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西域佛都:张掖大佛寺的隐秘往事
“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连片苇溪,遍地古刹”,古城张掖,不仅被称“金张掖”,也被人们称之为西域佛都。
当时的张掖,东连长安、西近敦煌,南接青海,北达蒙古,是古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佛教从西向东传入我国时,首先从包括张掖在内的河西走廊一带开始传播,随着传播渐盛,张掖佛寺林立,佛塔遍地,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可谓是佛国盛景。
建于西夏时期的大佛寺,便是当时河西走廊的名刹之一。
13世纪70年代,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旅居张掖一年多,数次拜访大佛寺。寺中规模宏大的法事场面和精妙绝伦的建筑艺术,让这个欧洲人无比惊讶,赞叹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塞上名刹,佛国胜境
“塞上名刹,佛国胜境”,掩映的垂柳中,处于市区中心的大佛寺静静伫立,独享远离尘世的宁静。走进大佛寺,古树参天、碧草成茵,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拜谒西夏卧佛,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着实让人精神清爽、干净。
走进大佛殿,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便出现在眼前:工程浩大的金妆彩绘,面部贴金,右斜而卧,造像丰满端秀,怡静安详,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据说,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8个人并排而坐,是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
大佛寺是当今罕见的西夏遗存,是国内唯一的西夏寺院建筑、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保存《北藏经》最完整的皇家寺院,它见证了历史沧桑巨变,以袅袅不息的香火点燃了中西文明交汇的曙光。当年,蒙古大军为成吉思汗报一箭之仇而灭西夏,一夜间,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天的银川)血流成河,屠城之惨烈,为世所罕见。但建于西夏时期的张掖大佛寺还在,依然穿梭在历史的风云里,并在尘世中演绎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历史传奇,留下了一串串不解之谜。
大佛寺的修建,与一个印度僧侣有关,他就是昙无谶(公元385-433,音“谈摩衬”,意译“法护”)。约公元411年,昙无谶携《大般涅槃经》和《菩萨戒经》到北凉国弘扬佛法,当时的北凉国都仍在张掖,北凉王沮渠蒙逊对昙无谶接待甚厚。但由于北魏太武帝一心想得到博学多识、秘咒神验的昙无谶,致使沮渠蒙逊妒心发作,杀害了昙无谶。公元444年,北魏开始灭佛,昙无谶的门徒不得已,将所制的昙无谶佛像秘藏于迦叶如来寺(即张掖大佛寺的前身)后逃至西域。
大佛寺的发现和修建,和西夏国师嵬咩的两个梦有关。
660年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西夏国师嵬咩在已被毁的迦叶如来寺的一座大土丘下掘得古卧佛像,引起轰动,嵬咩国师也发愿“欲建宏刹,用崇祗奉”。公元1103年,由西夏崇宗帝李乾顺,在原来如来寺的基础上敕建卧佛寺,供奉佛像为母祈福。据记载,嵬咩有次出外云游,正在一地静坐入梦,忽闻有丝竹之声,循声寻去,却不见演秦者,疑为“天乐”,后在天乐响处掘得碧玉佛像一尊,于是便在此建寺,遂为大佛寺创建之始。此为一梦。
佛殿建成后,塑造庞大的佛像却成了难题。嵬咩绞尽脑汁,日思夜想,忽因一梦提示而成:先用木枋构建卧佛骨架,再于骨架外钉上木板,最后裹泥肤并妆塑彩绘成卧佛巨像。此为二梦。
这种将建筑艺术与塑像艺术融为一体的做法,成为中国塑像史上的一大创举,这便是今天张掖大佛寺卧佛塑像的原型。大佛寺历代多次扩建重修,元代改名为“十字寺”,明永乐九年重建,敕赐名为“宝觉寺”,清康熙十七年敕改名为“宏仁寺”,才成今天的规模。
“元朝天下,宋朝皇帝”
“万道霞光遮凤辇,千条瑞气罩龙楼”,大佛寺大佛殿前檐二楼南廊间的一幅垂花门楹,蕴意甘州卧佛寺乃是藏龙栖凤之地。大佛殿的十八罗汉雕塑,殿内柱廊绘饰以龙为主,龙高悬在屋梁上,涂以金粉。这些设计并非独创,而是因为大佛寺是一座皇家寺院,它和西夏、元代的皇室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史传,张掖大佛寺不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降生地,忽必烈母亲别吉太后死后也埋葬在张掖大佛寺内。《元史》载:顺帝至元年三月,“中书省臣言甘肃甘州路十字寺奉安世祖皇帝母别吉太后于内,请定祭礼,从之。”《甘州府志》对十字寺的记载是:“元世祖祀其母别吉太后处,夏建,今大寺也。”“宏仁寺,城西南隅,俗名大寺,一名睡佛寺,西夏永安元年建。”可见,元时的大佛寺与皇家有着不少得的缘渊。
而南宋少帝赵显与大佛寺的关系,成为历史的一大谜团,让后人浮想联翩。这出堪与《赵氏孤儿》相比的历史大剧,隐藏于民间野史,活色生香,代代流传。
据元明之际的《庚申君遗事》、《西湖志余》等稗史传说:南宋灭亡,年方6岁少帝赵显被俘,解送至大都,忽必烈为笼络南宋丞相文天祥和江南汉族,授赵显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并封瀛国公;其后又将一位郡王的孙女下嫁赵显。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元世祖突然下诏“命瀛国公赵显学佛于吐蕃”(时张掖属蒙古唐兀特省,故称“吐蕃”地)。
赵显偕母亲全太后、妻子罕兀鲁来到张掖大佛寺,太后削发为尼,赵显皈依佛门,出家后先住在甘州白塔寺,未几迁居大佛寺,潜心钻研萨迦派佛学,译出大量佛经,成为一代高僧,被称为“合尊大师”。公元1311年元武宗驾崩,其弟仁宗继位。当时武宗的儿子——周王被贬云南,后逃往张掖,与赵显结为好友。周王见赵显的儿子相貌不凡,乞为己子。赵显深知自己的处境,遂以母子相托,并将其子改名为“妥欢贴睦尔”。后来周王登帝位,即元明宗,不久被复辟的文宗篡弑,并将罕兀鲁母子流放。3年后,文宗传位于宁宗,不数月幼帝宁宗亡故,太后乃命立妥欢贴睦尔,也就是赵显的儿子,于公元1333年即位,称惠宗,又称顺帝,因此民间就有了“元朝天下,宋朝皇帝”一说。
本觉尼姑 藏经传奇
大佛寺幽深的大殿里,立着二十多个沉默不语的红色木橱柜。橱柜里面是一盒盒经书,那便是被称为“佛国天书”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以下简称《北藏》),是大佛寺的镇寺之宝。金书《大般若经》,以珍贵的绀青纸为本,用泥金书写绘画,绫锦包装,绣有精美的龙纹图案,极其华贵,书法工整秀丽,卷首曼荼罗画金线细密,人物云集,场面宏大,充满了熠熠生辉的皇宫金粉之气,富丽堂皇,不仅是佛教法宝,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绘画艺术珍品。1993年7月,《北藏》被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96年,“金经”《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
明成祖朱棣将建文帝赶下台后,迁都北京,登基伊始,便采取了诸多笼络手段,向全国各地颁赐御刻佛经是其中之一。佛经的雕刻前后历时30年,共收佛经1621部,6361卷。驻守在张掖的太监王贵,以这部《北藏》为蓝本,出资将其中的第一部分《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用金泥重新抄录了一本。由于采用了名贵的绀青纸和金泥,整部经书华美异常,这就是今天令人叹为观止的“金经”。
1937年日机轰炸兰州,驻防河西走廊的马步芳部欲进驻大佛寺,张掖县佛教协会会长张声威与大佛寺住持妙显为防不测,将佛经尽悉转移至祁连山深处,后又秘密运回,把存放《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的经橱全部秘密用土坯砌在藏经殿后部柱间。藏经的秘密,仅有几人知晓,并由寺中住持一任任传给最可靠的弟子,直到本觉尼姑。
大约在1952年,本觉尼姑住进大佛寺藏经殿旁的小屋里看护佛经,在20多年里,她对秘藏的经卷守口如瓶,即使在“文革”中被当作“牛鬼蛇神”批斗,受尽了皮肉折磨,她也始终牢记师父的教诲,未向外人吐露一字半句。后来本觉年事弥高、贫病交加,1975年终因破炕起火而被焚辞世。人们在拆毁烧残的房子时,才发现12橱完整的佛经。
这个传奇般的护宝故事,终将一部佛经完整地留给了大佛寺,
来源:银川史记
免责申明:本平台仅限于学术文化交流,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和首发媒介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做相关处理,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蔡银花 审核:王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