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上博供石展捐赠者胡可敏:藏石纪事(上)
摘要: 上海博物馆新展“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今天开幕,并于明天正式对外展出。此次展览缘于长期致力于古典文房供石的收藏、研究与宣传的旅美华人赏石收藏家胡可敏的一批供石捐赠。胡可敏女士所撰的《藏石纪事》分“研山集”、“追寻青州石”、“昆明石记”、“古石识别与欣赏”四个部分来记述其20余年间的一些藏石经历与体悟,篇幅所限,“澎 ...
上海博物馆新展“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今天开幕,并于明天正式对外展出。
此次展览缘于长期致力于古典文房供石的收藏、研究与宣传的旅美华人赏石收藏家胡可敏的一批供石捐赠。胡可敏女士所撰的《藏石纪事》分“研山集”、“追寻青州石”、“昆明石记”、“古石识别与欣赏” 四个部分来记述其20余年间的一些藏石经历与体悟,篇幅所限,“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将分(上)、(下)两篇刊发。
祥云石 昆石
二十多年来,我受父亲胡兆康先生的影响,对崇尚自然、饱含东方哲理的供石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许多朋友的帮助下,有幸从世界各地收藏了一些中国古石。我了解中国目前存世的古石并不多,所以一直想把这些古石留在中国。尤其是2007年我收藏了一方据传为汉代之物的“昆明石”。虽然石上并无铭记,但在收藏此石二百四十多年的淄川李氏家族之《李氏宗谱·世保录》上记载了宋人王定国,元人张养浩,明人王象春、孙承泽等历代名人雅士的题咏诗文,均言此石为汉武帝时,于长安附近挖昆明池所得,因有“宜男”之奇,遂为历代所宝。购得此石后,我一直在为此石头寻找永久藏处。最终在上海市文物局与上海博物馆领导的支持下,达成了连同这方“昆明石” 一起共七十余件文房供石捐赠上海博物馆的协议。
昆明石(一名“宜男石”)
上海博物馆为这批藏石举办展览并出图册,这可能是国内大型公立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供石举办展览,第一次以博物馆名义出版供石主题的图录。我将我在藏石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在此中与大家探讨、分享。
一、研山集
二、追寻青州石
三、昆明石记
四、古石识别与欣赏
一、研山集
中国文人崇石赏石有很久历史。唐以前就有在园林里立峰。但移到文房几案可能要从宋代开始。研山(“研”同“砚”),可以说是最早的文人供石。历史上最有名的“宝晋斋研山”据说就是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创制的。李煜的词是史上有名的。他精书法、通音律,尤重于文房的建制。研山是由砚引申而出,大不盈尺,峰峦起伏中有砚池。后因制研石的灵璧石、英石并不发墨,不是制研的佳材,故此后来的研山并不一定设有砚池。
在历史文献中有很多关于研山的记载。宋米芾(1051-1107)有二方李后主的研山,除了上面提到的“宝晋斋研山”,另一方是“海岳庵研山”。从文献上看,米芾还收藏多方研山。他在《砚史》上提到:“吾收一青翠叠石, 坚响,三层,傍一嵌磨墨,上出一峰,高尺余,顶复平嵌岩如乱云四垂以覆砚。以水泽顶,则随叶垂珠滴砚心。上有铭识:‘事见唐庄南杰赋,乃历代所宝也。’”传宋渔阳公《渔阳石谱》序中写道:“及收研山,一名壶岭,上有天池,不假凡水,可以投笔,天壤间奇物也。”宋高似孙(1158-1231)《砚笺》卷九中提到米芾有一研山名“远岫奇峰”。砚高五寸,宽七寸,厚一寸二分。天然二峰,宾主拱揖。右峰下平微凹,为受墨处。峰腰大小岩窦五,为砚水池。此石后由赵孟睿
此次展览缘于长期致力于古典文房供石的收藏、研究与宣传的旅美华人赏石收藏家胡可敏的一批供石捐赠。胡可敏女士所撰的《藏石纪事》分“研山集”、“追寻青州石”、“昆明石记”、“古石识别与欣赏” 四个部分来记述其20余年间的一些藏石经历与体悟,篇幅所限,“澎湃新闻·古代艺术”(www.thepaper.cn)将分(上)、(下)两篇刊发。

二十多年来,我受父亲胡兆康先生的影响,对崇尚自然、饱含东方哲理的供石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许多朋友的帮助下,有幸从世界各地收藏了一些中国古石。我了解中国目前存世的古石并不多,所以一直想把这些古石留在中国。尤其是2007年我收藏了一方据传为汉代之物的“昆明石”。虽然石上并无铭记,但在收藏此石二百四十多年的淄川李氏家族之《李氏宗谱·世保录》上记载了宋人王定国,元人张养浩,明人王象春、孙承泽等历代名人雅士的题咏诗文,均言此石为汉武帝时,于长安附近挖昆明池所得,因有“宜男”之奇,遂为历代所宝。购得此石后,我一直在为此石头寻找永久藏处。最终在上海市文物局与上海博物馆领导的支持下,达成了连同这方“昆明石” 一起共七十余件文房供石捐赠上海博物馆的协议。

上海博物馆为这批藏石举办展览并出图册,这可能是国内大型公立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供石举办展览,第一次以博物馆名义出版供石主题的图录。我将我在藏石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在此中与大家探讨、分享。
一、研山集
二、追寻青州石
三、昆明石记
四、古石识别与欣赏
一、研山集
中国文人崇石赏石有很久历史。唐以前就有在园林里立峰。但移到文房几案可能要从宋代开始。研山(“研”同“砚”),可以说是最早的文人供石。历史上最有名的“宝晋斋研山”据说就是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创制的。李煜的词是史上有名的。他精书法、通音律,尤重于文房的建制。研山是由砚引申而出,大不盈尺,峰峦起伏中有砚池。后因制研石的灵璧石、英石并不发墨,不是制研的佳材,故此后来的研山并不一定设有砚池。
在历史文献中有很多关于研山的记载。宋米芾(1051-1107)有二方李后主的研山,除了上面提到的“宝晋斋研山”,另一方是“海岳庵研山”。从文献上看,米芾还收藏多方研山。他在《砚史》上提到:“吾收一青翠叠石, 坚响,三层,傍一嵌磨墨,上出一峰,高尺余,顶复平嵌岩如乱云四垂以覆砚。以水泽顶,则随叶垂珠滴砚心。上有铭识:‘事见唐庄南杰赋,乃历代所宝也。’”传宋渔阳公《渔阳石谱》序中写道:“及收研山,一名壶岭,上有天池,不假凡水,可以投笔,天壤间奇物也。”宋高似孙(1158-1231)《砚笺》卷九中提到米芾有一研山名“远岫奇峰”。砚高五寸,宽七寸,厚一寸二分。天然二峰,宾主拱揖。右峰下平微凹,为受墨处。峰腰大小岩窦五,为砚水池。此石后由赵孟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