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雕塑论坛:穿越千年的对话

摘要:   中新网讯虽然刚入初秋,甘肃天水麦积山地区已是天高云淡,层林碧绿。8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雕塑学会、天水市人民政府、敦煌研究院主办,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承办的麦积山雕塑论坛·2017在甘肃天水举行,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关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继承与弘扬的对话。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著名石窟寺之一,也是汉晋以来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遗存,现存窟龛221个,泥塑及石雕 ...


  中新网讯 虽然刚入初秋,甘肃天水麦积山地区已是天高云淡,层林碧绿。8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雕塑学会、天水市人民政府、敦煌研究院主办,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承办的麦积山雕塑论坛·2017在甘肃天水举行,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关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继承与弘扬的对话。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著名石窟寺之一,也是汉晋以来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遗存,现存窟龛221个,泥塑及石雕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近1000平方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美誉。

  本次论坛以雕塑艺术为主题、以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为重点、以传统雕塑艺术对中国当代雕塑之作用与影响为学术研究之目标;旨在加强对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研究,推动当代雕塑的创作实践,使之成为引领中国雕塑艺术与创作研究的重要平台。论坛上发表了“犍陀罗与中国早期佛教艺术”“匠人之眼”“试论佛教造像传入我国的路径与时间”“天然雕塑馆特色成就的继承发扬”“熔古铸今——谈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教学研究”等8个学术演讲。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赵声良说,论坛以雕塑艺术为主题,不仅抓住了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核心,而且为拓宽麦积山石窟的研究领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麦积山石窟雕塑的深入研究,进而探寻中国雕塑艺术发展演变的历史;通过研究古代雕塑艺术的表现技法与审美特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既有中华传统的底蕴,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的艺术,是当代学人和艺术家的责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认为,麦积山雕塑论坛既体现本土精神,又具有全球视野。“本土”强调传承、转化、创新,是回归传统、寻根问底的逆向思维方式。“全球”具有广度和高度,而“本土”却有一种文化的深度和经验,是一种淬炼与超越。“传统是活的,只有传得下来统得起来,才是最美好的东西。”传统是一面镜子,从传统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认识自己;与传统对话,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段一鸣分析了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的源流,认为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源于犍陀罗但又别于犍陀罗,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泥塑形式。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伟主张换位思考,回归到当时的历史状态,以当时匠人的眼光,思考整个佛造像形象的协调关系。佛造像在东传本土化的过程不是学习,而是改变。处在丝绸之路上的麦积山石窟,呈现出改动少、匠作整体性强以及环境封闭,工匠易潜心进入工作状态的特点。

  兰州《黄河母亲》雕塑的作者、著名雕塑家何鄂说,老祖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上面写满了密码:创造。它们以巨大的推动力呼唤着民族新的未来。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应自觉继承与弘扬这种创造精神,创作出富有时代精神的雕塑艺术佳作,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贡献力量。

  除主题演讲外,与会专家学者从佛教艺术、中国传统雕塑对当下雕塑创作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作用、中国传统雕塑与美术学院的雕塑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呼吁加强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美学特征、风格流派、形式手法等方面的系统研究,着眼当代艺术和发展,让数千年积淀而成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再现生机,绽放出其独特的魅力。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麦积山石窟
关键词:

麦积山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