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尕哈烽燧

古道守望千年 西域烽燧

摘要:  天山南北丝绸古道上的烽燧,是古道的守望者。虽经千年狂风暴雨的剥蚀,依然挺立在荒漠、绿洲中,无言地诉说着2000年前从西汉王朝开始,中央政府开辟使用的西域交通官道上设置烽燧的历史。置身烽燧下,劲风贯耳,呜咽声中,能听到2000年来的驼铃声,能听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厮杀声,矗立千年历经风雨的烽燧,苍凉、悲壮。  烽火戏诸侯  古时候,为了御敌固边维护国家的安全。在城池的墙垛上设立烟墩,或边境地区筑起高高的烽 ...
 天山南北丝绸古道上的烽燧,是古道的守望者。虽经千年狂风暴雨的剥蚀,依然挺立在荒漠、绿洲中,无言地诉说着2000年前从西汉王朝开始,中央政府开辟使用的西域交通官道上设置烽燧的历史。置身烽燧下,劲风贯耳,呜咽声中,能听到2000年来的驼铃声,能听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厮杀声,矗立千年历经风雨的烽燧,苍凉、悲壮。

  烽火戏诸侯

  古时候,为了御敌固边维护国家的安全。在城池的墙垛上设立烟墩,或边境地区筑起高高的烽火台,一般往外延伸和长城并存,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有情况时戎边将士立马在烽火台点火报警,夜里点火叫烽、白天放烟叫燧。

  据说白天放的烟柱,原材料是狼粪,烟浓且直,直上云天,起到了最佳报警观察效果。

  翻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史册,烽燧这一古老的军事设置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西周王朝。遥遥相望连续不断的烽燧线,起到了传递信息,卫护行旅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军事作用。

  “新疆孤悬塞外至汉唐以来时叛时附”烽燧的设置是直观历史的载体,无疑彰显了中国经营西域史上的文治武功。它是丝绸古道上的明珠,是漫漫长途中的路标,是中原和塞外紧紧相连的纽带。

  距今3000年左右,历史上出现了一名颇有名气的昏君叫周幽王,他演绎了一幕令人啼笑皆非,荒唐而真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由于他唱的这出戏,使烽燧这一重要的军事设置失去了报警的意义,显示出可怕的后果。导致周幽王身首异处,宗周社稷覆灭的悲惨结局。

  我们来说说这个玩火自焚的故事。

  历史上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君王;也有一怒为红颜铸成大错留下骂名的大丈夫。像幽王这般色迷心窍,为博美女一笑不择手段的,恐怕普天下只有一个。

  幽王撞了桃花运,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褒姒小姐,谁料想美人进宫后郁郁寡欢笑口难开,周幽王急得团团转,逢迎拍马竭尽全力。听说美人喜听“裂帛”之声,命胖大有劲的宫女搬来锦帛撕给褒姒听,刚开始美人娇笑不止,日久天长腻歪了,双眉紧皱。

  一天,为讨美人欢心,幽王携褒姒起驾骊山,登上山顶后,褒姒看到对面山头高耸的烽燧,娇声问道:“此台何用?”幽王作了详细介绍后,美人拍手笑道:“此台有如此妙用?还请大王演习一番。”幽王深知此事深浅,但为表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坚定立场,毅然下令骊山烽燧举火,瞬间,烽火狼烟骤起直达云天。各路诸侯接到紧急报告,率领精锐部队第一时间赶赴骊山勤王救驾。一时山下战旗招展、号角鸣响,鼓声震天。褒姒看到千军万马来回驰骋热闹场面手舞足蹈。

  白忙活了一阵子的各路诸侯明白真相后,忿忿带领各自部队返回,从次后对幽王的忠诚大打折扣。周幽王荒诞不经的举措,给西周王朝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两年后,犬戎军事集团大举入侵,心急如焚的幽王令军卒日以继夜地在骊山烽火台举火,烟冲云霄,竟没有一路诸侯之师举兵勤王。仓皇东逃中幽王被捕杀在骊山脚下的戏水之畔。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跋涉在漫漫长途中的商旅,企盼着前方驿站的到来。寂寞的旅途中看到古道旁不时出现的烽燧,注入了暖意,得到了安慰。它是长途达到终点的希望,是前进的动力。

  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08年,从票侯赵破奴轻取楼兰、虏楼兰王。李光利伐大宛震惊西域。军事方面的胜利奠定了开辟中原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基础,随后为保证古道的畅通,卫护商旅的安全,发挥预警防御军事作用,在古道沿线设立了烽燧。随着时间推移,唐王朝在西汉烽燧线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了这一防御体系。从西汉王朝到大清帝国,烽燧这一古老的军事设置亦成为遥远的历史。然而经历千年风雨的烽燧,部分残留的主体依然耸立在新疆大地上,不得不使人赞叹中华儿女创造的古代文明是何等的辉煌。

  据史籍记载,由敦煌到罗布泊,后沿孔雀河西进的东西间烽燧线,和天山南北道烽燧线,部分已成废墟,但主体完好的也不在少数。烽燧的建筑材料各异,大致是关内靠近城池人烟稠密的地方,有用青砖筑成,精致、气派、雄壮;延伸至关外荒漠戈壁中的就地取材,有片石垒起的,有土坯间或沙土的,有干打垒纯土契成的。虽材质比青砖略逊一筹,但结实耐用,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空旷的原野高耸的烽燧,透出几分神圣霸气。

  目前在新疆境内留存最完好原模原样的烽燧,非阿拉沟烽燧莫属。它是唯一一座用石头坚固材料砌就的唐代烽燧。周长130米,墙厚三米,高6米呈方型。背倚危崖、面朝沟口,建构精工、气势沉雄。是众多遗留烽燧中的佼佼者。

  今天来到这里的观光客,站在雄伟的烽燧前,无不啧啧赞叹。无不为古人在西陲这片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创造条件产生的建筑艺术和智慧所震撼。

  矗立在天山南北众多的烽燧中,你知道哪一座最高吗?这个高个子是新其兰烽燧。位于柯平县阿恰乡新其兰村对面戈壁上。这里是“骆驼之乡”,历史上家家养骆驼。大家都知道,这是地震频发区,但这座烽燧里的精英,历经千年主体完好。残高约16米,相当三层楼房高,它是唐代烽燧遗址中最高的烽燧。其兰烽燧是唐代建筑的一个缩影,透视了唐代建筑文化面貌。

  丝绸古道上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烽燧是克孜尔尕哈烽燧烽燧(库车境内)。主体残高13米,夯土结构上建有楼,木栅残迹尚存。建于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汉王朝。直观历史化石般的载体,缅怀古人的业绩感慨万千。

  《新疆图志》记载:“昌吉芦草沟设千总一员”。千总是多大的官?清朝绿营兵编制。正六品武官。大概相当今天的县团级干部。这个千总团长就驻扎在昌吉三十里大墩烽火台脚下的芦草沟城,可以看出这里还是一个蛮重要的地方。这座故城遗址现在的面貌是呈长方形,南北长四公里地左右,东西宽400米左右,有门道、门墩……

  当年的壮观景象可以想见。现在要说的是和故城并存的这座清代烽燧,烽燧以当地黄沙土建筑的,残留主体高4,.米,西侧及基部残蚀坍塌,远看只能是一堆土包而已。笔者百思不解,大清帝国距今满打满算修建才300多年的烽燧为何如此稀松平常,和汉唐沙土夯成的烽燧,质量咋就无法相提并论呢?

  烽燧是官名,别名是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不知何年何月新也被疆人称为“炮台”。

  南疆丝绸古道上的炮台比较密集,大概间隔三十里地就耸立一座。当地人已将烽燧融化到他们的生活中,用烽燧衡量路程的远近,用烽燧辨别前行的方向。

  笔者经历的一个故事十分有趣,上世纪80年代末,吹响了开发塔里木油田的号角,天南地北的石油人在塔河两岸搞会战。笔者在沙漠公司开冷藏车,给钻井队食堂送给养。一天下午,在轮台转运站待命的我接到调度命令给轮南一井队送食品,忙活了一阵装好车后残阳西下,驾车匆匆上路了。穿过绿洲坎坷的乡村土路,前面是苍茫的戈壁。

  掌灯时分我怕走错路,盼望有人给我指点迷津,须臾,大灯的光柱中出现了一位赶夜路的少数民族骑驴人,我停车直奔骑驴人,因为语言无法交流,我双手比划加上在汽车灯光下地上画图示意,费了老大劲,对方总算明白了意思,他熟悉地随手一指,黑暗中前方隐隐有座烽燧黑影说:“噢!西K(音译,意为两)台”。两座烽燧的间距大约30公里。我赶紧从驾驶室拿出两瓶矿泉水犒劳指路人,高兴地驾车而去。

  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我大伤脑筋,一直跑到天亮,也没见井队的影子,我叫苦不迭,这“西K”炮台的路程实在是太远了。

  事后和同行聊起来,一位在南疆工作的“老石油”笑言:“此地问路,要注意视对方发音的长短定远近,发出的“噢”声音长则远、音短则近、不长不短则中。拿烽燧说事当不得真的”。难怪当时骑驴人噢声发音托的老长老长。他在告诉我路程很远、慢慢晃悠吧!看来问路也是一门学问。

  来源:新疆都市报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克孜尔尕哈烽燧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