梳理,是为近年大雁塔研究的重要论文。此外近年来一些高校学位论文中也有涉及这一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于薇的《唐长安慈恩寺大雁塔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李公男的《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大雁塔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以下,就这些文献资料,对大雁塔的历史沿革作一简明介绍:

 

1. 唐代大雁塔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报答其母长孙皇后的恩典,选址长安城东南隅的晋昌坊,修建慈恩寺, 10 占据该坊一半的面积,并请玄奘法师为慈恩寺的住持。同年太宗皇帝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撰写《述三藏圣教序记》。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奏表高宗提议建塔,为安置西行所取回的经像、佛舍利。并将太宗、高宗所写《序》、《记》刻碑立于塔前。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释迦方志》中有载:

 

永徽三年春三月,法师欲于寺端门之阳造石浮图,安置西域所将经像。……浮图量高三十丈。拟显大国之崇基。为释迦之故迹……于是用砖,仍改就西院。其地基面个一百四十尺。仿西域制度,不循此旧式也。塔有五级,并相轮露盘,凡高一百八十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上层以石为室。南面有两碑,载二圣三藏《圣教序记》,其书即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之笔也。

 

武周长安年间(701年~704年),对佛塔进行了第一次改修,将其由砖表土心的西域塔形制变为楼阁式塔,内置木楼梯可以逐级攀登,高度增加近一倍。宋敏求《长安志》卷八《晋昌坊》记载:

 

(晋昌坊)半以东大慈恩寺,寺西院浮图六级,高三百尺。注云:沙门玄奘所立,初唯五层,祟一百九十尺,砖表土心,仿西域窣堵波制度,以置西域经像。后浮图心内卉木钻出,渐以颓毁。长安中更拆改造,依东夏刹表旧式,特祟于前。

 

比宋敏求略晚的张礼《游城南记》中则记:“(大雁塔)长安中摧倒,天后及王公施钱,重加营建至十层”

 

2. 五代大雁塔

 

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年间(930年~933年),西京留守安重霸再次修塔。张礼《游城南记》注文中云:“塔自(唐末)兵火之余,止存七层。长兴中,西京留守安重霸再修之,判官王裕仁为之记”

 

3. 宋代大雁塔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富民康生在塔上宴饮,以致失火,火彻晚不熄。此次损坏后,游人不能再登。张礼《游城南记》中记:“熙宁中,富民康生遗火,经宵不灭,而游人自此衰矣”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大雁塔再一次失火。南宋陈思《宝刻丛编》卷七记载:“元丰间塔再火”

 

4. 金代大雁塔

 

金哀宗正大年间(1224年~1232年),慈恩寺遭到大规模的破坏,但佛塔依旧。《游城南记·续注》中说:“正大迁徒,寺宇废毁殆尽,惟一塔俨然。塔之东西两龛,唐褚遂良所书《圣教序》,及唐人《题名记》碑刻存焉” 11

 

5. 明代大雁塔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关中大地震,大雁塔塔刹震落,塔身屹立如初。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咸宁县组织重新安装塔内楼梯,唐塔体外砌砖层,进行了一次重大维修加固,“重加修饰,施梯始得至其颠” 12 。即今天我们所见大雁塔表层样貌。

 

6. 清代大雁塔

 

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年),对寺塔进行了修葺。

 

7. 民国大雁塔

 

1906年~1910年,日本人足立喜六赴陕对西安古迹进行调查,对大雁塔地面遗存进行实地勘测。

 

1931年,朱庆澜将军及五台山普济佛教会又对大雁塔进行了维修。 13

 

1932年,傅增湘考察大雁塔,撰《秦游日录》,记大雁塔近代残破之状。 14

 

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对大雁塔进行实地勘测,并绘大雁塔的平面图及立面图,以及西门楣中唐代建筑的线描图。 15


8. 现代大雁塔

 

新中国成立后,慈恩寺大雁塔于1961年被国务院宣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编号为第63号(图02、03)

 

图02/1980年时的大雁塔及周边环境

图03/大雁塔及周边环境现状

样式层级

 

关于大雁塔的样式层级,不同时期情况不同;关于佛塔的样式,前后分别两个样貌。唐高宗时所建的大雁塔,是印度的窣堵坡式塔,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所记:“塔有五级,并相轮露盘,凡高一百八十尺”。还有《长安志》中所记:“初唯五层,祟一百九十尺,砖表土心,仿西域窣堵波制度,以置西域经像”

 

杨鸿勋《唐长安慈恩寺大雁塔原状探讨》一文中, 16 对大雁塔窣堵坡式的初创形制进行了探索。他指出,玄奘当年造大雁塔时所仿的印度窣堵坡,不是一般那种下为方台,上有覆钵的普通窣堵坡,而是当时印度最著名的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精舍,汉文意译为“正觉塔”或“大觉塔”。这座所谓“塔”,其实是塔式殿堂。大雁塔初建时,一如佛陀伽耶精舍,塔顶为平台,中央设置一个较为高大的覆钵塔,四角各设一个小型的覆钵塔,形成“金刚宝座”的构图。作者还在在文中给出了其造型示意(图04)

 

图04/初唐时期大雁塔复原图

 

从武则天统治时期开始,印度窣堵坡式的大雁塔开始变成了汉式楼阁式样貌,直至今天。但是一个争论出现了——大雁塔到底是几级(图05)?通过对前文第二部分内容的梳理,可大概得出以下线索:

 

一、唐高宗时五级(即窣堵坡式塔,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

 

二、武则天时十级(见《游城南记》记载);

 

三、唐末七级(见《游城南记》记载);

 

图05/大雁塔历史改易状况推测

 

但这里又出现了两个问题。首先,张礼之前的宋敏求《长安志》,没写武则天改建的大雁塔是几级,那么张礼如何得知是十级?如果张礼自己收集的信息确证的话,那《长安志》中,宋敏求所记的“浮图六级”又是指什么时候?

 

第二个问题则是唐诗中反映出的矛盾。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杜甫、岑参、高适、储光羲、薛据等五人登塔赋诗。岑参所作《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一诗,其中说:“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表面上看这好像验证了张礼“止存七层”的记载,但是哪来“兵火之余”的事?要知道此时安史之乱、黄巢起义还都没又发生。杜甫所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中没写层级的相关信息,而宋人王洙在注解这首诗时,却引唐人韦述的《两京新记》,云:“寺西院浮图六级,高三百尺” 17 。而到了安史之乱后的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进士章八元《题慈恩寺塔》一诗中竟又出现一种说法:“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这又是怎么回事?莫非是唐代宗曾一度把其祖(唐玄宗)在位时期留存的七层佛塔再次增修至十层?

 

综上所述,关于大雁塔的层级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1.大雁塔在什么时期是七层,什么时期是十层?2.大雁塔到底有没有过六层的时候?

 

对于层级问题的研究,学界主要有两派解释意见:

 

一、武则天时十层,唐末之后七层。如武伯纶《唐代长安东南隅》一文中认为:如文献所载,此塔初建时五层高一百八十尺,武则天重建后增至三百尺,如果仅仅加多一层或两层,都不可能达到三百尺的高度。因而韦述与岑参的“六级”和“七层”疑均为误,三百尺实应为十层塔的高度。大雁塔真正成为七层的时间还是应如张礼所说:“(唐末)兵火之余,止存七层”。

 

二、一直都是七层,没有过十层。如王逸《大雁塔“十层”说辨析》一文中认为:“十层说”毕竟是自张礼开始,所以后代人的臆想不足为信,武则天应就是将初始的五层塔增至七层,如岑参所见(这也避免了“兵火之余”的时间矛盾),直到唐末后代均是如此。 18 而章八元的“十层突兀在虚空”更是一种文学修辞罢了,试想若在七层塔之上再加盖三层,最上的一层塔身很小,塔的总体轮廓将形成一尖锥状体。如此模样,显然与一般楼阁式砖塔形象不符。 19

 

当然,对于“六层”说,学界态度较为一致,共同认为,传统佛塔一般都是奇数层级,“六层”说应当是没将底层计入的结果。

 

对于现今大雁塔的外观样貌,杨鸿勋《破解唐慈恩寺大雁塔原状之谜》一文给出了精确的数据说明:

 

现状七层的慈恩寺塔,本身高59.05米,包括台基总高度63.25米。塔的平面南北长25.35米,东西长度略有不同,南边长25.55米,北边长25.48米。现在由于塔的地基问题而逐渐倾斜,西安市城建局进行严密监测,1963年10月25日测定,塔偏西北8°25′16″,即偏西70.25厘米,偏北10.4厘米,斜距71厘米。

 

楼层高度:首层为10.36米,二层7.37米,三层7.15米,四层6.65米,五层6.70米,六层6.40米,七层5.20米。明代包砖后的外观现状,立面用倚柱分隔成为仿木构的楼阁式样,首层和二层每面为九间,三、四层为七间,五、六、七层为五间开券门,以上每层、每面的当心间有券窗;柱间砌砖隐出阑额、柱头护斗;每层以叠涩出檐划分,檐下砌出菱角牙子;塔顶叠置宝瓶、葫芦作为全塔的结束。 20

名称变化

 

大雁塔的名称,在历史上不是从最初就有的。一般来说,唐初建塔时的名称是“慈恩寺塔”,唐中晚期出现“雁塔”的名称,明代始有“大雁塔”之称。关于这一问题,阎文儒的《西安大雁塔考》 21 ;武伯纶的《唐代长安东南隅》;王泽民、巨亚丽、王磊的《西安大雁塔名称溯源》 22 等文中均有详细研究。

 

唐中宗时人孙佺在以《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为题的诗中,有“一忻陪雁塔,还似得天身”。的诗句,但根据诗题来看,此时“雁塔”还不是正式名称。真正把“雁塔”当作正式名字(或是通称)使用,是在中唐以后,如唐文宗时人许玫有诗名《题雁塔》。

 

关于“雁塔”一名来源有二,首先是《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说是佛教中大乘派吃素,小乘派吃肉。一天,小乘派佛寺僧人做饭没有肉,便仰天兴叹,正好群雁飞过,断雁折翅坠落地上,于是众人大惊,认为是菩萨显圣,舍身布施,遂改信大乘,并在落雁地点建塔入葬,因此叫雁塔。

 

《大唐西域记》卷九《摩揭陀国下》云:

 

因陀罗势罗窭诃山东峰,伽蓝前有窣堵波,谓亘娑(唐言雁,疑阙,未补伽兰)……有苾刍经行,忽见群雁飞翔。戏言日:今日众僧,中食不充,摩诃萨埵宜知。是时言声未绝,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殪,苾刍见巳,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日:如来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于是建窣堵波,式昭遗烈,以彼死雁,瘗其下焉。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亦云:

 

因佗罗势罗窭诃山东峰,伽蓝前有窣堵波谓僧娑。昔此伽蓝依小乘渐教,食三净食,于一时中买赎不得,其检校人傍徨无措,乃见群雁翔飞,仰面戏言曰:“今日僧供有阙,摩诃萨捶宜知。”是时言讫,其引前者应声而回,铩翮高云,投身自坠,苾刍见巳惭惧,遍告众僧,闻者惊嗟,无不对之叹泣,各相谓曰:“此菩萨也,我曹何人,敢欲瞰食。……自今已后,宜依大乘,不得更食三净。”仍建灵塔,以死雁埋中,题表其心,使永传芳烈,以有慈塔也。如是等胜迹,法师皆周遍观礼讫。

 

第二种说法来源于张礼《游城南记》转引晋人法显《天竺记》的记载:“达嚫国有迦叶佛伽蓝,穿石山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

 

不过今人对此说法进行考察后发现,实是张礼误抄。 23 《天竺记》原文实为:

 

从此南行二百里,有国名达嚫。是过去伽叶佛僧伽蓝,穿大石山作之,凡有五重:最下重作象形,有五百间石室;第二层作狮子形,有四百间;第三层作马形,有三百间;第四层作牛形,有二百间;第五层作鸽形,有百间。

 

可见,这明显说的是一座石窟寺,哪里是塔!

 

至于在雁塔前冠以“大”字,则起于明代。明代科举考试分文举人和武举人,仿照唐人故事,分别会聚于西安南郊慈恩寺和荐福寺立碑留念,亦曰“雁塔题名”。因而在文化意义上产生出两座“雁塔”来,为便于区别,遂有大、小雁塔之称。

雁塔题名

 

关于雁塔题名的问题,前人亦有详细研究,主要有三篇文章:罗福颐《雁塔题名帖介绍》 24 、罗小红、王勇《唐“雁塔题名”考述》 25 以及李裕民《雁塔题名研究》 26 。在《雁塔题名研究》一文中,作者考证了雁塔题名的三种起源说法:

 

一、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张莒说。这种说法来自唐人韦绚的《刘公嘉话录》:“慈恩题名,起自张莒,本于寺中闲游而题其同年人,因为故事” 27 。该说法后来由宋人庞元英《文昌杂录》转引流传。

 

二、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韦肇说。这种说法来自唐人柳玭的《序训》:“韦肇初及第,偶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后进慕效之” 28 。该说法后来由宋人钱易《南部新书》转引流传。

 

三、神龙以来说。这种说法来自唐人李肇《唐国史补》:“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同年中推善书者纪之” 29 。该说法后来由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转引流传。

 

根据已有考证,按唐人所记三说的文献成书时间先后(如前页下注),目前一般以“神龙以来说”为是。

 

武宗会昌三年,李德裕任相。以门荫入仕的李德裕对进士的“浮薄”习气极为厌恶,于是上奏说:“国家设科取士,而附党背公,自为门生。自今一见有司而止,其期集、参渴、曲江题名皆罢”,甚至连“向之题名,各尽削去” 30 。此后,直到宣宗大中元年(847年)雁塔题名才恢复如故。

 

唐昭宗时人徐夤曾写下《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因成四韵》一诗,诗中这样描绘道:“雁塔挽空映九衢,每看华宇每踟蹰。题名尽是台衡迹,满壁堪为宰辅图”。可见晚唐题名之盛。

 

对雁塔题名第二次破坏是五代时安重霸的那次修葺。僧人莲芳在主持修葺过程中,在原塔身内外又敷了一层泥,所以大雁塔上的唐人题名都被覆盖起来。此后,就再也看不到唐人雁塔题名真迹的全貌了。到了北宋元丰年间,大雁塔再度火灾之后,乡人王正叔偶然发现了大雁塔断裂的墙面之下残存部分唐人题名真迹。宋徽宗重和年间(1118年~1119年),柳瑊“尽划断壁”,又得到了大量题名。二人遂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重新刻在大雁塔塔身的西南隅,使一代胜迹重现于人世。关于这段历史,陈思《宝刻从编》卷七有详细记载:

 

五季寺废,惟雁塔巍然独存,有僧莲芳始葺新之,塔之内外皆以涂塈,唐人题字不复可见。元丰间塔再火,乡人王正叔始见画壁断裂,自划刮甃甓,得题名数十,乃录以归,屡自好事者使刻石。

 

伯和(指柳瑊)出使咸秦,暇日率同僚登绝顶,始命尽划断壁,而所得尤富,皆前此奏之见者。又俾刊者李知常、知本模拓,随其断缺不敢增益一字,时正叔隐居里中,素工书法,乃属以次第标目,分为十卷,刻于塔之西南隅。以是一代奇迹,烂然在目。

 

但这次重刻的题名,后来也没有保存下来,罗福颐在其文中说,原石在宋末就已亡佚,仅余拓片两卷,即宣和二年柳瑊模勒的《宋慈恩雁塔唐贤题名》两残卷,通常称之为雁塔题名帖,现今藏于中国科学院。

 

到了元明清之后,长安城已日渐落位为地方城市,“雁塔题名”的习俗虽还依旧存有,但成为了陕西乡试的士子们考取举人后的荣耀之记,没有了唐时盛景。在赵农《唐代大雁塔与西安大雁塔》一文中,还专门谈到明代之后“雁塔题名”的情况,并补充了明嘉靖时华阴大地震(1556年)对大雁塔的影响。

倾斜问题

 

在第三节文末引文部分,提到了大雁塔的倾斜问题,这实属于现代环境考古范畴内容,本文到此,对这个问题做一简要说明。

 

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首见于窦贤《倾斜的大雁塔》一文,其中对大雁塔的倾斜问题作了详细数据说明:

 

据史书记载,大雁塔自清代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就发现有倾斜现象。对大雁塔倾斜监测了近20年的高级工程师范保全向笔者介绍说,1945年的有关史料记载,大雁塔的倾斜度为450毫米。从1945年至1983年近40年间,大雁塔的倾斜速度加快。1983年,陕西省文物保护和测绘单位经过实地测量,发现大雁塔向西北方向的倾斜度已达894毫米。1985年再次测量发现倾斜度已达到998毫米。1995年测量发现大雁塔的倾斜度达到1008.2毫米。到1996年,测量发现大雁塔的倾斜度已经达到1010.5毫米。专家们经过14年的监测和计算发现:从1983年到1996年,大雁塔平均每年向西北方向倾斜1毫米。 31


其倾斜原因,主要在于两点:1.塔基处理不均匀2.过量开采地下水。所以自1997年起,西安政府对此展开补救措施,主要是通过回填地下水的方式。2007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撰文《大雁塔:倾斜似山倒,回正如抽丝》,其中写道:

 

从1997年开始,大雁塔向西北方向倾斜的趋势不但得到有效遏制,而且出现了缓慢回弹,截至2006年底,大雁塔已向倾斜的相反方向回弹了9.4毫米,报告还认为,塔身总体倾斜量相对稳定,且回弹趋势未变。

 

但据专家测算,以目前的方法和速度扶正它,还需要1000多年。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本次发布版本略有改动。



注释:

 

01 慧立、彦悰为玄奘门下弟子,该书成于武周垂拱四年(688年)。

02 成书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

03 成书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59年)。

04 成书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

05 成书于北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

06 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07 成书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

08 发表于《文博》1984年3月、4月。

09 发表于《丝绸之路:图像与历史》论文集,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10 该选址处原为隋代无漏寺,唐高祖武德年间即已颓废。参见王溥《唐会要》卷四十八记载:慈恩寺晋昌坊,隋无漏废寺。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高宗在春宫为文德皇后立为寺,故以慈恩为名。寺内浮图,永徽三年,沙门玄奘所立。

11 《续注》是金末元初人所撰,非张礼所作。

12 参见《陕西通志》卷四。

13 参见陈景富主编《大慈恩寺志》。

14 参见赵农《唐代大雁塔与西安大雁塔》。《丝绸之路:图像与历史》论文集,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15 参见《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1期,1932年。

16 发表于《文物建筑》2007年12期。

17 这样看来,宋敏求“寺西院浮图六级,高三百尺。”的说法也应该是从韦述这里来的。

18 发表于《东南文化》1987年5期。

19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保全《大雁塔级数考》一文(见《文博》1985年12期)。另外辛玉璞《关于大雁塔的几个问题》(见《华夏文化》1999年9期)一文中提出:“七”与“十”字形相近,恐是后人刻书时误将“七”刻为“十”,这样一来,原文即应是“七层突兀在虚空,四七门开面面风。”

20 发表于《中国文物报》2004年12月3日。

21 发表于《史学月刊》1981年2期。

22 发表于《考古与文物》1994年7期。

23 参见王泽民、巨亚丽、王磊《西安大雁塔名称溯源》。

24 发表于《文物》1961年8期。

25 发表于《文博》2002年11期。

26 发表于《长安大学学报》2010年6期。

27 韦绚生卒不详,该书成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左右。

28 柳玭生卒不详,该书成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左右。

29 李肇生卒不详,该书成于唐文宗大和初年(827年)左右。

30 参见《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条。

31 该文首发于《中国民族报》2004年12月31日,后于2005年被国内多家报刊转载。

 

参考文献:

 

01 重光《慈恩寺大雁塔》,《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8期。

02 罗福颐《雁塔题名帖介绍》,《文物》1961年8期。

03 大雁塔保管所《大雁塔》,《文物》1978年5期。

04 刘宝仲《大雁塔》,《建筑工人》1980年8期。

05 阎文儒《西安大雁塔考》,《史学月刊》1981年2期。

06 武伯纶《唐代长安东南隅》,《文博》1984年4期。

07 保全《大雁塔级数考》,《文博》1985年12期。

08 雷依群《大雁塔》,《文博》1986年6期。

09 王逸《大雁塔“十层”说辨析》,《东南文化》1987年5期。

10 王泽民《西安大雁塔名称溯源》,《考古与文物》1994年7期。

11 李建宁《大雁塔上的新发现》,《丝绸之路》1994年9期。

12 王齐秀《大慈恩寺与大雁塔》,《丝绸之路》1998年3期。

13 晓亮《风雨沧桑话雁塔》,《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11期。

14 申秦雁《西安大雁塔名称溯源补正》,《考古与文物》1999年3期。

15 何虹《西安大雁塔与佛教唯识宗》,《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5月。

16 辛玉璞《关于大雁塔的几个问题》,《华夏文化》1999年9月。

17 罗小红、王勇《唐雁塔题名考述》,《文博》2002年11月。

18 杨鸿勋《破解唐慈恩寺大雁塔原状之谜》,《中国文物报》2004年12月3日。

19 窦贤《倾斜的大雁塔》,《中国民族报》2004年12月31日。

20 王乐文《大雁塔:倾斜似山倒回正如抽丝》,《人民日报》2007年3月29日。

21 杨云鸿《武则天时改建大雁塔》,《文史杂志》2007年5期。

22 杨鸿勋《唐长安慈恩寺大雁塔原状探讨》,《文物建筑》2007年12期。

23 李裕民《雁塔题名研究》,《长安大学学报》2010年6期。

24 赵农《唐代大雁塔与西安大雁塔》,《丝绸之路:图像与历史》论文集,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25 于薇《唐长安慈恩寺大雁塔研究》,2011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6 李公男《公共空间视角下的大雁塔研究》,2012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汗青,男,1991年出生,陕西西安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

 

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大雁塔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