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于小冬:在木斯塘的五天
摘要: 我们一行五人,两名游客,一位翻译,一位向导,一位司机。游客每人交了五百美元是进入木斯塘特区的费用,通行证标明我是今年第3625位进山者。接下来是在木斯塘的五天,体验了没有正常供电也没有网络的日子。我们的向导是夏尔巴的达瓦,多年带领户外探险和协助登山,曾两次登顶珠峰。翻译是尼瓦尔族画师的后代,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对喜马拉雅佛教美术了解的很多。结伴同行的是喜雅艺术和吉祥唐卡的创始人王瑞先生,他安排了这次考察 ...

我们一行五人,两名游客,一位翻译,一位向导,一位司机。游客每人交了五百美元是进入木斯塘特区的费用,通行证标明我是今年第3625位进山者。
接下来是在木斯塘的五天,体验了没有正常供电也没有网络的日子。





我们的向导是夏尔巴的达瓦,多年带领户外探险和协助登山,曾两次登顶珠峰。翻译是尼瓦尔族画师的后代,
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对喜马拉雅佛教美术了解的很多。
结伴同行的是"喜雅艺术"和"吉祥唐卡"的创始人王瑞先生,他安排了这次考察,他是藏文化研究和藏密修行的实践者。

我们的司机是一位高原驾车经验丰富的年轻人,一部印度生产的简陋越野车,涉水爬坡,险象环生,他都能镇定自若地处理险情。反光镜上的小视频里一路放着尼泊尔歌舞,都是欢快的情歌和舞蹈的男女。


The First Day
第一天
第一天清早,
从坎比尼出发,一路颠簸近七小时,下午赶到洛曼塘。




在西藏历史的后弘期早期,雪域各地遍布领主头人性质的小王国,木斯塘是其中之一。
木斯塘最后一任国王刚刚过世不久。
因此,
几乎未经战乱和激烈教派争斗,更没有外族入侵和政治变革。偏安尼泊尔境内最北端的木斯塘,几乎被现代社会遗忘,成为西藏古代社会和文化形态被完整保留下来的珍贵飞地。




古朴宁静的藏族村落,遍布深山各处。小村落被刀锋般险要的塔石克地貌和雪山流下的河流隔开。我们像是一下子走进了历史。木斯塘地区自古以来就在西藏的势力范围之内,藏族的佛教文化传统延续至今。



洛曼塘是木斯塘小王国的首府,几百年历史的老房子构成狭窄的街道,和自然变化的门洞,水渠绕路,古朴宁静的生活环境,在旅游者到来之前,像是一直没有被外界打扰。



我们居住的喜马拉雅酒店就是一座土坯建成的二层村舍,服务员是两个二十出头的藏族女孩,在博卡拉读过中学,能说一口流利的尼语和英语。每天忙碌在厨房和客房,却总是快乐地欢笑,歌声不断。




整个洛曼塘古城的建构,明显有军事防御的考虑,高筑的城墙四角有塔楼。街区里和古城内部街道和城缘四角有多座成组的佛塔,
整个洛曼塘地区的佛塔全是有屋檐的古老样式。



近些年开放旅游,村民已经非常熟悉外来的游客,处处是友善礼貌的问候。他们的藏语非常接近日喀则地区的方言。村里的主要街道有几处服务于旅游者的小旅馆,唐卡店和工艺品店也有好几家。年轻人都能说英语和尼语。





从洛曼塘现今可考的遗址洞窟和古寺院的壁画遗存来看,
时间最早可到十二世纪前后。与邻近的后藏地区绘画风格演变是一致的。
按道理,邻近地区画师班子也会在后藏和木斯塘之间流动作画,风格发展相似就是很合理的现象了。

The Second Day
第二天
第二天,我们开始系统拍摄洛曼塘壁画。
木斯塘王国的首府洛曼塘有三个主要的寺院殿堂,
强巴拉康Jampa、图钦拉康,Thubchen、曲德拉康Choedhe,留存至今的壁画分别是十四、十五、十七世纪的作品。


经网友"子非鱼"的热心联络,我们的拍摄,得到了僧人江措和唐卡画师扎西的帮助。

图钦拉康的壁画最为宏大,
经过意大利专家团队清洗修复的壁画,看起来十分完整,是我们此次考察的主要目标。
我们为相机买了一百美元一小时的拍照时间。走进八米多高的宏伟佛殿。
完整拍摄了三面大墙上的壁画。
壁画形制想起古格王国红殿,规模和内容,主尊与胁侍菩萨以及各类人物与花蔓的比例搭配,都像古格红殿。水平与白居寺接近。构图繁密层次清晰,度量规范色彩浓郁,虽然壁画形式变化较少,内容也远不及白居寺丰富多彩,可贵的是,在几铺壁画的菩萨造型中见到硬朗方正远溯帕拉风格的意味,这一点正是这个时期木斯塘艺术的标志特点。



强巴拉康(Jampa)保存了十四世纪的壁画。四面大墙上绘有上下两层排列的三十多铺坛城(曼陀罗)。是规范统一的十四世纪典型风格。
夏鲁寺也有一座小殿堂绘有这样的内容,规模较洛曼塘强巴拉康小很多。从局部看,画师技艺高超,一笔不败,坛城空隙里的菩萨十分精美。



The Third Day
第三天
第三天,我们租了三匹马,马夫是去过贡觉林的当地农民。骑了两小时马,又爬了一小时刀锋山。真成了上刀山。山体是交替不断的绝壁与深沟,考验胆量和体力。



最窄处不足尺宽!如走在墙上,多次只好爬行。


贡觉林寺的朝塞儿洞窟壁画(Tsoser),是十三世纪遗留下来的早期绘画。因为路途过于艰辛,当年的画师不便携带繁杂的绘画工具和颜料,壁画像是就地取材完成的,一些炭黑和红土使壁画表现为可贵的线描淡彩样式,这种样式在卫藏早期壁画中已不可见,木斯塘的遗存接续了绘画史链条。
从风格看,带有明显的波罗风格的传承。虽然只是简单的线描,造型神韵表现出圆厚饱满的特点。





这位舞蹈状的女性形象,是整铺壁画最美最完整的局部,
令人痛心的是,近期遭到了内心阴暗者的有意破坏。对比画册图片,美丽腰身已经不见了!



吃午饭▼

醉马归▼


The Forth Day
第四天
第四天,住到扎让村去鲁林寺考察洞窟壁画。半路上,见到了整个木斯塘最锋利的刀峰山!山腰有古代闭关僧人留下来的修行洞。


高处红色墙体是雅拉洞窟。▼


鲁林寺的雅拉洞窟(Yara)保存了十四世纪的壁画和塔身绘画,与夏鲁寺一致,明显受到尼泊尔造型风格的影响。规模自然不可能与夏鲁寺相比,但艺术水准不在夏鲁寺之下。











雅拉洞窟壁画,从度量比例和用色特点判断,不是夏鲁寺手足较小红绿对比的典型风格特征,是严格的帕拉度量和红灰搭配的用色。
夏鲁寺壁画已经表现出诸多西藏化的特点,是能够接续白居寺风格的。由此判断,雅拉洞窟壁画应该早于夏鲁寺。夏鲁寺第二期壁画完成于十四世纪的前五十年,那么,雅拉洞窟壁画极有可能是十三世纪末的作品。













被山下这温和、美丽、圆润、平整的农田感动了,这是木斯塘农人创造的大地艺术,来自美好的内心。

The Fifth Day
第五天
第五天,从扎让出发,一路行车,尘土飞杨,到达坎比尼机场。
木斯塘之行收获巨大,看来我的新书《西藏绘画风格史》要增加一章了。



于小冬,现任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以藏族文化、艺术、风俗、宗教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出版有专著《藏传佛教绘画史》。
独家专访 | 于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